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检测及指标聚类分析

    作者:申屠桥民;黄东标;陈江平;孔海深

    目的 调查一组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0年12月医院ICU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的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获得性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插入序列与β-内酰胺酶基因(ISaba1与ADC、ISaba1与OXA-23),再对检测结果作指标聚类分析(UPGMA法).结果 20株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各种基因检测,其中β-内酰胺酶基因TEM和ADC,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Ⅰ、ant(3")-Ⅰ,16S rRNA甲基化酶armA基因,抗菌制剂外排泵adeB、qacE△1基因,可移动遗传元件int Ⅰ 1、tnpU、tnp513、IS26、ISaba1及连锁检测ISaba1-ADC基因20株均为阳性;β-内酰胺酶基因OXA-23群,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6')-Ⅰ b、aph(3')-Ⅰ及连锁检测ISaba1-OXA-23基因各有10株阳性,阳性率均为50.0%;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与敏感菌株各10株,耐药率和敏感率均为50.0%,对其他抗菌药物均耐药;指标聚类分析提示,获得性耐药基因TEM、qacE△1、armA、adeB、aac(3)-Ⅰ、ant(3")-Ⅰ、ADC与可移动遗传元件IS26、ISaba1、tnpU、tnp513、intⅠ 1高度相关,获得性耐药基因aac(6')-Ⅰb、ant(3")-Ⅰ、OXA-23与之也相关联,插入序列与β-内酰胺酶基因(ISaba1与ADC、ISaba1与OXA-23)连锁检测均呈阳性.结论 该组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一定的关联度,菌株携带的获得性耐药基因可能由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指标聚类分析显示的ISaba1与ADC-60,ISaba1与OXA-23相关联得到了测序验证.

  • 肺炎克雷伯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型及耐药表型的研究

    作者:梁彩倩;张永标;杨晓燕;冯亚群;符永玫

    目的 了解肺炎克雷伯菌中16S rRNA甲基化酶的基因型及其对氨基糖苷类(AGs)耐药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阿米卡星(AMK)、庆大霉素(GEN)、妥布霉素(TOB)、奈替米星(NTM)对肺炎克雷伯菌的低抑菌浓度(MIC),应用PCR方法扩增6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A、rmtB、rmtC、rmtD、npmA,并对PCR阳性产物进行测序以确定基因型.结果 162株肺炎克雷伯菌对AMK、GEN、TOB、NTM的耐药率分别为17.3%、37.7%、26.5%、25.3%;armA、rmtB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11.1%、6.2%,未检出rmtA、rmtC、rmtD、npmA基因;28株携带armA或rmtB基因菌株对AMK、GEN、TOB、NTM的MIC50均为256 μg/ml、MIC90均≥512 μg/ml.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中流行ArmA型和RmtB型16S rRNA甲基化酶,并介导AMK、GEN、TOB、NTM的高水平耐药表型.

  • 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与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检测研究

    作者:屠涌涛;肖美英;糜祖煌

    目的 研究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的耐药机制,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方法 收集2010年1-12月浙江绍兴第二医院住院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到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共20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1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与7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结果 20株铜绿假单胞菌均检测到aac(6′)-Ⅱ及rmt基因,检出率100.0%;17株检测到aac(6′)-1 b,检出率85.0%;18株检测到ant(2")-Ⅰ,检出率90.0%;2株检测到ant(3″)-Ⅰ,检出率10.0%.结论 aac(6′)-Ⅱ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与rmtB型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流行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的重要原因.

