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中国人血脂及颈动脉斑块长期影响的研究

    作者:王铭维;李艳敏;王彦永;樊文峰;王培芝;邓彦东;孔祥增;时军

    目的 观察20 mg/d阿托伐他汀钙对无症状性颈动脉斑块患者血脂及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查体中心,经颈动脉彩色超声证实有颈动脉斑块,自愿参加临床观察的131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组(简称治疗组)63例及对照组68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6、12、18、24个月测定两组血脂及颈动脉斑块情况,并观察终点事件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脱落率及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3个月起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明显降低,6个月起高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9,<0.01,0.004,0.025).对照组血脂各项指标在24个月观察期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01,0.512,0.892,0.901).治疗组斑块面积从治疗12个月起,较治疗前明显减小,稳定斑块逐渐增多,不稳定斑块逐渐减少,至治疗18个月起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2,0.002,0.007).对照组颈动脉斑块总数、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及斑块面积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74,0.830,0.595,0.356).治疗组无严重副反应发生.结论 20 mg/d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无症状性颈动脉斑块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硬化的程度.

  • 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血脂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作者:彭洪炉;谢文瑜;马丹;程文华

    目的 观察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钙(10 mg/d)对无症状颈动脉斑块患者血脂及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在我科住院患者78例,经颈动脉彩超证实有颈动脉斑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6、12个月测定血脂及颈动脉斑块情况,并观察终点事件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3个月起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明显降低,6个月起高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斑块面积从治疗6个月起,较治疗前明显减少,至治疗12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斑块总数有减少趋势,稳定斑块逐渐增多,不稳定斑块逐渐减少,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副反应.结论 10 mg/d阿托伐他汀钙能够显著改善无症状颈动脉斑块患者血脂及颐动脉硬化的程度.

  • 浅谈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在冠心病预测性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周开玲

    目的 探讨颈动脉彩色超声技术对冠心病进行预测性诊断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110例冠心病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A组)和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资料110例(B组).采用颈动脉彩色超声技术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检查.结果 A组的颈内动脉IMT水平明显大于B组;A组患者颈部存在斑块的人数明显多于B组.结论 采用颈动脉彩色超声技术可以对患有冠心病的患者的进行预测性诊断.

  • 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

    作者:甘国钧;张羚;徐桂影

    目的 观察小剂量阿托伐他汀(10mg/d)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及血脂的影响.方法 选取原发性高血压96例患者常规降压治疗同时加1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疗程为6个月.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超检测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同时观察血脂变化.结果 1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粥样斑块缩小、IMT变薄(P<0.05 ),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度密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下降(P<0.05).结论 10mg/d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消退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降低血脂,改善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程度.

  • 老年人脑梗死临床与颈动脉超声、脑SPECT、MR、TCD特征分析

    作者:陈红;姚恩达

    目的从老年人脑梗死发病的临床特点和颈动脉超声,脑SPECT、MR及TCD的检查特征探讨老年人脑梗死的临床及病因病理基础.方法通过与中年患者的对比分析老年人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颈动脉超声,脑SPECT、MR及TCD特征.结果老年病人同时合并有高血压病为53.3%、冠心病73.3%、高脂血症60.0%、肥胖73.3%.以后循环区供血障碍引起的症状和体征为主诉的占96.7%.颈动脉超声检出双侧颈内动脉多发性斑块形成达86.7%,同时伴有左颈动脉窦粥样斑块形成为50%.SPECT异常检出率为83.3%,其中单纯显示双侧大脑皮层稍薄,放射性分布欠均匀,脑室稍扩大的占53.3%,交叉性小脑失联络征30.0%.CT或MRI多见双内囊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普遍性脑萎缩,动脉硬化性脑白质病及多发性脑梗死.TCD多见高阻力性脑动脉硬化,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结论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肥胖是老年人发生脑梗死常见和重要的危险因素.颈动脉彩色超声、脑SPECT、CT或MRI和TCD对老年人脑梗死的诊断依据更为完整和可靠,且是观察临床预后和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

  • 高海拔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RB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作者:曾玮;胡全忠;侯倩;马志良

    目的 探讨高海拔地区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35例ACI患者(ACI组)为研究对象,另选择98例健康者为对照(对照组);通过采用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斑块,免疫增强比浊法检测血清RBP水平,同时采用酶偶联测定法测定血清UA水平;根据超声学检查,分为无斑块组(69例)、稳定斑块组(31例)、不稳定斑块组(35例),比较各组血清RBP水平.结果 ACI组血清RBP、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ACI患者中不稳定斑块组血清RBP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RBP与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关系密切(OR=2.318,95% CI=0.007~0.721).结论 高海拔地区ACI患者血清RBP水平很有可能成为预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有效生物学标志物,并且可能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 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指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作者:黄雨晴;冯颖青;陈纪言;钟健湖;汤松涛

    目的 探讨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脉压指数(pulse pressure index,PPI)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相关性.方法 从自2010年开始在东莞市寮步镇已完成户籍管理的高血压患者库中随机(电脑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完成超声心动图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中老年高血压患者342例.根据PPI≤0.4、0.4<PPI≤0.5、0.5<PPI≤0.6及PPI>0.6分成4组;分析各组人群中PPI与颈动脉IMT之间的关系.结果 34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49例,女193例,年龄(63.0±11.4)岁.随着PPI的增加,年龄、收缩压随之增加,舒张压随之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绘制箱图,得出颈动脉IMT随着PPI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以IMT为检测变量,PPI分组为状态变量,定义状态变量为1,建立受试者工作曲线,曲线下面积=0.783 (P=0.000),有较好的预测价值,PPI =0.40时所对应的特异度与敏感度之和大,特异度为92.7.0%,敏感度60.8%.结论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PPI与颈动脉IMT之间成正相关.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