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环维黄杨星D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和对心肌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

    作者:梁涛;方泰惠;姚秀娟;许立;袁冬平;邱蓉丽;周玲玲

    目的:研究环维黄杨星D(CVB-D)对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和对急性分离大鼠心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建立缺氧/复氧损伤模型,测定心肌细胞搏动频率、细胞存活率、肌酸激酶(CK)的含量;应用特异性荧光指示剂Fluo-3/AM负载急性分离的大鼠心肌细胞,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胞内游离钙的变化.结果:缺氧/复氧损伤+环维黄杨星D组(H/R+CVB-D)乳鼠心肌细胞搏动频率、细胞存活率与缺氧/复氧损伤组比较明显升高,CK含量与缺氧/复氧损伤组比较明显下降.对急性分离大鼠心肌细胞内[Ca2+]i逐步升高,并呈剂量依赖性;在有外钙和无外钙时,CVB-D对胞内钙的升高有显著差异(P<0.05);在无外钙并加入内罗啶孵育后,CVB-D引起的胞内[Ca2+]i轻度升高,但与无钙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环维黄杨星D对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有保护作用,对急性分离大鼠有升高心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作用,[Ca2+]的升高既源于内钙释放又源于外钙内流.

  • 基因芯片技术研究环维黄杨星D对大鼠肾脏基因表达的研究

    作者:何苗;梁晓雯;蒋宝平;余黎;方泰惠;许立

    目的: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环维黄杨星D(CVB-D)对大鼠肾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初步探索其对肾脏毒性作用的机制.方法:1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CVB-D 10 mg·kg-1组,连续腹腔给药14d,分别从大鼠肾脏组织中提取总RNA,分离纯化后,反转录合成掺人生物素标记的cDNA探针,与基因芯片杂交,扫描芯片荧光信号图像后,统计处理并进行分析.选取5个差异表达基因,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进行验证.结果:CVB-D组与空白组比较,共筛选出309条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表达上调基因有147条,下调基因有162条,涉及凋亡通路相关基因、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a2+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APK信号级联等.结论:CVB-D的肾毒性可能与凋亡通路、MAPK信号级联、细胞周期及Ca2+信号通路异常调控相关.

  • 环维黄杨星D肝毒性初步探讨

    作者:许莉;丁平;田友清

    目的 观察环维黄杨星D(CVB-D)连续灌胃给药对大鼠肝脏的毒性作用.方法 整体实验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VB-D(3,6,12 mg/kg),灌胃给药4周,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整体实验表明环维黄杨星D长期给药可引起大鼠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细胞浸润,以大剂量较为严重.结论 整体试验证明一定剂量的CVB-D连续灌胃给药可致肝脏损伤.

  • 聚乙二醇化环维黄杨星D对大鼠长期给药肝、肾毒性研究

    作者:徐立华;马永婷;邢精红;赵宣;梁涛;黄文哲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化环维黄杨星D及环维黄杨星D对大鼠长期静脉给药肝、肾毒性的影响,探讨聚乙二醇修饰小分子技术的减毒作用.方法 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环维黄杨星D组及聚乙二醇化环维黄杨星D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各药物组大鼠尾静脉注射5 mL/kg,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48 d.测定大鼠体重,眼眶取血测定血液生化学指标,并取大鼠肝脏和肾脏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环维黄杨星D组尿酸含量较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聚乙二醇化环维黄杨星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未见差异.提示环维黄杨星D组可能对肾功能有影响.环维黄杨星D组及聚乙二醇化环维黄杨星D组对肝脏有病理学改变,同等剂量下环维黄杨星D组肝毒性作用大于聚乙二醇化环维黄杨星D组.结论 聚乙二醇修饰环维黄杨星D后可降低环维黄杨星D在体内的肝、肾毒性.

