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腰椎融合器在腰椎退行性病变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作者:徐格;许建中

    目的:分析80例使用腰椎融合器患者的疗效,评价腰椎融合器在治疗退行性病变腰椎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相对椎间隙高度、Taillard指数、腰椎曲线指数、节段前凸角、全腰椎前凸角等影像学检查指标及Greenough临床疗效标准,对80例使用腰椎融合器的腰椎退行性变的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对比分析术前术后及随访结果,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前相对椎间隙高度平均为0.69(0.62~0.76),术后平均为1.24(1.14~1.34);Taillard指数术前平均为0.32(0.24~0.40),术后平均为0.03(0.02~0.04),手术疗效良好率达到91%.术后出现1例融合失败,发生率为1%.结论:腰融合器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有效方法,应用时应掌握其准确的适应证和植入技术,避免并发症发生.

  • 椎前髂静脉通道大小和下腰椎前凸角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欧阳林;何平;许斯鼎;陈水斌;周满臻

    目的:探讨椎前髂静脉通道矢状径( IVTD)和下腰椎前凸角( LLLA)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7月—2014年12月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 CT数据库中行腹盆部CT检查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年龄和性别分层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20例为正常组,每年龄段(1~15,16~25,26~35,36~45,46~55,56~65,66~75及≥76岁)各40例,男女均等。收集同期55例(男18例,女37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IVCS)患者的CT资料为IVCS组。分别在CT横断面和重建矢状面上测量椎前IVTD和LLLA。统计分析评估正常组LLLA和IVTD在男女性别间和各个年龄组间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LLLA和IVTD与年龄的相关性。在正常组中选择与IVCS组同年龄段者为对照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对照组与IVCS组中男性组、女性组间LLLA、IVTD的差异,分别建立预测男性和女性罹患IVCS风险的 IVTD 狭窄阈值。结果正常组总体 LLLA 为128.1°±6.7°,椎前 IVTD(4.9±1.2)mm,与年龄均呈负相关(r =-0.673、-0.662,P 值均<0.01);LLLA 与 IVTD 呈正相关(r =0.812, P<0.01)。其中,男性 LLLA 为130.6°±6.1°、IVTD 为(5.4±1.2) mm;女性 LLLA 为125.5°±6.0°、IVTD为(4.3±1.0)mm,男性LLLA和IVTD值均高于女性(t=7.426、9.103,P值均<0.05)。 IVCS组中,男性LLLA为123.3°±2.3°,IVTD为(2.5±0.3)mm ,与对照组男性的128.1°±2.7°、(5.0±0.8)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993、12.604, P值均<0.01);女性LLLA为122.1°±5.8°,IVTD为(2.3±0.4)mm,与对照组女性的125.1°±4.9°、(4.1±0.8)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98、12.906, P值均<0.01)。 ROC预测IVCS的IVTD适风险阈值,男性为2.98 mm,女性为2.96 mm,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0.98,其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9%、93%,特异性均为100%。结论 LLLA和椎前IVTD在不同性别与年龄间存在差异, CT成像可以准确评估通道狭窄情况,预测罹患IVCS的风险。

  • 单侧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在退变性腰椎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马维虎;徐荣明;孙韶华;黄雷;应江炜;蒋伟宇

    目的 探讨单侧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LIF)在退变性腰椎疾病的应用.方法 采用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89例.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骨融合率为100%.疗效评定按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15分法评定,术前平均3.6分,术后平均13.8分,随访结果采用改善率表示,术后平均改善率89.47%.优级改善率75%~100%共71例(79.78%),良级改善率50%~74%(11例),可级改善率25%~49%(7例).本组优良率92.13%.结论 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融合率高,可早期康复.

  • PMMA增强的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梁昌详;詹世强;柯雨洪;昌耘冰;郑晓青;顾宏林

    目的:通过与传统骨水泥(PMMA)增强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法的对比,分析使用PMMA增强的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3月~2011年6月间在我科接受腰椎手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患者45例,其中24例患者采用传统的骨水泥增强椎弓根螺钉固定(对照组),平均年龄71.2岁(59~86岁),平均骨密度为0.60±0.16g/cm2;21例采用骨水泥增强的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TangoRS系统)固定(观察组),平均年龄72.0岁(58~87岁),平均骨密度0.57±0.24g/cm2.应用术前及术后ODI及JOA评分对比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应用术后CT及X线评价椎体的融合融合情况及螺钉位置;通过统计术后并发症评价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对照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58±43min,术中出血量233±23ml,平均住院时间12.3±4.6天;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46±34min,术中出血量225±36ml,平均住院时间13.2±6.5d;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平均随访20.5个月,有3例患者PMMA渗漏至椎管内,1例PMMA由于椎体前壁破裂而穿出椎体前壁,未出现相应的神经并发症.有2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且未形成融合.观察组平均随访18.4个月,有1例患者PMMA渗漏至椎体前侧方,1例患者PMMA渗漏至椎管内,均未出现相应的神经并发症.对照组患者JOA评分术前为10.21±2.27分、术后为21.32±2.80分,ODI评分术前为47.34±6.30分、术后为18.47±4.89分;观察组患者JOA评分术前为10.12±2.64分、术后为21.83±2.43分,ODI评分术前为48.07±5.06分、术后为17.67±3.64,两组患者术前、术后JOA及ODI评分,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组内术后术前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两种方法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采用PMMA增强的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骨质疏松退变性腰椎疾病与传统的骨水泥加强方式同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好,且采用注射的方式操作更为简单方便.

