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012年-2014年务川自治县人间布鲁杆菌病监测分析

    作者:杨兴万;王诚;秦政

    目的 了解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简称务川自治县)2012年-2014年布鲁杆菌病的流行趋势及感染情况,为预防和控制布鲁杆菌病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2年-2014年务川自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动监测和疫情报告信息系统上报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2014年务川自治县共检测高危人群702例,血清样本RBPT与SAT阳性32例,阳性率为4.56%,以2013年阳性率为高,阳性率为8.85%,其次是2014年,阳性率为6.33%.男性阳性率高于女性,以4月-7月感染较多,占感染总数的65.63%,以饲养人员感染发病为主.结论 务川自治县布鲁杆菌病发病呈散发,发病有上升趋势,应加大对养殖场的管理和养殖人员的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养殖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控制布鲁杆菌病的发生和流行.

  • 布鲁杆菌性脊柱炎31例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陶晓冰;王拴池;王芳芳;王军

    目的 分析布鲁杆菌性脊柱炎(brucellar spondylitis,BS)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诊治的BS患者31例,记录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行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血清凝集试验等实验室检查,并行X线、MRI检查.所有患者给予多西环素、利福平、链霉素联合药物治疗,其中保守药物治疗27例,联合手术治疗4例(其中1例为保守治疗无效后行手术治疗),采取腰椎后路植骨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后复查以上检查指标,并评判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随访平均13个月,无临床复发,全部患者均获得满意效果.保守治疗患者于标准抗菌治疗后2~7 d内腰痛症状缓解.结论 通过标准抗菌治疗及必要时联合手术治疗BS疗效满意.

  • 羊布氏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研究

    作者:徐修礼;张建芳;张璐;樊新;孙怡群

    目的了解羊布氏杆菌的药敏情况,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应用Bact/Alert 3D和VITEKⅡ全自动细菌培养鉴定系统培养、分离和鉴定细菌;药敏试验采用E-test法.结果从4例发热患者血培养标本中培养分离出4株羊布氏杆菌.4株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MIC值分别为:庆大霉素0.5~0.75 mg/L,氨苄西林1.5~2.0 mg/L,环丙沙星4.0~8.0 mg/L,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强力霉素等均>8.0 mg/L.结论治疗布氏杆菌病应首选庆大霉素,并联合氨苄西林或环丙沙星治疗;或根据药敏结果用药.

  • 羊布鲁杆菌感染1例

    作者:张萍;黄金娥;黄宏兰

    本地区从事畜牧业工作的人员少,布鲁杆菌不易查出,在患者感染后,因为用药与普通细菌感染的菌血症有区别,而未得到正规有效的治疗方案.总结该病例诊疗经验,以提醒本地区医务人员在布鲁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有所警惕,及时、有效地诊断治疗,控制病情和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

  • 细菌培养阳性的人布鲁菌病27例的临床及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罗开忠;曹伟;王敏;胡世雄;张少军;龚国忠

    目的 分析本院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16年间本院确诊的27例布鲁菌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表现.结果 全部患者均依据临床表现及细菌培养结果确诊.男19例(70.4%),女8例(29.6%).2012年至2016年的病例数分别为1例、1例、6例、4例及15例.27例患者中与羊密切接触者10例(37.0%),羊肉销售及加工者7例(25.9%),屠宰及销售牛肉者1例,可疑实验室感染1例,另有8例(29.6%)无明确接触史.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腰痛/关节酸痛、乏力、多汗,其发生率分别为81.5%、55.6%、33.3%、22.2%.实验室检查示血白细胞正常者20例(74.1%),减低者6例(22.2%);血红蛋白降低者20例(74.1%),血小板降低者4例(14.8%).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升高比例分别为32.0%、48.0%及100%;23例(92.0%)血清白蛋白降低.ESR、C反应蛋白、血清铁蛋白升高的比例分别为75.0%、82.3%、77.8%,12例(85.7%)血清降钙素原<0.5 ng/L.所有患者治疗后痊愈.结论 本院收治的布鲁菌病病例近年有增多的趋势,掌握其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对提高布鲁菌病的诊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 唐山市重点职业人群布鲁菌病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高雯;王建红;周君;张岭;张杰

