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我国病毒性腹泻暴发流行病学特征的文献系统评价

    作者:樊爱平;张爱华;雷杰

    目的 探讨我国病毒性腹泻暴发案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病毒性腹泻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电子数据库中符合纳入标准的病毒性腹泻暴发案例调查和分析的文献,提取数据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收集到2003~2013年发表的102起病毒性腹泻暴发信息;国内病毒性腹泻暴发约90%由诺如病毒引起,有87.25%报告在长江以南省份,全年均可发生,以1~4月和9~12月寒冷季节暴发较为集中.暴发主要发生在学校和接受长期照顾人群的集体生活单位;罹患率在0.16%~68.00%,流行天数可达1~43 d.超过1/3的暴发危险因素与水的污染有关,其次是环境物品交叉感染或护理病人;疫情发生后极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结论 通过系统评价可以较为准确地了解我国病毒性腹泻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

  • 北京市海淀区成年人病毒性腹泻病原学调查与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李瑞强;华伟玉;孙亚敏;孙培源;刘峰;何斌;胥婕

    目的 了解北京市海淀区成年人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现况.方法 采集2012年6月-2013年5月北京市海淀区某医院肠道门诊282例腹泻患者粪便标本,用荧光PCR检测5种常见腹泻病毒.结果 119份(42.20%,119/282)粪便标本检出至少1种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和札如病毒检出率分别为9.22%,26.60%,5.32%和2.84%,未检出肠道腺病毒.混合感染共5例,以诺如病毒和札如病毒组合占首位(60.00%,3/5).病毒性腹泻检出以20~40岁年龄组为主,流行高峰是秋冬季节.结论 诺如病毒是2012-2013年北京市海淀区成年人病毒性腹泻主要的病原体,其次是轮状病毒;混合感染占一定比例,在以后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研究中应该更加关注混合感染的出现.

  • 贵阳地区2010年夏秋季病毒性腹泻的病原谱分析

    作者:阎岩;郭军;田克诚;蒋维佳;李世军;王月;王定明

    目的 了解贵阳地区不同季节、性别、年龄的病毒性腹泻相关病毒的流行现况,为病毒性腹泻的诊治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6家哨点医院2010年6~11月间就诊的急性腹泻患者粪便426份,采用实时荧光RT-PCR法检测人轮状病毒(Human Rotavirus,HRV)-A/B/C组、诺如病毒(Norovirus,NV)-G1/G2型、札如病毒(Sapovirus,SV)、人星状病毒(Human Astrovirus,Hast V)、小双节RNA病毒(Picobirnavirus,PBV)-Ⅰ/Ⅱ型及肠道腺病毒(Enteric Adenovirus,EAdV),并按季节、性别及年龄进行病原构成的统计分析.结果 贵阳地区腹泻的病原按位次以NV-G2(62.68%)、HRV-A(38.97%,婴幼儿为主)及HastV(32.39%,成人为主),夏季病例标本中NV-G2、HastV、PBV-Ⅰ及Ad V的检出率相对较高(P<0.05),秋季病例标本中HRV-B及HRV-C的检出率相对较高(P<0.05);并且Hast V及PBV-Ⅱ的检出率较其他年龄组高(P<0.05);男性及婴幼儿病例标本中NV-G2的检出率相对较高(P< 0.05);未发现HRV-B及HRV-C的流行.426例腹泻标本总的病毒检出率为95.07%,其中单一病原阳性率为37.55%,单一病原感染的腹泻以NV-G2及PBV-Ⅱ为主,混合感染的病原阳性率为56.58%.结论 NV-G2型、HRV-A组(婴幼儿)、HastV(成人)是本地区引起夏秋季腹泻的主要病原,以腹泻相关病毒混合感染为主.

