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小波变换的皮肤温度和血流振荡的相关性研究——一种可用于经络穴位研究的新技术

    作者:СподтаевС.В.;МмороэовМ.К;ФрикП.Г.;张文彭;张寅;陈玥舟

    研究背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经络、穴位的客观检测与针灸的作用机理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经穴的低阻抗特性,针刺时的肌电、局部血流图、红外热象轨迹、同位素示踪等循经变化特点,经穴部位神经与血管分布特征等研究,使人们对经络、穴位的认识不断深入.近40年来,从温度计测温、液晶显像、红外热像技术,随着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先后用于经络、穴位温度的测量观察.已有的研究表明,人体正常状态下与生理、病理状态变化时,均可能出现经络和穴位的皮肤温度与非经络处不同或更为明显的改变,针刺穴位可引起相应经络循行部位与经穴的温度变化,为经穴的相对特异性、效应性及其用于疾病诊断与治疗提供了依据.然而,对于经穴温度变化的机理、调节途径等认识很少.

  • 新月鱼体表的类穴位结构及其类经络分布

    作者:李继伟;晋志高;张璐;蒋瑾

    目的:探讨新月鱼是否存在类穴位与类经络结构.方法:将成年新月鱼放入30μM DiA水溶液中3小时,再放入自来水中20分钟,然后经10%乙醚水溶液麻醉,在荧光显微镜下用B-2A组合滤光镜观察荧光标记.结果:在显微镜下标记物呈亮圆点状,大多标记物单个分布,部分标记物成簇(2-5个/簇)分布,规律地分布于身体各部.标记物在头部的分布围绕眼眶呈环状分布,在眼周后、下3/4象限呈两条弧线排列,至前上1/4象限汇合称一条弧线;在躯体部,可观察到标记物从背部到腹部沿躯干纵轴形成六条线,分别位于鱼背侧起第2、4、6、7、8、9排鱼鳞上,每条线上标记物多可达22簇,少则7簇,每簇标记物1-5个.标记物在尾部呈3-4条排列.结论:1)新月鱼存在类穴位与类经络结构.2)动物皮肤感觉器官并不是均匀地分布于全身,而是若干感觉器官聚集成簇,若干簇又有规律的沿躯体长轴排列成线,类似于传统经络与穴位.

  • 穴位标本断面图像配准方法的研究

    作者:余安胜;张海东;李凤梅;张建华;赵英侠;邵水金;严振国;鲍苏苏

    目的:为揭示穴位的立体形态结构,提供穴位的相关精细形态图像资料.方法:采用人体定穴标本的断面切割方法,结合计算机图像的采集、处理和配准方法.结果:建立人体标定穴位后的逐层断面解剖图片库(1058张),研究了穴位断面的定轴配准的免配准、内轴中心配准、相邻图片配准和模式识别方法,为穴位断面标本图像处理提供了较详细的分析和处理方法.结论:为穴位的三维重构研究和其他相关的系统形态学研究奠定基础.

  • 穴位的解剖学特征及其分类

    作者:楼新法;蒋松鹤

    目的:探讨穴位的实质,并进行解剖学分类.方法:在前期大量穴位解剖研究的基础上,选用经红色乳胶灌注固定成人标本男女各1例,对全身穴位定位后进行层次解剖和断层解剖观察,重点观测穴位的已知结构配布的特异性并据此进行分类.结果:①穴位的配布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神经血管束或含血管神经的筋膜结缔组织富集部,具有气血输注之功能,为穴之内核;二是骨、肌或筋膜围成的孔隙或隧道,为穴之外壳.人体不同功能状况会影响“穴壳”开合,对“穴核”起节制、调节作用,以调节气血运行.②穴位依据解剖学特征可分为孔隙型、隧道型和终末型穴三类.孔隙型、隧道型穴多见于十二经穴,由“穴核”和“穴壳”构成;终末型穴包括任脉、督脉诸穴和耳穴,脑脊神经终末及其伴行血管终末交汇于浅筋膜,是经络气血输注体表的部位.结论:穴位是神经血管束或含血管神经的筋膜结缔组织穿经骨、肌或筋膜围成的孔道和脑脊神经终未及其伴行血管终末在身体中轴的浅出交汇部位,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体表路径中的节点和终末点.