    目的 了解唐山市重点职业人群布鲁菌病(简称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为制定布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4年唐山市布病调查点重点职业人群布病筛查中确诊的布病病例和隐性感染病例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同一职业人群中的未患病者作为对照组,对2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病例组共107例,其中男性80例、女性27例,年龄以40~69岁为主(占74.77%),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占89.72%).对照组共680例,其中男性463人、女性217人,年龄以40~69岁为主(占66.32%),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占87.50%).病例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羊接触(OR=18.493,95% CI=9.235~37.032)、无使用防护衣或手套(OR=4.319,95%CI=2.412~7.734)、无使用消毒液(OR=3.024,95%CI=1.861 ~4.913)、饲养环境未定期消毒(OR =4.341,95%CI=2.586~7.288)、接触流产物或为羊接生(OR=2.437,95% CI=1.564~3.799)、接触牲畜时有外伤(OR=2.053,95%CI=1.262~3.340)、吃过病死牲畜(OR=10.911,95% CI=3.500 ~ 34.015)、食用未煮熟的畜肉(OR=7.714,95%CI =2.908 ~20.466)、饮用生奶(OR=6.673,95% CI =2.111 ~21.091)是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与动物密切接触时采取防护措施(OR =0.402,95% CI=0.243~0.664)是布病发病的保护因素.结论 无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以及不良饮食习惯是布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加强牲畜检疫和市场监管,开展重点人群监测、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做好个人防护是布病防控的有效措施.

  • 2014年广州市布鲁氏菌病血清学调查

    作者:龚玉姣;周勇;张晶;胡玉山;张豪;吴新伟

    目的 了解2014年广州市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特征,为预测疫情动态、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集疑似布病患者的静脉血3 ~5 mL,分离血清做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 PT)初筛和试管凝集试验(SAT)确认.结果 共采集疑似布病患者血清样本474份,检出抗体阳性101份,总阳性率为21.3%;全年各月均能检出阳性病例,其中9-12和1-3月检出阳性数多,分别占全年总阳性数的47.5% (48/101)和25.7%(26/101),不同月份检出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阳性率为22.5%(62/275),女性阳性率为19.6%(39/199);以40~49岁年龄组阳性率高,为27.9%(46/165),其次为50 ~59岁年龄组,阳性率为20.6%(21/102);职业分布中畜牧业从业人员阳性率高,为25.0%(70/281).结论 2014年广州市布病流行的高危人群以从事畜牧业的青壮年人群为主,流行高峰在秋冬季,今后应在流行季节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布病监测.

  • 佛山市52例布鲁杆菌病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赖春颜;王向槐;吴奎海

    目的 加强非牧区临床医生对布鲁杆菌病的认识,为早期诊断布鲁杆菌病,防止误诊提供依据.方法 对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血培养为布鲁杆菌的52例住院病人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例感染途径主要为接触传播(71.15%),40~70岁年龄段患者占76.9%,职业分布前三位是退休或家务人员(23.08%)、饮食业(19.23%)、屠宰销售业(15.38%).98%病例为急性期病人,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92.30%)、关节痛(44.00%)、脾大(31.00%)、淋巴结肿大(23.08%)等.实验室检查腺苷脱氢酶升高者占84.62%,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血沉升高者分别占88.46%、82.69%、69.23%.结论 非牧区城市的布鲁杆菌病例呈散发,临床表现复杂,累及多器官.临床医生需注意非畜牧业的人群发病,防止误诊.该病急性期患者治疗不规范,易致病情反复,迁延为慢性.

  • 12例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手术患者的护理

    作者:柴晓亮;侯惠珍

    总结12例布鲁杆菌感染性脊柱炎手术患者的护理经验,术前克服语言沟通障碍,对反复发热、持续疼痛带给患者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干预;重视发热护理,进行疼痛评估和干预;术后重点观察肢体的运动、感觉情况,一旦出现感觉麻木、活动障碍等,及时处理等。本组患者经手术治疗配合全程用药,病情控制、症状缓解出院。

  • 颈椎椎管内布鲁氏杆菌肉芽肿一例

    作者:黄帅豪;昌耘冰;曾时兴;郑秋坚

    1病历摘要
      女性患者,46岁,因“间歇发热1个月,伴颈痛、左上肢乏力半个月”于2012年3月29日入住我科。患者入院前1个月开始出现发热,体温多于傍晚及夜间升高,高达39.3°C。在当地医院给予对症处理后发热症状缓解;亦可自行退热,热退后伴有全身大汗。入院前半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持续性胀痛,左侧为主,伴活动不利;随后出现左前臂桡侧手掌拇指、示指、中指麻木,活动不利。未伴腰腿痛及下肢疼痛、麻木、乏力等。当地医院MRI检查提示:C6、C7椎管内占位,考虑炎症或肿瘤。自起病以来,患者出现乏力、消瘦,体质量下降近6 kg,既往有牛羊接触史。