  • 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研究

    作者:渠巍;莫非;黄志卓;张姝;夏曙华;糜祖煌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PAE)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及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 对分离自贵阳地区(A组)及江苏苏南地区(B组)的各20株PAE,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其对1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9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及6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对阳性基因进行测序,测序结果进行Blast分析.结果 两组PAE均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多药耐药,A组PAE检出aac(6′)-Ⅰb、aac(6′)-Ⅱ、ant(3″)-Ⅰ、rmtB等4种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0.0%、10.0%、10.0%、5.0%;B组PAE检出aac(3)-Ⅱ、aac(6′)-Ⅰb、aac(6′)-Ⅱ、ant(3″)-Ⅰ、ant(2″)-Ⅰ、rmtB等6种基因,阳性率分别为60.0%、35.0%、60.0%、50.0%、45.0%、55.0%.结论 贵阳地区及江苏苏南地区PAE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性与携带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及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相关.

  • 发现1株携带多种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的鲍氏不动杆菌

    作者:许小敏;胡锡浩;糜祖煌;毛联钢;陈琳

    目的 分析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及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的原因.方法 用三维试验分析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临床菌株所产β-内酰胺酶,并进行初步分类,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产物测序方法确认β-内酰胺酶及氨基糖苷类基因,用基因测序证实基因型.结果 该临床菌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及AmpC酶,经分子生物学方法证实同时存在TEM、OXA-23、ADC基因型;并同时存在氨基糖苷类aac(3)-Ⅰ、aac(6')-Ⅰb和ant(3")-Ⅰ基因.结论 发现1株同时存在TEM、OXA-23、ADC、aac(3)-Ⅰ、aac(6')-Ⅰb和ant(3")-Ⅰ基因的鲍氏不动杆菌.

  • 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与毒素基因的样本聚类分析

    作者:王珊珊;江洁曙;方晶晶;颜碧清;厉旭光;殷颖杰;陶静

    目的 调查一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存在状况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1-12月分离自医院住院患者痰标本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共25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23种β-内酰胺酶基因、膜孔蛋白oprD2基因、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2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2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基因,再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25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共检出7种耐药基因:包括2种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blaGES、bla VIM基因,阳性率分别为80.0%、20.0%,2种氨基糖苷类耐药相关基因aac(6')-Ⅰb和ant(2")-Ⅰ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00.0%和20.0%,2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int Ⅰ、tnp513基因和外毒素toxA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00.0%、20.0%和100.0%,部分菌株存在oprDz缺失阳性率20.0%;样本聚类将菌株分为大小两个簇群,均为克隆传播暴发.结论 尽管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药敏表型相同,但样本聚类分析将菌株分为两个簇群,研究耐药基因检测并同步解析了25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类、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遗传学背景.

  • CARB、aac(6')-Ⅱ基因在铜绿假单胞菌烧伤患者分离株中流行

    作者:潘宇红;张烽;黄璇;程华莉;秦玲;糜祖煌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烧伤患者分离株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磺胺药物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20株铜绿假单胞菌烧伤患者分离株β-内酰胺类(TEM、SHV、GES、CARB、IMP、VIM、DHA、oprD2)、氨基糖苷类(aac(6')-I b、aac(6')-Ⅱ、ant(3")-I、arraA)和磺胺(sull)等常见耐药基因.结果 20株中,TEM阳性17株(85%),aac(6')-I b阳性17株(85%),sull阳性18株(90%),ant(3")-I阳性2株(10%),而CARB、aac(6')-Ⅱ基因20株均为阳性(100%),oprDz基因均缺失(100%),其余基因为阴性,同一患者不同部位和时间分离株耐药基因可不同.结论 CARB、aac(6')-Ⅱ基因在铜绿假单胞菌烧伤患者分离株中流行,进行铜绿假单胞菌特别是其连续分离株的耐药基因检测非常必要.

