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结肠脾曲重建预防胃癌联合脾脏切除术后近期并发症效果观察

    作者:赵玉洲;韩广森;李智;张俊立;李剑;顾焱晖;马鹏飞;刘晨宇

    目的 探讨结肠脾曲重建技术用于预防胃癌联合脾脏切除术后近期并发症的效果.方法 将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收治的52例胃癌行联合脾脏切除的患者,根据术中是否采用结肠脾曲重建技术分为两组:采用结肠脾曲重建技术30例(观察组),不采用结肠脾曲重建技术22例(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采用χ2检验比较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观察组2例,均经鼻肠管减压、生长抑素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痊愈;对照组7例,4例保守治疗后痊愈,3例经二次手术后痊愈.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胰瘘和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0比9/22,χ2=6.988,P=0.008;2/30比7/22,χ2=3.990,P=0.046),而腹腔感染和肺炎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0比4/22,P=0.187;3/30比9/22,χ2=0.577,P=0.209).结论 结肠脾曲重建技术能有效降低全胃联合脾脏切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和胰瘘的发生率,并能减轻粘连性肠梗阻的严重程度.

  • 腹部手术后肠瘘11例

    作者:李国强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肠瘘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分析11例腹部手术后肠瘘的治疗方法与结果.结果 11例肠瘘中7例经控制感染,充分引流,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自行愈合;2例行再次手术治愈;2例因腹腔感染,体质较差,终导致多器官衰竭死亡.结论 肠瘘主要发生在手术后,应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及时控制感染、营养支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外科治疗恶性结直肠间质瘤17例报告

    作者:曹志宇;蒲永东;宋晶莹;何建苗;杨波;董立国

    目的探讨恶性结直肠间质瘤的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特点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05年3月经手术治疗的17例恶性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和病理检查结果,分析手术切除的效果以及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结果17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且经病理证实为恶性,其中行左半结肠切除6例,右半结肠切除3例,直肠局部切除2例,腹会阴联合切除、腹壁造口术6例,中位生存时间52.0个月,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0.6%和47.1%.结论恶性GIST的后诊断需依靠病理切片,CD117和CD34是确诊有价值的依据.恶性结直肠间质瘤仍应以外科手术为主,原则上需行局部根治性切除.

  • 腹腔结核合并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探讨(附112例报告)

    作者:曹志宇;何建苗;张庆军;吕刚;史玉琪;杨波

    目的 探讨腹腔结核合并肠梗阻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手术治疗的112例腹腔结核合并肠梗阻的病例资料.结果 112例患者中完全性梗阻96例,其中回盲部结核29例(致回肠穿孔12例)、广泛粘连39例、粘连致肠管绞窄28例;不全性梗阻16例,其中回盲部结核6例、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致部分粘连6例、肠粘连成角4例.手术治愈106例,其余6例再次出现梗阻,经抗结核治疗后行二次手术治愈.术后并发肠瘘5例,其中2例因感染加重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3例经充分引流、抗结核及营养支持治疗后痊愈.结论 外科手术是治疗腹腔结核合并肠梗阻的有效方法,术前经充分多学科会诊制定合理的抗结核治疗和营养支持方案是减少术后并发症、彻底治愈的关键.

  • 肝移植术后胆道非吻合口狭窄的再手术策略

    作者:汪邵平;郑于剑;陈建雄;蒲淼水;霍枫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非吻合口狭窄(NABS)的再手术时机及术式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2014年4月10年间我中心14例NAB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胆道造影结果,将NABS分为围肝门部狭窄(Ⅰ型)、肝门部+肝内胆管狭窄(Ⅱ型)和肝内胆管多发狭窄(Ⅲ型)3型,分别制定不同的再手术方案,随访了解再手术疗效.结果 NABS总体发生率为3.3%(14/421),与非NABS患者比较,其胆红素和胆道酶谱明显升高(P<0.01).14例NABS患者中Ⅰ型4例,Ⅱ型8例,Ⅲ型2例.NABS首选介入微创治疗,有效率为57.1%(8/14).6例(1例Ⅰ型、4例Ⅱ型、1例Ⅲ型)无效者转再手术治疗.1例Ⅰ型患者行肝门部胆管整形-胆肠吻合术,余5例Ⅱ型及Ⅲ型患者接受再次移植.5例再移植患者术中出血2570±851ml,手术时间492±173min,与首次移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真菌感染死亡1例.4例伴肝动脉狭窄闭塞的NABS患者中3例接受了再次移植,再移植率达75%(3/4).5例患者术后随访胆管炎症状消失,总胆红素均值从123.4μmol/L降至31.6μmol/L,达临床治愈标准.结论 对内镜介入治疗无效的NABS患者,尤其是合并肝动脉狭窄者,应及时转再手术治疗.术式的选择应参考胆道狭窄范围的分型,肝门部胆管整形-胆肠吻合术及再次移植均是疗效确切的术式.