  • 环跳穴进针角度和深度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作者:刘延祥;严振国;郭义;庄天戈;邵水金;姜俊

    目的:形象观察环跳穴的解剖结构和逼真模拟针刺过程,探讨穴位进针的安全性,提高临床针刺疗效.方法:在VOXEL-MAN平台中结合腧穴解剖学知识,利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学技术对环跳穴相关肌肉组织进行交互式分割,对神经血管以数学建模的方式进行重建;以运行脚本的方式来获取环跳穴的三维进针动画.结果:完成环跳穴下解剖结构三维可视化,实现环跳穴在可视人体中的定位与表达,逼真模拟环跳穴的三维虚拟针刺过程,获得环跳穴的三维进针动画.结论:有助于立体显示环跳穴的解剖结构和逼真模拟针刺过程,有助于系统地观察到环跳穴周围各组织的空间位置关系,为探讨穴位进针的安全性、提高临床针刺疗效奠定较好的基础.

  • 手六经腧穴对音乐声波接收差异性观察

    作者:魏育林;杨永;屠亦文;孔晶;韩标;刘国玲;刘伟

    目的:了解健康人手六经不同腧穴对音乐声波接收的差异,为探讨音乐治疗机理奠定实验基础.方法:运用音乐声波发射与接收系统,检测34名健康大学生手六经不同腧穴及相应对照软组织对音乐声波的接收情况.结果:肺经原穴太渊对音乐声波接收具有特异性,女性心包经原穴大陵和心经合穴少海的音乐声波接收强度高于男性.结论:不同经脉腧穴对音乐声波接收敏感性存在差异.

  • G氏压痛点与中医穴位相关性的讨论

    作者:侯湘

    目的:通过探讨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的压痛点与中医穴位的相关性,进行中医穴位的临床研究.方法:采用点区局部玻璃酸酶注射法等.结果:按 G 氏压痛点的标准,躯体的压痛点增加为50 余组,与中医穴位相对照,二者均有压痛的性质,有压诊放射痛的性质,有局部索状、结块状纤维性硬韧变化等.结论:G 氏压痛点和中医穴位均为身体病症的炎症性反应点,具有诊断和治疗的意义.相对健康者的这些部位多是肌腱筋膜附着在骨关节的部位,具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分布和对内外环境各因素敏锐的反应性.

  • 浅析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相对性与整体性

    作者:吴艳英;任晓暄;吉毛先;蓝莹;王珊;李凯歌;谭莉华;郭孟玮;张红林

    总结经穴效应特异性相关的研究文献,探讨经穴效应特异性的整体性是否存在,分析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相对性与整体性关系.电子检索2007年1月至2017年10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有关经穴效应特异性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献,结果共检索出39篇符合文献,分别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经络学说的整体观及现代研究3个方面总结分析经穴效应特异性的整体性.经穴效应特异性不仅具有相对性,还存在整体性;经穴效应特异性的整体性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经络学说的整体性密切相关;正是因为经穴效应特异性存在整体性,所以它才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 人体穴位伏安特性研究

    作者:沈雪勇;魏建子;张一和;丁光宏;王彩虹;张海蒙;周钰;王霆

    目的:研究人体穴位伏安特性的基本特征及随生理、病理变化出现的改变,探讨其生物物理学基础.方法:对本研究组近10年来有关穴位伏安特性研究工作进行整理分析.结果:人体穴位伏安特性曲线具有非线性、惯性两大特征.与对照点比较,穴位低电阻特征并非普遍存在,而低惯性特征则较具普遍性.穴位伏安面积不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而大部分穴位的惯性面积则具显著的昼夜节律性,其峰值相位和体温节律的谷值相位相应.心脏病患者和胃病患者穴位伏安特性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穴位特异性,病变缓解后穴位伏安特性也恢复正常.尸体穴位伏安面积和惯性面积均明显小于正常人,正常人穴位所具有的非线性和惯性特征在尸体上消失.结论:人体穴位具有非线性、惯性两大特征,穴位非线性特征反映了人体作为高等生物所具有的生理与行为的复杂性,而惯性特征则与穴位能量代谢有关.穴位惯性面积比伏安面积更能敏感地反映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应是今后穴位电学特性研究的重要指标.

