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上斜肌麻痹患者斜视矫正术后眼球旋转状态的改变

    作者:韦严;亢晓丽;董凌燕;岑洁;陈奕烨;许宇

    目的 以眼底照相为客观定量检查方法,探讨单眼上斜肌麻痹患者斜视矫正术后眼球客观旋转状态的改变情况。方法 住院手术的40例(50只眼)单眼上斜肌麻痹的患者分别行患眼下斜肌切断术(15例15只眼)、患眼下斜肌部分切除术(15例15只眼)、患眼下斜肌切断+对侧眼下直肌后退术(10例20只眼)。于手术前和术后1、7、30、90 d行双眼眼底照相检查,使用绘图软件测量黄斑-视乳头夹角,定量记录客观旋转角度。并观察记录垂直斜视角度和眼球运动情况。同时对30例(60只眼)正常人行双眼眼底照相检查,记录眼球客观旋转角度。手术前后比较采用ANOVA即单因素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方法,术后1、7、30、90d分别与术前比较采用平均值之间的多重比较q检验(SNK法)方法,不同术式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结果 30例正常人双眼眼底黄斑-视乳头夹角为右眼6.7°±2.5°,左眼5.9°±2.3°,双眼总和12.6°±4.3°,双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P=0.20)。40例单眼上斜肌麻痹患者,术前双眼眼底黄斑-视乳头夹角为患眼14.3°±6.6°,对侧眼12.2°±4.8°,双眼总和26.5°±10.3°-双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4,P=0.11)。上斜肌麻痹患者术前双眼总黄斑-视乳头夹角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比较,双眼总黄斑-视乳头夹角术前为26.5°±10.3°-术后1、7、30及90d分别为11.7°±4.3°、11.9°±4.9°、13.5°±5.2°、15.9°±3.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0.13-P<0.01)。随术后时间延长眼球客观旋转角度又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术后90d与术后1、7d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斜肌切断手术组与下斜肌部分切除手术组相比,术眼手术前后黄斑-视乳头夹角改变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57,P=0.57)。患眼下斜肌切断+对侧眼下直肌减弱手术组,双眼间对比,手术前后黄斑-视乳头夹角改变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8,P=0.09)。结论 单眼上斜肌麻痹患者的眼底为外旋转位,并同时影响麻痹眼和非麻痹眼;减弱下斜肌或下直肌功能均可矫正眼球的外旋转状态,随时间延长,眼球的客观旋转角度有回退的趋势;下斜肌切断和下斜肌部分切除术矫正垂直旋转斜视的效果基本相同。

  • 手术联合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治疗眼眶静脉畸形

    作者:FAN Xian-qun;肖彩雯;ZHOU Guo-yu;贾仁兵;傅瑶;周慧芳

    目的 探讨手术切除联合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Nd:YAG)凝固治疗眼眶静脉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采用手术切除联合激光凝固的方法治疗眼眶静脉畸形患者17例.全身麻醉,根据瘤体部位、大小、与眼外肌和毗邻神经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手术径路,充分暴露瘤体,手术切除和激光凝固交替进行.激光凝固方式包括小剂量短时光凝和连续光凝,前者能量密度设定为60~80 J/cm2,后者能量密度不超过90~100 J/cm2.体积小、病变深,周围有重要的神经或血管时采用小剂量短时光凝;体积大、易暴露,且距重要的组织较远时用连续光凝.光凝后立即用低温生理盐水冲洗光凝部位予以降温,防止损伤周围正常组织.结果 术后随访12~26个月,17例患者中疗效显著15例(88.24%),有效2例(11.76%),总有效率100%.术后所有患者无视力下降(2例视力提高),眼球突出完全矫正,其中4例出现眼球内陷,眼球运动明显改善.并发症包括:上斜肌麻痹1例,上睑下垂1例.随访期内无一例复发或残存病变增大.结论 手术联合Nd:YAG激光治疗眼眶静脉畸形是安全和有效的.激光凝固可减少术中出血,简便手术操作,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疗效.(中华眼科杂志,2008,44:681-686)

