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西医结合治疗布鲁杆菌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长民;于慧敏

    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疾病表现为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增生以及神经、血液、泌尿生殖、免疫和运动系统的损害,尤其是骨关节损害更为突出,约90%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病变[1].临床表现为骨关节炎、关节周围炎,可形成关节腔积液、变窄,骨质增生,甚至关节融合强直,严重者可出现骨质破坏等.西医治疗慢性布病性关节炎患者效果差,中医治疗主要以清热化湿解毒、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为主[2],但治疗时间较长.作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布病性关节炎,取得满意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礼泉县布鲁杆菌病防治工作回顾

    作者:苏永锋

    礼泉县是陕西省布鲁杆菌病(布病)流行老疫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布病流行呈上升趋势,1985年经省市地病办、卫生防疫站、畜牧兽医部门联合考核验收达到了国家"布病控制"区标准.2002年布病出现反弹造成疫情回升,为了摸清流行因素及范围,现将2002-2004年布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 布鲁杆菌病 监测
  • 呼和浩特市奶站职工布鲁杆菌病抗体检测分析

    作者:张凤贤;齐晓琴;柳文俊

    2003年春天,在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发现了2例养牛的布鲁杆菌病(布病)病人,为了解土左旗范围内某乳业公司下属各奶站职工布鲁杆菌感染状况,进行了此次布病抗体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2008年哈尔滨市依兰县布鲁杆菌病疫情调查报告

    作者:黄玉秋;孟俊杰;姜博;张庆年

    2008年4月28日至5月16日,哈尔滨市依兰县团山子乡兴安村发生一起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爆发疫情,报告病例5例,经依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诊断为集中发病,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到疫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核实诊断,现报道如下.

  • 2016年河北省布鲁菌病疫情现状及分离菌株的MLVA分型特征分析

    作者:姜霞;刘晓丽;钱振宇;张海霞;张洪斌;何宝花;孙印旗

    目的 分析河北省布鲁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情况及分离菌株的基因分型特征,为综合防治布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河北省2016年的布病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对数据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主要包括地区、人群、时间分布特征);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布病实验室对布病疑似病例进行血培养,分离获得布鲁菌,采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方法分析其基因分型特征.结果 2016年全省共报告布病病例3 774例,11个市均有病例报告,主要分布在张家口、承德和唐山市,且95.98%(167/174)的县有布病报告;职业以从事养殖和畜产品加工的农民和牧民为主,占90.22%(3 405/3 774);性别以男性为主,占74.38%(2 807/3 774);发病时间集中在1-8月,占83.76%(3 161/3 774).分离获得21株布鲁菌,20株为羊种3型布鲁菌,1株为牛种3型布鲁菌.MLVA结果显示,20株羊种菌Panel 1 (MLVA-8)基因型为42、43和114,其中42基因型占85.00%(17/20);Panel 1+Panel2A (MLVA-11)基因型为116、122和291,116基因型占85.00% (17/20),均属于“东地中海组”.1株牛种菌Panel 1 (MLVA-8)基因型为36,Panel 1+Panel 2A(MLVA-11)基因型为72,属于“牛种C组”.结论 河北省布病疫情仍较严重,病原菌主要为羊种菌.MLVA作为布鲁菌基因分型鉴定的一种快速、可靠的方法,可为布病传染源的追溯提供依据.

  •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确诊布鲁杆菌病截断值的探讨

    作者:马志东;刘云霞;李艳红;李建云

    目的 探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确诊布鲁杆菌病凝集度的截断值.方法 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门诊部选择2009年5月至2009年6月,进行布鲁杆菌病检查的398人,进行试管凝集试验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检测,以试管凝集试验为金标准,探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诊断布鲁杆菌病的截断值,并对可靠性和真实性进行评价.结果 以阳性预测值100.0%作为筛选标准,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快速确诊布鲁杆菌病的截断值为“++”,以该凝集度强度作为截断值进行布鲁杆菌病诊断,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100.0%,约登指数为0.823,符合率为89.9%.结论 以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的“++”作为截断值诊断布鲁杆菌病,值得临床推广.

