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方法采集OPCABG术中旁路血管的结果比较

    作者:郑铁;丁浩;商建峰;贡鸣;李海洋;李辉;王晓龙;刘愚勇;尹博

    目的 通过对比传统切开(open vein harvest,OVH)和内镜获取(endoscopic vein harvest,EVH)两种方法采集的大隐静脉的组织学表现,探讨分析两种采集方法对静脉壁的损伤情况.方法 选取2014年9至11月收治的应用大隐静脉作旁路移植材料、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患者20例.根据静脉获取方式分为2组,OVH组和EVH组,每组10例.观察术后切口并发症.石蜡包埋,大隐静脉横断面切片,每组随机取20个标本,分别应用HE、CD31、Desmin、SMA法染色.光镜下观察大隐静脉内膜层、弹力纤维层、平滑肌层以及外膜层,从组织连续性、完整性、均匀一致性评价血管损伤,量化评估结果,统计学分析.结果 EVH组患者总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少于OVH组(P<0.05).光镜下分别观察大隐静脉内膜层、弹力纤维层、平滑肌层以及外膜层损伤,结果显示各组织层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切开法采集大隐静脉相比,内镜辅助采集大隐静脉行OPCABG术后切口相关并发症明显减少.两种术式采集的大隐静脉在组织学损伤程度上无明显差异.临床上采用内镜辅助采集大隐静脉安全可行.

  • 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处理

    作者:胡旭;苏丕雄;高杰;刘岩;张希涛;颜钧;顾松

    目的 分析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探讨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管理措施.方法 2005年1月至8月连续100例病人接受OPCAB.共完成旁路血管313支,平均(3.1±0.7)支.术中监测每支冠脉远端吻合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分析其变化特点.术中采取了心包悬吊、心脏位置改变、确保吻合口质量及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一系列管理措施,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 前降支(LAD)远端吻合时,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小.重建LAD血供后,平均动脉压(MAP)、左室运动指数(LVSWI)、每搏输出指数(SI)、心排指数(CI)等指标升高.侧壁、下壁冠脉回旋支(LCX)、后降支(PDA)、左室后支(PLB)、钝缘支(OM)的远端吻合时,血流动力学波动大,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明显升高,MAP、CI、右室舒张末容积(RVEDV)、LVSWI、右室做功指数(RVSWI)有明显下降.术毕CI明显改善.全组无死亡,除1例术中因血流动力学持续不稳定改为体外循环下手术和术后2例发生二次开胸止血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心绞痛缓解,心功能明显改善,均顺利出院.结论 OPCAB术中,LAD远端吻合时血流动力学波动小,重建血供后,心肌收缩功能改善.侧壁、下壁冠脉远端吻合时血流动力学波动大.术中采用心包悬吊、心脏体位改变、保证吻合口质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应用等一系列措施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 急性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时机选择

    作者:高峰;杨碧波;马旭东;高文德;崔仲奇;刁国华

    目的 确定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时机对术后30 d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233病例分为心肌梗死和心绞痛两组,对多个风险因素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以确定AMI后不同时段手术是否为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 233例中男176例(75.4%),女57例(24.5%).年龄34~86岁,平均(65.6±9.2)岁.平均移植血管(3.46±0.89)支,137例(58.8%)应用乳内动脉137根.总死亡率4.3%(10/233例).AMI距手术时间≤3 d者,手术死亡6例(14.6%,6/41例),较心绞痛组3例(2.3%,3/130例)显著增高(P=0.033);4~10 d者1例(2.7%,1/37例)与心绞痛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11~30 d者无手术死亡.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3 d后行冠脉旁路移植术较为安全.