  • 眼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规范化应用对院内感染及耐药菌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李岩;徐延山;徐静;刘学一;李雅军

    目的 探讨在眼科专科医院推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规范化应用对院内感染及耐药菌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天津市眼科医院在抗菌药物规范化应用前1年(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及规范化应用后1年(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全院住院眼科手术病例为研究对象,对两年中院内感染发生率及耐药菌株监测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数据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Ⅰ类切口手术病例抗菌药物平均预防使用率80.29%(12 937/16 111),院内感染发生率0.011% (2/17 563).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Ⅰ类切口手术病例抗菌药物平均预防使用率44.50%(79681/17905),院内感染发生率0.005%(1/19 441),对以上两年抗菌药物平均预防使用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87.78,P<0.05),后1年低于前1年;院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4,P>0.05).手术病例平均抗菌药物使用率(含Ⅰ至Ⅳ类切口手术):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为76.69%(13 469/17 563),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为49.40% (9604/19 441),两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27.19,P<0.05),后1年低于前1年.两年中手术送检标本细菌分离培养结果显示:革兰阳性菌均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均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表皮葡萄球菌耐药率: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42.86%(33/77),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39.19%(39/174),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2/11,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2/13,以上两年表皮葡萄球菌耐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9,P> 0.05),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P>0.05).结论 通过对眼科专科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进行规范化管理,全身用药比例逐步下降,用药选择及给药方式趋于合理.与此同时院内感染发生率并未升高,也没有出现耐药菌株增加的现象,在避免滥用药物的同时保障了医疗安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晶状体与玻璃体切除术对眼前房相关性免疫偏离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徐建江;孙兴怀;乐琦骅;王艳;王文韬;郑天玉;洪佳旭

    目的 探讨大鼠晶状体与玻璃体切除术后前房相关性免疫偏离(ACAID)诱导能力的变化及其与术后时间的关系.方法 为实验研究.Wistar大鼠51只,右眼为实验眼,建立晶状体与玻璃体切除模型后单纯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余1只Wistar大鼠用于提供诱导ACAID的所需去上皮角膜片.另有SD大鼠5只,用于提供诱导ACAID所需去上皮角膜片.A组为阴性对照组,在术后1周前房植入Wistar大鼠角膜片;B组为阳性对照组,术后1周颈部皮下注射SD大鼠脾细胞,前房不植入角膜片;C、D及E组为实验组,分别在术后1、4及8周前房植入SD大鼠角膜片.B组在颈部皮下注射SD大鼠脾细胞悬液1周后,右耳廓皮下注射SD大鼠脾细胞悬液,以诱导迟发性超敏反应(OTH).C、D及E各实验组均在前房植入角膜片后2周,右耳廓皮下注射SD大鼠脾细胞悬液,诱导DTH.耳廓膨胀数反映DTH的发生与程度.同时,各组取房水,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白介素10(IL-10)浓度;取心脏血,检测血清IL-4与IL-10的浓度;取脾脏检测GATA-3mRblA的水平.实验结束时各组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I)DTH的检测:术后1、4及8周实验组均诱导出DTH.(2)血清IL-4测定值A组为(4.073±0.198)ng/L,B组为(5.806±0.635)ng/L,C组(5.535±0.278),ng/L,D组(4.102±0.344)ng/L及E组(5.313±0.317)ng/L;血清IL-10测定值A组为(7.854-4-2.349)ng/L,B组为(25.633±6.307)ng/L,C组(40.103±16.010)ng/L,D组(14.321±2.983)Ng/L,及E组(28.620±5.251)ng/L;房水IL-10浓度测定值A组为(8.857±0.401)ng/L,B组为(22.882±3.315)ng/L,C组(21.548±0.477)ng/L,,D组(7.742-D-O.952)ng/L及E组(12.119±0.477)Ng/L;房水中TGF-β浓度的测定值A组为(5.800±2.899)ng/L,B组为(60.010±0.000)ng/L,C组(57.055±4.179)ng/L,D组(28.490±4.144)ng/L及E组(36.370±3.169)ng/L.其中D组血清中IL-4、血清及房水中IL-10及房水中TGF-β2:的浓度明显低于C组和E组.且实验组IL-4、IL-10及TGF-β2浓度呈现随术后1周上升,而后下降,并随时间推移而再次增高的趋势.(3)GATA-3基因表达:A组为662.5±114.4,B组730.7±53.8,C组881.9±10.7,D组1288.3±258.0,E组1129.7±95.7,显示D组和E组脾脏组织中GATA-3基因表达明显上调.结论 大鼠晶状体与玻璃体切除术后暂时失去诱导ACAID的能力.但随术后前房炎性反应的消退,机体ACAID的诱导能力有逐渐恢复的趋势.