  • 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水平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测得结果的指标聚类分析

    作者:张建明;糜祖煌;万长标;钱玮和;张凯;程建平;金跃

    目的 调查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水平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9年1-12月医院住院患者痰标本中分离的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析54种水平转移获得的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获得性耐药基因和12种接合性质粒、转座子、插入序列、整合子等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检测以及插入序列与β-内酰胺酶基因(ISaba1与ADC、ISaba1与OXA-23)连锁检测,再对检测结果作指标聚类分析(UPGMA法).结果 20株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检出4种获得性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TEM、PER、ADC、OXA-23),5种获得性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3)-Ⅰ、aac(6′)-Ⅰ b、ant(3″)-Ⅰ、aph(3′)-Ⅰ、armA),2种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adeB、qacE△1),7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intⅠ 1、tnpU、tnp513、IS26、IS903、ISaba1、ISaba9);指标聚类分析提示,获得性耐药基因armA、ADC、ant(3″)-Ⅰ、qacE△1、adeB、TEM、aac(3)-Ⅰ与可移动遗传元件tnpU、IS26、intⅠ 1、tnp513、ISaba1高度相关,阳性率均>90.0%;插入序列与β-内酰胺酶基因(I Saba1与ADC、I Saba1与OXA-23)连锁检测均呈阳性.结论 该组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有一定的关联度,菌株携带的获得性耐药基因可能由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

  • 大肠埃希菌ICU分离株发现aadA4/5、aph(3')-Ⅰ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

    作者:陈国忠;汪一萍;应建飞;俞燕红;贺明阳;安敏飞;周成杰

    目的 了解分离于ICU的大肠埃希菌(ECO)氨基糖苷类药物各种耐药相关基因存在状况,探讨ECO多药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2007年12月-2008年6月20株分离自医院ICU患者临床标本的ECO,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3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法检测armA、rmtB、npmA、aac(3)-Ⅰ、aac(3)-Ⅱ、aac(6')-Ⅰ b、aac(6')-Ⅱ、ant(3")-Ⅰ、ant(2")-Ⅰ、ant(4')-Ⅰ a/b、aadA4/5,aadA6/16、aph(3')-Ⅰ、aph(3')-Ⅱb、aph(3')-Ⅵa、3种16S rRNA甲基化酶与12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结果 20株ECO中检出aac(3)-Ⅱ8株(40%)、aac(6')-Ⅰ b 3株(15%)、ant(3")-Ⅰ 3株(15%)、aph(3')-Ⅰ 1株(10%)、aadA4/5 13株(65%)5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未检出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在ECO中发现aadA4/5和aph(3')-Ⅰ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均为国内首次.结论 ECO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情况严重、机制复杂,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为主要原因之一.

  • 耐左氧氟沙星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性研究

    作者:张馨琢;黄永茂;陈庄;钟利;陈枫;游春芳;邓敏

    目的 探讨耐左氧氟沙星(LVX)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的相关性.方法 用纸片扩散法测定75株大肠埃希菌对LVX和6种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率,PCR法检测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结果 49株(65.33%)对LVX耐药,耐LVX菌株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73.47%、65.31%、61.22%、51.02%、16.33%、14.29%;与非耐LVX菌株比较,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耐药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药耐药表型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耐LVX菌株aac(3)-Ⅱ、aac(6')-Ⅰ、ant(3")-Ⅰ、ant(2")-Ⅰ、aac(3)-Ⅰ,aac(6')-Ⅱ的检出率分别为:53.06%、46.94%、14.29%、8.16%、4.08%、0;与非耐LVX菌株比较aac(6')-Ⅰ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耐LVX菌株多表现为同时对多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提示耐LVX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与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存在一定相关性,尤以AAC(6')-Ⅰ为明显.

  • 产气肠杆菌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研究

    作者:刘鹏;许小敏;许兆军

    目的:研究医院产气肠杆菌临床分离株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机制,了解该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资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4株产气肠杆菌分离自2012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患者,采用VITEK-2 Compact分析系统的药敏卡AST-GN13及K-B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两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结果24株产气肠杆菌对头孢替坦100.0%耐药,有16株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为66.7%,14株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58.3%;PCR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 aac(3)-Ⅱ1株,阳性率为4.2%,aac(6′)-Ⅰb 6株阳性率为25.0%,其余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未检出。结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检出阳性率与产气肠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率基本相符。

