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六种茶叶对口腔常见致病菌的抑菌作用

    作者:任蕾;杨圣辉;果梅英

    目的:选用普通绿茶、龙井茶、红茶、茉莉花茶、紫阳茶、乌龙茶的水浸液对龋齿致病菌和牙周炎可疑致病菌变形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具核梭杆菌进行抑菌研究.探讨饮茶防龋的作用及防牙周病的可能性.方法:6种茶叶的水浸液倍比稀释5个浓度,用杯碟法对4种细菌进行抑菌实验,测量抑菌环直径.结果:6种茶较高浓度的水浸液(24mg/ml)均对变链菌都有抑菌作用;普通绿茶、红茶、茉莉花茶、乌龙茶水浸液饮用浓度(12mg/ml)即对变链菌有抑菌作用;普通绿茶水浸液在低浓度(6mg/ml)对变链菌就有抑菌作用.普通绿茶和红茶水浸液在饮用浓度(12mg/ml)对具核梭杆菌有很好的抑菌效果;普通绿茶和茉莉花茶的水浸液浓度在48mg/ml对牙龈卟啉单胞菌有抑菌作用.高浓度(48mg/ml)的普通绿茶水浸液对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变形链球菌、具核梭杆菌均有抑菌作用.结论:普通绿茶的抑菌效果好于其它茶叶.

  • 慢性牙周炎患者中间普氏菌临床分离株中溶血基因的分布

    作者:谷静;杨圣辉;王者玲

    目的:研究溶血基因在慢性成人牙周炎患者中间普氏菌临床分离株中的分布状况,探讨溶血基因与中间普氏菌致病性的关系.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57例慢性成人牙周炎病人的牙周袋内的龈下菌斑,采用厌氧培养技术分纯产黑色素的革兰氏阴性厌氧杆菌,用16SrRNA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鉴定为中间普氏菌的菌株,保存并用溶血基因的相应引物检测该基因.结果:57例慢性成人牙周炎患者中,20例检出中间普氏菌,检出率为35.1%.35株中间普氏菌的临床分离株中,5株能够检测到溶血基因,另外30株不能检测到溶血基因.结论:溶血基因在中间普氏菌临床分离株中呈多态分布.

  • 甲壳胺影响细菌硫化氢代谢产物的研究

    作者:宋琛珉;杨圣辉

    目的:观察甲壳胺对口腔细菌硫化氢产物的影响,评价甲壳胺的抗口臭作用.方法:选择3种口腔主要产臭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具核梭杆菌,分别接种于不含药物的液体培养基、含1%甲壳胺的液体培养基和含0.2%洗必泰溶液的液体培养基中,厌氧培养后,用硫化物测量仪分析3个菌种硫化氢代谢产物的变化.结果:3种细菌在不含药物的试管中有大量硫化氢生成,含1%甲壳胺的实验组和含0.2%洗必泰溶液的对照组试管中检测出硫化氢的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甲壳胺能有效抑制产臭菌异味产物--硫化氢,实验为甲壳胺抗口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 长春市某小学7~12岁儿童福赛斯坦氏菌和中间普氏菌分布状态调查