  • 眼眶骨瘤的手术技巧和疗效分析

    作者:肖利华;杨新吉;王毅;鲁小中;魏红;黑砚

    目的 探讨眼眶骨瘤的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回顾性分析19例眼眶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的诊断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结果证实.结果 骨瘤位于眶内侧10例,眶顶4例,眶外侧5例.手术入路为前路开眶8例,外侧开眶7例,内侧开眶2例,鼻侧切开2例.完全切除病变12例,大部分切除7例.结论 眼眶骨瘤临床诊断容易,但手术治疗困难,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娴熟的手术技巧,可避免术中和术后合并症的出现.

  • 角膜病灶切除联合基质内注射伏立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

    作者:李素霞;边江;李翔;张鲁天;史伟云

    目的 探讨角膜病灶切除联合基质内注射伏立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在山东省眼科医院应用角膜病灶切除联合基质内注射伏立康唑治疗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98例(98只眼),其中男性71例,女性27例,年龄(51.9±11.5)岁.溃疡均位于角膜旁中央或周边部,未完全遮挡瞳孑L区,裂隙灯显微镜结合眼前节光学相干层析扫描仪(AS-OCT)检查溃疡及浸润的深度≤t/2角膜厚度.入院后常规局部和全身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3~7 d,如溃疡无明显好转或浸润加重,应用角膜病灶切除联合基质内注射伏立康唑的方法治疗.切除范围大于角膜溃疡直径0.5 mm,剥切深度略深于角膜浸润深度,彻底切除病灶后给予角膜基质内注射伏立康唑.观察角膜感染控制和角膜上皮愈合时间,随访有无真菌复发及视力变化等.结果 98例患者通过角膜刮片及共焦显微镜检查明确诊断为真菌性角膜溃疡,术前裂隙灯检查溃疡平均直径(3.72±1.23) mm;溃疡位于周边角膜的30例(30.6%),角膜旁中央68例(69.4%).AS-OCT检查74.5%的患者感染浸润深度≤1/2角膜厚度.通过治疗95例(96.9%)患者感染得到控制,溃疡完全愈合,3例患者术后再次出现浸润,2例改行结膜瓣遮盖术,1例再次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95例治愈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时间3~19d,平均(8.58±3.87)d,溃疡愈合时间≤7 d的患者为48例(50.5%).术后3个月病灶切除区域角膜平均厚度(433.2±119.3) μm,内皮细胞密度(2 344.0±404.6)个/mm2.71只眼(74.7%)视力较术前提高,达到1.0者3只眼.结论 角膜病灶切除联合基质内注射伏立康唑术对于直径小于6 mm,浸润深度不超过1/2角膜厚度的真菌性角膜溃疡可以快速控制感染,缩短药物治疗的时间,术后视力恢复快,减少了角膜移植和其他手术的必要性.

