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鼠肝癌细胞移植瘤内淋巴管的形态与亚细胞结构

    作者:李晓冬;赵玲辉;张雅芳;高伟东;李玉兰;刘慧冬

    目的观察小鼠肝癌细胞所致小鼠移植瘤内淋巴管形态学改变,探讨移植瘤内是否有淋巴管新生. 方法将小鼠肝癌(H22)腹水型瘤株细胞接种于昆明小鼠腋部皮下,2周时摘取肿瘤,采用HE染色观察癌肿的发展,光镜下用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重染色法观察毛细淋巴管;半薄切片筛选毛细淋巴管;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 结果动物模型显示2周时小鼠腋部可见明显肿块.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重染色法可见中心区无毛细淋巴管,周边部可见稀疏的染成棕黄色的毛细淋巴管,染成蓝色的血管较为多见.透射电镜下,周边区可见毛细淋巴管,亚细胞结构发生损伤. 结论小鼠肝癌细胞所致小鼠移植瘤内存在新生毛细淋巴管.

  • 新生淋巴管与乳腺癌淋巴管转移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若珺;初明;岑羽捷;刘晓妍;王月丹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持续上升,并呈现年轻化趋势,其主要致死病因是肿瘤细胞的扩散和转移.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常见的转移方式,其机制主要是浸润的肿瘤细胞穿过淋巴管壁,并随淋巴液到达淋巴结,形成新的肿瘤病灶.由此可见,淋巴管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人们已经发现了多种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表达的标记物,并用于检测肿瘤组织中淋巴管的密度和浸润情况.新研究发现,部分乳腺癌组织中存在新生淋巴管,其密度和浸润情况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基于淋巴管形成的新研究进展,本文深入探讨了新生淋巴管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为淋巴管的基础研究,及其在乳腺癌转移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 卵巢癌组织中新生淋巴管在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颖蕾;刘曼华;郑艳莉;鲁晓燕;周峰;刘宏斌

    目的:探讨卵巢癌组织中新生淋巴管在淋巴转移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卵巢癌组织、良性卵巢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中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D2-40的表达,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三种组织中D2-40的表达差异,同时应用RT-PCR检测卵巢癌、卵巢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中淋巴形成调控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VEGF-D mRNA含量,通过t检验比较三种组织中VEGF-C、VEGF-D mRNA含量的表达差异。结果D2-40在卵巢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83.5%,与正常卵巢组织(5%)及卵巢良性肿瘤(10%)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显微镜下观察D2-40表达呈阳性的组织中可见新生淋巴管结构。VEGF-C、VEGF-D mRNA在卵巢癌组织中含量高(4.73±2.61,6.16±2.53),较正常卵巢组织(1.72±0.79,0.56±0.44)及卵巢良性肿瘤(1.78±0.56,2.01±0.83)有显著差异(P<0.01)。VEGF-C、VEGF-D mRNA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化程度、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相关,与年龄及病理学分型无关。结论卵巢癌组织新生淋巴管与 VEGF-C、VEGF-D 密切相关,提示新生淋巴管在卵巢肿瘤淋巴管转移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肿瘤相关淋巴管分布与肿瘤淋巴道转移

    作者:胡承杰;于振坤;韩德民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肿瘤相关淋巴管分布与淋巴通道转移的研究进展,包括是否存在新生淋巴管,肿瘤淋巴转移是循新生淋巴管还是残余扩张的淋巴管,是类似血行通道的主动入侵还是压力下的被动播散等,有待深入研究.后展望抗新生淋巴管的意义.其中未知远多于答案.

  • 角膜新生淋巴管的研究进展

    作者:方淑芬;史伟云

    近年来随着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VEGFR-3、LYVE-1、Podoplanin和Prox 1等的发现,对于角膜新生淋巴管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角膜新生淋巴管是如何生成,其与新生血管之间的关系,新生淋巴管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不同因素诱导的小鼠角膜新生血管和淋巴管生长关系的研究

    作者:李素霞;史伟云;方淑芬;刘明娜

    角膜新生血管和新生淋巴管是引起角膜肓和其他眼科疾病的重要因素,不同病因导致的角膜新生血管在生长方式和形态学上存在很大的差别.

  • 口腔鳞癌与淋巴转移

    作者:张钢;高岩

    淋巴管作为肿瘤转运播散的重要通道,其分布和结构改变直接影响瘤细胞的转移.长期以来,由于缺少有效的鉴别和分离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方法,故肿瘤淋巴转移的具体机制一直不明.随着新淋巴管内皮标志物的出现以及对肿瘤的新生淋巴管的研究,肿瘤的淋巴管生成重新被人们关注.本文从肿瘤淋巴转移的研究进展出发,结合口腔癌的特点进行综述和探讨.

