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作者:贺永雄;东家茂;刘斌;包昌盛;王东升;玉海;刘聪;彭云生;张连生;王永东;刘宝江

    目的 探讨颈椎布鲁杆菌病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2年6月本院收治的15例颈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患者,男11例,女4例;年龄48~78岁,平均54岁.病程6~21个月,平均10个月.其中3例合并腰椎病变;6例合并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采用一期颈前路病灶清除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比较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 评分,评价预后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患者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复发及严重并发症发生,内固定可靠,植骨融合良好.结论 颈椎布鲁杆菌病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如有骨质破坏、神经功能损害应手术治疗.

  • 布鲁杆菌性脊柱炎4例诊疗体会

    作者:万超;晋大祥

    布鲁杆菌病是由布鲁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又称马耳他热、波状热及地中海弛张热等[1]。当布鲁杆菌引发椎间盘感染时称为布鲁杆菌性脊柱炎[2],临床较少见,而处于沿海地区的广东则更加少见,易造成临床误诊。本院2013年2月—2014年10月收治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患者4例,均经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确认,经药物治疗疗效满意。现将本病的诊疗过程报告如下。

  • SPECT/CT显像对布鲁菌病脊柱炎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艳梅;杨吉琴;赵倩;何丽荣;王蓉;李娟

    目的 总结布鲁菌病脊柱炎的SPECT/CT影像表现,探讨SPECT/CT诊断该病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10月间28例(男14例、女14例,平均年龄46.4岁)经实验室及手术病理证实为布鲁菌病脊柱炎患者的SPECT/CT图像,分析该病患者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显像的影像特征.以病理和血清学结果为“金标准”,计算显像的诊断效能,采用x2检验分析数据.结果 布鲁菌病脊柱炎大部分76.7% (43/56)发生于腰椎,且以下段腰椎为主[72.1%(31/43)].病变常呈多灶性分布,71.4% (20/28)表现为连续2个或2个以上椎体受累;其全身骨显像89.2% (50/56)表现为中度放射性浓聚,5.4% (3/56)表现为轻度放射性浓聚影,5.4% (3/56)表现为高度放射性浓聚影;58.9% (33/56)表现为椎体弥漫性放射性浓聚,32.1% (18/56)表现为椎体上下缘弥漫性放射性浓聚,椎体一侧局限性放射性浓聚仅见8.9% (5/56).SPECT/CT显像:80.4%(45/56)受累椎体表现为椎体内及椎体边缘小灶性骨质破坏,边缘清楚;66.7%(30/45)骨质破坏灶边缘伴有椎体骨质增生,骨质破坏灶边缘见中度放射性浓聚影;椎间盘病变较轻,椎体脓肿较为少见[5.4%(3/56)].SPECT/CT显像与全身骨显像对布鲁菌病脊柱炎的诊断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8%(38/56)与96.2%(54/56);x2=13.1,P<0.05].结论 SPECT/CT显像诊断布鲁菌病脊柱炎有一定价值,且诊断效能高于全身骨显像.

  • 琥红平板和试管凝集试验对布鲁杆菌病诊断性能的比较研究

    作者:李静;王子璠;张弛

    目的:比较琥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对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疑似布病病人的血清标本234份,分别用RBPT和SAT进行检测,计算各指标的诊断性能.结果:以血培养为金标准,RBPT和SAT的诊断灵敏度相同,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尤登指数、准确度SAT高于RBPT,SAT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RBPT.结论:SAT的诊断性能高于RBPT,临床实验室可选择SAT作为布病的初筛方法.

  • 布鲁杆菌病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作者:常彩花;郑嵘炅;张跃新

    布鲁杆菌易侵犯全身,可引起多系统的复杂病变,其并发症以骨关节系统受累常见,心内膜炎和脑膜炎是其常见的死因.此文介绍了布鲁杆菌病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影像、实验室检查及治疗.

  • 布鲁杆菌毒力因子及其致病机制

    作者:马臻

    布鲁杆菌病是由布鲁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布鲁杆菌的致病性主要体现在适应胞内环境并导致慢性感染,从而诱导机体免疫损伤.此文围绕与布鲁杆菌致病有关的毒力因子及其致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布鲁杆菌病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作者:陈恩静;翟永贞;冯国和

    布鲁杆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性传染病,人感染布鲁杆菌由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极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布鲁杆菌感染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研究者试图从分子水平阐述其致病机制.另外,布鲁杆菌病临床表现发生一些新变化,呈单一或多个器官或系统受累,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也有新进展.基于此,文章将对布鲁杆菌致病机制以及布鲁杆菌病的临床变化新特点和诊治等方面作一综述.