  • 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成像术在水平性残余性斜视手术设计的应用

    作者:侯立杰;吴晓敏;卓然;张芳;吕帆

    目的 探讨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成像术(ASOCT)在水平性残余性斜视手术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共20例水平性残余性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残余性外斜视13例,残余性内斜视7例.术前应用ASOCT测量其眼外肌附着点,完成眼外肌ASOCT图像检测与常规斜视检查,并且术中测量眼外肌附着点,根据眼外肌附着点离角膜缘的间距来决定再次后徙量及合理设计各种残余性斜视矫正术式.采用配对t检验法比较术中眼外肌附着点与ASOCT检测的眼外肌附着点的一致性,分析再次斜视手术后的斜视治愈率.结果 眼外肌位置术中量规测量值(7.8±1.1)mm与ASOCT测量值(7.7±1.7) mm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7,P=0.19).根据ASOCT眼外肌图像提示,行单纯眼外肌再次后徙术4例,水平直肌再次后徙联合拮抗肌截除术10例,对侧眼水平直肌后徙联合拮抗肌截除术6例,20例手术均顺利,术中及术后早期无严重并发症.斜视治愈16例,治愈率为80%.结论 在ASOCT引导下可合理选择水平性残余性斜视手术的肌肉,正确设计斜视手术量,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操作,优化手术矫正效果.

  • 高密度多孔聚乙烯片在眼眶爆裂性骨折晚期整复中的应用

    作者:范先群;李瑾;刘海燕;徐乃江

    目的评估高密度多孔聚乙烯片眶内植入晚期整复眼眶爆裂性骨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42例单侧眼眶爆裂性骨折、眼球内陷≥2 mm、无眼球破裂伤的患者行晚期(伤后1个月以上)整复治疗.术前均行眼眶CT扫描和三维重建,Hertel突眼计测量眼球内陷度数,Lancaster红绿灯测量法分析复视情况,多孔聚乙烯片眶内植入修复眶壁缺损和复位眼球内陷.术后平均随访7个月,观察项目包括:视力和矫正视力、眼球突出度、眼位、眼球运动及复视情况,并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术前42例患者均有眼球内陷,术后22例患者眼球内陷完全矫正,10例基本矫正,10例改善.术前7例患者眼球下移,术后均得到矫正.术前25例患者复视,术后5例复视完全矫正,10例改善,10例无明显变化.术前42例患者中19例患者眼球运动受限,术后7例眼球运动恢复正常,4例改善,8例不变.所有患者均无植入物感染、排出及移位等并发症.结论多孔聚乙烯片眶内植入治疗眼眶爆裂性骨折安全有效;多孔聚乙烯片具有使用方便、随意切割、可塑性强的优点,为理想的眼眶植入材料之一.

  • 下斜肌肌腹前转位联合上直肌后徙术治疗下直肌缺如上斜视

    作者:杨士强;郭新

    目的 探讨下斜肌肌腹前转位术联合上直肌后徙手术治疗下直肌缺如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7年10月至2010年7月应用下斜肌肌腹前转位联合上直肌后徙术治疗的5例下直肌缺如继发上斜视的患者资料.分别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眼位、眼球运动、代偿头位的变化,并做长期随访观察,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8个月.结果 术后4例正前方眼位正位,1例过矫10个视乳头直径,眼球运动下转受限平均由-3.0改善为-1.6,上转出现不同程度受限平均为-2.0.2例患者术前有代偿头位,术后代偿头位均消失.5例患者术前术后眼底照相检查无明显旋转斜度变化.5例患者均对外观的改善满意,随访结果稳定,未再行其他手术治疗.结论 下斜肌肌腹前转位手术联合上直肌后徙在改善下直肌缺如的上斜视有一定效果,并且手术可一期完成.术中无需切断下斜肌,手术过程较便捷,可减小术中出血的危险.