  • 应用血浆D-乳酸水平评价腹部外科手术后肠道屏障功能

    作者:乔治;黎沾良;李基业;陆连荣;黎君友

    目的评价腹部外科手术后肠道屏障功能,探讨腹部外科手术后患者肠道屏障损伤的规律. 方法将63例患者按不同标准分组:胃肠手术组和非胃肠手术组;大手术组和中等手术组;术后发生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组和未发生SIRS组.术前和术后2、24、48h采集外周血,采用分光光度法和酶联法测定血浆D-乳酸和内毒素(LPS)水平,不同组别间进行对比,同时将D-乳酸及LPS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SIRS组术后2h血浆D-乳酸即开始升高,在术后24h达到高峰并维持至48h,术后各时间点D-乳酸水平与无SIR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手术组血浆D-乳酸水平与中等手术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肠手术组与非胃肠手术组术后各时间点血浆D-乳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浆D-乳酸水平与LPS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91,P<0.01). 结论血浆D-乳酸可作为临床腹部外科手术所致肠黏膜屏障损伤、肠道细菌移位、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形成的预警指标.

  • 腹部外科手术操作对大鼠肠道运动功能和肠神经系统的影响

    作者:张军明;任艳华;郑膺;张婵;刘芬;余正平;雷亚宁

    目的 观察不同的腹部外科手术操作对大鼠肠道运动功能以及肠神经系统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神经元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神经元的影响,探讨腹部外科手术对肠道运动功能影响的神经机制.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单纯开腹组、肠道按摩组、肠道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n=12),各组术后灌服炭末,测定小肠炭末推进率,同时取各组相同部位的小肠和大肠,制作肠肌间神经丛铺片标本,采用AchE和NADPH-d组化染色观察AchE、N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密度和染色情况.结果 炭末推进率(%)肠道手术组、肠道按摩组低于单纯开腹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肠道手术组低于肠道按摩组(P<0.05),单纯开腹组与对照组比较降低不明显(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肠道手术组、肠道按摩组的小肠和大肠肌间神经丛内AchE阳性神经元数量(个/200倍视野)减少(P<0.01),阳性表达减弱,NOS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多(P<0.01),阳性表达增强,节间束纤维粗大,而单纯开腹组的变化不明显;与肠道按摩组比较,肠道手术组小肠和大肠肌间神经丛内的NOS阳性神经元数量较多(P<0.01),胞体大而染色深,节间束纤维较粗大,而AchE阳性神经元数量和染色的差异不明显.结论 腹部外科手术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或损伤肠神经系统的胆碱能和氮能神经,这可能是腹部外科手术后发生肠道运动功能障碍的神经机制之一.

  • 努力提高直肠癌外科治疗水平

    作者:李世拥

    对我国直肠癌外科治疗发展现状及如何提高外科治疗水平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对外科治疗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作者认为直肠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术后5年生存率的关键,强调对直肠癌高发区域进行普查,加大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及时发现早期癌.纤维结肠镜、钡灌肠造影、B超、CT等检查诊断率可达95%~100%,肛门指诊检查可发现约70%的中下段直肠癌.作者强调正确合理选择术式是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前提.选择保肛术式如Parks结肠肛管吻合术式、吻合器吻合保肛术式、腹腔镜保肛术式、保留盆腔自主神经保肛术式、LSY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保肛术式等,都必须遵循TME原则,既要保证癌肿切除的根治性和淋巴结清除的彻底性,又要保留正常肛门排便功能.因此,术式应根据直肠癌的部位、生物学特性、临床分期,进行个体化选择.保肛术式已占直肠癌手术的70%以上,其术后局部复发和5年生存率与Miles手术相似,但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已成为目前直肠癌治疗首选的术式.作者强调对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和转移的综合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重要环节.单一外科手术治疗直肠癌术后5年生存率目前尚无明显提高.应重视术后辅以化疗、放疗、免疫等综合治疗.强调术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复发和转移癌,原则是对局部复发癌灶和肝转移癌灶积极行再手术切除,对无法切除者先行放、化疗,肿块缩小后行再手术切除,其5年生存率可达40%,对肝转移癌灶手术切除困难者,如原发灶无局部复发且无淋巴结转移,肝移植是惟一选择.这些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并提高5生存率.