  • 188例布鲁杆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作者:翟永贞;张琪;冯国和

    目的 探究布鲁杆菌病(布病)临床表现及多系统损害特点,为布病的预防以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2-2015年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188例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88例布病患者中,男女比例4.88∶1;年龄7月龄~72岁,其中41~60岁患者占60.11%(113例);每年的4-7月份高发(132例,70.21%);174例(92.55%)患者有明确接触史.急性期及亚急性期主要表现为发热(91.49%,172例,其中不规则热164例)、关节痛(57.98%)、多汗(54.26%)、脾大(45.74%)、乏力(40.96%)及腰痛(30.32%),实验室检查表现为WBC减少、贫血、ALT升高,尤以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升高为突出.慢性期患者乏力及关节痛仍较为明显.部分患者在布病病程中出现椎间盘突出(14例)、心内膜炎(2例)、脑梗塞(1例)等罕见并发症.结论 各年龄人群对布病普遍易感,春季多发,多有明确的接触史,发热伴关节疼痛,且实验室检查发现ESR及CRP升高时应考虑布病可能.

  • 儿童布鲁杆菌病的临床特点

    作者:刘长民;张雁;何晶晶

    目的 加强对儿童布鲁杆菌病(布病)临床特点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的情况发生.方法 选取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4例布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4例患儿中,男性59例,女性35例,发病主要集中在3-6月份(44例,占46.81%).感染途径以直接接触羊尤其是羊羔为主(78例,占82.98%),食用被布鲁杆菌污染的食品也可导致发病.临床主要以发热为主要症状(91例,占96.81%),以不规则热或弛张热为主;肝脾及淋巴结肿大较多见,分别与76.60%和82.98%.实验室检查肝功异常(84例,89.36%)、心肌损害(88例,93.62%)多见.影像学检查仅有18例存在膝关节少量积液,骨质无异常改变.在治疗上,除常规使用利福平、多西环素治疗外,还可选用头孢类、新型青霉素类等药物治疗,对早期或病重患儿,多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用药.经2~3个疗程治疗后,94例患儿全部临床治愈.结论 对于出现以不明原因发热、乏力、多汗或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为主要表现的儿童,应仔细询问其流行病学接触史,及时进行布病血清学实验和血培养等,并遵循“早期、联合、规律、长疗程”的原则进行治疗.

  • 布鲁杆菌病76例疗效分析

    作者:郭坤;杨清松;刘宇环;张金萍;张秀英

    目的 探讨急性和亚急性期布鲁杆菌病不同方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6例急性和亚急性期布鲁杆菌病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给予利福喷汀、多西环素和头孢他啶;对照组给予利福平、多西环素,疗程均为6周,随访6个月.结果 观察组发热、多汗、关节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消失时间较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7、4.62、4.18、3.86,P<0.01).观察组血常规、血沉恢复及血或骨髓培养转阴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t=6.39、5.42、5.78,P<0.01).临床疗效,观察组中,治愈36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中,治愈24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77.78%.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2,P<0.05).结论 急性和亚急性布鲁杆菌病病原治疗,联合应用利福喷汀、多西环素和头孢他啶疗效好,值得应用.

  • 布鲁杆菌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宫爱民;燕海霞;许朝霞;刘长民;王忆勤

    目的 探讨不同菌株感染所致的布鲁杆菌病(布病)急慢性期的临床表现及多系统损害规律,为布病的预防、临床诊断及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05-2007年采集自黑龙江省农垦总医院的1470例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者主要来自黑龙江省各大农场. 结果 (1)这些患者的感染菌株以牛种布鲁杆菌和羊种布鲁杆菌为主,分别占总数的39.93%和58.98%.(2)布病急性期患者共723例,多见发热(70.95%)、自汗(68.74%)、乏力(68.88%).慢性期患者共747例,患者乏力(71.08%)和骨关节系统损害(78.98%)较为明显.约1/3的患者均存在发热、自汗及包括消化、循环和生殖系统等多个系统损害.(3)牛种布鲁杆菌所致的布病患者乏力(84.84%)及关节损害(72.40%),明显多于羊种布鲁杆菌所致的布病患者. 结论 不同阶段、不同菌株所致布病的临床症状及系统损害有一定特征,有助于临床布病的诊断治疗.今后应加强菌株宿主转移后可能引起的菌株变异对新宿主器官不同部位选择性伤害的研究.

  •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诊断布氏菌病的研究

    作者:朱明东;洪林娣

    目的 研发一种布氏菌病快速诊断试剂.方法 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试剂测试布氏菌病患者和健康人血清的敏感性、特异性、交叉反应、重现性和稳定性;并与DIGFA及SAT比较.结果 GICA试剂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6%和94.9%,youden指数为O.885.检测结果与DIGFA及SAT相比,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法未发现与肺结核患者、乙型肝炎患者及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血清有交叉反应,有很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结论 GICA具有试剂敏感、特异和稳定;方法简便、快速和微量的特点,适合于布氏菌病的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及现场应用.