  • 河北省首例水貂养殖者布鲁杆菌病病原学及遗传特征分析

    作者:姜霞;钱振宇;王茜;何宝花;孙印旗;刘晓丽

    目的 对河北省首例水貂养殖者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病例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对其遗传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2013年8月,在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布病实验室,对布病患者血液进行布病血清学抗体检测和血培养.对分离菌株应用传统鉴定方法确定布鲁杆菌属与种型,采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方法(MLVA)分析其遗传特征.结果 血清学检测布病试验阳性.分离菌株鉴定为布鲁杆菌羊种1型.MLVA结果显示该菌Panel1基因型为42,属于东地中海组,与羊种3型聚类近,但在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位点(VNTR)brucel9存在串联重复数目差异.结论 河北省首例水貂养殖者布病病原菌为羊种1型,其遗传特征与羊种3型菌株接近.

  • 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人群血样中的布鲁杆菌DNA

    作者:孙宗祥;姜勇波;张丽娜;高晓丽

    目的 评估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人群血样中布鲁杆菌DNA的快速性和特异性.方法 以bcsp31基因作为荧光定量PCR的检测目标,利用15种已知布鲁杆菌菌株和41种非布鲁杆菌菌株DNA评价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布鲁杆菌的种属特异性.以2012年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布鲁杆菌病监测人群结果中的17份布鲁杆菌阳性血液为样本,另选取30名健康者和30名非布鲁杆菌病(布病)患者血样作为对照,评价荧光定量PCR方法应用于检测人群血样布鲁杆菌的相应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 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15个布鲁杆菌中bcsp31基因检测均为阳性,41个非布鲁杆菌种均未检出bcsp31基因.在17名布病患者中,11份血液样本bcsp31基因扩增信号阳性,灵敏度为64.7%(11/17);60名对照的血清均显示阴性结果,相应灵敏度为100.0%.结论 与传统方法相比,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快速、特异等优点,适用于布病确诊.

  • 新疆塔城和喀什地区团场职业人群布鲁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分析

    作者:王茜;颜彬;陈泽宇;谢松松;张红梅;刘夏飞;余典琴;哈兹·吾热力;崔步云;王远志

    目的 了解新疆塔城和喀什地区团场职业人群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感染菌种与流行情况.方法 2015年9月,采取虎红平板凝集、试管凝集试验和PCR核酸检测技术对新疆塔城地区和喀什地区团场职业人群(其中包括牧民、半农半牧、兽医)和非职业人群(包括学生和干部)进行血清学和布鲁菌分子生物学检测.PCR阳性产物送往上海生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测序,序列结果用GenBank网页中基本定位比对搜索工具(BLAST)进行在线检索比对,将序列上传至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结果 共检测546份血样,其中男性300人,年龄(55±15)岁;女性246人,年龄(54±12)岁.布病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17.58%(96/546),PCR检测阳性率为6.78%(37/546),PCR阳性率低于血清学的阳性率,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8,P< 0.05).测序结果比对分析显示,外膜蛋白omp22和omp2两对基因与美国威斯康星州流产种布鲁菌(LT651712)相似性均为100.00%(253/253、863/863 bp),阳性核酸确定为流产种布鲁菌.结论 布病在新疆部分畜牧业为主的团场职业人群中存在高感染率,感染菌种为流产种布鲁菌,应加强对职业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对布病的预防宣传,降低感染率.