  • 淋巴管、VEGF-C与肿瘤转移

    作者:王洋;田琼;张绍章

    淋巴系统转移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肿瘤组织中的淋巴管对肿瘤的生长及生物学特性有较大影响,也是恶性肿瘤转移的主要途径.肿瘤的转移主要包括:1)肿瘤细胞脱落;2)进入循环或淋巴系统;3)向血管外迁移;4)形成新的转移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具有促进淋巴管新生的作用,很多恶性肿瘤都高度表达VEGF-C,这种表达与肿瘤转移的关系引起很多研究者的注意,故阐明新生淋巴管与肿瘤转移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 肿瘤新生淋巴管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宇鹏;项蕊;徐卫国

    淋巴管分布于人体中绝大多数的组织中,它能够起到维持组织液动态平衡,吸收脂肪酸类物质,调节免疫应答等独特作用;研究表明,在肿瘤、淋巴水肿、肥胖以及炎症等情况中,淋巴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然而,回顾近年来肿瘤新生淋巴管的研究进展,由于一直以来缺乏特异性的淋巴管标记物,与肿瘤新生血管方面的研究相比,肿瘤新生淋巴管的研究相对滞后.

  • 角膜新生淋巴管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利民;高莉莉;辛向阳

    近年来随着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的发现,对于角膜新生淋巴管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角膜新生淋巴管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淋巴管系统与肿瘤新生淋巴管研究方法新进展

    作者:刘刚;邵志敏;沈镇宙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特异的淋巴管系统研究方法与标记技术,淋巴管的研究报道较少.新研制的较特异敏感的染色方法以及新近发现的多种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物,将深化对淋巴管系统结构功能的认识和肿瘤新生淋巴管在淋巴道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 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促进角膜移植后新生淋巴管和血管的“分离生长”

    作者:叶辉;严浩;钟蕾;王涛;邓娟;凌士奇

    背景:角膜淋巴管有利于角膜抗原的运输,从而加速了抗原提呈的进程,在角膜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血管和淋巴管呈“平行”生长,因而很难对淋巴管在移植免疫中所起的具体作用大小作出准确的评估。目的:通过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表达,探索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淋巴管和血管的生长变化。方法:建立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的大鼠模型130只,将受体大鼠随机等分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拮抗组和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拮抗组大鼠在移植后第2天起腹腔注射单克隆抗体,隔天1次,连续2周,阻断角膜移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表达。对照组大鼠注射生理盐水。

  • 角膜新生淋巴管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娜;张蕊

    角膜新生淋巴管多见于感染、炎症、外伤或角膜移植术后.临床上,如何有效的防治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是角膜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随着近年来角膜新生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及重要淋巴管生长因子的相继发现,人们对角膜新生淋巴管的生成机制及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有了深入的研究,此文就新生淋巴管的生成及其在角膜移植排斥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靶向抑制Neuropilin-2对小鼠淋巴管瘤的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唐先玲;宫剑英;杜玲玲;关立南;孙峻峰;葛红岩;刘平

    目的 探讨抑制Neuropilin-2(NP2)功能对小鼠淋巴管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不完全弗氏佐剂诱导的小鼠淋巴管瘤模型,将靶向抑制NP2的人工合成RNAi腺病毒载体注射至小鼠腹腔内.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NP2表达下调后对小鼠淋巴管瘤新生血管、新生淋巴管及肿瘤生长的影响.将靶向抑制NP2的RNAi腺病毒载体感染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后,通过免疫印迹方法检测ERK1/2、p38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结果 小鼠腹腔内注射NP2 RNAi腺病毒载体后明显抑制了淋巴管瘤的生长和淋巴管的数量,但肿瘤新生血管的数量并无明显改变.另外,靶向抑制NP2的功能后,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ERK 1/2的磷酸化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而p38的磷酸化表达水平不变.结论 抑制NP2功能后能够抑制不完全弗氏佐剂诱导的小鼠新生淋巴管瘤生成.

  • 小鼠肝癌细胞移植瘤内淋巴管的形态与VEGF-C、VEGFR-3的表达

    作者:李晓冬;赵玲辉;张雅芳;杨树才;李玉兰;刘宝全

    目的观察小鼠移植瘤内毛细淋巴管的形态结构,探讨肿瘤内淋巴管新生机制. 方法将小鼠肝癌细胞株(H22)接种于昆明小鼠腹股沟区皮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C和VEGFR-3在肿瘤内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肿瘤内淋巴管的超微结构.结果肿瘤细胞有VEGF-C阳性表达,且强度与肿瘤进展相关.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有VEGFR-3阳性表达.透射电镜下,肿瘤周边区可见3种类型的毛细淋巴管,且内皮细胞细胞器发生改变.结论肿瘤细胞可能通过VEGF-C与VEGFR-3的作用诱导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在肿瘤周边形成新生淋巴管.

