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具核梭杆菌对口腔健康的影响分析

    作者:柏扬;王玉珍;张丽雯

    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是矛周炎众多致病微生物里主要的一种,也是除口腔感细菌染以外分离出的常见的一类,在牙周以及牙髓病变中甚至在全身性的感染疾病中都有很高的分布,与厌氧菌的临床感染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具核梭杆菌的毒力与宿主细胞因子的水平以及本身的代谢产物和粘附性有关,本文描述了Fn的一些重要特性,包括分类、生物学特点、毒力特点、致病机制及其主要生物学检测方法,重点阐述了其在正畸牙龈炎性反应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检测肠道细菌,预测肠癌患者术后对化疗是否耐药

    作者:袁惠芸

    肠癌患者生存率低,与肠菌诱导癌细胞产生化疗耐药有关具核梭杆菌,一种原本在人体肠道中再普通不过的细菌,近它在国际消化学界可火了!因为科学家们发现,它能预测大肠癌患者在术后是否对化疗药物耐药,从而为患者实现精准治疗提供了思路.

  • 结肠癌组织与正常结肠组织肠道菌群结构差异

    作者:王磊;时军利;李炳庆

    目的 探查结肠癌组织及正常结肠组织中大肠埃希菌属及具核梭杆菌属的差异.方法 收集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2015~2017年在本院内镜室就诊,经结肠镜及病理确诊结肠癌患者的结肠癌组织及肠镜检查肠道正常患者乙状结肠组织,提取标本总RNA,使用细菌16SRNA V3高变区F357-GC和R518作为引物进行基因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确定16s条带,应用UNIQ-10柱式RNA胶回收试剂盒回收,对目的片段进行克隆测序,与已知Gen Bank比对获得菌群的种属名称,找到大肠埃希菌属及具核梭杆菌属的条带,应用美国的NIH ImageJ1.38软件进行光密度值测定.结果 结肠癌及正常结肠组织中大肠埃希菌条带平均OD值为1.43±0.53 vs 0.67±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核梭杆菌属条带平均OD值分别为1.35±0.62 vs 0.4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肠埃希菌和具核梭杆菌在结肠癌组织中含量高于正常结肠组织.

  • LED蓝光联合玫瑰红对具核梭杆菌的体外光动力灭菌研究

    作者:潘慧;王冬青

    目的 体外研究蓝光LED联合玫瑰红染料对具核梭杆菌的杀菌效果.方法 实验对象具核梭杆菌标准菌株ATCC10953,实验分为三组.分别为:单独蓝光照射组(A组)、单纯玫瑰红溶液组(B组)和光动力组(C组).A组,采用蓝色LED光固化灯照射,功率密度0.3 W/cm2,照射时间20 s、40 s和60 s.B组,按照玫瑰红溶液的浓度0、0.016、0.16和1.6 mg/ml处理,不进行蓝光照射.C组,加入0.16 mg/ml的玫瑰红溶液后采用蓝光分别照射20 s、40 s和60 s;将葡萄糖酸氯己定的菌液作为阳性对照;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所有实验后的菌液连续稀释,选择合适稀释浓度涂布在固体培养基上,厌氧培养7 d后计算菌落数.同时,使用液体测温仪分别测量A组和C组的菌液的温度,计算照射前后温度的升高量.结果 A组单独蓝光照射20 s、40 s、60 s杀菌后菌落数减少的对数值分别为0.33、0.36、0.61.C组杀菌后菌落数减少的对数值分别为1.43、2.14、1.47.结论 蓝光单独照射对具核梭杆菌的杀菌和生长抑制作用较弱,而联合玫瑰红后杀菌效果明显增强.蓝光联合玫瑰红的光动力杀菌疗法为牙周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系统性硬化症并发食管瘘一例

    作者:刘英;杨华夏;侯勇

    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是一种以皮肤增厚和变硬为主要特征的结缔组织病。消化道为SSc仅次于皮肤的常见受累内脏器官,其中以食管病变为常见,多表现为食管功能异常,病程较长者可因食管括约肌功能受损出现食管扩张、食管下段狭窄和反流性食管炎等合并症[1-2]。食管瘘是食管病变的严重合并症,可能会因穿孔继发纵隔感染,病情迅速进展而导致死亡。SSc消化道受累引起食管溃疡、食管瘘临床并不常见,现就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例SSc患者并发食管溃疡、食管瘘,并继发纵隔炎和感染性休克的案例报道如下。

