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桡动脉的病理改变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王红月;孟颖;罗新锦;王清峙;孙寒松;阮英茆

    目的了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桡动脉的内膜增生程度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41例采用桡动脉行CABG(17~70岁,平均48.5岁,均为男性)患者的非优势侧桡动脉的远端组织,及其中11例患者的左乳内动脉的远端组织,采用光镜结合电镜观察内膜增生、动脉粥样硬化和中层钙化的发生率,测量管腔狭窄度和内/中膜面积值,分析与家族史、吸烟、超重、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年龄、冠状动脉造影病变情况的相关性.结果 93%(38/41)的桡动脉内膜增生轻,不构成有临床意义的狭窄,其中54%(22/41)的桡动脉管腔狭窄度低于25%,39%(16/41)狭窄在25%~50%之间;7%(3/41)狭窄超过75%(梗阻性内膜增生),其中2例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例为纤维肌性结构不良(17岁,手术获取后放弃).桡动脉的管腔狭窄度和内/中膜面积值,高于同体的左乳内动脉(t=3.00,2.49,P均<0.05),且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厚(r=0.398,0.310,P均<0.05).动脉中层未见光镜水平的钙化.结论本组患者桡动脉内膜增生较轻,无中层钙化;少数内膜梗阻性病例术前可能漏诊,应提高术前筛查水平.

  • 主动脉手术并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总结

    作者:孙立忠;刘宁宁;常谦;朱俊明;刘永民;刘志刚

    目的总结行主动脉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1月至2004年8月,36例同期行主动脉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36例中,主动脉夹层19例,主动脉瘤17例.年龄(57±12)岁.其中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10例,术中探查见冠状动脉开口受累7例,冠状动脉为索条状2例,1例在外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慢性A型主动脉夹层7例,术中发现冠状动脉开口受累2例,冠状动脉呈索条状3例,术前造影检查发现冠状动脉病变2例;B型主动脉夹层2例;真性主动脉瘤均为术前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冠状动脉病变.移植血管共57支,其中动脉6支,静脉51支.结果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57±54) min,心肌阻断时间(98±31) min.围手术期死亡5例(均为A型主动脉夹层),分别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心源性休克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脑疝1例,内脏缺血坏死1例.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发生率为6%,分别为二次开胸止血和呼吸功能衰竭气管切开.结论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和冠状动脉本身的病变严重影响预后.对年龄>50岁的主动脉瘤患者,于术前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行单纯主动脉瘤手术并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安全、可靠.

  • 胸主动脉瘤合并冠心病的外科治疗

    作者:吴智勇;毛志福;高尚志;程邦昌;王志维;黄杰

    目的探讨行胸主动脉瘤置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安全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1982年5月至2004年10月我院收治67例胸主动脉瘤患者,其中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者24例:行降主动脉置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9例,升主动脉置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5例.将其术后结果与同期仅行胸主动脉置换者进行对比.结果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者总病死率为13%(3/24),同期行降主动脉置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者虽因心肺转流和选择性脑灌注使手术时间显著延长[(278±54)与(188±59)min,t=5.397,P<0.05],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年生存率和3年无心脏意外率与单纯行胸主动脉置换术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期胸主动脉瘤置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可靠,有助于防止因冠心病而致术后远期发生心脏意外.