    作者:倪雪岩;伊田博;吕亚林;铃木基之;魏秀峰;井上美津子

    目的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儿童口腔内福赛斯坦氏菌(Tannerella forsythus,Tf)和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进行检测,探讨检出结果与牙周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长春市自强小学151名7至12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选择右上颌中切牙和第一磨牙为被检牙位,取龈上菌斑、记录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应用PCR法对儿童龈上菌斑中的Tf和Pi进行检测.结果 儿童龈上菌斑中Tf、Pi的检出率分别为40.3%(1 18/293)、46.4%(136/293);6颊面Tf、Pi的检出率分别为55.2%(80/145)、53.8%(78/145)均显著高于(1)唇面的Tf和Pi的检出率[分别为25.7%(38/148)、39.2%(58/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i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呈逐渐减低趋势,Tf检出率在7~8岁组高,其次为11~12岁和9~10岁组;BOP阳性部位的Tf、Pi检出率[分别为43%(35/81)、49%(40/81)]均高于BOP阴性部位二者的检出率[分别为37%(72/194)、45%(87/194)].在BOP阳性部位,随PD加深Tf检出率逐渐增高,特别是在PD 4 mm以上时Tf检出率明显增高(P<0.01),Tf检出率与BOP阳性、PD增加呈正相关.结论 7~12岁儿童龈上菌斑中高频度分布着Tf和Pi;上颌前牙区与磨牙区菌丛构成不同,Tf、Pi在磨牙区检出率更高,Tf的检出率与PD呈正相关,Tf检出率在7~8岁组高,Pi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呈减低趋势,儿童时期进行牙周病早期预防是非常必要的.

  • 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成酶在牙周病发病中的研究

    作者:王琰

    龋病和牙周病是当今世界口腔的两大类主要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均有较高的患病率,而在我国,牙周病的患病率更居于龋病之上,牙周病甚至和包括糖尿病在内的全身系统性疾病互为因果。牙周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有牙齿松动、牙龈充血、牙槽骨吸收,究其原因还是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研究表明,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是牙周病发生发展的始动因子,是多种细菌参与的结果,主要的细菌有牙龈卟啉单胞菌、链球菌、齿垢密螺旋体、中间普氏菌等;牙周病还是微生物群和宿主免疫对抗的结果。目前治疗的方法主要是控制菌斑的早期预防,即龈上洁治和龈下刮治;同时将甲硝唑作为治疗牙周病的首选药物。尽管有较好的疗效,但周期长,且易复发。之所以目前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并未完全有效地控制牙周病的产生和发展,是因为牙周病的作用机制还尚未得到全面的掌握。本实验旨建立 Wistar 大鼠模型,系统地论述一氧化氮( NO )和一氧化氮合成酶( NOs)在牙周病发生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及生物学效应,为牙周病的病因学研究、药物研发和临床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 牙科修复材料苯扎氯铵表面活性剂对5种常见口腔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效果

    作者:代静;陈燕斌;陈珊;任静;李昆蔓;杨军英

    背景:目前,苯扎氯铵已被用于牙科修复材料中,能增强材料的抗菌性并作用持久.然而,目前尚缺乏苯扎氯铵与牙髓牙周感染相关细菌作用的研究.目的:研究苯扎氯铵对口腔主要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比较0.1%苯扎氯铵、体积分数3%双氧水、生理盐水与5.25%次氯酸钠对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变形链球菌、粪肠球菌的体外抑菌效果,采用试管稀释法测定苯扎氯铵对上述细菌的低抑菌浓度.结果与结论:①对牙龈卟啉单胞菌与中间普氏菌,0.1%苯扎氯铵表现出了较强的抑菌效果,抑菌效果弱于5.25%次氯酸钠(P < 0.05);对牙龈卟啉单胞菌,0.1%苯扎氯铵的抑菌效果与体积分数3%双氧水无差异(P >0.05);对中间普氏菌,0.1%苯扎氯铵的抑菌效果优于体积分数3%双氧水(P < 0.05);对伴放线放线杆菌和变形链球菌,0.1%苯扎氯铵的抑菌效果均优于体积分数 3%双氧水(P < 0.05),与 5.25%次氯酸钠无差异(P > 0.05);对粪肠球菌,0.1%苯扎氯铵的抑菌效果优于体积分数3%双氧水(P < 0.05),弱于5.25%次氯酸钠(P < 0.05);体积分数3%双氧水对粪肠球菌不产生抑菌环;②0.1%苯扎氯铵对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变形链球菌、粪肠球菌的低抑菌浓度分别为16,2,4,2,4 mg/L;③结果表明,0.1%苯扎氯铵对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变形链球菌、粪肠球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效果.