  •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药物治疗的相关研究

    作者:杨新明;石蔚;阴彦林;邹宇炜;孟宪勇;刘俊贤

    目的:总结布氏杆菌性脊椎炎流行病学特点及佳药物治疗方案,为提高对该病的药物选择及治疗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113例确诊患者临床流行病学资料,采用5种不同药物,分成5组不同配伍方法,进行不同疗程治疗和对比研究.结果:布氏杆菌性脊椎炎女性发病率高,平均年龄41岁,坝上发病率高于坝下,主要集中在饲养、放牧牲畜而受染,病灶分布多在腰椎,2个椎体受累多,涉及L4的发病率高并破坏为明显;含强力霉素治疗组效果优于未含强力霉素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如增加疗程,疗效增加不明显.结论:布氏杆菌性脊椎炎临床流行病学具有特征性;以强力霉素+庆大霉素+磺胺甲基异噁唑为首选的抗菌素,应用两个疗程是治疗和防止本病复发合理的方法.

  • 新型布尼亚病毒和布鲁杆菌同时感染一例

    作者:刘倩;王小利;汪明明

    新型布尼亚病毒和布鲁杆菌同时感染较为罕见,该文报告1例新型布尼亚病毒和布鲁杆菌同时感染病例。患者因发热、乏力、左下肢疼痛、神志恍惚入院,血清新型布尼亚病毒 RNA检测呈阳性,临床诊断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经对症治疗,患者相关症状一度减轻,但数日后再度出现明显的发热、出汗、关节疼痛表现,病原学检查提示同时合并布鲁杆菌感染。该例新型布尼亚病毒和布鲁杆菌同时感染导致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提示当某种感染性疾病经过恰当的治疗病情好转后,患者再度出现新的临床表现时,应考虑到患者是否同时合并其他感染。

  • 平顶山市2010~2013年布鲁杆菌病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赵克娜;马鹤飞;杜凌

    目的 分析河南省平顶山市人间布鲁杆菌病流行特征、疫情变化趋势,为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 2013年平顶山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0~ 2013年平顶山市累计报告布病1 601例,无死亡病例,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35/10万、5.42/10万、9.94/10万、15.80/10万;各年各月均有发病,有明显的春夏季高峰,该季节发病数占56.28%(901/1 601);男女比约为2.13:1(1 089/512);60~ 85岁年龄组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占29.67%(475/1 601);患者职业分布主要以农牧民为主,占90.13%(1443/1 601);地区分布中,鲁山县所占比例高,占38.22%(612/1 601),其次为汝州市,占33.23%(532/1 601).结论 平顶山市人间布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以春夏季为主,发病人群主要以老年为主;鲁山县是平顶山市布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传染源没有彻底消灭,外来牲畜未得到有效检疫,从业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等是疫情上升的主要原因.应采取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监测、加强宣传力度等的综合措施,预防控制布病.

  • 人类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和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乔秀强;张海娟

    人类布鲁氏菌病难以早期诊断,主要是由于本病早期常常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布鲁氏菌的生长对营养和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所以临床普通血培养对本菌的检出率并不高,实验室诊断大部分还是依靠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然而,也有研究发现部分患者体内血清布鲁氏菌抗体呈阴性,具有诊断学意义的血清布鲁氏菌抗体滴度尚未确定.目前,国内外对于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出体内存在布鲁氏菌DNA的患者是否应采用长期抗菌药物治疗仍然存在争议.本文就实验室检测结果对本病诊断与治疗的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 31例布鲁杆菌病患者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分析

    作者:李静

    目的:总结布鲁杆菌病的特点,为临床诊断布鲁杆菌病提供经验。方法对31例布鲁杆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31位患者中有羊或其肉制品接触史者26例(83.87%),虽无直接接触,但居住牧场附近1例(3.23%),喝羊奶者4例(12.90%)。发热、乏力、多汗、关节疼痛是布鲁杆菌常见临床表现,并发症较多。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减少4例(12.90%),淋巴细胞百分率升高20例(64.52%),单核细胞百分率升高22例(70.97%),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下降16例(51.61%),嗜酸细胞百分率下降14例(45.16%),嗜碱细胞百分率升高5例(16.13%)。红细胞沉降率升高15例(48.39%)。肝功指标显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分别占70.97%、41.94%、58.06%,前清蛋白降低18例(58.06%)。结论布鲁杆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并发症多,容易误诊,对长期不明原因发热者应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和实验室结果考虑布鲁杆菌可能。

  • 羊布鲁杆菌菌血症患者1例

    作者:张峰领;黎敏;鲁卫平

    布鲁杆菌是一类人畜共患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它所引起的布鲁杆菌病为国家法定乙类传染病.本地区从事畜牧业的工作人员较少,发生布鲁杆菌感染的概率较小,当出现布鲁杆菌感染时,易漏诊和误诊[1].该文总结了1例布鲁杆菌菌血症患者的临床实验室诊断经验,为及时、有效发现和治疗布鲁杆菌感染提供资料.

