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组织结构分离技术在疝外科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金松;刘昶;纪艳超

    近年来,腹壁组织结构分离技术在国内外主要被应用于腹壁缺损的修补与腹壁重建中,特别是针对腹壁巨大缺损的修补,而联合应用腹腔镜微创技术以及人工合成补片更体现出该技术在腹壁重建中的优势.本文着重就组织结构分离技术的手术原理、适应证、优势、操作方法、并发症及相关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生物补片加强开放与内镜组织结构分离技术修复腹壁缺损

    作者:宋致成;顾岩

    目的 比较基于生物补片加强的开放组织结构分离技术与内镜组织结构分离技术修复腹壁缺损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普外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9例基于生物补片加强的开放组织结构分离技术和内镜组织结构分离技术修复腹壁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开放组织结构分离技术修复者11例,行内镜组织结构分离技术修复者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平均随访(14.96±8.89)个月,两组患者均无缺损复发,术中平均出血量:开放组织结构分离技术组(362.18 ±517.15) mL高于内镜组织结构分离技术组(255.00±148.03) mL;平均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开放组织结构分离技术组(195.00±71.93) min、(20.45±0.28)d分别低于内镜组织结构分离技术组(211.75±70.79) min、(24.50±12.49)d;切口并发症发病率:开放组织结构分离技术组(18.2%)高于内镜组织结构分离技术组(1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生物补片加强的开放组织结构分离技术与内镜组织结构分离技术均可有效用于腹壁缺损的修复重建,内镜组织结构分离技术在降低切口并发症发病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还需大样本、长期的临床随访进行证实.

  • 内镜组织结构分离技术治疗腹壁缺损

    作者:顾岩

    如何有效进行复杂腹壁缺损的修复与重建一直是困扰腹壁外科医师的一个难题,传统的组织结构分离技术虽然能够通过自体组织推进实现腹壁缺损的功能性修复,但其广泛皮瓣分离所导致的切口并发症是其重要不足。而内镜组织结构分离技术由于可保护腹壁穿支血管,因此具有并发症少、恢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的优点。作为一种自体组织修复的重要手段,内镜组织结构分离技术必将在腹壁缺损修复重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41例腹壁巨大切口疝腹膜前修补治疗分析

    作者:范学圣;张舰;陈杰

    目的 探讨腹壁巨大切口疝腹膜前修补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为腹壁巨大切口疝的外科治疗提供相对合理的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疝和腹壁外科及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疝外科收治的41例疝环直径超过10 cm的巨大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根据个体化不同,设计合适的治疗方案,减重、降低体质指数(BMI);采取组织结构分离技术(CST)及主动减容技术(IVRS)对所有病例行巨大切口疝腹膜前放置补片(Sublay)无张力修补术;术后13例患者腹腔内压力(IAP)≥12 mmHg(1 mmHg=0.133 kPa),约术后72 h达高峰,经保守治疗后未发生间隔室综合征(ACS);4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皮下血肿,5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术区疼痛不适,无肠瘘、肠梗阻、死亡发生,平均住院时间9.5 d.随访3个月至1年,未见复发.结论 根据患者腹壁巨大切口疝的不同情况制定合适的诊疗计划,术前减重,降低BMI指数,根据第二腹腔容积大小设计手术方案,采用腹膜前Sublay修补法进行手术,能有效避免术后腹腔高压,避免发生ACS,提高手术成功率.

  • 腹腔镜联合组织结构分离技术治疗造口旁疝16例疗效分析

    作者:刘昶;孙旭阳;纪艳超;王垚;张成森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组织结构分离技术(CST)在造口旁疝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应用腹腔镜联合CST治疗的16例造口旁疝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为70~ 250(152.9±60.8)min.术后发生血清肿2例,切口感染1例,疼痛2例(3~4周缓解).经非手术治疗,病人顺利出院.随访6~15个月,16例病人恢复腹壁有效外观,正常参与呼吸和协调身体其他部位的运动,达到腹壁功能重建的效果.所有病人无慢性疼痛及造口旁疝复发.结论 腹腔镜联合CST修补造口旁疝,恢复腹壁结构连续性的同时达到腹壁的功能性重建,手术兼具腹腔镜创伤小、干扰轻、恢复快等优点,降低了疝的复发率.