  • 经左心房或左心室室壁瘤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术的疗效评价

    作者:孙寒松;崔彬;胡盛寿;杨研;贺东;罗新锦

    目的 评价经左心房(LA)或左心室(LV)室壁瘤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术的手术疗效.方法 1997年1月至2005年4月,23例病人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室壁瘤形成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及室壁瘤手术,同时因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行二尖瓣成形术.其中经房间隔左心房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术10例(A组),经左心室室壁瘤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术13例(B组).手术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首先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然后行二尖瓣成形术和室壁瘤手术.结果 B组体外循环和主动脉阻断时间较A组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住ICU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LA大小、LV大小、EF值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左心房、室大小均显著减小(P<0.05),EF显著改善(P<0.05).全组死亡2例,A组、B组各1例,病死率8.7%(2/23例).远期随访A组1例术后7个月因应激性溃疡出血、肝功能衰竭死亡,另1例术后4个月因严重的二尖瓣关闭不全行二尖瓣置换术;B组无死亡及二次手术病例.生存者心功能Ⅰ~Ⅱ级,症状明显改善,二尖瓣结构、功能正常或仅轻-中度关闭不全.结论 经左心室室壁瘤切口入路行二尖瓣成形术疗效满意,该术式可将二尖瓣和左心室形态、功能的恢复同时设计,整体构思,相同的术野和同时兼顾手术操作,实现二尖瓣与左心室结构和功能快速有效的重建;且避免了常规右心房、房间隔或房间沟切口,简化手术操作,减轻心肌损伤,缩短手术时间.

  • 左心室收缩功能低下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中远期效果

    作者:吴洪斌;宋云虎;胡盛寿

    目的总结并分析左心室收缩功能低下冠心病病人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的中、远期效果.方法 34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0.30且不伴左心室室壁瘤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病人行CABG,平均年龄(58.0±9.4)岁.冠状动脉造影显示LVEF为0.15~0.30,平均0.27±0.04,其中2支病变3例,3支病变31例(包括左主干病变4例).超声心动显示左心室舒张末直径(LVDD)平均为(61.5±8.9) mm,LVEF平均0.28±0.07.心功能分级平均为2.9±0.7.体外循环下手术26例,非体外循环常温手术(OPCAB)8例.每例旁路移植2~6支,平均(3.9±0.9)支.随访率94.1%,随访时间平均(3.5±1.9)年.结果无手术死亡.早期主要并发症为心功能不全.所有病人心绞痛症状明显减轻,左心室舒张末直径平均(55.2±7.1) mm,LVEF平均0.47±0.11.心功能分级平均1.9±0.3.以上指标与术前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随访3年生存率为91.9%,5年生存率为85.7%.5年免除心绞痛为81.3%,心功能分级为1~3级,平均1.4±0.6.结论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低下的CABG病人的中、远期疗效满意,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关键.

  •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分析

    作者:袁忠祥;刘健;肖明第

    目的 总结8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后30 d内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9年至2006年2月86例AMI后早期CABG病例,其中24 h内手术12例,1~14d手术46例,14~30 d手术28例.采用常规体外循环下CABG 54例,非体外循环不停跳下CABG 32例.旁路血管1~5根,平均(2.80±0.95)根.术前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6例,术中或术后置入5例.结果 死亡8例,手术死亡率为9.3%.其中死于循环衰竭4例,多脏器衰竭2例,左室后壁破裂和左心衰竭各1例.术后出现频发室性早搏18例,房颤16例,短阵室速3例,肺部感染4例,开胸止血2例.结论 AMI后30 d内行CABG是可行的,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在保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吻合确切的情况下,体外循环下或非体外循环下手术都是很好的手术方法.

  • 225例左主干狭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作者:黄方炯;叶穗晖;杨禁非;孙东;吴强;于建波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LMS)的外科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l999年1月至2003年6月,225例LMS病人接受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平均年龄63.4岁.左室射血分数(LVEF)≤0.30 11例.6例急诊手术,其中3例术前放置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76例在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149例应用非体外循环不停跳技术,术中改为体外循环5例.其中13例全动脉化、3例全静脉化旁路移植术.结果平均术前住院2.3 d.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2.95个.死亡13例(5.78%).结论尽管LMS是预示CABG术后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但CABG现在仍是其治疗的第一选择,且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 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时机选择

    作者:辛悦;柳涛;高杰;顾松;刘岩;张希涛;颜钧;安向光;苏丕雄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适当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研究血流动力学稳定的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梗死发生7天后不同时间段行CABG对住院死亡比例的影响.收集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238例急性STEMI发生7天后不同时间段行CABG患者资料,排除21例等待手术期间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情况需要行急诊/亚急诊手术患者.217例血流动力学稳定STEMI患者,根据心肌梗死发生至手术的时间间隔分为,7至14天(A)组、15至21天(B)组、≥22天(C)组.对多个风险因素行单因素、多因素相关性回归分析,以确定急性STEMI后各手术时间段是否为手术死亡比例的独立风险因素以及其他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17例患者死亡8例,占3.7%,死因为循环衰竭4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肾功能衰竭1例.各组STEMI距手术的平均天数分别为:10.9天、18.3天和26.9天.死亡比例A组5.5%(3/55)、B组2.5% (2/81)、C组3.7%(3/81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女性、严重的左心室功能下降(射血分数<0.45)、磷酸肌酸激酶(CK)≥750 U/L为本组病例术后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STEMI患者心肌梗死发生7天后任何时间段行冠脉旁路移植术都是安全的,女性、左心室射血分数<0.45、CK>750 U/L可能是影响手术死亡比例的独立风险因素.