  • 脂酶试验与聚合酶链反应鉴别中间普氏菌的比较研究

    作者:赵寰;杨禾;章锦才;肖晓蓉;朱殊

    目的研究脂酶试验和常规生化方法与聚合酶链反应比较在鉴别中间普氏菌Pi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方法对207株牙周临床分离的产黑色素G-厌氧杆菌分别进行脂酶试验、常规生化法鉴定和16srRNA特异引物PCR鉴定。结果 207株实验菌中PCR鉴定出Pi 97株,脂酶试验检测出Pi 126株,其中有85株PCR阳性,其敏感度为87.6%,特异度为63.7%。常规生化方法和脂酶试验共同鉴定出Pi 80株,其中有65株PCR为阳性,其敏感度为67%,特异度为86.4%。结论脂酶与常规生化方法对Pi的鉴别能力低于PCR(P<0.05),尚不能作为Pi菌种的可靠鉴定方法。

  • 人工种植牙龈下中间普氏菌1年内数量变化研究

    作者:王珏;焦艳军;金恩龙;闫亮

    目的 研究人工种植牙龈下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1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为种植体的定期维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于2010年6月到2011年6月,对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科门诊已完成固定义齿修复的38例患者的46颗人工种植牙进行为期1年的复诊检查,记录修复后1、3、6、12个月4个时段,所有种植牙的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牙龈出血指数(GBI)、探诊深度(PD)以及X线骨吸收情况,并采用Pi的选择性培养基对龈下菌斑标本进行分离培养,计算每毫升标本原液的菌落形成单位(CFU/mL).结果 随时间延长,种植牙周Pi检出量不断增加,1个月到3个月时增加的趋势为明显,到6个月左右趋于稳定,其统计值在1个月和3个月、3个月和6个月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6个月和12个月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I、GI和X线骨吸收值在修复后l、3、6、12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BI和PD仅在1个月和3个月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段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加强修复后3个月时种植患者的口腔维护,防止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提高种植成功率.

  • 妊娠期龈炎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刘赟;王丹;甄宇红

    妊娠期龈炎是一种在妊娠期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其危害影响妊娠期妇女及胎儿.控制妊娠期龈炎的关键为抑制孕妇牙菌斑内中间普氏菌的生长,但由于患者的特殊性,在治疗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本文对妊娠期龈炎病因、危害、防治等方面内容进行综述.

  •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治疗后龈下菌斑中优势菌的变化

    作者:邓淑丽;王颖;何佳燕;陈卓;陈晖

    目的: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技术检测慢性牙周炎患者治疗前、后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g)和中间普氏菌(Pi)的拷贝数,以了解qRT-PCR对2种牙周致病菌检测的敏感性和牙周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62例中、重度牙周炎患者,分别采用龈下刮治、牙周袋内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派丽奥)给药和两者综合治疗,采集治疗前、后(7d)龈下菌斑,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合成针对Pg和Pi的16S rRNA基因的特异引物,运用qRT-PCR法检测Pg和Pi的拷贝数.采用SAS 9.1.3软件包对数据进行Kruskal-Wallis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Pg、Pi在不同样品组中检测到的绝对拷贝数数量分别为103~106和102~106,在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和绝对拷贝数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3组治疗后的Pg数量比治疗前下降,其中综合治疗组和派丽奥治疗组下降率显著高于龈下刮治组.Pi的数量在派丽奥治疗组和龈下刮治组治疗后无显著减少,但在综合治疗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qRT-PCR法能快速鉴定和精确定量Pg和Pi;综合治疗法比单一疗法能更有效抑制Pg和Pi.