  • 组织结构分离技术用于腹壁切口疝修补的临床价值

    作者:赵渝;王弼偲

    组织结构分离技术应用于腹壁缺损或者切口疝治疗中,通常在开放式或腹腔镜下联合补片应用,对复杂腹壁缺损或切口疝的治疗有着较好的治愈率,可能成为治疗复杂腹壁切口疝的主流术式之一.

  • 巨大腹壁缺损伴腹壁功能不全外科治疗

    作者:聂鑫;顾岩

    如何对巨大腹壁缺损伴腹壁功能不全(LOD)病人进行腹壁缺损的修复与重建至今仍是困扰腹壁外科医生的一大难题。了解LOD发病机制、准确进行术前评估及充分的术前准备是LOD病人手术成功的保证。植入材料加强修补技术是LOD病人治疗的基础,基于植入材料的组织结构分离技术或自体组织移植技术为LOD病人成功进行腹壁重建提供了重要帮助。

  • “普通外科著名专家学术沙龙(24)”纪要

    作者:李航宇

    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专业信息传播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及《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编辑部主办,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协办,捷润(上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承办,医梯外科医生临床研习平台提供学术支持的“普通外科著名专家学术沙龙(24)”,于2017-10-15在沈阳市举行.本次沙龙的主题为“疝与腹壁外科焦点问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委、疝和腹壁外科学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唐健雄教授担任会议主席,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李航宇教授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杨福全教授担任会议执行主席.来自国内30余位知名专家出席会议,包括(排名不分先后):唐健雄、陈杰、李健文、赵渝、周建平、刘子文、顾岩、杨福全、石玉龙、王平、陈思梦、陈革、李航宇、王明刚、张光永、杨子昂、陈吉彩、武彪、刘昶、熊茂明、陆朝阳、钟丰云、张丰、李俊、朱袭嘉、蒋会勇、蔡相军教授等.“中国普通外科青年学者攀登计划”成员李绍杰医师应邀参加会议.

  • 切口疝治疗的手术选择与核心策略

    作者:王明刚

    腹部手术数量逐年增加, 切口疝总数也相应增加.综合多项单中心大宗病例分析结果, 腹壁切口疝的发生率为2%~11%.腹部手术切口复杂, 导致切口疝发生部位不一.有传统意义上的切口疝, 也包括trocar疝等新型疝[1].其中有报道巨大腹壁切口疝约占15%[2].切口疝分型方法不同导致很多研究缺乏可比性.欧洲疝学会的腹壁切口疝分类包括中线区切口疝 (剑突下M1、上腹部M2、脐部M3、脐下M4、耻骨上M5) 、侧区切口疝 (肋缘下、肋腹部、髂部、腰部) [3].随着微创外科的迅猛发展, 不同位置的切口疝治疗有不同的选择.腹腔镜治疗切口疝取得长足的进步, 但也遇到新的问题与挑战.相比于100年前, 尽管材料学和解剖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治疗原则并未发生本质改变, 仍以"关闭缺损、功能重建"为主.腹壁缺损的处理选择不一, 对于巨大切口疝而言, 直接关闭缺损非常困难.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缺损制定佳的治疗方案存在争议.因此, 笔者以中线区切口疝 (M2、M3、M4) 为例, 以腹壁缺损的关闭和功能重建为导向, 阐述腹壁切口疝治疗的手术选择与核心策略.