  • 结肠癌患者口腔具核梭杆菌与结肠癌发生关系的研究

    作者:董艳玲;杨立娟;吴金鹏

    目的:分析口腔具核梭杆菌(Fn)感染与结肠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结肠癌患者为观察组,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Fn感染率及Fn DNA含量差异。同时根据肿瘤分期将观察组患者分为A期组(39例),B期组(31例)及C期组(30例),对比3组间Fn感染率及Fn DNA含量差异。结果观察组Fn感染率及Fn DN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3组间,Fn感染率分别是41.03%、70.97%和93.33%,而Fn DNA含量分别是(55.12±5.79)×108/L、(62.16±6.78)×108/L、(66.23±6.17)×108/L,3组间Fn感染率和Fn DNA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C期组Fn感染率及Fn DNA含量高;且经相关性分析发现,肿瘤分期与Fn DNA含量存在相关性(r=0.756,P﹤0.05)。结论 Fn感染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临床应对Fn感染引起重视,Fn感染可作为辅助结肠癌患者进行病理分期的一项指标。

  • 肠毒素脆弱拟杆菌具核梭杆菌和幽门螺旋杆菌在肠道内富集度与结直肠癌的关系

    作者:张静;鲁晓岚;赵刚;史海涛;耿燕;钟文婷;董蕾

    目的 探究肠毒素脆弱拟杆菌(ETBF)、具核梭杆菌(Fn)、幽门螺旋杆菌(Hp)在粪便和组织中的富集度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方法 收集24例结直肠癌、31例腺瘤性息肉患者的粪便、病变组织、病变旁组织,收集20例正常体检者的粪便和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方法检测ETBF、Fn、Hp的拷贝数,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直肠癌组、正常对照组黏膜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p53的表达,分析EGFR、p53表达强度与3种细菌的关系.结果 粪便中,ETBF、Fn拷贝数表现为结直肠癌组>腺瘤性息肉组>正常对照组(P<0.05),Hp拷贝数表现为结直肠癌组>正常对照组(P<0.01),腺瘤性息肉组>正常对照组(P<0.01).组织中,ETBF、Fn拷贝数表现为结直肠癌组>腺瘤性息肉组>正常对照组(P<0.05),Hp拷贝数表现为结直肠癌组>正常对照组(P<0.01),腺瘤性息肉组>正常对照组(P<0.01).腺瘤性息肉组、结直肠癌组的病变组织与病变旁组织中3种细菌的拷贝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组EGFR表达的阳性率为83.33%(20/24),p53表达的阳性率为66.67%(16/24).EGFR、p53表达强度分别为阴性、弱阳性、中度阳性、强阳性的结直肠癌3种细菌的拷贝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TBF、Fn、Hp在结直肠癌、腺瘤性息肉患者粪便和组织中的富集度高,可能与结直肠癌、腺瘤性息肉的发生有关.临床试验注册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BOC-17012509.

  • 六种茶叶对口腔常见致病菌的抑菌作用

    作者:任蕾;杨圣辉;果梅英

    目的:选用普通绿茶、龙井茶、红茶、茉莉花茶、紫阳茶、乌龙茶的水浸液对龋齿致病菌和牙周炎可疑致病菌变形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具核梭杆菌进行抑菌研究.探讨饮茶防龋的作用及防牙周病的可能性.方法:6种茶叶的水浸液倍比稀释5个浓度,用杯碟法对4种细菌进行抑菌实验,测量抑菌环直径.结果:6种茶较高浓度的水浸液(24mg/ml)均对变链菌都有抑菌作用;普通绿茶、红茶、茉莉花茶、乌龙茶水浸液饮用浓度(12mg/ml)即对变链菌有抑菌作用;普通绿茶水浸液在低浓度(6mg/ml)对变链菌就有抑菌作用.普通绿茶和红茶水浸液在饮用浓度(12mg/ml)对具核梭杆菌有很好的抑菌效果;普通绿茶和茉莉花茶的水浸液浓度在48mg/ml对牙龈卟啉单胞菌有抑菌作用.高浓度(48mg/ml)的普通绿茶水浸液对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变形链球菌、具核梭杆菌均有抑菌作用.结论:普通绿茶的抑菌效果好于其它茶叶.