  • 外源性16srRNA甲基化酶研究进展

    作者:费秋萍;张顺;蔡挺;胡珊珊;吴春丽

    外源性16S rRNA甲基化酶能介导细菌对多种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高水平耐药,目前已发现10种外源性16S rRNA甲基化酶;该综述分析了外源性16S rRNA甲基化酶与两类内源性16S rRNA甲基化酶的联系,发现外源性16S rRNA甲基化酶可阻碍特定的内源性16S rRNA甲基化酶的甲基化作用,影响细菌的生长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对基因环境的分析表明外源性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常与其他耐药基因位于同一可移动基因元件上,耐药机制复杂,应继续监测外源性16S rRNA甲基化酶的流行情况,深入探讨其耐药机制的形成,以期早日改善临床致病菌耐药情况。

  •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

    作者:吴敏;吴洪文;李锦燊

    长等问题,应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

  • 眼部感染病原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研究

    作者:郭晓文;吴坤林;姜蕾

    目的:对眼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选择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3月-2012年12月220例眼部感染患者感染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分析培养的阳性率、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应用 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220例眼部感染患者送检标本中培养出病原菌168株,检出阳性率为76.36%;其中真菌17株占10.12%、革兰阳性菌89株占52.98%、革兰阴性菌62株占36.90%,革兰阳性菌显著高于革兰阴性菌和真菌(P<0.05);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妥布霉素敏感率,分别为53.85%、100.00%,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大肠埃希菌对妥布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86.96%、100.00%、88.24%。结论眼部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在所选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中,妥布霉素抗菌活性强,庆大霉素抗菌活性弱,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使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尽可能避免耐药菌的产生。

  • 11例粘质沙雷菌医院感染的治疗

    作者:信维强;崔虎军;李六亿;严岩

    目的研究粘质沙雷菌引起医院感染的原因、耐药特点及治疗方案. 方法收集我科 2002年6~9月11例患者42株粘质沙雷菌培养结果,分析其药敏情况,并结合临床治疗过程总结治疗方案. 结果42株细菌药敏结果高度一致,其MIC值亦非常一致,因此本次感染为医源性感染;经过彻底消毒、加强感染管理得以控制. 结论粘质沙雷菌易引起院内流行性感染;粘质沙雷菌导致的败血症患者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三代、喹喏酮类联用效果显著;粘质沙雷菌的耐药性各单位差异较大,须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抗生素.

  • 浙江温岭167例非综合征型聋患者12S rRNA基因突变频谱分析

    作者:蔡朝阳;应正标;郑静;张婷;肖红利;曾爱平;周仁芳;陈小友;金士剑

    目的 研究浙江温岭地区非综合征型聋患者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 收集浙江温岭167例非综合征型聋患者,对线粒体12S rRNA基因进行突变筛查,从种系发生、结构-功能相关性及正常对照组的发生频率等方面评估12S rRNA基因变异与聋病的相关性.结果 12S rRNA基因上共鉴定23个变异,其中1555A>G、1027A>G和961位点变异分别占3.59%、0.60%和10.18%.872G>A突变位于12S rRNA基因的高度保守区域且未在449例正常对照组中发现,可能增加耳毒性药物的敏感性,其他变异位点为多态性位点.结论 绘制温岭市非综合征型聋患者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频谱,发现14.97%患者携带聋病相关12S rRNA基因突变.这些工作为聋病分子病因学研究、温岭地区聋病预防重点以及诊断方法的研发和聋病治疗提供重要数据.