  • 上斜肌折叠术对眼球旋转状态的影响

    作者:刘明美;张伟

    目的 探讨上斜肌折叠术对单眼上斜肌麻痹患者眼球旋转状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因单眼上斜肌麻痹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上斜肌折叠术的患者25例,其中12例患者曾有下斜肌或下直肌减弱术史.术前详细检查并记录患者的眼球运动、垂直斜视角、代偿头位、Bielschowsky征等,并分别于术前、术后1d及30d行眼底照相检查,使用绘图软件测量黄斑与视乳头的夹角(FDA),记录眼球的客观旋转角度.双眼间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25例患者术前均有度数小于12△的垂直斜视并伴有明显的代偿头位,给予上斜肌折叠6~10mm不等,术后患者垂直斜视度数小于3△,代偿头位明显改善或消失.眼底照相显示患者术前患眼FDA为-10.60°±4.93°,对侧眼为-9.67°±5.47°,双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P=0.59).术前双眼总FDA为-20.27°±6.00°,术后1d及30 d总旋转度数分别为-10.53°±8.04°、-10.83°±7.3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81,P<0.01).结论 上斜肌折叠术可有效地矫正由于上斜肌麻痹引起的外旋转斜视,同时解决小度数的垂直斜视,有利于患者代偿头位的改善.

  • 隐匿性双眼上斜肌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

    作者:麦光焕;余焕云;余新平;陈静嫦;林小铭;邓大明;吴河坪;康瑛

    目的 探讨双侧隐匿性双眼上斜肌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方法.方法 对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住院行手术治疗的7例双侧隐匿性双眼上斜肌麻痹性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代偿头位、原在位垂直偏斜度数、上斜肌和下斜肌功能状况的变化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首次就诊时头均向健侧肩倾斜,均诊断为单侧上斜肌麻痹性斜视,原在位平均上斜视度数为19.7△(6△~30△),麻痹眼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为+2~+4,上斜肌功能不足程度为-l或-2,对侧眼上、下斜肌功能未见明显异常.第1次手术2例患者选择单纯下斜肌减弱术,5例患者选择下斜肌前转位联合同侧上直肌后退术,术后原在位平均上斜视度数为12.0△(0△~20△).术后1周至4年内全部患者对侧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斜肌麻痹表现,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为+2或+3,上斜肌功能不足程度为0或-1.全部患者均在第1次手术后4个月至4年内接受第2次手术,术后原在位平均上斜视度数为2.3△(0△~7△),眼位矫正效果较为满意.结论 双侧隐匿性双眼上斜肌麻痹性斜视难以在第1次手术前确诊,对于单侧上斜肌麻痹性斜视患者术前应考虑到对侧眼存在上斜肌麻痹的可能.下斜肌减弱手术与垂直肌后退术宜分期进行.第1次手术后当对侧眼隐匿的麻痹症状明显表现时,应考虑行第2次矫正手术.

  • 复杂代偿头位眼球震颤的手术治疗

    作者:丁娟;赵堪兴;马惠芝;陈霞;李月平

    目的 探讨复杂代偿头位即两个及两个以上轴位存在代偿头位的眼球震颤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38例复杂代偿头位同时不合并斜视的眼球震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代偿头位以水平面向左、右侧转为主的患者29例(76.32%),以下颌上抬或内收为主的3例(7.89%),分别行水平中间带移位术以及垂直中间带移位术;以头向一侧肩倾斜为主2例(5.26%),行垂直肌肉退后联合水平方向移位一个肌肉宽度;水平及垂直方向头位扭转角基本相等4例(10.53%),2例行一组水平配偶肌伴垂直配偶肌退后手术,2例联合减弱双眼协同斜肌.行Parks手术患者术前术后头位扭转角两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对于改良Parks和Anderson手术患者因样本量小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 在29例代偿头位以水平面向左、右侧转为主的患者中,术前头位扭转角25°~30°的15例患者行Parks术后面向左、右侧转消失,术前头位扭转角35°~40°的7例患者Parks术后残余5°~15°面向左、右侧转头位,术前头位扭转角>40°的3例患者行改良的Parks手术术后残留10°~15°面向左、右侧转头位,术前水平头位扭转角15°~20°的4例患者行Anderson术后面向左、右侧转消失.对术前头位扭转角在25°~40°的22例代偿头位以水平面向左、右侧转为主的患者进行分析,行Parks手术后水平、垂直、旋转3个轴向头位扭转角分别为3.18°±1.01°、4.32°±1.14°、4.55°±1.95°,均较术前减小(t=63.13,3.57,3.95;P<0.01).3例代偿头位以下颌上抬或内收为主的患者,行一组垂直肌肉退后5 mm或合并斜肌手术,可矫正垂直头位扭转角20°患者的头位,对其他轴向头位改善5°~10°;2例头向一侧肩倾斜合并下颌上抬或内收患者,垂直肌肉退后5 mm合并水平移位一个肌肉宽度能矫正10°旋转方向头位以及10°~15°垂直头位;2例各退后一组水平垂直配偶肌手术可矫正20°~25°面向左、右侧转头位以及20°以内的垂直头位.结论 复杂代偿头位眼球震颤患者当以水平面向左、右侧转头位为主时,头位扭转角在25°~40°患者,针对水平头位进行手术,可有效改善水平、垂直、旋转3个轴向的异常头位;以垂直或旋转头位为主要头位的患者,个体化设计手术方案,必要时需分次手术.