  • HPLC梯度洗脱法测定黄杨宁片中环维黄杨星D的含量

    作者:陈勇;樊雪君;龚青

    目的:建立黄杨宁中环维黄杨星D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extend C18柱,以0.3%二乙胺的甲醇溶液-0.3%二乙胺的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9 min,0.3%二乙胺的甲醇溶液78%~95%,保持6min;流速0.8 mL·min-1;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结果:环维黄杨星D线性范围为0.57~11.44μg,r=0.9996,样品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2%,RSD 1.1%.结论:本法快速简便,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作为制剂的定量分析方法.

  • 环维黄杨星D基质型贴剂体外释药机制的研究

    作者:于洋;周莉玲;李秀梅

    目的:研究环维黄杨星D基质型贴剂的体外释药机制.方法:分别制备环维黄杨星D单层和双层贴剂,采用体外释放度法和体外经皮渗透法研究其体外释药机制.结果:单层贴剂以一级方程拟合较优,其释药速率随药物量减少而降低;双层贴剂以Higuchi方程拟合较优,属于骨架型释药系统.两种贴剂的体外经皮渗透均以零级动力学方程拟合为优,符合Fick扩散定律.结论:贴剂的结构能改变药物的释药模式,双层贴剂中药物储库层的参与释放,能够获得平稳的释药曲线和稳定的透皮速率.

  • 环维黄杨星D对急性分离大鼠心肌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

    作者:梁涛;乐巍;方泰惠;姚秀娟;许立;邱蓉丽;周玲玲

    目的 研究环维黄杨星D(CVB-D)对急性分离大鼠心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影响.方法 急性分离大鼠心肌细胞,应用特异性荧光指示剂Fluo-3/AM负载细胞,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胞内游离钙的变化.结果 在台氏液中,CVB-D浓度为10-7、10-6、10-5 mol·L-1时,心肌细胞内[Ca2+];逐步升高,其峰值分别为(52.78±1.41)、(59.86±4.17)、(62.99±2.66),并呈剂量依赖性;在有外钙和无外钙时,环维黄杨星D对胞内钙的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无外钙并加入内罗啶孵育后,环维黄杨星D引起的胞内[Ca2+];轻度升高,但与无钙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环维黄杨星D具有升高心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作用,[Ca2+];的升高既源于内钙释放又源于外钙内流.

  • 环维黄杨星D控释片犬体内生物等效性研究

    作者:梁涛;刘梅;陆群;陈丙跃;赵昱;杨华生

    目的 研究环维黄杨星D控释片在犬体内生物等效性.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犬单剂量、多剂量口服给予环维黄杨星D控释片和普通片后的血药浓度,计算两制剂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及相对生物利用度,将Cmax、Tmax、AUC0~t、AUC0~∞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判断两制剂生物等效性.结果 控释制剂与普通制剂相比,Cmax降低,Tmax延长,多剂量给药时两者的波动系数分别为1.04和1.17,AUC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环维黄杨星D控释片与普通片相比,释药时间显著延长,达峰时间明显延迟,无突释现象,具有良好的控释释药特征.

  • 环维黄杨星D的药理研究进展

    作者:梁涛;方泰惠;姚秀娟;梁秉文

    本文综述环维黄杨星D在药理方面研究进展。环维黄杨星D能缩小兔体内心肌梗死范围,但效力不如普萘洛尔;对兔、蟾蜍体外心脏和麻醉猫、犬在体内心脏均有强大作用。兔在体内还有抗心肌缺血作用。环维黄杨星D对乌头碱等诱发的心律失常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其延长动作电位机理可能与胺碘酮不同;并能降低猫的心肌耗氧量,增加冠脉流量,抗心肌缺血;对猪、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均有有益的影响。对小鼠的急性脑缺血、缺氧环维黄杨星D有改善和保护作用,并对猪体内冠状动脉血管和兔体外后肢血管有舒张作用。以上研究及其药动学参数,将对环维杨星D的临床应用有指导意义。

  • 柱前荧光衍生化RP-HPLC测定环维黄杨星D含量

    作者:徐新军;张正行;盛龙生;刘皋林;安登魁

    目的建立环维黄杨星D含量测定方法.方法环维黄杨星D同异氰酸萘酯反应后,RP-HPLC荧光法测定.色谱柱为C18柱;流动相为甲醇-水(85∶15);流速:1 mL*min-1;荧光检测激发波长305 nm,发射波长385 nm;柱温35℃.结果衍生化反应重复性好,RSD为1.21%,主峰与相关物质分离良好.结论本法简单、准确,可用于环维黄杨星D及其相关物质含量测定.