  • 组织结构分离技术在腹壁功能重建中的应用

    作者:顾岩;王惠春

    复杂腹壁缺损的修复与重建一直是困扰腹壁外科医师的一个难题,传统的直接缝合难以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已基本被放弃.应用各种补片进行腹壁缺损的修复与重建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手段,虽然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但包括感染、肠漏等在内的各种并发症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使用各种包括带蒂或游离肌筋膜瓣等自体组织进行缺损修复是腹壁外科的另一种选择,但其手术技术要求高且会造成新的供区创伤等问题,使该技术难以被广泛应用.1990年,Ramirez等[1]首次报道了通过选择性腹壁肌筋膜松解实现腹壁缺损修复的组织结构分离技术(component separation technique,CST),其为复杂腹壁缺损的修复与重建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不仅手术技术容易学习和掌握,而且临床疗效好、病人恢复快,已成为腹壁缺损治疗的又一重要方法.

  • 组织结构分离技术联合疝补片修补成人巨大脐疝的临床疗效

    作者:席庆无;刘磊;黄俊

    目的 探讨疝补片修补联合组织结构分离技术修补成人巨大脐疝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应用疝补片修补联合组织结构分离技术治疗的21例巨大脐疝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1例巨大脐疝患者均痊愈出院.手术时间平均(90.21±17.10) min,平均住院时间(9.14±5.05)d.术后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1例,皮下浆液样肿2例,随访2 ~32个月未见复发病例,无术后异物感和慢性疼痛发生.结论 疝补片修补联合组织结构分离技术对于巨大脐疝的修补疗效确切.

  • 组织结构分离技术治疗腹壁巨大切口疝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贺立辉;黄侃;彭静君

    目的:探讨组织结构分离技术治疗腹壁巨大切口疝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广东省人民医院普外二区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20例腹壁巨大切口疝患者行组织结构分离技术腹壁切口疝修补术行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入院时详细评估,控制基础疾病,术前呼吸功能训练,肠道准备,术后即使用腹带加压包扎,严密观察呼吸功能,协助早期下床活动,积极镇痛,详细的出院指导。结果本组20例患者符合腹壁巨大切口疝出院标准,术后随访5~24个月,短期内无复发。结论对组织结构分离技术治疗腹壁巨大切口疝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痊愈并降低复发率。

  • 组织结构分离技术腹壁重建23例报告

    作者:杨洪范;Salissou Sa(i)dou

    目的 总结应用组织结构分离技术修复腹壁大及巨大中线切口疝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11 ~2015-06应用组织结构分离技术修复腹壁大及巨大中线切口疝2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3例局部皮下出现血清肿,均经穿刺抽液治愈.全部病例均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无手术死亡.随访36 ~48个月,1例(4.3%)于术后6个月切口疝复发.结论 组织结构分离技术安全、有效、经济,是腹壁大及巨大中线切口疝可供选择的腹壁重建方式.

  • 后入路组织分离技术Sublay补片修补治疗复杂腹壁切口疝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富强;申英末;赵凤林;杨硕;陈杰

    目的 探讨后入路组织分离技术Sublay补片修补治疗复杂腹壁切口疝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7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30例复杂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采用后入路组织分离技术Sublay方法进行补片修补.观察指标:(1)术中及术后情况:切口疝缺损面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住院时间.(2)随访情况:疝复发情况、肠瘘及补片相关并发症.采用门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患者术后1、3、6个月门诊复查,1年后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疝复发情况及补片相关并发症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7月.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范围)表示.结果 (1)术中及术后情况: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后入路组织分离技术Sublay补片修补手术.30例患者术中测量切口疝缺损面积为(222± 124) cm2;手术时间为100 min(40 ~ 235 min);术中出血量为80 mL(50 ~200 mL).30例患者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为5 d(2~ 15 d).7例发生术后并发症患者中,手术部位感染3例,均为浅部伤口感染,其中1例经负压封闭引流后伤口愈合,2例行清创引流术后延期愈合;术后血清肿2例,1个月后经穿刺抽吸及局部加压后恢复;伤口脂肪液化1例,对症治疗后好转;术后活动性出血1例,第2次手术探查证实为肌层小动脉出血,经缝扎止血.30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15 d(10~57 d).(2)随访情况:30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7±3)个月,无疝复发及肠瘘发生,无补片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后入路组织分离技术Sublay补片修补治疗复杂腹壁切口疝安全可行,术后疗效较好.