  • 烟台市布氏杆菌病的行为生态学调查

    作者:何晓敏;刘靖宇

    目的:通过分析烟台市近3年牛羊存栏情况、牛羊肉价格的变化及布氏杆菌病的发病趋势,结合布氏杆菌病职业暴露人群相关知识行为调查,了解该市布氏杆菌病的发病与环境及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结合统计年鉴及布氏杆菌病疫情资料,对烟台市牧业相关情况变化及疫情进行统计描述,并通过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选择烟台市 PL、LZ、ZY 3个县市区的职业暴露人群为调查对象,采用秩和检验、χ2检验等分析职业暴露人群布氏杆菌病防控知识、行为等的区域间差异。结果近3年,烟台市牛羊存栏数的逐年下降促动牛羊肉价格上涨,区域间牲畜流动增多,布氏杆菌病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对288例职业暴露人群的调查中,布氏杆菌病防控知识正确率仅为44.9%,且存在区域性差异;职业暴露人群中仍有20.1%有喝生的牛、羊奶等的易致布氏杆菌病传播的高危行为。结论作为一种高发的行为生态型传染病,部门间合作在布氏杆菌病防控中作用凸显;健康教育及职业培训等仍是该市布氏杆菌病防控的重点内容。

  • 青年女性非典型布鲁菌感染1例报道

    作者:陈世玉;孙琳;徐永柱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患有人类布鲁病的患者由于上述症状常常就诊于感染科门诊,但很少涉及骨科或疼痛科门诊.而非典型性布鲁菌感染导致的肌肉关节疼痛易误诊,且常规使用解热镇痛药及保护关节药物等治疗效果欠佳.本文就1例单纯右侧臀部疼痛为表现就诊于骨科转至疼痛科的非典型人类布鲁病青年女性病历总结分析如下.

  • 2009-2013年新疆兵团第九师人间布鲁氏菌病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胡秀英

    目的 分析2009-2013年新疆兵团第九师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为做好本地区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资料来源于2009-2013年新疆兵团第九师CDC实验室监测数据分析布病的人群、地区、年龄、时间的分布特征.结果 (1) 2009-2013年新疆兵团第九师布病发病率6.7/万,5年间发病呈波浪形;年龄发病特征集中在20 ~ 50岁,其中40岁发病人数高,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明显下降;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2.26∶1),职业分布特征以牧民及饲养人员多占74.51%,其次兽医占11.24%,屠宰皮毛加工占8..88%,其他占5.41%(x2=460.5,P<0.005). (2) 2009-2013年新疆兵团第九师东线团场发病率明显高于西线团场及170团(x2=50.53,P<0.005),(3)发病多集中5-6月份.结论 新疆兵团第九师各团场40岁左右的男性牧民是布病的高发人群;20~ 50岁的牧民及饲养人员是预防控制布病的重点人群.

  • 三江源地区布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作者:胡桂英;马丽;徐立青;田广;杨旭欣;秦豫民;魏荣杰;赵延梅;杨宁海

    目的 分析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布鲁氏菌病血清检测结果,描述该地区人群血清抗体在职业、年龄、性别、民族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对三江源地区的九县一镇范围内的人群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按《全国人间布病监测方案(试行)》中的要求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血清,用虎红凝集试验(RBPT)、试管凝聚试验(SAT)、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补体结合试验(CF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体水平.结果 检测6310人份,RBPT阳性141人份,SAT阳性25人份,CFT阳性28份,SAT阴性、CFT阳性的有15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不同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614,P<0.05),在141例感染者中,年龄小的10岁,大的74岁,不同年龄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192,P>0.05)男女感染比例为1∶1.2,经检验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6,P>0.05);藏族占82.27%,蒙族占13.48%,汉族占2.84%,回族占0.71%,撒拉族占0.71%.结论 布病流行强度有增强趋势应加大布病监测力度,开展人畜防治合作,综合评价流行风险因素,为布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369 条记录 17/19 页 « 12...11121314151617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