  • 环维黄杨星D对分离大鼠心室肌细胞内Ca2+和L型钙电流的影响

    作者:陈庆文;单宏丽;孙宏丽;王赫;杨宝峰

    目的研究环维黄杨星D(CD)对大鼠心室肌细胞内Ca2+动员和L型钙电流(ICa-L)的影响.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研究CD对心肌细胞ICa-L以及氯化钾、咖啡因诱发心肌细胞内Ca2+动员的影响.结果 CD浓度依赖性抑制ICa-L.指令电压为10 mV时,1和10μmol·L-1CD分别使ICa-L电流密度从(-9.9±1.8)pA/pF降至(-6.4±1.4)pA/pF和(-4.2±0.6)pA/pF.共聚焦实验显示1和10μmol·L-1CD不影响静息心肌细胞[Ca2+];,对氯化钾诱发[Ca2+]i升高水平无明显抑制作用;咖啡因引起的细胞内Ca2+动员可被CD进一步增强.结论 CD浓度依赖性抑制大鼠心室肌细胞Ica-L,并有促进咖啡因诱发心肌细胞内Ca2+释放的作用.

  • 环维黄杨星D的结构改造及生物活性

    作者:邓兰;黄衡;徐鸣夏;周世清;王兴文;卢淼;任昉;李岱庆

    目的通过对植物活性单体--环维黄杨星D的结构改造,以寻求疗效更好、治疗安全范围更宽的心血管药物.方法根据合理药物设计原理,设计合成目标化合物,并研究其生物活性.结果获得10个环维黄杨星D新衍生物,经光谱证明了结构.结论选取部分环维黄杨星D新衍生物进行耐缺氧、抗心律失常药理实验,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药理活性优于环维黄杨星D.

  • 环维黄杨星D的结构改造及抗脂质氧化活性研究

    作者:邓兰;黄衡;徐鸣夏

    目的以20或21-氨基甾体化合物为先导化合物,对植物活性单体--环维黄杨星D进行结构改造,以寻求抗脂质氧化活性更强的心脑血管药物.方法根据合理药物设计原理,设计合成目标化合物,并研究其抗脂质氧化活性.结果获得4个环维黄杨星D新衍生物,并经光谱证明了结构.结论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脂质过氧化物(MDA),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药理效果优于环维黄杨星D.

  • 环维黄杨星D的前药改造及生物活性研究

    作者:邓兰;黄衡;徐鸣夏;周世清;任昉;王兴文;李岱庆

    目的通过对植物活性单体--环维黄杨星D的前药改造,以寻求疗效更好、治疗安全范围更宽的心血管药物.方法根据前药设计原理,设计合成目标化合物,并研究其生物活性.结果获得7个环维黄杨星D新衍生物,并经光谱证明其结构.结论选取部分环维黄杨星D新衍生物进行抗心律失常药理实验,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药理效果优于环维黄杨星D.

  • 环维黄杨星D对人正常肝细胞LO2的体外细胞毒性

    作者:梁涛;瞿凌晨;梁卫;吕高虹;许立;宋霞

    目的 观察环维黄杨星D对正常人肝细胞(L-O2)的体外细胞毒性作用.方法 予以不同浓度的环维黄杨星D作用L-O2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AnnexinV+PI双染色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用酶标仪检测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以及ATP酶活力.结果 环维黄杨星D可显著抑制L-O2细胞的增殖,改变细胞形态,促进细胞凋亡和LDH释放,降低Na+、K+-ATP酶、Ca2+、Mg2+-ATP酶及Ca2+-ATP酶活性;但对MDA和SOD无显著影响.结论 一定剂量环维黄杨星D对肝细胞L-O2有损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ATP酶活力有关.