  • 对微创腰椎融合术的认识与思考

    作者:郑召民;李佛保

    腰椎融合术用于治疗腰椎感染、创伤、畸形、肿瘤以及退变性疾病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经前路、后路或后外侧融合手术已成为经典的术式.采用微创方式的腰椎融合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在脊柱外科临床实践中,退变性腰椎疾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也是应用各种微创新技术活跃、存在争议多的地方.

  • 微创经皮前路腰骶椎间轴向融合术(AxiaLIF)的价值

    作者:郑召民

    腰椎融合术是公认的治疗腰椎不稳、腰椎滑脱症、退变性腰椎侧凸等退变性腰椎疾病的标准手术方式.病变累及L5/S1椎间盘时常需进行L5/S1节段的融合.常用的L5/S1椎间融合方式包括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UF)、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等.然而,此类腰骶椎融合术需要破坏脊柱的正常结构,对脊柱生理功能干扰较大,尤其行前路融合时,内脏及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且术后疼痛明显、恢复时间长等,以上问题日益引起广大脊柱外科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CT影像解剖基础及分型诊断

    作者:欧阳林;何平;胡添松;卢光明

    目的:通过CT检查分析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的解剖基础及以此分型诊断的影像指标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69例IVCS患者的影像资料,根据CT表现,分为单纯型组(22例,髂静脉单纯由髂动脉在前方压迫)、腰椎退变相关型组(33例,除了髂动脉压迫,还合并下腰椎退行性改变如椎间盘膨凸等从后方嵌入性压迫髂静脉)和其他原因IVCS组(14例,脓肿或血肿);同时选取69名腰椎CT表现正常者为对照组,两组间年龄和性别相匹配。评价指标包括发病年龄、病程、椎前髂静脉通道矢状径、下腰椎前曲度、腰椎退变压迫髂静脉征象、髂静脉压迫部位、栓塞范围及介入治疗效果。患者组与对照组及患者组内的年龄、椎前髂静脉通道矢状径及下腰椎前曲角的两两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Bofferroni检验对均数间的多重比较进行校正;患者各组间髂静脉压迫位置与深静脉栓塞范围的分布差异以及各组介入治疗效果的差异,应用交叉表χ2检验。结果腰椎退变相关型IVCS组平均发病年龄(61.5±10.6)岁,单纯型(42.3±6.5)岁,其他原因组(53.1±16.8)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030, P<0.01)。退变型IVCS椎前髂静脉通道矢状径(2.3±0.5)mm,下腰椎前曲角(121.8±5.4)°;单纯型的分别为(2.5±0.5)mm,(124.4±3.9)°;其他原因组分别为(5.9±2.3)mm和(129.5±5.9)°;对照组分别为(6.4±1.6)mm和(127.5±7.3)°。组间矢状径比较F=125.275,组间前曲角比较F=7.949,P值均<0.01。腰椎退变相关型IVCS髂静脉受压位置位于腰5椎体正前方者占56%(18/33)、右前方和左前方者各占9%(3/33),腰4~5椎间盘正前方占26%(9/33);而单纯型IVCS患者髂静脉受压位置位于腰5椎体右前方(64%,14/22)、正前方(18%,4/22)及腰4~5椎间盘正前方(18%,4/22),两组间位置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305, P<0.01)。退变型IVCS患者深静脉栓塞18%(6/33)限于髂静脉,30%(10/33)累及股静脉,52%(17/33)延及腘静脉;单纯型的栓塞范围全部超出髂静脉,27%(6/22)累及股静脉,73%(16/22)延及腘静脉;其他原因的患者30%(4/14)的栓塞范围限于髂静脉,40%(6/14)累及股静脉,30%(4/14)延及腘静脉,各组之间栓塞范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8, P<0.01)。需要植入静脉支架治疗的单纯型IVCS患者为86%,腰椎退变相关型IVCS仅52%,其他原因者无需植入血管支架。结论 CT可以准确地显示不同类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的病理解剖特点,有利于指导临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 内固定在退变性腰椎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翁习生;邱贵兴