  • 中间普氏菌培养上清对牙龈成纤维细胞RANKL/OPG表达的影响

    作者:杨迷芳;杨天;王子露;王琰玲;吴友农

    目的:探讨中间普氏菌培养上清对牙龈成纤维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for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表达的影响。方法:将系列浓度的中间普氏菌培养上清作用于牙龈成纤维细胞,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变化。实时定量 RT-PCR法和 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 RANKL、OPG 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并计算 RANKL/OPG的比值。结果:牙龈成纤维细胞的数量随中间普氏菌培养上清浓度的增加而减少,50μg/mL 时,显微镜下没有活细胞存在。在mRNA水平上和蛋白水平上,RANKL/OPG的比值在12.5μg/mL处理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间普氏菌培养上清可诱导人牙龈成纤维细胞表达 RANKL 和 OPG,破坏 RANKL/OPG比例的平衡,影响破骨细胞分化的细胞因子微环境,在破骨细胞分化和牙周炎骨吸收中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 牙周袋内硫化物对慢性牙周炎疗效的影响

    作者:林姬艳;陈民栋;李晓军

    牙周袋内硫化物是由细菌(尤其是G-菌)在有菌斑基质、软垢、唾液成分等合适的基质条件下的代谢产物,主要包括硫化氢、甲基硫醇及硫化乙烷等[1].研究表明,一些牙周致病菌(如福赛拟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可以产生硫化物,因此有学者认为通过了解牙周袋内硫化物水平(sulcular sulphide level,SUL)的情况,就可间接地了解致病菌的代谢情况从而判断牙周炎的活动情况[2-3].金刚探针牙周诊断仪带有硫化物传感器探针,在进行传统的探诊深度、临床附着水平、探诊出血等检查的同时,还能灵敏地探测到牙周袋内浓度达10-6mol/L的挥发性硫化聚合物[4].

  • 抗中间普氏菌卵黄抗体的制备及其对实验性妊娠期龈炎的预防作用

    作者:王晓静;徐燕;孟明理;程婷;叶兴如;庞罡;周永敏;周乐春;沈继龙;王荣海

    目的 制备并纯化抗中间普氏菌卵黄抗体(抗P.intermedia-IgY),观察其对大鼠实验性妊娠期龈炎的预防作用.方法 厌氧培养P.intermedia菌,2%甲醛灭活,以终浓度为1×109 CFU/ml的P.intermedia菌,1 ml(0.5 ml菌液+0.5 ml佐剂)/次,免疫蛋鸡4次.用卵黄分离器去除蛋清,无菌注射器刺破卵黄膜,收集卵黄液,两步硫铵沉淀法纯化抗P.intermedia-IgY.SDS-PAGE凝胶电泳、Western blot、ELISA对其分子量及特异性鉴定,并检测免疫后效价变化.将30只雌性SD大鼠,15只雄性SD大鼠,雌 ∶雄=2 ∶1,合笼获得24只孕鼠,随机分为4组:0.12%氯己定孵育组,抗P.intermedia-IgY孵育组,生理盐水孵育组,空白对照组,观察抗P.intermedia-IgY对实验性妊娠期龈炎的抑制作用.结果 经4次免疫后抗体高效价为1 ∶512 000,维持45 d.1 g卵黄经两步硫铵沉淀后得IgY约18 mg.SDS-PAGE凝胶电泳显示纯化后IgY纯度达64.5%.Western blot显示抗P.intermedia-IgY识别并特异性结合P.intermedia菌裂解片段.动物实验观察见0.12%氯己定孵育组及抗P.intermedia-IgY孵育组牙龈指数显著低于生理盐水孵育组(P<0.01),而两者之间牙龈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牙龈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抗P.intermedia-IgY孵育组牙龈的炎症状态轻于生理盐水孵育组.结论 经4次免疫后可得到持续高效价的抗P.intermedia-IgY,且抗P.intermedia-IgY能够减轻大鼠实验性妊娠期龈炎的炎症状态,对大鼠实验性妊娠期龈炎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 妊娠期龈炎龈下菌斑中间普氏菌的检测

    作者:夏胜瓯;陈冰;陈梅清;吴毓萍

    研究表明,妊娠期龈炎(Pregnancy gingivitis)的发病率和严重度上升,对孕妇的口腔健康造成损害,并且存在将来发展成牙周病的潜在危险[1].口腔菌丛的构成随着宿主的生长和成熟而发生变化,妊娠期对牙周菌丛的构成有很大影响.