  •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桥血流的对比研究

    作者:高长青;张涛;李伯君;肖苍松;吴扬;马晓辉;刘国鹏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左乳内动脉(LIMA)和大隐静脉(SV)桥血流的变化.方法将547例行CABG患者分为非体外循(OPCAB)组(403例)和体外循环(CCABG)组(144例).常规用LIMA与左前降支(LAD)吻合,其余靶血管使用SV吻合.于全部吻合口吻合完毕血流动力学稳定情况下,用即时血流测量仪(TTFM)直接测量并记录桥血流各项参数.结果搏动指数(PI值)、无效血流率及舒张期峰流量,LIMA桥OPCAB组分别为 2.7±1.8, (2.2±4.3)%, (46.8±2.7) ml/min,CCABG组分别为2.8±2.0, (3.4±3.1)%, (52.8±3.7) ml/min;SV桥,OPCAB组分别为2.8±0.1, (1.8±0.3)%, (85.8±3.2) ml/min, CCABG组分别为2.6±0.2, (1.3±0.2)%, (93.9±5.6) ml/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平均流量及收缩期峰流量,CCABG组[SV桥(62.9±3.9)与(106.9±7.3)ml/min,LIMA桥(32.5±23.5)与(41.6±4.4) ml/min]均大于OPCAB组[SV桥(47.2±1.7)与(58.0±2.7)ml/min,LIMA桥(26.5±19.9)与(27.0±1.6)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1,6.77,5.16,5.96,P均<0.01);CCABG组血管阻力LIMA桥与SV桥分别为(3.6±0.3)与(1.6±0.2) mm Hg·ml-1·min-1,小于OPCAB组的(4.7±0.2)与(2.7±0.1) mm Hg·ml-1·min-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P均<0.01).结论 CCABG组与OPCAB组对比,桥血管的通畅率无显著性差别.

  •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搭桥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

    作者:陈鑫;徐明;汪黎明;石开虎;蒋英硕;刘培生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搭桥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临床结果和经验.方法2003年5月-2005年5月,对53例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搭桥手术治疗.53例中,男性41例、女性12例,年龄55~79(64±7)岁.加拿大心脏病协会心绞痛分级:Ⅰ~Ⅱ级15例,Ⅲ级6例,Ⅳ级32例.有心肌梗死史26例(49%).冠状动脉造影:双支病变3例,3支病变50例,其中合并左主干病变9例.左心室射血分数0.26~0.65(0.52±0.17).53例共行70支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左前降支系统38支,其中5例内膜剥脱后先用大隐静脉片行前降支成形,再在补片上用乳内动脉搭桥;回旋支的钝缘支8支;右冠状动脉系统24支.应用左乳内动脉53支,桡动脉2支,余均为大隐静脉桥,人均搭桥(3.8±1.1)支,再血管化指数1.03±0.07.结果术中桥血流测定显示63支桥血流满意,7支欠满意.术后2例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但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53例皆痊愈出院.44例随访6~29个月,无心绞痛发作;9例失访.6例在手术后3~27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桥血管均通畅.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搭桥,安全可行,再血管化程度高,是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方法.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离心泵左心辅助治疗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

    作者:李西慧;肖锋;崔虎军;李岩;李凤杰;宋乃庆;杜迎利;张明礼

    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离心泵左心辅助治疗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COS)的经验.方法2000~2004年,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脏外科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出现严重的LCOS 5例,在大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无效情况下,应用IABP联合离心泵行左心辅助.离心泵经右上肺静脉和升主动脉插管连接.结果所有患者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联合辅助4~7 d后均顺利脱离离心泵.辅助期间5例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血液细胞破坏和急性肾功能不全,其中3例在离心泵撤除后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痊愈出院;1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5例均需补充全血或浓缩红细胞,4例需补充血小板.结论IABP联合离心泵进行左心辅助,能明显改善CABG术后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无效的严重LCOS的血流动力学,副作用为血液细胞破坏和急性肾功能不全.

  • 围手术期应用极化液治疗对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早期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

    作者:梁园园;郑宏;陈春玲;郭海

    目的 评价围手术期应用极化液治疗对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1年第3期)、PubMed、EMBase、MEDLINE、Highwire、CBM、CNKI等中外生物医学数据库,收集关于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极化液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日期由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所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9项研究,共计1029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围手术期应用极化液治疗可降低患者术后心肌梗死发生率(RR=0.59,95% CI:0.38~0 91,P =0.02),显著降低正性肌力药物使用率(RR =0.44,95% CI:0.35 ~0.56,P<0.01),亦可增加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RR=1.23,95% CI:1.05~1.43,P =0.009),但对重症监护病房滞留时间(WMD=-1.47,95% CI:-5 91 ~2.96.P=0.51)没有影响.结论 围手术期应用极化液治疗可减少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早期心肌损伤并改善心功能,但可增加术后房颤发生率.