  • 河南地区5岁以下病毒性腹泻患儿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监测

    作者:王跃生;张敬;李小芹;于静;周方

    目的 分析2011-2014年河南地区5岁以下婴幼儿病毒性腹泻感染状况、季节流行特征及轮状病毒(HRV)血清型基因分型.方法 收集2011年12月-2014年12月单中心郑州市儿童医院住院腹泻患儿粪便共506份.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轮状病毒(HRV),人星状病毒(HAstV)、人杯状病毒(HuCV)、肠道腺病毒(EAdV)及轮状病毒阳性标本血清型基因分型检测.结果 检测的506份标本中HRV (224) 44.26%、HAstV (83) 16.40%、HuCV(诺如病毒Ⅱ型为主)(58) 11.46%、EAdV (32) 6.32%、未定型(109) 21.54%,HRV是导致河南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每年秋冬季节患儿病毒阳性率检出明显升高;病毒性腹泻各组间所占比例在男女性别上无显著差异;腹泻患儿发病的高峰年龄为6~24月龄,占51.54% (183/355);224份RV检测阳性标本G血清型和P基因型分布特征,G血清型流行优势毒株为G3型90份(40.17%),未发现G8型.P基因型分型结果显示,常见的毒株是P8型99份(44.19%).基因型组合:以G3P [8]为主;506份检测标本中混合感染共24份(4.74%),以轮状病毒混合其他病毒感染为主,占50% (12/24),轮状病毒和人星状病毒混合感染多,占29.16% (7/24);其次,轮状病毒和人杯状病毒混合感染占20.83% (5/24).混合感染的患儿中<2岁的占83.33% (20/24).结论 河南地区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分型复杂,以轮状病毒检出率高,发病高峰在每年秋冬季节,以6~24月龄婴幼儿为主,HRV主要亚型G3 [P8],同时存在不同病原混合感染的现象,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和人群分布.

  • 2013-2014年湖州市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病原学分析

    作者:曹芳芳;沈樟

    目的 掌握湖州市病毒性腹泻的疫情及引起病毒性腹泻不同病原体的流行特征,为湖州市有效预防和及时控制腹泻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5月-2014年4月就诊于湖州市中医院5岁以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426份.用ELISA方法检测人轮状病毒,阳性标本选用巢式PCR进行G血清型和P基因分型;人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用RT-PCR或PCR方法检测.结果 426份标本中178份(41.78%)至少检出4种病毒中的一种.其中人轮状病毒阳性率高, (18.78%),其次为人杯状病毒(15.73%),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检出率较低,分别为3.99%和3.29%.轮状病毒G血清型中以G3型(38.75%)为主,其次是G1型(22.50%),P基因型中以P[8]型(66.25%)为主,其次是P[4](13.75%),G3P[8]为常见的G血清型与P基因型组合,占22.5%,其次为G1P[8]占13.75%.结论 病毒性腹泻是本地区5岁以下婴幼儿急性腹泻比较常见的形式.其中以轮状病毒引起腹泻为主,G3P[8]为主要流行株.长期的系统监测对疫情预防和控制的具有重要意义.

  • 2014-2015年苏州市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病原学分析

    作者:杭惠;刘成

    目的 了解苏州市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病原体的分布情况,为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因腹泻住院的5岁以下儿童的粪便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轮状病毒(HRV),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杯状病毒(HuCV)、肠道腺病毒(EAdV)及星状病毒(AstV).结果 737份样本中,HRV、HuCV,EAdV、AstV阳性率分别为28.09%、17.23%、3.12%、1.63%,其中混合感染36份.男、女患儿病毒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11,P=0.646);12~18月龄患儿病毒检出率高(62.11%),其次为18 ~ 24月龄(60.66%),不同年龄组病毒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764,P<0.001);病毒检出高峰集中在10月至次年1月,不同月份病毒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9.291,P<0.001);207份HRV阳性样本中病毒毒株G分型以G9型为主,占86.47%,P分型以P8型为主,占93.24%.结论 HRV和HuCV是引起苏州市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病毒检出高峰集中在秋冬季,易感人群以2岁以下的儿童为主;HRV主要血清型为G9型、主要基因型为P8型.

  • 2006-2010四川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监测

    作者:廖雪春;谢晓丽;任敏;商丽虹;邓孝智

    目的 了解四川地区哨点医院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状况和特点,为疫苗研制和疫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四川监测点(成都市儿童医院)监测对象为5岁以下腹泻的门诊和住院患儿,收集2006-2010年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检测和分型,使用ELISA进行病毒检测,RT-PCR进行病毒分型.结果 972例腹泻患儿送检标本中检测到353株轮状病毒抗原阳性,阳性率为36.3%,6月龄-2岁幼儿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年龄段,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的高峰季节是10 -12月份.结论 轮状病毒是四川地区哨点医院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毒株流行型别显示一定的规律性和多样性.

  • 2006年儿童病毒性腹泻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廖雪春;谢晓丽;周更生;任敏;袁珩;祝小平;刘伦光;刘学成

    目的 了解哨点医院(成都市儿童医院)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主要病原的分布特征.方法 收集成都市儿童医院2006年5岁以下住院腹泻患儿106例的粪便标本,按国家监测方案统一制定的个案表进行个案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成都市儿童医院2006年5岁以下住院腹泻患儿106例的粪便标本中4种病毒检测阳性率依次为轮状病毒(RV)48.11%,星状病毒(Astv)7.14%,肠道腺病毒(AdV)3.57%,杯状病毒(HuCV)0,RV毒株G血清型分型结果为G3(32%),依次是G1(28%),G2(20%),G1+G3仅有1例(4%).P基因分型结果为P4(75%),P8(15%),P10(5%),未分型(5%).结论 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病原复杂,RV仍是主要病原,其次为Astv,Adv.