  • 非体外循环双侧乳内动脉完全心肌血运重建

    作者:韦华;顾承雄;杨俊峰;陈长城;党海明;刘锐;方颖;李波

    目的评估非体外循环双侧乳内动脉完全心肌血运重建治疗的效果.方法 2000年10月至2004年8月,共行双侧乳内动脉"Y"形吻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冠脉搭桥)52例,年龄33~78岁,平均56岁.3支病变者42例(80.8%),左主干病变者10例(19.2%).心功能分级II级46例,III级4例.脑CT检查示陈旧性脑梗者11例(21.2%),颈动脉病变者21例(40.4%).制备双侧乳内动脉,将游离的右侧乳内动脉吻合于左侧乳内动脉成"Y"形.均在心脏不停跳下进行冠脉搭桥,左侧乳内动脉序贯吻合对角支、左前降支,右侧乳内动脉序贯吻合于中间支、回旋支(钝缘支、左室后支)、后降支.并应用Transonic H131l流量计进行桥血管的流量测定.结果全组52例共行冠脉搭桥171支,平均3.3支/人.全组病人无死亡.围术期心梗2例,应用IABP 1例,开胸止血1例.全组无脑部并发症,无胸骨纵隔感染.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双侧乳内动脉"Y"形冠状动脉搭桥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以实现全动脉化的完全心肌血运重建,手术近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 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中远期通畅率比较

    作者:吴强;黄方炯;许尚栋;孙东;杨禁非

    目的 比较非体外循环不停跳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中远期移植血管的通畅率.方法 对同一术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5年以上病例50例.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第1组采用传统体外循环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体外循环组,25例);第2组采用非体外循环不停跳技术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非体外循环组,25例).对所有病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比较两组移植血管的通畅情况.结果 两组均男21例,女4例.第1组手术年龄(55.4±8.9)岁;随访70~110个月,平均(86.52±12.48)个月;移植血管共83支,其中动脉移植血管41支,静脉移植血管42支,平均移植血管(3.32±0.63)支/例;随访移植血管通畅61支,狭窄6支,闭塞16支,动脉移植物通畅率为78.05%,静脉通畅率69.05%,总通畅率73.49%.第2组手术年龄(58.2±9.09)岁;移植血管共65支,其中动脉移植血管31支,静脉移植血管34支,平均移植血管(2.52±0.71)支/例,随访64~99个月,平均(82.68±12.48)个月;随访移植血管通畅47支,狭窄4支,闭塞14支,动脉移植物通畅率为74.19%,静脉通畅率70.59%,总通畅率72.31%.结论 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移植血管中远期通畅率与传统体外循环手术一致,均可达到较好的中远期疗效.

  • 内镜采集大隐静脉在CABG术中的应用及组织学评估

    作者:袁彪;赵胜;黄陈军;赵忠;朱小鸾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对减少下肢切口并发症的效果,并通过组织学改变评价其安全性.方法2003年8月至2005年8月对256例CABG病人使用VasoView5内窥镜系统采集大隐静脉.对常规切开及内窥镜采集的大隐静脉各10例的静脉近端和远端4mm做光镜和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全组病人无皮肤切口感染、下肢水肿、淋巴管炎和脂肪坏死等并发症发生.平均获取大隐静脉桥血管2.2支,平均耗时(45±20)d.平均卧床2~3 d.光镜和电子显微镜显示的大隐静脉组织学结构差异不显著.结论CABG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能够减少创伤,明显降低术后下肢并发症,尤其对肥胖、糖尿病病人可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减轻术后下肢切口疼痛,提高病人术后活动能力,减少卧床与住院时间.且内窥镜方法和切开法具有同样的安全性.