  • 双黄补煎液对三种常见牙周致病厌氧菌体外抑菌活性的研究

    作者:许彦枝;王士杰;侯振伟;张金艳

    目的:研究双黄补煎液与黄连、黄芩、骨碎补各单味药煎液对牙龈紫质单胞菌(Pg)、中间普氏菌(Pi)和核梭杆菌(Fn)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分别将中药双黄补复合剂型和单味黄连、黄芩、骨碎补制备成浓度为1∶1的中药煎液.采用液体二倍稀释法,测定各种煎液对Pg、Pi、Fn的小抑菌浓度(MIC),同时设立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以2%碘甘油为对照药物,运用打孔琼脂扩散法,测定双黄补煎液对Pg、Pi、Fn的抑菌环大小.结果:双黄补煎液对Pg、Pi、Fn的MIC均为1∶128,黄连煎液分别为1∶256,1∶512和1∶256,黄芩和骨碎补煎液显示出了一定的抑菌活性.打孔琼脂扩散法结果显示,双黄补煎液对Pg、Pi、Fn的抑菌环明显大于2%碘甘油.结论:双黄补煎液和黄连煎液对Pg、Pi、Fn均有较明显的抑菌活性,优于单个黄芩煎液和骨碎补煎液.

  • 中间普氏菌特异性卵黄抗体治疗大鼠牙龈炎的研究

    作者:刘赟;王丹;甄宇红;龙亚一;侯媛媛;丁超;廖瀚;金月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考察中间普氏菌特异性卵黄抗体( IgY)对牙龈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5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N组)、阴性对照组(P1组):造模、阳性对照组(P2组):造模+替硝唑溶液、IgY溶液治疗组(P3组):造模+中间普氏菌特异性IgY溶液、蛋黄粉治疗组(P4组):造模+含中间普氏菌特异性IgY的蛋黄粉.对造模大鼠采用丝线结扎下前牙牙颈部,植入中间普氏菌,辅以高糖潮湿饮食,30 d后造成大鼠牙龈炎模型,开始用药,每日给药1次,用含药溶液冲洗或含药蛋黄粉涂抹大鼠下前牙牙周,分别于给药0d、5d、10 d、15 d测定大鼠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探诊出血(BOP)、血液白细胞计数(WBC)及体重(Weight)的变化,用药后15 d对各组大鼠进行下前牙牙龈组织病理切片检查,检查局部组织炎症变化.结果:临床与血液观察指标显示治疗组(P2、P3、P4)与P1组比较,GI、PLI、BOP及WBC均有显著降低(P<0.05),体重呈增长趋势,病理组织切片显示局部组织炎症表现较P1组为轻;P3、P4组与P2组比较,GI、PLI、BOP及WBC均有显著降低(P<0.05),体重增加显著(P<0.05),病理切片显示局部组织炎症表现较P2组为轻;P3组与P4组比较,GI、PLI、BOP及WBC均有显著降低(P<0.05),体重增加明显高于P4组(P<0.05).结论:中间普氏菌特异性IgY两种制剂对牙龈炎均有治疗作用,溶液的治疗作用优于蛋黄粉.