  •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眼的远期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刘修铎;吕嘉华;褚仁远

    目的 回顾性观察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眼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随访观察16例(32只眼)高度近视眼患者行后巩膜加固患者术后10~13年眼轴、眼底及矫正视力情况.手术前后眼轴长度及佳矫正视力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患者术后10年眼轴长度为(29.93±2.78)mm,与术前眼轴长度(29.28±2.41)m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4,P<0.05).术后与术前相比平均眼轴增长(0.643±0.661)mm,术后平均每年眼轴增长(0.056±0.058)mm.术后10年以上眼底情况稳定,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者占3.1%(1/32).患者术后10年矫正视力为0.52±0.32,与术前0.55±0.2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P>0.05).结论 后巩膜加固术远期能够安全有效地延缓高度近视眼眼轴增长,稳定视力.远期效果提示该手术对预防高度近视眼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仍需更大样本的对照研究及相关基础实验研究进一步论证.(中华眼科杂志,2011,47:527-530)

  • 眼眶神经鞘瘤112例的诊断和治疗分析

    作者:赵云;李浩晴;赵红;潘叶

    目的 总结眼眶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及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经手术治疗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眼眶神经鞘瘤112例.对其临床症状、眼部体征、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采用SPSS 21.0软件对年龄、随访时间进行统计学描述.结果 112例中男性48例,女性64例,就诊年龄13~73(40±4)岁.其中行B型超声检查112例,可见眼眶内圆形、类圆形、串珠状或不规则占位病变,边界多较清楚.内回声较弱,透声性强,有轻度可压缩性;行CT检查112例,肿瘤形状呈椭圆形、分叶状、S形或花生状,多数肿瘤内密度为均质高密度,少数肿瘤内有低密度液化区;MRI成像54例,T1加权像(T1WI)显示肿瘤全部为中信号,T2加权像(T2WI)可呈高信号、中高混杂信号或中信号.75例行外侧开眶术,37例行前路开眶术.随访时间为(64.3±4.1)个月,手术并发症包括视力丧失3例,上睑下垂16例,眼球运动障碍9例.术后复发6例.结论 眼眶神经鞘瘤大多表现为良性实体眶内占位病变,眼眶CT检查多表现为沿眼眶前后轴分布的椭圆形或串珠状肿物,少部分肿瘤内有低密度液化区,在眼眶MRI检查中T1WI多为中信号,T2WI多为中高混杂信号,病理组织学检查是其确诊依据,手术完整切除该肿瘤后复发率较低,复发病例可行术后放射治疗控制病情.