  • 内窥镜采集桡动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及组织学评估

    作者:赵胜;袁彪;朱小鸾;赵忠;李东海;张杨杨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中应用内窥镜桡动脉采集技术的效果,通过组织学观察评价内窥镜采集桡动脉的安全性.方法 2003年8月至2008年6月,87例CABG患者采用VagoView5内窥镜系统采集桡动脉.分别对各10例传统切开及内窥镜采集的桡动脉近端和远端各取4 mill,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进行组织学对照.结果 内窥镜采集耗时42~98 min,平均耗时(57.6±17.3)min;获取桡动脉长度15~20 cm,平均(17.5±1.6)cm;采集的桡动脉无明显损伤,除2例外所有采集的桡动脉都被用于CABG.7例患者术后早期拇指背侧有轻度感觉异常,随访3个月后明显改善.光镜和电子显微镜下桡动脉内膜、中层、外膜的损伤情况与传统切开组相似.结论 CABG术中应用内窥镜采集桡动脉可取得良好的外观效果,不损伤桡动脉血管结构,神经损伤可减到小程度.组织学分析结果证实该方法与传统切开法具有同样的安全性.

  • EuroSCORE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死亡的预测价值

    作者:王东进;李庆国;王强;陈保俊;曹彬;武忠;周勇;言翊光;周庆

    目的 评估EuroSCORE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 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有310例患者接受CABG,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EuroSCORE全部17项危险因子的详细数据,并进行评分.按预测病死率值的范围将所有患者分为低危组(0~2分)、中危组(3~5分)、高危组(6~13分),对每组的预测病死率和实际病死率进行对比研究.利用接受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EumSCORE的预测价值及准确性.结果 术前危险评分,低危组患者占25.2%(78/310),中危组患者占48.4%(150/310),高危组患者占26.4%(82/310).预测病死率低危组1.4%,中危组2.7%,高危组7.4%;实际病死率三组分别为0、1.3%和3.7%.预测总病死率为3.6%,实际总病死率为1.6%.预测病死率和实际病死率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ROC曲线下面积计算结果,整组患者为0.78,预测价值为中等.分组计算,非体外循环组为0.82,心肺转流组和合并瓣膜手术组为0.66,显示对其预测价值较低.结论 EuroSCORE对CABG患者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尤其是非体外循环手术患者.

  • 70岁以上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作者:李洪银;吴清玉;张明奎;陈兴澎;潘广玉;崔慎梅;刘湘君

    目的 总结70岁以上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经验,就伴发疾病的处理、手术适应证、手术技术及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 2004年3月至2008年3月,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70岁以上高龄患者91例,年龄70~83岁.75岁以上者22例.心肺转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CCABG组)72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OPCAB组)19例.两组术前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其中CCABG组术前植入颈动脉支架2例,肾动脉支架2例;OPCAB组植入颈动脉支架2例,肾动脉支架1例.全组左侧胸廓内动脉使用率为96.7%;CCABG组心肺转流时间(108±3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0±22)min;搭桥数(3.5±0.8)支.OPCAB组搭桥数(2.9±0.7)支. 结果 全组住院死亡2例,均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感染.CCABG组有1例脑梗死,2例肺部感染,但与OPCA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时间、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二次开胸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但CCABG组搭桥支数高于OPCAB组(P<0.01).术后随访3~36个月,OPCAB组1例复发心绞痛,药物控制有效. 结论 处理好伴发疾病,充分再血管化,大限度改善心肌供血,70岁以上CABG患者也可以取得满意疗效.是否在心肺转流下手术,预后并无明显差异.