  • 甲壳胺影响细菌硫化氢代谢产物的研究

    作者:宋琛珉;杨圣辉

    目的:观察甲壳胺对口腔细菌硫化氢产物的影响,评价甲壳胺的抗口臭作用.方法:选择3种口腔主要产臭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具核梭杆菌,分别接种于不含药物的液体培养基、含1%甲壳胺的液体培养基和含0.2%洗必泰溶液的液体培养基中,厌氧培养后,用硫化物测量仪分析3个菌种硫化氢代谢产物的变化.结果:3种细菌在不含药物的试管中有大量硫化氢生成,含1%甲壳胺的实验组和含0.2%洗必泰溶液的对照组试管中检测出硫化氢的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甲壳胺能有效抑制产臭菌异味产物--硫化氢,实验为甲壳胺抗口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 具核梭杆菌的致病性与其可引起的口腔疾病

    作者:谢晓婷;王以玲;肖水清

    人体口腔内可分离出大量细菌,具核梭杆菌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具核梭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专性厌氧菌,初认为它是一种有益菌,但随着微生物检测技术的进步和组织病理学的发展,发现在多种口腔疾病中均可检测出大量具核梭杆菌.进一步研究发现它有很强致病性,能引起多种口腔疾病,如口腔炎性病变,化脓性病变及坏疽性病变等.同时具核梭杆菌能与口腔内许多其他致病菌共聚,产生协同作用,从而影响疾病的发展,加速病变进程,加重严重程度,阻碍了临床治疗.故本文对具核梭杆菌的致病性与所引起的牙龈炎、牙周炎、牙髓炎、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根尖周炎做一综述.

  • 牙周炎的药物治疗进展与回顾

    作者:张一民;李德懿

    牙周炎一般可分为成年人牙周炎(Adult periodontitis,AP)与青少年牙周炎(Juvenile periodontitis,JP).大量的研究证明,牙周炎的发生主要与G-厌氧菌属及螺旋体等有密切关系,前者如产黑色素普氏菌(以往称产黑色素类杆菌)、牙龈卟啉菌(以往称牙龈类杆菌)、具核梭杆菌、放线共生放线杆菌及二氧化碳嗜纤维菌等.上列微生物可产生内毒素、白细胞毒素及酶类等有害物质使牙周组织破坏吸收,产生炎症[1~3 ].本文拟就牙周炎的药物治疗进展与回顾作一综述.

  • 正畸治疗患者口腔中四种细菌的多重PCR检测

    作者:刘晓华;肖水清;刘毅

    目的 建立多重PCR方法检测正畸治疗患者口腔中伴放线放线杆菌(Aa)、福塞氏类杆菌(Bf)、具核梭杆菌(Fn)、牙龈卟啉单胞菌(Pg)四种细菌,并与牙龈指数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方法 选择55例正畸治疗至少2个月的患者为实验组,34例未带矫治器的牙周健康者为对照组,记录牙龈炎症指数,分别采集牙周袋深处或龈沟液标本进行细菌DNA提取及聚合酶链式反应,同时以细菌的厌氧培养和生化反应鉴定为标准进行对比验证,并做了PC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实验.结果 建立的多重PCR低可检测出1pg的细菌DNA,约相当于20个Aa、Fn和Pg,80个Bf;能扩增出Aa、Bf、Fn、Pg四种参考菌株的目的 条带,而对EC的扩增没有目的 条带;多重PCR法与常规细菌培养法对细菌的检测阳性率较为一致(P>0.05);多重PCR检测发现Aa、Fn、Pg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Bf的检测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PCR检出Aa、Fn、Pg的阳性率与牙龈指数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1);而Bf与牙龈指数之间未有明显的相关关系(P>0.05).结论 所建立的多重PCR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同时检测龈沟液中四种牙周致病菌,观察因固定矫治器的使用而引起的牙周细菌的变化.