  • 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保肛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208例报告

    作者:李世拥;梁振家;苑树俊;于波;陈纲;陈光;白雪;魏晓军;左富义;吴恩

    目的 探讨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保肛术式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8例中低位直肠癌行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保肛术式经腹肛门根治性切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208例中男131例,女77例,年龄21~99岁,平均53.7岁.肿瘤下缘距齿状线6~8cm.Dukes分期A期76例,B期122例,C期10例.病理诊断直肠腺癌201例,其中高分化者86例,中分化者100例,低分化者8例,黏液腺癌7例.腺瘤癌变7例.结果 208例术后随访率为87.5%(182/208),中位随访时间5.9年.术后发生吻合口瘘8例(3.8%),吻合口狭窄3例(1.4%),排便功能在术后12~24周时基本恢复到正常,每日1~3次.术后局部复发率为4.9%(9/182),肝转移率为14.2%(26/182),5年生存率为72.5%.结论 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保肛术式既能保持良好的肛门排便控制功能,又能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局部复发率和5年生存率与Miles手术相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保肛术式.

  • 手辅助腹腔镜直肠癌腹会阴根治术

    作者:田文;李荣;陈凛;肖西平;杨丽;江朝光;黄志强

    目的:总结和介绍手辅助腹腔镜下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手辅助腹腔镜下方法对 17 例直肠癌患者进行了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无并发症和操作孔种植发生.病理检查显示淋巴结清扫、手术切除范围满意.术后患者疼痛轻,肠功能恢复早,术后排便、排气时间平均为 29.4 h,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 7.5 d.结论:手辅助腹腔镜下行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是一种损伤少、恢复快的新技术,具有肿瘤切除彻底和操作安全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胃肠道手术术前不同的呼吸道准备方法对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尹东剑;时耐先;李燕书;黎辉;张立献;孟繁杰

    目的 研究胃肠道手术术前不同的呼吸道准备方法对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胃肠道疾病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50例.A组术前仅进行雾化吸入,B组在A组基础上进行呼吸、咳痰训练.观察分析术后两组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肺部感染8例、痰阻10例、呼吸衰竭1例,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8%(19/50).B组肺部感染2例、痰阻2例,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4/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道手术术前多种呼吸道准备方法的联合应用可明显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 雾化吸入对防治老年人胃肠道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疗效分析

    作者:马顺茂;刘红磊;尹东剑;孟繁杰;吴挺;高景波

    目的 探讨加强老年人胃肠道手术围手术期雾化吸入,对降低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效果.方法 收集2008年10月至2010年4月98例老年胃肠道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术前及术后早期给予氧驱动雾化吸人,对照组不给予雾化吸入,对两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0%(7/50),其中肺部感染4例,肺不张1例,胸腔积液2例.对照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31.2%(15/48),分别为肺部感染8例,胸腔积液3例,肺不张4例,其中2例出现呼吸衰竭1例死亡.两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结论 加强老年患者围手术期雾化吸入,对防治老年人胃肠道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疗效满意.

  •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胃肠道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液体管理及预后的影响分析

    作者:王潇;赵斌江

    目的 探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胃肠道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液体管理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下行胃肠道手术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麻醉诱导后监测中心静脉压(CVP)指导输液治疗,使CVP在8~10mmHg(1 mmHg=0.133 kPa);观察组给予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即监测每搏量变异(SVV)指导输液治疗,使SVV在10%~ 12%.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3d液体管理情况;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半流质或流质饮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48 h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中输液总量、术中胶体液量、术中晶体液量明显少于对照组[(2 686.0±977.5)ml比(4 837.5±1 566.0) ml、(792.4±197.6)ml比(1 284.6±356.7) ml、(1 894.9±460.4) ml比(3 569.9±1 318.7)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半流质饮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71.1±45.3)h比(235.8±89.5)h、(11.4±1.8)d比(14.7±4.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流质饮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相对于CVP监测,胃肠道手术中给予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可以明显减少围手术期输液量,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球囊扩张术治疗食管癌术后早期幽门梗阻性胃排空障碍

    作者:石维平;束余声;王书祥;孙超;史宏灿;陆世春;王康;贺建胜;缪乾兵;金卫国

    食管癌切除术后早期幽门梗阻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研究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经颈、胸、腹三切口行食管癌切除术后发牛幽门梗阻的10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幽门球囊扩张术,现总结报告如下.

  • 食管下段胃近端切除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再出血临床观察

    作者:王伟;尹家俊;聂哲群;韩玉龙

    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是目前国内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大出血常用、疗效佳的术式~([1]),因为其理论上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2]),同时又不影响门静脉向肝血流,有利于维持肝功能,且手术操作较分流术简单,在我国开展较为普及.

  • Mason手术治疗老年直肠癌23例

    作者:王希水;韩艳梅;江志勇;赵守和;陈强谱;齐春生

    对23例行经肛门括约肌局部切除的老年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3~7年,随访率100%.肛门功能正常及良好18例(78%),无大便失禁者.术后3年生存率83%(19/23),5年生存率78%(18/23).提示,经肛门括约肌直肠癌局部切除,对于老年早、中期中下段直肠癌患者安全、可行.