  • 桡动脉在65岁以上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陈绪军;张永;李虹伟;冯文会;王雷;李大连;沈璐华;顾复生;陈鑫

    目的 探讨桡动脉在65岁以上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0年1月至2007年3月利用桡动脉对322例65岁以上老年冠状动脉心脏病患者实施CABG,观察围手术期情况和术后远期效果.结果 共取桡动脉344支,300例患者取单侧桡动脉,22例患者取双侧桡动脉.322例CABG中,远端吻合口共有974个,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3.0±0.4)个,平均每例桡动脉远端吻合口(1.1±0.4)个.桡动脉桥单纯端侧吻合321次,序贯吻合7次,利用桡动脉行T型桥或Y型桥16次.桡动脉近端直接吻合于主动脉328次,吻合于左胸廓内动脉9次,吻合于大隐静脉7次.桡动脉远端吻合于右冠状动脉系统234次,钝缘支95次,对角支/中间支22次.仅13例桡动脉取材处出现一过性感觉异常.围手术期无心肌梗死发生.住院期间7例患者(2.2%)死亡.平均随访(46.5±6.7)个月(12~81个月),患者全部存活.73例患者术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时间为术后(47.5±11.2)个月(22-73个月),结果示桡动脉桥均通畅.结论 在老年CABG患者中选用桡动脉是安全有效的.

  • 64排CT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病变的诊断研究

    作者:刘志勇;高长青;李伯君;吴扬;肖苍松;叶卫华;任崇雷;刘国鹏

    目的 评价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桥血管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2005年7月至2007年4月,共228例患者于CABG术后复查64-MSCTA,其中31例患者(82支桥血管)因有心绞痛或CT结果提示桥血管损害,进一步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 所有桥血管均获得评价.64-MSCTA共发现13支桥血管闭塞,均得到CAG证实.CAG发现15支桥血管严重狭窄,64-MSCTA发现14处,漏诊1处,误诊1处.64-MSCTA诊断冠状动脉桥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与CAG符合率分别为93.3%、98.1%、93.3%、98.1%和97.1%;诊断桥血管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与CAG符合率分别为96.4%、98.1%、96.4%、98.1%和97.6%.结论 64-MSCTA可以准确评价术后桥血管通畅情况.

  • 术前氯吡格雷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效果的影响

    作者:刘培生;陈鑫;石开虎;徐明;蒋英硕

    目的 评价术前使用氯吡格雷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手术结果的影响.方法 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440例行单纯CABG的患者,根据术前用药情况分为两组:术前5 d内曾使用氯吡格雷者90例(氯吡格雷组),术前5 d内未使用氯吡格雷者350例(对照组).因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失败或心源性休克需急诊行CABG、联合瓣膜手术以及再次CABG为排除标准;术前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纳入研究范围.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构成、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的比例无显著差异.氯吡格雷组术前心绞痛Ⅲ~Ⅳ级的比例(66.7% vs. 40.0%,P<0.01)、术前支架植入比例(56.7%vs.13.4%,P<0.01)以及48 h内需要行CABG的比例(41.1%vs.14.3%,P=0.02)均高于对照组.氯吡格雷组术后24 h内胸腔引流量(800 ml vs.350 ml,P<0.01)和血制品的输入量以及再次进胸止血的比例(4.4%vs.1.1%,P<0.01)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术前5 d内使用氯吡格雷增加了术后出血量、血制品的输入量以及再次进胸止血的比例.对于择期手术患者,好停服氯吡格雷5~7 d后再考虑手术.