  • 斑点金免疫渗滤法在布鲁氏菌病不同流行地区的应用

    作者:洪林娣

    目的 验证斑点金免疫渗滤法(DIGFA)在布鲁氏菌病不同流行区现场应用的价值.方法 选择布鲁氏菌病不同流行区人群,采用DIG队和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布鲁氏菌病人群抗体平行检测.结果 应用DIGFA与SAT平行检测流行区、监测地区和非疫区人群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2.50%、7.24%、0.40%和32.25%、6.55%、0.80%,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IGFA和SAT两种方法检测布鲁氏菌病不同疫区人群抗体,阳性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IGFA不仅可及时快速发现患者,而且可监测疫情,反映流行程度,在布鲁氏菌病不同流行区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对巩固布鲁氏菌病防治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 314例布鲁杆菌病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刘长民;张雁;刘卫华

    布鲁杆菌病(布病)是由布鲁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1-4],临床以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为主要表现.近年来,布病的发病率出现了逐年上升的势头,且分布区域也由疫区向非疫区、农村向城市扩展,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上常出现延误病情、误诊、误治的情况,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现将我院收治的314 例布病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

  • 浅谈布鲁氏菌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作者:宫爱民;柴植人;郭文勤;李鑫圆;刘长民

    布鲁氏菌病(布病)所致的多系统损害一直是困扰国内外学者的医学难题,尝试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同时依据中医基本理论,将布病进行辨证分型,并按各型特点分别拟方用药,有望为治疗布病提供参考,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布病的深入研究提供初步理论指导.

  • MRI影像学分型对胸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手术术后的效果分析

    作者:丁钟鸣;赵江;赵友

    目的 讨论MRI影像学分型对胸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手术术后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于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本院行胸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手术的90例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对影像学资料及其所采取的不同手术方式进行分析,通过临床疗效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共计90例患者在治疗前进行MRI检查,根据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分型后,61例选择微创手术治疗,29例选择病灶清除植骨术进行治疗.术后治愈率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3、6个月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仍然相较于术后,治愈率有所上升.结论 通过MRI分型对胸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手术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微创手术效果较病灶清除植骨术更值得临床选择.

  • 药物配伍与疗程对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临床疗效影响的重新评价

    作者:杨新明;石蔚;孟宪勇;张瑛;王耀一

    目的 评价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药物治疗方案,对该病的佳药物选择及提高治疗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2006年1月-2011年7月确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200例患者随机分为5组,自愿接受采用5种不同药物、5组不同配伍方法进行不同疗程治疗和对比研究.通过各组不同疗程的临床疗效比较、含多西环素组的临床疗效与不合多西环素组的临床疗效比较、5组之间的临床疗效相互比较,评价各组药物治疗效果.200例患者均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其中157例进行针吸活检.结果 前4组第2个疗程治愈率、有效率与第1个疗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1,2,3组第3个疗程与第2个疗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2个疗程的治疗是合适的;含多西环素组与不合多西环素组的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含多西环素治疗组效果优于未含多西环素组;经过2个疗程,不同药物配伍治疗效果组间两两比较,除第2,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第1药物配伍组疗效明显.本研究仅43例患者布鲁杆菌培养阳性,对多西环素、利福平、SMZ/TMP、左氧氟沙星、链霉素敏感,157例活检镜下符合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病理学表现.结论 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临床药物治疗,应以多西环素+利福平+磺胺甲基异噁唑为首选的抗菌素,且应用2个疗程是治疗和防止该病复发较合理的方法.

  • 布鲁杆菌性骨关节损害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张鸿;李勇;李彧;李竹;曹宁家

    目的 分析布鲁杆菌性骨关节损害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布鲁杆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并发骨关节损害16例(A组),未并发骨关节损害50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治疗效果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A组患者发病例数以4月份为多(5例),B组以5月份为多(6例);B组患者农民的比例明显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动物接触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A组患者收住骨科、骨关节疼痛的比例均高于B组(均P<0.05);两组患者发病到确诊时间及急性期获得诊断、发热、多汗、淋巴结肿大、肝脏肿大、脾脏肿大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试管凝集试验阳性率、血培养阳性率以及WBC、C反应蛋白、ES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者规范治疗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治疗后退热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结论 布鲁杆菌病并发骨关节损害较为常见,患者职业为农民的比例较低,收住骨科、骨关节疼痛的比例较高,治疗后退热时间较长.

  • 陕西省2005-2015年布鲁杆菌病疫情分析

    作者:陈宝宝;范锁平;安翠红;雷毅;吕文;孙养信

    目的 分析2005-2015年陕西省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疫情分布特征,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5-2015年陕西省人间布病监测及国家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数据,结合专题调查资料分析布病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5-2015年陕西省累计报告布病病例9 646例,发病率为2.34/10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调查重点人群824 931人,采集血清121 649份,血清学阳性5 755份,阳性率4.73%,感染率0.70%.病例分布在除杨凌区以外的10个设区市共计84个县(区),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榆林、渭南、延安市,三市占全省总发病数的94.81%;年龄主要集中在30~60岁之间,男女性别比为3.58:1,农民、牧民占总发病数的90.26%,报告病例多集中在4~9月份.结论 陕西省人间布病疫情形势严峻,控制传染源、加强布病监测、加大高危人群筛查及职业人群干预力度、加强布病宣传是预防布病的根本措施.

  • 呼伦贝尔市1956~2005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资料分析

    作者:洪丽云;李晓燕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疾病.世界上凡有牲畜的地方都有该病流行.我国布病疫区大部分为低发区和散发区,少数地区仍有小型爆发流行.目前我国布病已在10余省区内出现了明显疫情反弹.

369 条记录 15/19 页 « 12...11121314151617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