  • 小叶黄杨中环维黄杨星D含量测定的两种高效液相色谱法评价

    作者:郭婷;董莉;魏秀丽;杨娟艳;何峰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检测法(HPLC-CAD)和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HPLC-DAD)并用于测定小叶黄杨中环维黄杨星D的含量.方法 色谱柱:Waters Xbridge@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和0.05%三氟乙酸,梯度洗脱,流速1 mL· min-1,柱温35℃,DAD检查波长为200 nm.用外标一点法测定环维黄杨星D的含量.结果 在两种方法中,环维黄杨星D的质量浓度在5.1×10-3 ~5.1×10-2 m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HPLC-CAD检测限为0.02 μg,平均回收率为99.7%;HPLC-DAD检测限为0.16 μg,平均回收率为97.7%.两种方法均可准确地测定小叶黄杨中环维黄杨星D的含量.结论 HPLC-CAD法色谱峰形好、响应值大、检测限低及回收率高,更适用于具有末端吸收的环维黄杨星D的含量测定.

  • 环维黄杨星D对大鼠心脏功能及血压的作用

    作者:杨芳芳;胡申江

    目的 观察环维黄杨星D(CVB-D)对正常大鼠在体心脏功能和血压的调节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灌胃给予CVB-D 3.35 mg·kg-1·d-1,分别于给药2,4和6周后,用血流动力学方法观察大鼠的收缩压、舒张压、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压力大变化速率(±dp/dtmax)以及心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灌胃给予CVB-D 6周后,大鼠LVSP增高,收缩压降低.而各时间点给药组LVEDP、±dp/dtmax、舒张压及心率均未发生明显改变.结论 CVB-D对在体大鼠有一定的增强心脏功能和降低主动脉压力效应,同时不会引起心动过速.

  • 环维黄杨星D含量测定法改进研究

    作者:金玉婷;狄斌;高署;孙宏张;王欲斌

    目的:改进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环维黄杨星D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对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环维黄杨星D含量测定法进行方法学验证,考察环维黄杨星D含量测定供试液稳定性,并采用LC-MS法对环维黄杨星D含量测定供试液进行分析.结果:该含量测定法中加入的醋酐与环维黄杨星D发生了反应,生成了环维黄杨星D的乙酰化产物.结论:控制该方法中冰醋酸的含水量(≤0.21%),不需加入醋酐即可准确测定环维黄杨星D含量.

  • 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环维黄杨星D质量标准质疑

    作者:徐新军;张正行;梁秉文

    本文通过薄层色谱法及荧光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环维黄杨星D含量,表明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收载的环维黄杨星D质量标准存在以下不足:①其他生物碱检查薄层色谱系统适用性差,无法分出环维黄杨星D中杂质;②由于点样量低,无法控制环维黄杨星D中杂质;③含量测定方法由于专属性差,难于控制样品中环维黄杨星D的实际含量.

  • 环维黄杨星D抑制凝血和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刘秀梅;刘晓岩;王银叶;陈世忠

    环维黄杨星D(Cyclovirobuxine D)系从黄杨科植物小叶黄杨(Buxus microphylla Sieb.et Zucc. var. Sinica Rehd.et Wils.)及其同属植物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在我国主要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在此项研究中,我们观测环维黄杨星D的抗凝血作用及对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环维黄杨星D低、中、高剂量(5~20 mg/kg)能剂量依赖地延长小鼠的凝血时间(P<0.01);中、高剂量(10~20 mg/kg)能延长PT、aPTT和TT(P<0.05或P<0.01);环维黄杨星D低、中、高剂量(5~20 mg/kg)均未明显延长小鼠的出血时间;环维黄杨星D低、中、高剂量(5~20 mg/kg)均能抑制小鼠和大鼠静脉血栓的形成.本文首次证明环维黄杨星D口服具有显著的抗凝血以及抑制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其出血副作用轻微,提示它可能作为口服抗凝血药.

107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