  • 福州地区88例听力障碍者致聋基因测序结果分析

    作者:林文津;郭舜民;徐小妹;徐榕青;张亚敏

    目的:对福州地区非综合征聋患者相关基因突变分析,了解福州地区聋病患者常见突变基因及突变热点。方法收集福州地区88例非综合征聋患者外周血样本,对常见聋病基因GJB2、SLC26A4、12 S rRNA基因采用传统测序法分析进行检测,对未筛查出致病突变基因的样本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其他聋病基因进行全面检测。结果共检测出聋病基因突变30例(34.09%),其中3个常见聋病基因突变占23例(26.14%),12 S rRNA突变14例,GJB2突变6例,SLC26A4突变3例;其他罕见基因MYO15A突变2例,MYO7A、OTOF、TECTA、TMC1、ILDR1各1例。结论福州地区非综合征聋患者中常见聋病基因突变率12 S rRNA高,其次为GJB2和SLC26A4,为福州地区聋病患者分子病因筛查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陕西省及周边地区非综合征性聋常见致聋基因突变频率分析

    作者:王剑;梁鹏飞;王淑娟;邱建华

    目的 分析陕西省各地区及周边省非综合征性聋患者常见耳聋基因突变方式及频率.方法 采集陕西、甘肃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共986例非综合征性聋患者外周血,提取血液基因组DNA,对GJB2基因、SLC26A4基因以及线粒体12S rRNA 1494以及1555位点进行直接测序,序列与NCBI网站标准序列比对分析.结果 本研究非综合征性聋患者包括陕西省821例,甘肃省111例,宁夏回族自治区54例.其中GJB2基因双等位基因突变检出率陕西省19.85%(163例),甘肃省18.92%(21例),宁夏回族自治区20.37%(11例).GJB2基因常见突变方式235delC检出率陕西省13.46%,甘肃省13.51%,宁夏回族自治区11.11%.SLC26A4基因双等位基因突变检出率陕西省14.74%,甘肃省11.71%,宁夏回族自治区7.41%.SLC26A4基因常见突变方式IVS7-2检出率陕西省7.31%,甘肃省9.46%,宁夏回族自治区0.93%.陕西省共15例携带线粒体均质性突变(1.83%),甘肃省6例携带线粒体均质性突变(5.41%),宁夏回族自治区1例携带线粒体均质性突变(1.85%).结论 GJB2基因及SLC26A4基因的致病率及携带率与西北地区平均水平较为一致,高于既往数据水平,线粒体基因突变的携带率整体偏低.本研究将为陕西及西部地区开展聋病基因筛查、早期诊断以及遗传咨询提供指导依据.

  • 乌鲁木齐地区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筛查分析

    作者:侯小娟;阿布利克木·依明;康本;张咏中;周宁;颜抗;张劲

    目的 研究乌鲁木齐地区非综合征性聋患者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乌鲁木齐非综合征性聋患者标本609例,对其进行临床和分子遗传学评估.结果 12S rRNA基因突变分析共发现11个突变位点,已知的A1555G、961DelT、C1494T突变分别占2.96%,1.15%,0.16%.另外A1047G突变相关报道较少,A1585G突变未见相关报道.其他突变均为多态性位点.结论 线粒体12S rRNA突变是引起遗传性聋的重要因素,此次乌鲁木齐地区线粒体12S rRNA A1555G突变在聋病人群中的检出率与前期报道相比有所降低,可能与耳毒性药物使用量降低有关.A1047G与新发现的A1585G突变是否与聋相关,还需进一步研究.对筛查中阳性突变携带者及其母系家庭成员需告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使用风险,使其避免使用,逐步降低药物性聋的发生率.

  •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及耳毒性预防

    作者:邓璐;杨烨;殷泽登

    虽具有耳毒性,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临床上仍然无法替代,在囊性纤维化伴肺部感染、严重尿路感染、巴尔通体菌血症、布鲁里溃疡病、肺结核等疾病的治疗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局部给药和药物植入物的使用可减少全身使用的副作用.曲美他嗪、雷沙吉兰、咖啡苯乙酯、特异性蛋白抑制剂等为临床预防耳毒性提供更多选择.本文对其在临床应用及耳毒性预防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329 条记录 4/17 页 « 12345678...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