  • MMP-2和VEGF-C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王安华;叶明;朱志华;吴志广

    浸润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两大特点,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多环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肿瘤细胞对基底膜的破坏和细胞外间质的降解,以及肿瘤组织新生血管、新生淋巴管的形成是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的关键步骤.目前认为,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这一进程中可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4].本文通过检测胃癌病理组织中VEGF-C、MMP-2的表达情况,探讨VEGF-C、MMP-2在胃癌病理进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 宫颈癌组织中新生淋巴管及肿瘤内环境因子在其淋巴转移中的作用

    作者:刘颖蕾;刘曼华;乔海风;鲁晓燕;刘宏斌;沈屹

    目的 探讨新生淋巴管及肿瘤内环境因子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宫颈癌(6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3,20例)及正常宫颈(20例)组织中D2-40的表达和宫颈癌组织中CXCR4和CCR7的表达,及在宫颈癌深肌层和浅肌层中的表达.检测宫颈癌盆腔淋巴结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CCL21的表达.显微镜下观察D2-40阳性表达的癌边缘淋巴管结构及组织中正常淋巴管结构.结果 宫颈癌组织中的D2-40表达量高于CIN3组织和正常宫颈组织(26.72士1.75 vs.13.95土1.48和2.08±0.65)(P<0.01).CXCR4和CCR7在宫颈癌组织呈高表达,但在正常宫颈组织中为阴性,CIN 3组织部分为弱阳性表达;SDF-1和CCL21在宫颈癌患者盆腔5组淋巴结表达阳性.新生淋巴管密度与宫颈癌直径有关,深肌层侵犯者的新生淋巴管密度较浅肌层侵犯者增加(P<0.01).结论 宫颈癌组织可诱导产生新生淋巴管.淋巴管内皮细胞产生淋巴管趋化因子受体.新生淋巴管与组织淋巴管交汇,是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桥梁.SDF-1和CCL21的淋巴结高表达是募集肿瘤细胞重要的趋化因子.新生淋巴管与肿瘤细胞交互作用,使肿瘤细胞向淋巴管迁徙,发生淋巴结转移.

  • 角膜新生淋巴管相关疾病及其治疗新进展

    作者:叶芬

    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的发现,使检测角膜新生淋巴管成为可能.淋巴管作为免疫反应的"传入弧",与许多角膜临床疾病关系密切,并为这些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文中就角膜新生淋巴管与临床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以及可行性治疗方案作一综述.

  • 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新生淋巴管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彦红;高莉莉

    目的 探讨新西兰大白兔角膜碱烧伤后及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新生淋巴管(CL)上VEGFR3、LYVE-1及CD4的表达及意义,从而进一步证实角膜碱烧伤和高危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淋巴管的存在及与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饲养96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将其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24只,选取实验1组24只右眼,不做手术;实验1组24只,左眼制作角膜碱烧伤模型;实验2组24只,左眼进行钻取自体角膜后再缝合;实验3组24只,左眼进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实验4组24只,左眼进行高危(角膜碱烧伤后)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第1、3、7、14天各组分别处死6只兔,进行大体观察、裂隙灯、组织学、电镜检查及免疫组化测定LYVE-1、VEGFR3及CD4的表达情况.结果 (1)空白对照组在术后不同时间LYVE-1、VEGFR3和CD4均无表达.(2)实验1、2、3组:LY-VE-1、VEGFR3和CD4分别于术后第1天未出现表达,第3天出现表达,第7、14天表达增高;(3)实验4组:LYVE-1、VEGFR3和CD4分别于术后第1天开始出现表达,第3、7、14天表达逐渐增高.(4)实验1、2、3组术后第3、7、14天LYVE-1、VEGFR3和CD4表达均高于空白对照组.(5)实验4组术后第1、3、7、14天LYVE-1、VEGFR3和CD4表达均高于空白对照组.(6)实验3组较实验1、2组术后14天LYVE-1、VEGFR3和CD4表达增高.(7)实验4组较实验1、2、3组术后同时期LYVE-1、VEGFR3和CD4表达均增高.结论 角膜移植术后存在CL,且在术后2周内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多,CL可能直接参与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

  • 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淋巴管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的表达和意义

    作者:曹敏;刘恒明;李斌;胡军

    目的探讨鼠角膜碱烧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在新生淋巴管上的表达和意义,进一步证实角膜新生淋巴管的存在. 方法在大鼠角膜上制作碱烧伤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第3、5、7天角膜中VEGFR-3蛋白的表达.电镜观测伤后第5、7、10、14天角膜新生淋巴管的情况. 结果碱烧伤后,大鼠角膜组织中VEGFR-3表达从第3天开始明显上升,并于第5天达到高峰, 伤后第14天出现新生淋巴管. 结论角膜碱烧伤后有新生淋巴管长入,VEGFR-3可能成为抑制角膜新生淋巴管的一个新靶点.

3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