  • 2015-2016年济宁市腹泻儿童感染A组人轮状病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作者:李文娟;李雷生;聂尚丹;刘娜;程鹏;王春梅

    目的 探讨济宁市5岁以内腹泻儿童A组人轮状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当地A组人轮状病毒腹泻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作为监测点,于2015-01/2016-12收集5岁及以内腹泻儿童病例的粪便标本,采用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检测A组人轮状病毒抗原,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2015-2016年间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5岁以下腹泻儿童A组人轮状病毒总阳性率为22.33% (574/2 571),其中男性为21.75% (368/1 692),女性为23.44% (206/879);1~2岁年龄组抗原阳性率高,为35.30% (221/626),其次为2~3岁年龄组(33.33%,62/86),不同年龄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时间分布看,以12月阳性率高(48.5%,88/182),其次是11月(47.57%,88/185).结论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5岁以下腹泻儿童中A组人轮状病毒的感染率较高,其中秋冬季是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1~2岁儿童是A组人轮状病毒感染的主要易感对象和重点防控人群.

  • 2012年成都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郝彩霞;廖雪春;谢晓丽;任敏;吕强;马小珍

    目的 了解成都地区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感染状况,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12-01/12采集哨点医院5岁以下门诊和住院腹泻患儿粪便,使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用RT-PCR(反转录PCR)方法对粪便标本进行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共采集急性腹泻患儿粪便311例,轮状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23.15%、29.90%、0.96%和2.89%,轮状病毒除7月无检出外,其余各月检出率均较高,呈秋冬季高发;杯状病毒全年各月均维持较高检出率,呈夏秋季高发;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无季节高发现象.结论 杯状病毒已成为2012年成都哨点医院病毒性腹泻主要的病原,其次是轮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检出率较低.应继续加强病毒性腹泻的监测,以了解抗原变化趋势,为婴幼儿腹泻病的快速诊断与防控提供依据.

  • 2006-2011年成都市儿童医院病毒性腹泻监测分析

    作者:廖雪春;任敏;谢晓丽;商丽虹;杜敏;马晓珍;邓孝智

    目的 了解成都市哨点医院儿童病毒性腹泻的4种主要病毒在儿童重症腹泻病例中的分布情况以及毒株变迁,为病毒性腹泻的预警预测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成都监测点(成都市儿童医院)监测对象为5岁以下腹泻的门诊和住院患儿,收集2006 - 2011年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检测和分型,对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进行病原PCR检测.结果 成都地区2006 -2011年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监测结果,轮状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阳性率分别为33.84%、26.49%、1.62%、7.44%.结论 2006-2011年轮状病毒是成都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源,提示有必要长期开展病毒监测,以评估不同病毒引起腹泻的疾病负担.

  • 思密达联合山莨菪碱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临床分析

    作者:朱南;高莉;李莉

    目的:观察思密达联合山莨菪碱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对思密达联合山莨菪碱与思密达单用进行上市后再评价.结果:共纳入受试者158例,实验组85例,对照组73例,试验组的有效率为97.6%,对照组为72.6%,有显著性差异,加用山莨菪碱组有部分病例出现一过性不良反应.结论:思密达联合山莨菪碱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较思密达单用更有效,但应注意山莨菪碱的不良反应.

  • 腹泻别盲目吃药输液

    作者:郭红

    夏秋是腹泻的高发期,腹泻分为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两类,如果盲目吃药输液,反而会引起更严重的病症.由于细菌性腹泻和病毒性腹泻的症状相似,患者自己选择药物很容易出错.症状不严重时,腹泻患者可以服用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这些药物"通杀"所有种类的腹泻,能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 郴州市儿童医院住院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病原学研究

    作者:史文元;彭华保;李胜涛;徐桂珍;何志刚

    目的:了解郴州市儿童医:住:患儿常见病毒腹泻的病原学特征,为病毒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郴州市儿童医:2012~2013年住: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应用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患儿粪便中的轮状病毒,采用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 RT-PCR)法检测星状病毒和杯状病毒。统计分析其发病率与季节、年龄的相关性。结果检测2012~2013年郴州市儿童医:婴幼儿腹泻标本463份,其中轮状病毒占39.31%(182/463)、杯状病毒占10.37%(48/463)、星状病毒占1.29%(6/463)、混合感染占2.59%(12/463)。三种病毒主要是感染1岁以下婴幼儿,且有明显的季节特征。结论轮状病毒是2012-2013年郴州市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冬季感染率高。