  • 组织结构分离技术对降低巨大腹壁切口疝术后复发率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建军;顾岩

    如何有效修复重建巨大腹壁切口疝,降低术后复发率,一直是困扰疝与腹壁外科医师的难题.基于补片加强修补术的组织结构分离技术不仅在解剖上,还能在功能上实现对巨大腹壁切口疝的有效修复重建,患者术后复发率显著低于单纯缝合和补片桥接修补术.规范施行组织结构分离技术对改善巨大腹壁切口疝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 复杂腹壁缺损功能性修复的策略

    作者:顾岩;宋志成

    复杂腹壁缺损临床处理困难,外科治疗的目的不仅是要恢复腹壁的解剖结构完整性,更要恢复腹壁的功能,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术前对腹壁缺损进行准确分型、分区是制订复杂腹壁缺损手术方案的基础,基于补片加强的腹壁缺损修复技术、组织结构分离技术以及组织瓣技术是实现腹壁缺损功能性修复的重要手段.

  • 前入路组织结构分离技术和腹横肌分离技术在腹壁正中巨大切口疝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董超;宋致成;杨建军;王惠春;吴巨刚;田宝星;韩俊芳;胡敏;顾岩

    目的 探讨前入路组织结构分离技术(CST)和腹横肌分离(TAR)技术在腹壁正中巨大切口疝(LIH)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6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24例腹壁正中LIH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开放CST、内镜组织结构分离技术(ECST)或开放TAR加强修补.观察指标:(1)手术学指标:患者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住院时间.(2)术后并发症.(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和切口疝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结果 (1)手术学指标:24例腹壁正中LIH患者均成功完成腹壁缺损的补片加强修复重建,其中14例行开放CST加强修补(8例传统CST,6例保留腹壁穿支血管神经束的CST);8例行ECST加强修补;2例行开放TAR加强修补.开放CST、ECST、开放TAR加强修补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86±97) min、(209±90) min和(206±21)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18±108) mL、(251±88) mL和(281±13)mL;总住院时间分别为(18.2±10.0)d、(22.5±12.9)d和(14.0±2.8)d.(2)术后并发症:14例行开放CST加强修补患者中,术后2例发生血清肿或血肿,2例切口感染,l例切口脂肪液化裂开,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8例行ECST加强修补患者中,1例发生肺炎,经对症处理后痊愈;1例发生侧腹壁疝,行开放Sublay补片加强修补术后痊愈;2例行开放TAR加强修补患者均顺利康复,无并发症发生.(3)随访情况:24例患者中,1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1±9)个月.随访期间3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因心肺衰竭死亡,2例因恶性肿瘤术后复发死亡.1例伴切口感染患者术后切口疝复发,再次入院后行开放Sublay补片加强修补术后痊愈.结论 基于补片加强的CST是腹壁正中LIH修复重建的重要手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手术方式对于提高腹壁正中LIH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肉毒素A介导的化学性组织结构分离在腹壁巨大计划性切口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平;吴浩;黄永刚;叶静;高国栋;张方捷;孙建良;谢平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7岁.因“腹部手术后出现腹部包块2年”于2017年8月25日收治入院.患者于2015年6月3日因重症胰腺炎入住我院,并发腹腔间隔室综合征而行腹腔开放治疗,治疗期间出现肠瘘、腹腔内脓肿、出血,经多次手术后缓解,形成计划性切口疝并进行性增大.半年前因胰尾部脓肿穿刺引流后愈合.入院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BMI为28.6 kg/m2,直立位见腹部手术植皮区突出(图1),大小约为20 cm×13 cm×5 cm,可见肠型和肠蠕动.影像学检查:腹部CT检查诊断为腹壁切口疝,腹壁缺损直径为13 cm(图2),胰尾区域未见包裹性积液.入院诊断:腹壁巨大计划性切口疝.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