  • 178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围术期处理

    作者:陈长城;顾承雄;王盛宇;杨俊峰;刘锐;方颖

    目的总结连续178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围术期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处理经验。方法 178例中男153例,女25例;平均年龄(57.7±7.5)岁;既往有陈旧性心肌梗死104例(58. 1%),不稳定心绞痛112例(62.6%)、室壁瘤切除14例(7.9%),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31例 (17.4%),同期行瓣膜置换5例。结果围术期死亡4例(2.2%),围术期心肌梗死8例(4.5%),疗效尚满意。结论掌握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人群的特殊性、熟练冠状动脉外科技术、合理选择适应证、及早发现和正确处理并发症是提高手术疗效,降低围术期死亡率的关键。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病人生存质量探讨

    作者:李爱萍;梅运清;马文林;张旭;王玺胜;高文根;胡大一

    目的 观察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病人术前、术后生存质量(QoL).方法 分为体外循环手术组(ONCAB)和非体外循环手术(OPCAB)组,于手术前1周内、术后3个月和6个月进行西雅图心绞痛调查表(SAQ)和SF-36量表的测评.结果 SAQ各项内容评分,术前以心绞痛稳定状态(AS)得分低,术后各项目有明显好转;SF-36的生理健康内容(PCS)和心理健康内容(MCS)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ONCAB和OPCAB两组之间各纬度得分在术后3、6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病人生活质量提高.ONCAB和OPCAB组生存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紧急再次手术

    作者:张怀军;宋云虎;许建屏;凤伟;胡盛寿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围术期急性心肌缺血的病因和外科治疗.方法 2001年1月至2009年1月,28例CABG术后早期进行了紧急再次手术.其中男18例,女10例.平均年龄54岁.主要病因包括早期移植物栓塞、乳内动脉(IMA)异常、靶血管吻合口异常,桡动脉(RA)痉挛、心肌血管化不完全.首次手术到再次手术时间间隔1~48 h,平均8 h.紧急再次手术中仅2例选择非体外循环不停跳手术,余均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CABG.再次手术包括:对异常移植物尽可能去除,选择重新吻合或远端加一旁路血管.对RA持续痉挛者拆除后用静脉再次行旁路手术.再次手术中给予充分再血管化.结果 手术死亡2例.术后1~14天死亡8例.16例术后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其中2例同时进行体外膜式氧合器(ECMO)辅助,2例同时选择左心辅助装置(LVAD).18例生存者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CABG术后早期急性严重心肌缺血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和及时外科处理可以提高生存率.强调术前、术后预防的重要性.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改为体外循环的原因

    作者:龚庆成;高泉鑫;杨璟;缪娜;邢家林;赵岩岩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搭桥)改为体外循环搭桥的原因和结果,以期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非体外循环搭桥(OPCAB)1 952例,29例(1.49%)围术期发生室颤(5例)、低血压(24例),被迫改为体外循环下搭桥(ONCAB).26例体外循环辅助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8例阻断升主动脉下搭桥;单纯辅助循环3例.结果 29例平均搭桥(2.9±0.6)支.死亡9例(31.03%).术中血压≤80/40 mm Hg(1 mm Hg=0.133 kPa)者和大于此值者死亡率分别为47.6%和8.33%(P=0.043);术中低血压持续时间<15 min者无死亡,≥15 min死亡率42.86%(P=0.029).死亡组病变血管均≥3支,且阻塞严重,女性死亡率高,死亡病例的术者行OPCAB例数均较少.结论术中低血压的程度及持续时间与死亡密切相关.OPCAB术者经验少、病变血管>3支者、冠脉阻塞程度严重者和女性的手术风险高,应严格掌握OPCAB适应证.OPCAB术中发生问题应及时处理.

  • SPECT存活心肌评分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远期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作用

    作者:姜睿;胡盛寿;田月琴;何祚祥;郑哲;王巍

    目的 探讨核素存活心肌指标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远期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作用.方法 1999年至2005年行CABG且术前进行了同位素SPECT存活心肌试验的709例冠心病病人纳入研究,术后定期随访.以左心室17节段对术前心肌存活情况进行半定量评分,结合其他潜在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探寻心肌存活情况与远期心源性死亡、心源性再次入院以及复合终点事件的关系,并进一步寻找心肌存活指标区分远期心脏不良事件的相应界值.结果 平均随访(3.43±2.42)年.COX多元分析表明:左心室存活总分是远期心源性死亡、心源性再入院、复合终点事件的独立影响因子;左心室心肌存活总分区分远期心源性死亡、心源性再入院、复合终点事件的界值分别是15分、9分、13分.结论 双核素SPECT存活心肌实验的心室17节段心肌存活评分的和,即存活总分,与远期事件均独立相关.存活总评分区分远期心源性死亡、再入院和复合终点事件的界值上、下两组中远期发生心脏事件的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治疗