  • 西宁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分析

    作者:闫梅

    婴幼儿腹泻是小儿常见的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在全部感染性腹泻中病毒性腹泻占较高比例.我科对西宁地区(海拔2 260m)2004年4月-2004年12月284例腹泻患儿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情况进行了检测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 甘肃省武威市腹泻住院儿童腹泻病毒分布特征

    作者:香金萍;马生吉;高德玉;王安辉;冯淑贤;张雪莲;李喜梅

    目的 分析2012-2013年甘肃省武威市腹泻住院儿童病例中病毒性腹泻病原体分布特征. 方法 采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武威市5岁以下儿童确诊腹泻的住院病例信息及其粪便标本,采用RT-PCR、ELISA和PCR方法检测常见的病毒性腹泻病原体(星状病毒、轮状病毒、杯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 结果 2012-2013年611例腹泻住院儿童病例中病毒性腹泻病原体检出率74.14%(453/611),其中星状病毒9.98%、肠道腺病毒13.91%、轮状病毒40.92%、杯状病毒40.43%,腹泻病毒混合感染检出率25.53%(156/611),男性儿童检出率74.38%(302/406)、女性儿童检出率73.66%(151/205);腹泻病毒检出率2013年75.17% (227/302),2012年为73.14%(226/309),混合感染检出率分别为25.57%(79/309)和25.50%(77/302);轮状病毒检测阳性的标本中P分型为P[6] (20.80%,52/250)、P[4](14.40%,36/250)和G分型G3(17.60%,44/250). 结论 2012-2013年武威市住院儿童腹泻病例中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是轮状病毒和杯状病毒,腹泻病毒的混合感染所占比例较高.

  • 儿童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杨峻山;杨晓霞;李晓春

    目的 探讨甘肃省武威市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特点,为病毒性腹泻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集2014年1-12月在武威市凉州区人民医院就诊的5岁以下腹泻儿童粪便标本,并进行病原学检测分析,同时对患儿家长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 结果 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年检出率71.83%,杯状病毒(HuCV)、轮状病毒(HRV)、肠道腺病毒(EADV)和星状病毒(ASTV)年检出率分别为43.31%(123/284)、35.92%(102/284)、13.38%(38/284)和10.92%(31/284),混合感染率44.12% (90/204),102份轮状病毒G型血清型与P型基因型以G3 、P4、P6型为优势株;90%的阳性标本来自1岁以下婴幼儿,水样便、发热和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69.71% 、47.53%和23.24%. 结论 杯状病毒和轮状病毒是2014年武威市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1岁以下婴幼儿是主要的流行人群,水样便、发热和呕吐是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三联症,混合感染较常见.

  • 病毒性腹泻治疗探讨

    作者:蒋煜;顾曜芳;罗文伟

    腹泻病是儿科的常见病,是我国婴幼儿常见的消化道综合征,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秋冬季节的腹泻80%由病毒感染引起,基层医院医疗条件相对差,对病毒性腹泻的治疗又有许多不妥之处,因此探讨规范的治疗方法非常必要.

  • 喜炎平注射液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王小芝

    目的:系统评价喜炎平注射液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Medline、万方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文献,获8篇符合纳入标准文献,累积比数模型求各研究的效应量LnOR和SELnOR,再用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软件进行合并效应和敏感性分析。结果8个研究间存在差异有显著性(Q=50.913,P<0.05),运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的 RR为1.916,95%置信区间为0.918~4.001,喜炎平注射液与利巴韦林注射液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Z=1.732,P>0.05);漏斗图的对称性和Egger截距回归模型显示文献的发表偏倚较好(bais=3.96,P>0.05),失安全数为27。结论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疗效与利巴韦林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但喜炎平注射液使用的安全性较好,临床上可推广使用。

  • 病毒性胃肠炎的诊治

    作者:徐潜

    病毒性胃肠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组十分常见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约占所有胃肠炎的30%~40%,婴幼儿腹泻中病毒引起的胃肠炎达80%.冬秋季病毒性胃肠炎可占腹泻患者的绝大多数,随着检测技术和手段的提高病毒性腹泻所占比例还在增加.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症状是急性腹泻,所以又称为病毒性腹泻.但也有些病毒性急性胃肠炎患者并无腹泻症状.

209 条记录 10/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