  • 贵州省首例人间布鲁杆菌病病例的病原学诊断与分析

    作者:李世军;王月;王定明;田克诚;刘英;马青;刘昭宾;龚晓俊;唐光鹏;陈贵春

    目的 病原学诊断与分析贵州省1例布鲁杆菌病疑似病例血液中的菌株,为贵州省首例人间布鲁杆菌病的确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传统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布鲁杆菌属特异性表面蛋白基因PCR(BCSP31-PCR)和布鲁杆菌特异性PCR (AMOS-PCR)法]对从布鲁杆菌病疑似患者血液分离的可疑布鲁杆菌进行鉴定.结果 来自布鲁杆菌疑似患者血液的可疑菌株经传统方法鉴定为羊种生物3型布鲁杆菌;经BCSP31-PCR法鉴定为布鲁杆菌属细菌;经牛(A),羊(M)、绵羊附睾(O)和猪(S)种/型AMOS-PCR法鉴定为羊种布鲁杆菌.结论 分离自贵州省布鲁杆菌疑似患者血液的菌株确诊为羊种生物3型布鲁杆菌,为贵州省首例人间布鲁杆菌病病例.

  • 地理信息系统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布鲁杆菌病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

    作者:秦豫民;杨旭欣;徐立青;靳娟;魏荣杰;田广;胡桂英;薛红梅;杨宁海

    目的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区观察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趋势,并开展防控技术研究.方法 收集2011-2013年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对三江源地区9个县和唐古拉山镇布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以及1958-2013年从三江源地区人、家畜及野生动物中分离的布鲁杆菌菌株信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软件,建立布病数据信息系统库,通过快速查询、检索布病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结果 2011-2013年,共调查6 310人,检出布病患者33人,检出率为0.52%.分离得到27株布鲁杆菌菌株,分布在三江源地区的10个县;其中羊、牛和猪种布鲁杆菌分别为22、4、1株,布病流行以羊种为主.成功建立了布病数据信息系统库,可用于三江源地区布病的地区分布、时间分布,感染和患病等信息的查询.结论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提高了布病预防控制信息化程度,以利于制订有效的防治措施.

  • 2003-2017年内蒙古包头市人间布鲁菌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与短期发病趋势预测

    作者:金艳辉;徐玉萍;张恒;王平

    目的 分析2003-2017年内蒙古包头市人间布鲁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短期预测2018-2020年布病的发病趋势,为布病预警和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包头市2003-2017年人间布病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包头市统计年鉴.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布病的流行概况、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根据2003-2017年布病月发病数,运用R语言建立自回归滑动平均混合(ARIMA)模型,通过ARIMA模型对2018-2020年布病的发病趋势进行预测.结果 2003-2017年包头市累计报告人间布病5 180例.其中,2016年354例、2017年357例.发病年龄集中在35 ~ 64岁(4 046例);高发地区为牧区(2 218例)和农村地区(1 975例);职业以农民(3 930例)和牧民(552例)为主;发病高峰为每年的4-7月.布病发病预测模型为ARIMA(2,1,2)×(1,0,1)12,模型预测的平均绝对尺度误差为0.585.用构建的ARIMA模型预测2018-2020年包头市人间布病发病数分别为349、331、324例.结论 包头市人间布病发病存在季节、地区、人群分布特征.与2016、2017年相比,2018-2020年布病发病较平稳,但不排除高发的可能.应密切关注布病疫情走势,根据流行病学特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布病.

  • 布鲁菌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立波;李卫;张淑敏;李玉香

    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受损皮肤或黏膜感染患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综合近年来的文献报道,文中对急、慢性期布病,布病并发症,儿童布病,妊娠期布病,布病合并肝肾损伤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做出总结.

  • 布鲁杆菌病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概述

    作者:王季秋

    布鲁杆菌是一种革兰阴性细胞内寄生菌,能引起人和多种动物的急、慢性感染,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布病在世界各国广泛流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