  • 颈动脉狭窄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改善脑血流的研究

    作者:徐东;刘飞;华扬;张科峰;刘燕晖;尚学斌;李洪利;姚青;李学锋;张蕊;李雅琼

    目的 研究颈动脉狭窄患者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中通过单纯提高心肺转流流量对脑血流和预后改善的意义.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51例接受CABG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将其分为A、B两组.A组患者15例(单侧或双侧颈动脉狭窄≥50%),其中男性14例,女性1例,年龄(68.5±7.7)岁;B组36例(双侧颈动脉狭窄均<50%),其中男性34例,女性2例,年龄(62.4±10.2)岁.针对A组患者适当提高转机流量,并通过术中颈动脉超声监测观察脑血流改善效果,结合术后神经功能评分评价保护作用.结果 心肺转流中控制A组转流量高于B组,A组为(3.18±0.23)L·m-2·min-1,B组为(2.80±0.29)L·m-2·min-1(P=0.001).心肺转流过程中A组平均动脉压为(67.0±9.1)mm Hg(1 mm Hg=0.133kPa),高于B组的(59.0±7.1)mm Hg(P=0.009).两组大脑中动脉血流无明显差异(P=0.159).出院前患者神经心理学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 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ABG时,通过适当提高心肺转流灌注流量,可以明显改善病变侧脑血流,预防术后发生因术中脑缺血导致的神经心理并发症.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旋股外动脉降支的获取与运用

    作者:罗新锦;王巍;王跃堂;杨阳;李涵;王旭;胡盛寿

    目的 探讨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获取旋股外动脉降支作为旁路血管材料的技术操作方法与旁路建立策略.方法 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对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外科19例拟采用旋股外动脉降支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行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筛查.对16例合适取用者[男性14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47.4±8.5)岁],利用大腿前侧切口游离获取左侧(13例)或右侧(3例)旋股外动脉降支16支,并配合双侧胸廓内动脉(12例)、非利侧桡动脉(7例)和大隐静脉(3例),在心肺转流辅助下(10例)或心脏不停跳下(6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 3例患者因术前CT筛查发现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狭窄(1例)和降支血管走行变异、短小(2例)而放弃取用,其余16例均成功获取旋股外动脉降支用作旁路血管.每例患者术中平均建立(3.4±0.6)支旁路,无手术死亡.获取的旋股外动脉降支平均长度为(10.3±1.8)cm,平均内径为(1.9±0.5)mm.其中15支旋股外动脉降支作为游离桥建立前降支(1支)、对角支(7支)、中间支(6支)和回旋支第二钝缘支(1支)旁路血管.1例与左胸廓内动脉构建"Y"形复合动脉旁路后再建立回旋支第三钝缘支旁路血管.结论 旋股外动脉降支是临床可行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动脉旁路血管,获取简便,使用安全.因其走行和长度都有变异,术前应对下肢动脉进行CT血管造影筛查,术中应采取合适的旁路建立策略.

  • 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同期肺切除术

    作者:邱雪峰;董念国;潘铁成;魏翔;史嘉玮

    目的 总结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同期肺切除术的经验.方法 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合并可切除肺部病变患者,实施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同期肺切除术.所有患者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不宜行冠状动脉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术.采用胸骨正中切口,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行肺切除术.左上肺叶切除2例,右上肺叶切除1例,右上、中叶切除1例,右下肺叶切除1例,左侧肺减容术1例,双侧肺减容术1例.结果 本组无住院死亡,但有1例后期死亡.术后并发症包括1例胸骨哆开再次开胸固定、1例房颤.病理检查结果5例肺部恶性肿瘤、2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随访2~31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没有再次出现心肌缺血症状,1例行右肺上、中叶切除患者术后19个月出现局部复发.结论 胸骨正中切口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同期肺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并能降低术后并发症.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陈绪军;肖明第;冯文会;杨碧波;张永;吕志前;李大连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急性肾功能不全(ARI)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7月至2006年7月完成的2242例CABG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后ARI的发生率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CABG术后219例发生ARI,占总例数的9.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 岁、糖尿病、术前慢性肾功能不全、左主干病变、射血分数(EF)≤0.35、急诊CABG、体外循环下CABG、升主动脉粥样硬化、术后呼吸功能不全与术后低心排与CABG术后ARI有关,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提示年龄≥70 岁(P=0.031)、术前慢性肾功能不全( 肌苷清除率≤ 60 ml/min,P=0.023或血清肌苷含量≥150 μmol/L,P=0.041)、体外循环下CABG(P<0.001)、术后呼吸功能不全(P=0.013)与低心排综合征(P=0.004)是CABG术后AR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70 岁、术前慢性肾功能不全、体外循环下CABG、术后呼吸功能不全与低心排是影响CABG术后发生ARI的危险因素.