  • 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

    作者:黄挺;WANG Yu-juan;高娜;WANG Tao;陈家祺

    目的 探讨严重且复杂的大泡性角膜病变行无缝线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DLEK)的可行性、并发症及处理措施.方法 采用非随机回顾性连续病例研究.2005年10月至2006年3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对15例(15只眼)严重且复杂的大泡性角膜病变行无缝线DLEK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2例联合睫状体沟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例联合人工晶状体摘出术,1例联合人工晶状体置换术).术后4~6个月,4例无晶状体眼行睫状体沟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复查视力、角膜散光、角膜曲率及内皮细胞密度,用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深板层内皮植片的愈合情况.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检验时间点之间的差异.结果 术后13例植片与植床贴附良好;1例植片移位,经重新复位后贴附良好;1例层间积液,5 d后吸收.随访期内,所有植片均透明.5例(33.3%)植片与植床边缘间有约0.5~1.0 mm宽的裂隙,其中2例(13.3%)在裂隙处上皮面出现小水泡,分别于术后2周和3个月后消失.术后4例(26.7%)裸眼视力为0.4,3例(20.0%)裸眼视力为0.3,4例(26.7%)裸眼视力为0.2,1例(6.7%)裸眼视力为0.1.术后6、9及12个月,角膜散光度数分别为(2.80±0.70)D、(2.60±0.70)D及(2.20±0.60)D(F=5.591,P=0.090);角膜曲率分别为(43.60±1.90)D、(44.10±1.30)D及(44.10±1.00)D(F=1.515,P=0.237);术前、术后6、9及12个月,角膜厚度分别为(666.1±70.6) μm、(544.5±30.9)μm、(538.2±34.7)μm及(532.4±41.6)μm(F=32.692,P=0.000).术后内皮细胞密度为(1915.7±90.8)个/mm2.结论 严重且复杂的大泡性角膜病变行无缝线DLEK是安全、有效的,但通常需联合其他的眼前段手术.DLEK术后4~6个月,无缝线的植片可耐受其他的眼前段手术.(中华眼科杂志,2008,44:726-733)

  • 知觉性斜视948例的病因和常见合并症及手术方法分析

    作者:尹玲;陈霞

    目的 观察分析知觉性斜视的常见病因、视力障碍发生年龄以及合并症,寻求矫正知觉性斜视及其合并症的有效手术方案.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2005年至2015年在天津市眼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知觉性斜视患者948例,包括822例知觉性外斜视和126例知觉性内斜视.评估参数主要包括导致视力障碍的病因、视力障碍发生年龄、水平和垂直斜视度、眼球运动、手术方法等.年龄、斜视度等参数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方法观察内斜视与外斜视视力障碍发生年龄的平均值差异以及水平和垂直平均斜视度在知觉性内、外斜视中的差异;卡方检验方法观察不同年龄段内外斜视发病率差异及AV型斜视、眼球震颤、垂直分离斜视(DVD)和斜肌功能亢进在内外斜视中的检出率差异.结果 引起知觉性斜视患者视力障碍的常见病因为先天性或外伤性白内障、屈光参差、视神经萎缩、角膜瘢痕及视网膜脱离.知觉性内斜视的视力障碍发生平均年龄(2.3±4.2)岁,外斜视视力障碍发生平均年龄(8.8±9.0)岁,内、外斜视组发生视力障碍的平均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0,P<0.01).知觉性斜视常可合并存在AV型斜视、眼球震颤、垂直分离斜视(DVD)以及斜肌功能亢进.100例(10.5%)患者检出A型或V型斜视,42例(5.1%)患者检出眼球震颤,57例(6%)患者合并DVD,134例(14.1%,包括54例A型或V型斜视)患者检出斜肌功能亢进,其中AV型斜视和斜肌功能亢进在知觉性内、外斜视组中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3,0.04;P>0.05),眼球震颤以及DVD在内、外斜视组中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33,12.04;P<0.01).结论 导致知觉性斜视视力障碍的常见病因为白内障,内斜视组患者视力障碍的发生时间普遍早于外斜视组且较外斜视组更易合并发生DVD和眼球震颤,治疗前应对患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以合理设计手术方案.