  • 布鲁杆菌性髋关节炎与股骨头坏死关系的探讨

    作者:于占水;程大伟;陈雪英;谢福杰;李福兴

    目的 探讨布鲁杆菌性髋关节炎与股骨头坏死的关系.方法 以2007年8月至2013年8月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确诊并住院治疗的16例布鲁杆菌病(布病)并发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回顾性调查分析其住院病例资料.观察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治疗方法及疗效等.结果 16例患者均有明确的髋关节炎及股骨头坏死临床表现: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4”字试验阳性,或跛行或卧床,患肢肌肉萎缩.影像学检查: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显示股骨头囊状改变,变形塌陷;核磁共振成像(MRI)显示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髋关节内可见增生的肉芽软组织影.病理学检查:股骨头大部分骨组织坏死、溶解、骨细胞消失,少许骨细胞存在,部分纤维组织增生.按布鲁杆菌病治疗原则采用抗生素治疗,效果明显.结论 布鲁杆菌性髋关节炎与股骨头坏死存在因果关系.因此,早期积极有效治疗布病性髋关节炎,是阻止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关键.

  • 布鲁杆菌病患者神经系统损伤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曾庆贺;王欢;王峰;李玉香

    目的 探讨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患者神经系统损伤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08年10月至2011年9月住院的14例神经型布病患者资料,对其临床表现、病原学、脑脊液检查结果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神经型布病患者中,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10例,脑膜刺激征11例,烦躁、抽搐2例,淡漠3例,昏迷3例,病理阳性征3例,双下肢无力2例.临床诊断为脑膜炎4例(其中脑膜炎并双下肢瘫痪2例),脑炎2例,脑膜脑炎6例,外展神经麻痹和视力下降各1例,脊髓炎1例,共济失调性步态1例.神经系统损伤均发生于布病急性期,均有发热,采用联合抗感染治疗2~9d,所有患者体温均下降至正常,1~2周后14例患者全部好转出院,1年后随访均恢复良好.结论 布病神经系统损伤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对于长期发热、有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应仔细询问病史、流行病史,结合脑脊液及实验室检查,可明确神经型布病的诊断;急性神经型布病早期治疗预后较好.

  • 布鲁菌病性脊柱炎的临床分析研究

    作者:梁晨;魏伟;德恩金;王立军;彭丽;梁秀文

    目的 探讨布鲁菌病性脊柱炎(B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特点,为其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布鲁菌病科收治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改变以及疗效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共收集布鲁菌病患者869例,其中BS患者73例.BS患者与布鲁菌病非脊柱炎(非BS)患者ffj现腰痛症状的比例分别为90.4%(66/73)、20.4%(162/79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9.587,P<0.05).磁共振成像(MRI)显示,BS患者脊柱受累节段分别为腰椎63例、胸椎6例、颈椎4例、胸腰段3例,椎旁脓肿22例,硬膜外脓肿12例,以腰椎多节段受累为常见.3例患者脊柱出现跳跃性损害,其中1例表现为颈椎和腰椎同时受损,2例表现为胸椎和腰椎同时受损.经至少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24周,基本治愈28例、好转4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9%(70/73).结论 在布鲁菌病疫区,当患者出现腰痛和发热时应高度怀疑BS,而MRI是一种敏感性较强可鉴别BS与其他脊柱感染疾病的检测方法.

  • T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和C-反应蛋白在急、慢性布鲁杆菌病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高庆峰;赵冬梅;郭菲;李艳丽;张柠

    目的 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和C-反应蛋白在急、慢性布鲁杆菌病(布病)中的变化,为 辅助诊断布病和急、慢性布病鉴别提供参考.方法 35例急性布病(急性组)、62例慢性布病(慢性组)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人群(对照组)血样标本来自于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检验科.采用细胞流术法和速率散射比浊法分别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3+、CD19+、CD3+/CD4+、CD3+/CD8+)、淋巴细胞和C-反应蛋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急、慢性组CD3+升高(%:74.71±6.79、70.61±8.99比65.00±7.50;F=12.40,P< 0.05),其中急性组高于慢性组(P<0.05);CD19+、CD3+/CD4+降低(%:7.79±3.93、9.94±4.53比11.50±3.25;30.56±6.38、35.56±8.22比39.00±4.00;F值分别为18.62、13.03,P均<0.05),其中急性组低于慢性组(P均<0.05);CD3+/CD8+急性组高于对照组和慢性组(%:34.06±835比29.50±7.25、28.72±8.30;F=12.06,P<0.05).急、慢性组淋巴细胞高于对照组(%:34.29±10.91、39.12±12.08比30.84±6.45;F=13.78,P<0.05),但急性组低于慢性组(P<0.05).与对照比较,急、慢性组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mg/L:27.43、15.87比0.60;H=19.42,P<0.05),其中急性组高于慢性组(P<0.05);C-反应蛋白阳性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94,P<0.01),与对照组比较,急、慢性组C-反应蛋白阳性率升高(65.7%、61.3%比3.3%,x2值分别为27.54、23.16,P均<0.01).结论 急、慢性布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和C-反应蛋白均发生不同的改变,在辅助诊断布病和急、慢性布病的鉴别诊断与治疗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布鲁杆菌性脊柱炎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杨新明;石蔚;杜雅坤;阴彦林;孟宪勇;邹宇炜