  • 血链球菌胞内蛋白与胞外蛋白对中间普氏菌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作用的研究

    作者:马晟利;王丹;闫闯

    目的:提取血链球菌胞内蛋白与胞外蛋白,研究两者对中间普氏菌(P.i)与牙龈卟啉单胞菌(P.g)生物膜的作用.方法:通过低温超速离心,有机溶剂萃取法提取血链球菌胞外蛋白;通过超声破碎,硫酸铵盐析,Sephadex G-25除盐及透析的方法提取血链球菌胞内蛋白.观察血链球菌胞内蛋白与胞外蛋白对P.i及P.g的作用.观察血链球菌胞内蛋白与胞外蛋白对P.i及P.g混合培养形成的生物膜作用.结果:血链球菌胞内蛋白对混合培养的P.i与P.g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其小抑菌浓度为0.125 g/L;血链球菌胞外蛋白对P.i与P.g未见抑菌作用.P.i与P.g混合培养形成的生物膜在血链球菌胞内蛋白作用后,生物膜活性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但在血链球菌胞外蛋白作用后,生物膜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链球菌胞内蛋白对P.i和P.g及两者混合培养形成的生物膜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而血链球菌胞外蛋白对P.i和P.g及两者混合培养形成的生物膜无抑制作用.

  • 牙龈卟啉菌、中间普氏菌的超微结构及表面相关物质的电泳特性

    作者:赵殿才;贾晓真

    目的了解牙龈卟啉菌、中间普氏菌的细胞壁结构及表面蛋白的特性.方法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这两种细菌的超微结构,分析两种细菌脂多糖和外膜蛋白的电泳特性.结果两种细菌的外膜蛋白电泳图各有4条较清晰的主带,分子量分别为92kDa、55kDa、35kDa、23kDa和75kDa、55kDa、40kDa、18kDa.结论牙龈卟啉菌和中间普氏菌具有典型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形态,外膜蛋白多为细菌表面重要的致病结构.

  • LPS刺激牙龈成纤维细胞PGE2的产生及COX-2基因表达

    作者:贾晓真;樊明文;陈智;李成章;边专

    目的:本实验观察两种重要的牙周致病菌(牙龈卟啉菌、中间普氏菌)细胞表面脂多糖(LPS)刺激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后PGE2水平的变化,及PGE2产生过程中COX-1和COX-2的表达.方法:采用热酚-水法抽提牙龈卟啉菌ATCC33277和中间普氏菌ATCC25611细胞表面脂多糖,刺激体外培养的人牙龈成纤维细胞,通过放射性免疫技术检测上清液中PGE2的含量.同时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进一步观察牙龈成纤维细胞内COX-1、COX-2 mRNA和COX-2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在LPS的作用下,PGE2水平明显升高,含量以剂量依赖和时间依赖的方式递增(*P<0.01,* *P<0.01).对COX-1和COX-2 mRNA和免疫组化的研究表明,未受刺激的牙龈成纤维细胞COX-2 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阴性,受LPS作用后呈阳性表达.COX-1 mRNA在正常和受刺激的牙龈成纤维细胞中均呈阳性表达,且表达不受LPS作用的影响.结论: 牙龈卟啉菌和中间普氏菌LPS能够刺激牙龈成纤维细胞分泌PGE2,PGE2水平主要受COX-2 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与COX-1的表达无明确相关性.

  • 口腔健康状况与冠心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作者:周嫣;毛志福;林辉;林英中;农生洲;彭利辉;韦惠平;欧晓丽

    目的 探讨口腔健康状况与冠心病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取冠心病与非冠心病人各30例,方法:①比较两组间口腔健康状况的差异(包括牙周指数-PD、GI、PLI,牙周病牙数、缺牙数、龋病牙数);②比较两组间龈下菌斑中血链球菌数和产黑色素菌群数的差异;③调查两组间与口腔健康和冠心病相关因素的差异(包括每天刷牙次数、口腔健康和冠心病关系知晓率、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体重指数、吸烟、饮酒、嗜咸食、规律运动习惯).结果 ①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在PD、PLI、牙周病牙数、缺牙数、龋病牙数、龈下菌斑中血链球菌可培养菌总数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每天刷牙次数、规律运动习惯及嗜咸食方面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② 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后,两组的龈下菌斑中血链球菌可培养菌总数和牙周袋探诊深度P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口腔健康状况尤其是牙周的健康状况与冠心病高度相关,应将牙周病的预防与控制提高到新的高度来认识,口腔科和心血管内外科医师都应将宣传、防治牙周病的知识作为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3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