    作者:李庆;孔晴宇;陈忠;朱俊明;刘永民;郑斯宏;唐小斌;许尚栋;孙立忠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大血管中心23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同期或分期行CABG和CEA治疗,男16例,女7例.年龄53 ~ 82岁,平均(65.9±4.0)岁.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左主干病变3例,2支病变3例,3支病变17例.1例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单侧颈动脉狭窄17例,双侧狭窄6例,直径狭窄≥70%.依据患者两处病变病情严重程度而采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同期或分期治疗,术后观察围手术期发生卒中、心肌梗死的及死亡情况,并随访.结果 7例患者同期行CEA和CABG,其中1例同时行二尖瓣置换;13例患者先期行CABG后行CEA;3例患者先行CEA后行CABG.围术期死亡1例(4.3%),无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卒中.随访6个月,随访期内患者未发生死亡、卒中、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结论 同期还是分期行CABG和CEA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个性化治疗是降低手术风险的关键.

  • 1198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早期临床分析

    作者:万峰;陈彧;江龙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早期临床结果和经验体会.方法 1996年10月至2002年5月在国内15个冠心病微创外科中心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 198例,占同期冠心病手术的79.5%,OPCAB实施率(即OPCAB占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百分比)为85.2%.年龄平均(61.6±9.0)岁,男性占77.3%.18.7%为左主干病变,76.9%为3支病变.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0.56±0.17.其中二次手术者占1.5%,急诊手术占9.9%.结果 22例为小切口单支病变旁路移植手术,其余均为正中切口、多支病变的OPCAB手术.远端吻合口为(3.1±0.9)个,乳内动脉桥占65.6%,桡动脉桥占18.0%;5.2%病人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住院死亡14例,病死率1.2%.其中术后心跳骤停或室颤7例,大出血2例,昏迷伴肾功能衰竭2例,大面积脑梗塞2例,呼吸衰竭1例.并发症中,围术期心肌梗死占0.4%,急性左心功能衰竭占0.3%,严重心律失常占1.2%,呼吸系统并发症占2.0%,器质性神经系统并发症占1.2%,新发或加重的肾功能不全占0.7%,出血二次开胸占1.0%,胸骨愈合不良占0.6%.结论 OPCAB手术安全可行,早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OPCAB具备一些独特的技术特点和方法,如何培训医师与推广应用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 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

    作者:苏丕雄;肖锋;张永;颜钧;张希涛;刘岩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搭桥(CABG)术的手术指征及外科处理要点,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1999年1月至2001年5月18例急诊CABG病人中男15例,女3例.年龄40.0~71.5岁,平均(61.7±8.5)岁.术前急性心肌梗死(AMI)8例[7例直接行冠状动脉造影(冠造)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1例溶栓失败,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TCA],冠造均提示三支血管病变,急性心肌梗死到急诊CABG手术时间平均(9.4±6.3)?h;不稳定心绞痛不能控制7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及PTCA时右冠状动脉撕裂、急性心包压塞及室颤各1例.术前放置主动脉气囊反搏泵(IABP)13例.17例在体外循环下行急诊CABG术,平均体外循环时间(78.5±25.2)?min,平均阻断时间(65.3±23.6)?min;平均每例搭桥(3.4±1.1)支;1例小切口行不停跳搭桥.采用左内乳动脉桥14例、右内乳动脉桥1例、桡动脉桥6例.结果 1例术中死亡,1例术后死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余16例随访2~25个月,无死亡;亦无明显心绞痛及心肌缺血表现.结论急诊CABG是挽救不能控制的急性心肌缺血的有效方法之一,及时正确的抢救方法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 累及冠状动脉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

    作者:王晓龙;关欣亮;刘愚勇;郑铁;贡鸣;李海洋;刘欧;张宏家;孙立忠

    目的 总结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结果.方法 回顾2010年3月至2013年8月177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并行孙氏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0例,女47例;年龄(47.25±12.13)岁.29例累及冠状动脉并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术前5例患者出现急性下壁心肌梗死,2例出现急性前壁或侧壁心肌梗死.手术均在患者送达医院24 h内进行.结果 右冠状动脉受累26例,左冠状动脉受累2例,1例患者双侧冠状动脉受累.22例冠状动脉受累的患者术前无心肌缺血的证据.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的患者与无冠状动脉受累的患者相比存在更高的院内病死率.结论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一旦累及冠状动脉病死率较高,孙氏手术的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对于挽救此类患者十分重要.

556 条记录 9/28 页 « 12...6789101112...27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