    目前,应用于退变性腰椎疾病的内固定物大多是由椎弓根螺钉与板或棒组合而成,且多经后入路操作[1].近,椎体间融合装置(简称cage)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1991年,Steffee等[2]应用一种碳纤维cage,Kozak等[3]应用异体股骨皮质环充填自体骨移植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这些内固定方法虽各不相同,但其目的都是帮助脊柱获得牢固的骨融合.然而,这些内固定方法的作用及其适应证尚未被普遍认识.本文拟就近年来有关内固定在退变性腰椎疾病融合术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椎弓根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

    作者:黄兴力;袁风

    目的 探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置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疗效.方法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28例.结果 28例患者,随访1.5-3年,按齐新生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优例18,良7例,可2例,差1例.全部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者,优良率为 89.2%.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是一种操作简便易行、疗效满意的方法.

  • MRI影像学测量分析及Fisher's线性判别在退变性下腰椎固定融合节段选择中的意义

    作者:杨振东;解京明;王迎松;张颖

    背景:对下腰椎退变的MRI资料与老年人下腰椎退变性疾患中治疗节段选择的相关性报道较少.目的:分析MRI对老年人下腰椎退变性疾病中固定融合节段选择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选择152例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及固定融合组,对照组47例采用保守治疗,固定融合组105例均采用经腰椎后路全椎板减压、固定融合治疗.分别于治疗后3,6,12,24个月随访,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并应用Fisher判别分析方法以患者MRI影像资料建立判别函数,分析各因素与治疗节段选择的密切程度.结果与结论:固定融合组治疗后JOA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 < 0.05),治疗后各时间段固定融合组JO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建立了MRI对老年人下腰椎退变性疾患治疗节段选择的判别函数,经检测,该组判别函数有统计学意义.提示MRI对老年人下腰椎退变性疾患治疗节段选择的判别函数能够有效辅助对治疗节段的诊断和判别分类,有助于制定良好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选择合理的融合固定节段.

  • 氨甲环酸对腰椎后路手术后减少出血的效果观察

    作者:贾红伟;马文海;安明;李艳军;韩哲

    目的 评估氨甲环酸减少腰椎后路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术后出血的效果.方法 60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及对照组,氨甲环酸组术前静脉应用氨甲环酸15 mg/kg,对照组术前应用0.9%氯化钠,所有的患者均行椎弓根螺钉固定,然后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比较术中及术后两组的出血量,观察应用氨甲环酸的并发症.结果 两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及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术中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但是氨甲环酸组术后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特别是在术后12 h内,两组无静脉血栓或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术前应用单剂量氨甲环酸能显著减少腰椎后路手术术后失血,并且无明显的副反应.

  • 使用PMMA增强的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

    作者:梁昌详;詹世强;柯雨洪;郑晓青;郑诗风

    [目的]观察使用PMMA增强的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3月~2011年5月间,34例伴有骨质疏松的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接受了腰椎减压融合手术,采用PMMA增强的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固定,通过术前及术后腰椎JOA评分的变化评价临床效果,通过术后CT及X线评价椎体融合率及螺钉位置,通过统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安全性.[结果] 34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69.5岁(58 ~ 87岁),平均骨密度(0.52 ±0.14) g/cm2,平均随访时间18.4个月(13 ~ 27个月),有效骨水泥注射量为(1.44±0.12) ml.未出现椎弓根穿破椎弓根侧壁及前壁,有1例患者PMMA渗漏至椎管,1例渗漏至椎体前侧方,均未出现相应并发症.1例出现螺钉切割松动伴固定节段椎体再骨折.总的融合率为91.4%(32/35节段).3枚椎弓根螺钉出现骨-水泥界面松动,根据腰椎JOA评分表,治疗改善率达到:优7例,良18例,中8例,差1例.[结论]采用PMMA增强的多孔椎弓根螺钉治疗骨质疏松性退变性腰椎疾病有较好的临床及影像学效果,置钉安全、有效.

  • 短节段椎弓根钉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效果分析

    作者:盛锟琨;王宸;陈辉;孔翔飞;李永刚;茅祖斌;吴小涛

    [目的]探讨采用短节段后路腰椎椎弓根钉固定、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合并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2004年9月~2007年8月经PLIF手术治疗的57例退变性腰椎疾病合并腰椎侧凸的矫正效果、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整组病例术后平均随访40个月(24~60个月),腰椎侧凸矫正率为98.2%,腰椎矢状面前屈曲度矫正率78.9%,麻木疼痛缓解率91.2%,无假关节形成,本组患者围手术期没有出现切口感染,2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症状,5例残余下肢麻痛症状,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随访期间腰椎冠状面及矢状面序列矫正度数及椎间隙高度无丢失,融合器无移位.[结论]短节段PLIF手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合并腰椎侧凸的一种有效方法.