  • 具核梭杆菌促进小鼠结肠肿瘤发生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李菁;于亚男;姜晓娜;路艳艳;杨林;荆雪;田字彬

    背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结直肠癌(CRC)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近年研究显示具核梭杆菌在CRC发生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具核梭杆菌与CRC发生的相关性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用野生型C57BL/6小鼠和肠道多发性腺瘤APC(Min/+)小鼠,分别予具核梭杆菌菌液灌胃、皮下注射致癌剂1,2-二甲基肼二盐酸盐(DMH)或两者联合等不同处理,观察结肠异常隐窝灶(ACF)(8周)或肿瘤(20周)生成情况.以Roche 454 GS FLX焦磷酸测序分析各组野生型C57BL/6小鼠肠道菌群结构,Bio-Plex ProTM技术检测肠黏膜免疫因子表达.结果:与无具核梭杆菌定植的DMH处理组野生型C57BL/6小鼠或APC(Min/+)小鼠相比,具核梭杆菌定植小鼠结肠内ACF或肿瘤数量显著增多(P<0.05).具核梭杆菌定植小鼠肠道菌群结构改变明显,表现为蓝藻菌门含量减少,软皮菌门、疣微菌门含量增加(P均<0.05),肠黏膜肿瘤相关免疫因子IL-21、IL-22、IL-31、CD40L表达亦显著增高(P<0.05).结论:具核梭杆菌在肠道定植可促进小鼠结肠肿瘤发生,其机制可能主要为引起肠道菌群失衡和调控肠黏膜肿瘤相关免疫因子表达.

  • 具核梭杆菌通过调控miR-181b在结肠癌细胞中形成炎性微环境的机制

    作者:林欣;何杰;魏芳;赵冲;曾利红;吴琼;黄惠康;杜艳蕾;王红

    背景:具核梭杆菌(Fn)是口腔常见的致病菌,研究发现Fn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目的:探讨Fn感染在结肠癌细胞中形成炎性微环境的机制.方法:构建Fn感染Caco-2细胞的炎症模型,行miRNA测序.将miR-181b mimics或inhibitor转染Fn感染的Caco-2细胞.以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TNF-αmRNA和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TNF-α 含量,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穿膜淋巴细胞数.结果:Fn组TNF-α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上清液中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5),穿膜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miRNA测序和qRT-PCR结果均显示,Fn组miR-181b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miR-181b mimics+Fn组TNF-α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而miR-181b inhibitor组TNF-α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生物信息学工具和双荧光素酶检测证实TNF-α可能为Caco-2细胞中miR-181b的靶基因.结论:Fn通过抑制Caco-2细胞中miR-181b表达而上调TNF-α表达,募集淋巴细胞形成炎性微环境.

  • 具核梭杆菌与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连一帆;任建林;许鸿志

    肠道菌群紊乱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口腔共生菌株具核梭杆菌在多种肿瘤中显著富集并可促进疾病进展,预示患者不良预后.分子机制研究发现具核梭杆菌可通过激活宿主细胞癌症相关信号通路、引发慢性炎症以及抑制机体免疫监视而增强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转移和抗凋亡能力.本文就具核梭杆菌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冷光美白对釉质表面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作者:苑克勇;马瑞;朱彩莲;李鸣宇;何智妍;周薇

    目的:研究Beyond冷光美白对牙釉质表面主要致龋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制备4 mm×4 mm×1 mm的釉质片20片,随机分为冷光美白组、美白剂组、冷光照射组和对照组4组,每组5片.冷光美白组用Beyond美白凝胶(主要成分为H2O2)+冷光照射美白3次,每次12 min;美白剂组只在釉质片表面涂布美白凝胶美白3次,每次12 min;冷光照射组仅用冷光灯照射釉质片3次,每次12 min;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在人工口腔模型内,将上述4组釉质片置于变形链球菌、黏性放线菌、具核梭杆菌混合菌液中培养36 h,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观察所形成的混合细菌生物膜,采用SAS8.2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结果:CLSM扫描可见冷光美白组、美白剂组、冷光照射组的生物膜较对照组生物膜稀疏,生物膜厚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冷光美白组、美白剂组、冷光照射组之间生物膜厚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冷光美白组、美白剂组、冷光照射组釉质表面生物膜中活菌百分比显著降低(P<0.001).结论:冷光美白可抑制釉质表面混合细菌生物膜的形成,破坏生物膜的结构,降低混合细菌生物膜中活菌的数量.

