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研究进展与分析

    作者:梁冰晴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颌面部潜在性筋膜间隙中所发生的细菌性炎症.一旦颌面部发生感染,若无法明确具体位置、扩散方向,药物未使用得当,亦或未能及时有效切开引流形成的脓液,则会致使感染进一步扩散,引发多间隙感染,乃至危及患者生命.本文就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好发部位、诊断方法临床治疗进行论述分析.

  • 颌面部间隙感染者病因、临床表现及综合治疗

    作者:周容

    目的 探讨颌面部间隙感染者病因,临床体征及综合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符合临床口腔颌面间隙感染(MSI)纳入条件的共126例患者.对患者病因、全身状况、致病菌、年龄、治疗以及诊断等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 不同年龄段MSI感染者例数(χ2=12.903、P=0.030),不同感染源患者例数(χ2=11.17、P=0.03),不同感染部位患者例数(χ2=14.31、P=0.02),不同致病菌所致感染者例数(χ2=12.41、P=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26例患者经抗菌药物保守治疗后,41例患者痊愈出院;经药物治疗和切口引流治疗,85例患者未出现明显并发症.不同治疗方式的患者例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91、P=0.04).患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颌面部间隙感染者需要及时应用足量、敏感抗菌药物,并及时对脓肿切开引流,可控制颌面部间隙感染发展.

  • 左氧氟沙星与超声引导冲洗联合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效果观察

    作者:夏雪华;黄宏杰;马长柏;许颖

    目的:调察超声引导冲洗联合左氧氟沙星对颌面部间隙感染(MSI)的治疗效果,为MSI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减少耐药菌株产生。方法将82例M S 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0例实施脓肿切开引流术治疗,B组42例在超声引导下冲洗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B组脓腔闭合、包块消失、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为(3.1±0.4)、(5.4±1.1)、(4.2±1.3)d,均短于A组的(4.5±0.6)、(7.2±1.4)、(5.3±1.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总有效率B组为97.62%,高于 A组的80.00%( P<0.05);败血症、呼吸道梗阻、纵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B组为11.90%、A组为3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冲洗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MSI ,可加快包块消失,促进脓腔闭合,术后不留瘢痕,对患者颌面部美观影响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132例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分析

    作者:高俊聪

    本组对132例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因、治疗和诊断进行了分析,认为颌面部间隙感染以牙源性为主,此病发病年龄4岁~76岁,牙源性118例(89.39%),外伤性的8例(6.06%),腺源性4例(3.03%),血源性1例(0.76%),医源性1例(0.76%).

  • 127例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分析

    作者:郭胜

    本文对127例和面部闻隙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因,治疗和诊断进行了讨论总结.认为间隙感染以牙源性为主,现在在煤矿和偏远山区仍是一种常见病,多数患者因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和上,下颌双尖牙及磨牙的根尖脓肿易罹患.此病以青壮年多见,共111例(87.4%).牙源性者123例(96.8%),腺源性者1例(0.8%).外伤性3例(2.4%).

    关键词: 颌面部间隙 感染
  • 颌面部间隙感染23例临床分析

    作者:何丽俊;杨焕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指口腔、颌骨周围组织及颜面部的化脓性炎症.我科自2004年-2006年共收治颌面部间隙感染住院病人23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 颌面部间隙感染174例临床分析

    作者:杨忠昕;费伟

    目的:分析西南地区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及相关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对2011—2015间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74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SPSS 19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4例患者中,60岁以上的患者(P=0.006)、患有糖尿病的患者(P=0.013)及感染累及间隙患者的数量(P=0.020)与并发症的发生有显著的关系.入院前应用抗生素时间越长的患者,住院时间越长(P<0.001),感染更容易累及2个以上的间隙(P=0.01),入院后使用更高级的抗生素(喹诺酮类)(P<0.001)及采用两联抗生素治疗(P=0.007)的可能性更大.结论:对于西南较偏远地区,完善抗生素使用的相关医药法规,普及抗生素使用及口腔医疗保健相关知识,加强基础医疗设施建设,是减少颌面部间隙感染发病率,减少其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 炎症指标鉴别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致病菌类型作用的分析

    作者:刘艳;李伟东;李晨曦;阿地力·莫明

    目的:探讨炎症指标在鉴别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致病菌类型的作用.方法:对116名本院口腔颌面外科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相关炎症指标在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两组间的差异.结果:在116名患者中,细菌培养结果为革兰阳性菌的有56例,革兰阴性菌有16例.革兰阳性菌组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高于革兰阴性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的患者中,排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剩余革兰阳性菌者有30例,革兰阴性菌者有10例.革兰阴性菌组中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均高于革兰阳性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中,革兰阳性菌感染,PCT值较高,尤其见于并存基础疾病的情况下;革兰阴性菌感染,在无基础疾病情况下,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较高.

  • 7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护理

    作者:朱月圆;毕小琴

    总结了本科2014年~2015年收治入院的76例间隙感染患者的护理体会,主要包括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伤口护理、口腔护理、控制血糖、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认为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对控制颌面部间隙感染病情的发展,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以及保护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 132例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分析

    作者:高俊聪

    本组对132例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因、治疗和诊断进行了分析,认为颌面部间隙感染以牙源性为主.此病发病年龄4-76岁,牙源性118例(89.39%),外伤性的8例(6.06%),腺源性4例(3.03%),血源性1例(0.76%),医源性1例(0.7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