  • 上腹部手术后胃瘫14例分析

    作者:李培生;贲大刚;程凯;褚亮;邓锐

    回顾分析我院1994年2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14例上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14例中,12例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2例手术治疗无效,经非手术治疗而愈.无死亡病例.提示,各种上腹部手术都可能发生胃瘫,其发病机制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非手术治疗多能治愈.

  • 近端为主胃癌的根治性术式选择

    作者:吴晖;何裕隆;徐建波;蔡世荣;马晋平;陈创奇;张信华;王亮;詹文华

    目的 探讨近端为主胃癌的根治性术式选择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胃癌诊治中心自1994年8月至2010年12月近端为主胃癌366例,依手术方式分为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PG组,77例)和根治性全胃切除组(TG组,28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生存质量、预后等,进而阐述其术式选择依据.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癌胚抗原(CE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G组肿瘤≥5 cm、脏器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浸润癌、低分化癌比例均低于TG组[15.6%( 12/77)比49.8%( 144/289)、16.9% (13/77)比37.7%(109/289)、67.5%(52/77)比79.9% (231/289)、3.9%( 3/77)比11.4%(33/289)、45.5%( 35/77)比68.9%(199/289)、32.5%(25/77)比57.8%(167/289),均P<0.05].PG组手术时间、中位输血量、淋巴结清扫总数、淋巴结阳性中位数、联合脏器切除率均低于TG组[(256±83)比(298±86) min、0比400 ml、(15±12)比(26 ± 15)枚、0比3(枚)、15.6%( 12/77)比43.2%( 125/289),均P<0.05],而并发症发生率高于TG组[14.3%(11/77)比7.6% (22/289),P<0.05].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5 cm、无脏器侵犯、无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时两组生存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肿瘤≥5 cm、合并脏器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时PG组的中位生存期均短于TG组(月:15.0比29.0、15.0比30.0、34.0比45.0、4.0比18.0,均P<0.05).结论 对合并脏器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肿瘤≥5 cm的近端癌行根治性全胃切除较近端胃切除能显著改善预后.

  • 不同时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比较分析

    作者:蔡世荣;陈创奇;马晋平;陈剑辉;宋武;何裕隆;詹文华

    目的 对比1994至1999年与2000至2006年2个时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探究影响胃癌预后的因素.方法 将1994年6月至2006年12月连续收治的1016例胃癌病例按手术治疗时间分为1994至1999年时期Ⅰ、2000至2006年时期Ⅱ两组,对比其临床病理特点变化,生存分析比较两组预后的不同,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男女构成比、早期胃癌比例、临床不同TNM分期病例比例、专业化手术、辅助化疗方面,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部位、腹膜播散、淋巴结转移、根治切除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时期Ⅱ的5年总体生存率、根治切除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48.1%、61.5%,均显著高于时期Ⅰ的32.8%、42.4%(均P<0.01).根治切除、淋巴结转移与否、进展期胃癌、临床不同TNM分期、无辅助化疗、专业化手术方面,时期Ⅱ的生存率都显著高于时期Ⅰ(均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Borrmann分型、病理组织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根治性手术、辅助化疗、不同时期是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时期Ⅱ胃癌的治疗效果得到很大提高,得益于早期胃癌诊断率的提高以及包括规范化的胃癌根治手术、辅助化疗的综合治疗.

  • 直肠盲袋肌鞘内拖出前矢状入路治疗婴儿先天性高位肛门直肠畸形

    作者:禚保彪;张宏伟;刘丰丽;马同胜;孙邡;方允

    目的 探讨直肠盲袋肌鞘内拖出前矢状入路治疗婴儿先天性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改良式Mollard术)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徐州市儿童医院收治并获得随访临床明确诊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172例患儿术后肛门控制排便的效果,其中行改良式Mollard术(改良组)68例,行Pena手术(Pena组)64例,行腹会阴肛门成型术(腹会阴组)40例.通过肛门指检了解外括约肌及耻骨直肠肌的张力,排便造影了解肛周污粪程度.结果 改良组术后男性患儿良好控制排便的有28例,女性患儿有18例(P=0.004).改良组和Pena组术后肛门外扩约肌强的比率均高于腹会阴组[73.5(50/68)、85.9% (55/64)比55.0%(22/40),均P<0.05],而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6) ;改良组术后便秘发生率较Pena组少[13.2% (9/68)比31.3%(20/64),P=0.012].结论 直肠盲袋肌鞘内拖出前矢状入路(改良式Mollard术)治疗婴儿先天性高位肛门直肠畸形可避免多次手术,有良好的控制排便功能,减轻患儿痛苦,提高了患儿术后生活质量.

294 条记录 5/15 页 « 12345678...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