    目的 观察布鲁杆菌性脊柱炎临床治疗效果,为提高该病的临床治疗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张家口地区113例确诊患者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并用5种不同药物(强力霉素,庆大霉素,磺胺甲基异噁唑,链霉素,利福平)按不同配伍方法 分成5组,进行治疗效果对比研究,其中伴有较大腰大肌或椎旁脓肿,椎管内脓肿,坏死椎间盘,骨质破坏较重的21例患者进行了微创介入和手术切开治疗.结果 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女性发病率较高,主要为饲养,放牧牲畜而受感染,病灶分布多在腰椎,2个椎体受累多,涉及腰椎L4的发病率高并破坏为明显.含强力霉素治疗组临床改善情况优于未含强力霉素组(X2=28.36,P<0.05),治愈率分别为72.60%(53/73),35.00%(14/4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14,P<0.05).治疗效果以强力霉素+庆大霉素+磺胺甲基异嗯唑为首选.1个疗程总治愈率为52.21%(59/113),总有效率为92.04%(104/113),2个疗程总治愈率为58.41%(66/113),总有效率为95.58%(108/113),3个疗程总治愈率为59.29%(67/113),总有效率为95.58%(108/113),不同疗程总治愈率增加不明显(P>0.05).21例经手术治疗患者,随访2年以上者12例,1-2年者9例,总治愈率为95.24%(20/21),基本治愈1例,有效率100%,痊愈后均无复发.结论 布鲁杆菌性脊椎炎具有临床流行病学特征,长期,足量,联合,多途径敏感抗生素的廊用是治疗和防止本病复发的主要和可靠方法 ,但对具有手术指征者,正确选择微创术和手术病灶清除术可以控制病变部位发展,缓解疼痛,减少并发症.

  • 非布鲁杆菌病流行区7例布鲁杆菌病患者临床分析

    作者:金柯;陈念;刘源;孔练花;蒋龙凤;韩亚萍;李军;黄祖瑚

    目的 研究非布鲁杆菌病流行区布鲁杆菌病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提高非流行区医务工作者对布鲁杆菌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收治的7例布鲁杆菌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情况.结果 7例患者均有与来自布鲁杆菌病流行地区羊的密切接触史;临床上以非波状热型的中高热、乏力、纳差、体质量下降、关节痛等症状为主,同时呼吸系统症状亦较为突出,多汗、肝脾肿大等多不明显,同时有较为少见的帕金森样震颤等神经系统损害表现;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比例异常,血培养耗时较长;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布鲁杆菌对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恶唑、左氧氟沙星、四环素、阿米卡星敏感,而对头孢类抗生素则多有耐药;经左氧氟沙星联合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恶唑治疗后均痊愈.结论 布鲁杆菌病有从传统流行区向外扩散的趋势;发热待查患者如有羊密切接触史,应考虑布鲁杆菌病的可能,且临床上需注意呼吸系统损伤、帕金森样震颤等非常见的表现;治疗上可选用左氧氟沙星联合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噁唑.

369 条记录 13/19 页 « 12...10111213141516...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