  •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抗青光眼手术十年变化趋势分析

    作者:胡城;徐晶;梁远波;叶聪;吴海霞;冯克谜;解彦茜;方爱武;瞿佳

    目的 分析2005至2014年10年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青光眼住院患者不同抗青光眼手术分布变化趋势.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住院接受抗青光眼手术治疗的6781例(7751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69例,女性3912例,平均年龄(62±14)岁.根据抗青光眼手术类型(小梁切除术、ExPRESS引流管植入术、Ahmed引流阀植入术、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抗青光眼白内障摘除联合手术等)进行分类,记录各类抗青光眼手术分布变化趋势.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主要为统计学描述.结果 小梁切除术在所有抗青光眼手术中所占比例(以眼数比表示)在2005至2009年间逐渐增加,由48.2%(95/197)上升至57.7%(488/846),到2014年下降至21.1%(220/1041).ExPRESS引流管植入术和Ahmed引流阀植入术比例在2005至2014年分别增长至6.1%(63/1041)和7.6%(79/1041).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例在2005至2012年逐渐上升,到2012年达到28.4%(294/1036),随后开始下降,2014年降至21.6%(225/1041).抗青光眼白内障摘除联合手术比例在2005至2010年缓慢下降,到2010年降至6.6%(47/717),随后开始上升, 2014年升至36.6%(381/1041);其中房角分离联合白内障摘除术自2007年开始应用至2014年手术比例由2.4%(15/623)增长至17.7%(184/1041).虹膜周边切除术比例自2005至2014年呈下降趋势, 2014年降至0.2%(2/1041).结论 2005至2014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抗青光眼主流手术和术式仍然是小梁切除术、白内障摘除手术以及抗青光眼白内障摘除联合手术.手术数量呈增长趋势的有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抗青光眼白内障摘除联合手术、ExPRESS引流管植入术和Ahmed引流阀植入术,其中房角分离联合白内障摘除术增长快,已经成为抗青光眼白内障摘除联合手术的主要术式;相反小梁切除术的数量则有下降的趋势,而虹膜周边切除术几乎不再使用.(中华眼科杂志,2018,54:184-188)

  • 老视矫正手术方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作者:倪海龙;姚克

    老视是因年龄相关性调节幅度的下降使得近阅读渐渐困难的一种生理老化现象.现阶段老视矫正的主流方式是配戴单焦框架眼镜、双焦框架眼镜和渐变多焦点眼镜.目前所有针对老视的手术方法都未能带来持久的真正生理意义上的调节改善,本文就目前各种老视矫正手术方法(包括单眼视方法的、施于角膜的、施于巩膜的与施于晶状体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做一综述.(中华眼科杂志,2005,41:1050-1052 )

  • 角膜屈光手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的测算

    作者:代云海;黄钰森;谢立信

    角膜屈光手术后人工晶状体(IOL)度数的测算很复杂.按常规的测算方法,术后常会出现较大偏差.本文分析了角膜屈光手术后IOL度数测算的误差原因,并列出了多种解决策略,希望为该类患者IOL度数测算提供依据.

  • Yokoyama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限制性下斜视的研究进展

    作者:韦严;亢晓丽

    高度近视眼限制性下斜视亦称为“重眼综合征”或“固定性内斜视”,是发生在病理性近视患者中的一种后天获得性的限制性斜视,患者可出现极度的内下斜视,眼球运动受限.既往常采用水平直肌退缩术甚至内直肌断腱术治疗这种特殊类型的斜视,但术后仍易复发,且在许多病例中无效.2001年Yokoyama首先在欧洲斜视会议中提出新的手术设计思路,将外直肌和上直肌联结使其像一个肌肉的悬带将脱位的眼球推回至肌锥内.随后几年接连有几项研究探讨了具体手术操作方式及手术疗效.本文结合高度近视眼限制性下斜视的发病机制,旨在回顾近年来Yokoyama手术方式治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高度近视眼限制性下斜视的治疗提出改善化建议.

274 条记录 5/14 页 « 12345678...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