  • 经椎间孔入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

    作者:翟明玉;郭润栋;王春萍;梅伟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后入路腰椎间融合结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采用经椎间孔后路椎间融合与椎弓根钉棒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27例,74个节段,其中腰椎退行性滑脱10例,节段不稳伴椎管狭窄7例,节段不稳伴椎间盘突出8例,高位椎间盘突出2例.[结果]所有病人术后经15~33个月,平均26.8个月的随访,2~3个月融合节段可见模糊骨痂生长,4~6个月达骨性愈合,依据日本JOA疗效评定标准,优21例,良4例,中2例,差0例,总优良率为94.8%.无固定螺钉松动、断裂,无椎问高度及复位丢失,无神经根及马尾神经损伤,无硬脊膜破裂.[结论]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与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联合应用,可使腰椎获得即刻稳定,恢复脊柱序列及椎间高度,维持腰椎牛理弧度,促进植骨融合,而且能明显降低因侵入椎管而带来的各种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有效手术方式.

  • 内固定在退变性腰椎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马维虎;徐荣明;孙韶华

    目的探讨内固定在退变性腰椎疾病的应用研究.方法采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结合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89例,其中后外侧融合63例,后外侧结合Telamon融合器3例,结合Pyramesh融合器23例.结果89例术后随访4~21月,平均12.5月,术后有1例出现假关节内固定松动断裂,8例影像学表现有假关节形成.骨融合率为91.01%.疗效评定按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15分法评定,术前平均3.6分,术后平均1 3.8分,随访结果采用改善率表示,结果术后平均改善率89.4 7%.优级改善率75%~100%共55例(80.01%),良级改善率50%~74%共11例,可级改善率25%~49%2例.全组优良率92.13%.结论在退变性腰椎疾病的治疗中使用内固定,可提高融合率,早期康复.

  • 置入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的应用解剖

    作者:殷渠东;郑祖根;夏存林

    1984年,Magerl[1]在脊柱骨折椎弓根螺钉外固定支架固定术中,首先描述了一种以长螺钉穿过一侧棘突基底、对侧椎板、关节突关节和横突基底的辅助性固定方法.90年代,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Translaminarfacet joint screw,简称经椎板螺钉或TLS)作为一种独立的后路内固定方法,主要在欧美国家,在退变性腰椎疾病的腰骶融合术中获得较为广泛的应用.

  • 236例MED手术长期随访报告

    作者:段旭林;王建东;张禹;樊喜乐;鄢晓琴;岳波

    目的 对MED手术治疗出院5年以上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随访分析.方法 自2003年3月~2006年3月期间,共完成了274例MED手术,其中236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率86%,在随访的病例中男 129 例,女107例,年龄19~88岁,平均42岁.突出节段:L4-5 146例,L5-S1 79例;单侧突出178例,中央型突出58例,合并椎管狭窄 32例.结果 通过电话、写信、来院随访,对出院后5~8年的患者进行随访,平均出院随访时间6年6个月.根据JOA标准评分,手术5年后优良率达96%.有2例分别于出院后第3年和第6年椎间盘突出复发再次来院行MED手术.结论 MED手术具有远期5年以上的良好疗效,为脊柱外科医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很好选择之一.

  • 退变性腰椎疾病术后并发症分析

    作者:张纯;贺西京;李浩鹏;王国毓;臧全金

    目的 探讨经腰椎后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5月我科共开展腰椎间盘手术400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A组28例为半椎板减压单侧固定组,B组372例为全椎板减压双侧固定组,均行钉棒内固定椎体间植骨Cage融合术,术后62例发生并发症.结果 3例行单侧内固定术后健侧出现剧烈的神经根刺激症状,均经过再次手术探查后症状缓解;17例行L4~5及L5S1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植骨Cage融合内固定术,术后双下肢麻木症状存在约1年,经过保守及营养神经治疗后症状大部分缓解;15例L4~5椎间盘突出症,给予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出现双下肢症状缓解不明显,且术后1年伴有发凉、麻木等症状;25例全椎板减压双侧固定术后出现单纯脑脊液漏,2例出现术后感染,其中1例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统计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Oswestry评分,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Cage融合内固定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术后并发症,有时这些症状会持续较长时间,在治疗上首先应明确诊断,慎重选择内固定,术中注意椎管减压的程度和范围,同时掌握正确的椎间植骨方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