  • 重组人源抑制型受体TIGIT在大肠埃希菌中的制备及其作用特性研究

    作者:陈孝云;周爱武;叶玮

    目的 · 在大肠埃希菌中制备人源GST-TIGIT融合蛋白并探究其与具核梭杆菌(Fn)互相作用特性.方法 · 对人源免疫调节蛋白TIGIT的基因进行扩增,重组到pGEX4T2表达载体中并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表达融合蛋白;利用GST亲和层析方法纯化GST-TIGIT融合蛋白;采用特异性黏附试验检测GST-TIGIT融合蛋白与Fn的相互作用.结果 ·GST-TIGIT融合蛋白在大肠埃希菌中成功表达并利用GST亲和层析柱得到纯化蛋白;GST-TIGIT融合蛋白可特异性地结合于Fn表面,但与嗜酸乳杆菌结合较弱.结论 · 通过原核表达系统得到有活性的人源GST-TIGIT融合蛋白,并初步证明了其与Fn的黏附作用,为后续研究TIGIT蛋白与Fn特异性相互作用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 磷酸锆载银抗菌剂对种植体周炎致病菌抗菌效能研究

    作者:朱梓园;张富强;李鸣宇;朱彩莲;郑学斌

    目的研究磷酸锆载银抗菌剂对种植体周炎致病菌的抗菌效能.方法将载银磷酸锆抗菌剂用无菌中心脑浸液(BHI)培养基稀释成浓度从10 mg/mL到0.020 mg/mL递减的抗菌剂应用液,与1×106 CFU/mL的牙龈卟啉单胞菌(Pg)、具核梭杆菌 (Fn)、伴放线放线杆菌(Aa)标准菌液混合,厌氧恒温培养48 h,划线接种后计数菌落数,取无细菌生长的低抗菌剂浓度为其小杀菌浓度.结果磷酸锆载银抗菌剂对Pg、Fn和Aa的小杀菌浓度分别为0.039、 0.313、0.625 mg/mL.抗菌剂对三种细菌杀菌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Pg>Fn>Aa.结论磷酸锆载银抗菌剂对Pg、Fn和Aa均具有杀菌效能,可用于对抗种植体周炎的致病菌.

  • 大肠癌和癌旁组织中具核梭杆菌丰度差异的研究

    作者:杨垒;杨永志;秦环龙

    目的 研究具核梭杆菌在大肠癌与癌旁组织中的丰度变化及其组织定位,探讨与大肠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35例大肠癌及其癌旁组织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具核梭杆菌在肠癌及其癌旁组织的丰度,荧光原位杂交检测该杆菌在肠癌组织中的定位.结果 具核梭杆菌在77.1%(27/35)的肠癌和相应癌旁组织均可检出,17.1%(6/35)的肠癌和癌旁组织均不可检出,5.7%(2/35)的肠癌组织检出,癌旁组织未检出;且肿瘤部位具核梭杆菌丰度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荧光原位杂交显示具核梭杆菌主要定植于肠黏膜表面.具核梭杆菌在肠癌组织中的丰度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肿瘤分期无关(P>0.05).结论 具核梭杆菌在肠癌组织中呈高感染负荷状态,且主要附定值与大肠癌黏膜表面,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相关.

  • 荧光原位杂交观察口腔原位菌斑中链球菌和具核梭杆菌的动态变化的研究

    作者:刘靖;王韦玮;胡凡;陈武

    目的 观察口腔原位菌斑形成过程中链球菌和具核梭杆菌的动态变化.方法 专业洁治后,7个志愿者佩戴可形成口内菌斑生物膜以供原位菌斑研究的上颌装置,分别佩戴12 h、1d、2d、3d、5d后,取下样本,与链球菌和具核梭杆菌的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菌斑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及2种细菌在菌斑形成发育中的分布及比例.结果 菌斑生物膜厚度由5.26 μm逐渐发育增加为46.93 μm.12h细菌仅形成平铺片状,链球菌占绝大多数,未见具核梭杆菌;此后细菌排列趋于密集,菌斑厚度逐渐增加,后形成团块状菌斑.链球菌在2、3d菌斑中比例下降;具核梭杆菌在5d菌斑中比例比3d上升107%.结论 链球菌在早期菌斑中为优势菌,具核梭杆菌在菌斑发育中期数量逐渐增加.2种细菌在菌斑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

58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