  • 冠状动脉旁路术同期瓣膜手术的体会

    作者:高长青;李伯君;肖苍松;朱朗标;王奇;姜胜利;蒙革;马晓辉;吴扬

    目的介绍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同时行心脏瓣膜手术的体会. 方法 45例患者,平均年龄59岁(42~75岁);心功能(NYHA)Ⅱ级7例、Ⅲ级30例、Ⅳ级8例;二尖瓣病变30例、主动脉病变7例、联合瓣膜病变8例,均伴有单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手术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心脏停跳后,先作静脉桥的远端吻合,然后置换瓣膜.心脏复苏后完成大隐静脉与升主动脉的吻合,或在升主动脉1次阻断下完成.乳内动脉的吻合在换瓣后心脏复苏前完成.本组6例行二尖瓣成形,31例行机械瓣置换,8例行进口生物瓣置换. 结果本组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平均18.7 h,ICU监护1.8 d.住院时间平均9.2 d.随访6个月~4年患者无死亡,心功能Ⅰ级35例、Ⅱ级10例. 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时行瓣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 钛制档板移动式胸骨牵开器的应用

    作者:郑国强;郑国玺;陈海文;张萍;陈玉萍

    1994年我们设计研制了“档板移动式胸骨牵开器”,截至1999年12月,经全国范围内120家大、中型医院在心脏直视手术中广泛使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档板移动式胸骨牵开器的结构:档板移动式胸骨牵开器由拨轮、齿条板、摇柄齿条板把、档板、活动臂、固定臂组成(图1)。2.临床应用:钛制档板移动式胸骨牵开器从1994年12月至1999年12月,经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全国范围内120家大中型医院,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房间隔、室间隔缺损修补术、闭式扩张术、冠状动脉分流术等心脏直视手术中应用,证明4个档板在固定臂和活动臂的类似于肾脏形状的孔上可随意移动,来适应不同体重、年龄、疾病类型的手术。可一器多用,档板4个点接触患者胸骨部分,分散了对牵开胸骨所承受的压力,使术野充分暴露,档板高度、宽度合适。克服了40年来,用一般两叶片肋骨牵开器易引起胸骨折断[1]、臂丛干受损、手术野暴露不明显,损伤胸骨下面组织器官等并发症的缺点,临床应用获满意效果。

  • 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围手术期皮质醇昼夜人泌节律与神经心理状态的研究

    作者:尹毅青;罗爱伦;郭向阳;李立环;任洪智;叶铁虎;黄宇光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围手术期皮质醇昼夜节律变化与神经心理状态的关系.方法选择在低温体外循环或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男性患者40例,分为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每组20例.在术中特定时点和术后每3 h抽血1次持续到术后24 h.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皮质醇的含量.于术前1 d、术后7~10 d及术后3个月,应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状态/特性询问表和神经心理量表评估抑郁和焦虑程度以及认知功能.结果术后24 h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分别有3例和7例患者表现为昼夜节律性分泌,其余患者则无昼夜节律性分泌.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患者术后抑郁评分高于术前(P<0.01),而体外循环组患者术后7~10 d焦虑状态显著重于非体外循环组患者(P<0.05);体外循环组患者的数字广度测验(逆向)评分低于非体外循环组患者(P<0.05);斯特鲁字色干扰测验的改正反应和阻塞反应较非体外循环组患者显著减退(P<0.05).体外循环组患者术后皮质醇昼夜分泌节律紊乱与抑郁程度和斯特鲁字色干扰测验的改正反应相关, 而非体外循环组患者皮质醇分泌节律紊乱则与抑郁程度、数字广度测验(顺向)、符号数字模式测验和斯特鲁字色干扰测验的改正反应相关.抑郁程度与认知功能的某些项目相关.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围手术期皮质醇昼夜分泌节律紊乱,这种紊乱直接或通过情感状态间接与认知功能相关.

556 条记录 7/28 页 « 12...45678910...27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