  • 脑功能成像技术在穴位特异性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苏世君;赵晓峰;王舒

    探讨脑功能成像技术在穴位特异性研究中的作用.检索利用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穴位激活脑区方面的相关文献,对比分析其研究.结果发现:①针刺可改善脑血管病患者的脑血流低灌注状态,这可能是针刺治疗效应机制;②针刺治疗具有选择性调节作用,其效应与人体的状态和脑功能区的状态有关;③脑功能成像技术可以明确区分针刺的治疗作用和安慰作用;④穴位在激活脑区方面有一定的特异性,但不同实验所得结果不完全相同.脑功能成像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经穴特异性,但诸多干扰因素影响实验的准确性,为了使实验设计更严谨,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今后的实验设计有待完善.

  • 论腧穴结构的"三位一体"特征

    作者:陈军德

    为探讨腧穴组织结构的组成及功能活动的特点,利用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深入讨论腧穴的组成特点.人体腧穴可能是由成体干细胞龛样微环境和相关的特殊分化细胞在体内生物应力网络"结点"作用的络合下,以"穴居"样的方式被组合在一起的组织结构.人体腧穴组织结构及其功能活动特点可以用"三位一体"的假说给予概括.

  • 腧穴间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的研究

    作者:李学惠;王琴玉;高忻洙;胡玲

    目的:探讨腧穴间协同与拮抗作用.方法:回顾有关文献,从临床观察、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几个方面,对腧穴间存在的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腧穴作用的协同与拮抗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穴位电阻检测与技术研究分析

    作者:马忆南;杨华元;陈静静;冯麟;李立国

    为总结和分析穴位电阻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探讨相应的解决思路,收集了1990-2011年的相关穴位电阻检测方面的文献,探讨不同检测类型仪器的优势和不足.穴位电阻的检测技术已取得一定的进展,这些技术通常用来进行腧穴定位和临床诊断,检测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电路模型的改进,可连续检测更长时间、介质干扰更少等.但以往研究往往集中在皮肤电阻的检测,由于皮肤电阻并不等于穴位电阻,等效电路的设计不能反映穴位内部细胞、组织和神经的情况,而且检测技术也存在缺陷,主要影响因素如电极极化、接触介质和穴位解剖特点等难以排除,使得穴位电阻不能成为临床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别的有效依据.针对上述穴位电阻研究的技术手段存在的瓶颈问题,提出需要通过修改技术方法、电路模型设计,并采用建立数学模型等使研究更加符合生命活体系统的要求,在穴位电阻研究中考虑人体的电感等,在仪器的设计中要尽量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使实验设计能充分体现穴位内部的电阻变化规律.

  • 任脉鸠尾穴的数字可视化构建及研究

    作者:孟向文;刘建卫;郭义;陈泽林

    目的:建立包含任脉鸠尾穴的数字化可视人.方法:应用中国数字化虚拟人体(VCH)数据集及三维建模软件,结合针灸学知识和腧穴解剖学,借助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建立鸠尾穴的可视化浏览软件.结果:通过建立交互式的腧穴三维可视化浏览软件,能够从各个层面直观地表达鸠尾穴的位置及毗邻的主要组织结构.提出鸠尾穴的针刺方向应斜向下刺,避免伤及心肝等重要脏器,安全深度为1.0~1.5 cm.结论:利用数字化可视人技术能够实现腧穴的三维表达,可作为数字化教学的平台,并结合教材研究穴位针刺的角度及深度.

  • 33个单穴主治的临床研究

    作者:郑媛媛;马增斌;马良宵;郭楠楠;李淳;王燕平;程凯;杨欢;刘婉宁;金侣位;朱江

    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方法,对单穴的主治作用进行科学的验证,为单穴主治作用的确定提供临床依据.在52项研究中,有40项研究结果显示针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11项研究显示2组疗效相当;1项研究显示针刺观察组疗效不如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观察周期内,针灸单穴治疗病症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效果.

  • 斑马鱼体表类穴位与类经络结构的初步观察

    作者:晋志高;景向红;李继伟;张璐;蒋瑾

    目的:探讨斑马鱼是否存在类经络与类穴位结构.方法:将成年斑马鱼活体经10μmol/LDiA水溶液染色,麻醉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DiA荧光标记物呈亮圆点状,若干标记物聚集在一起形成簇状,有规律地分布于身体各个部位.在躯体部,标记物从背部到腹部沿躯干纵轴形成4条线,背侧线、背外侧线、外侧线和腹侧线.在高倍镜下观察,又可依据其神经联系的不同将外侧线分为外侧上线和外侧下线,将腹侧线分为腹外侧线和腹侧线.结论:斑马鱼体表感觉器官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若干感觉器官聚集在一起形成簇,若干簇又有规律地沿躯体长轴排成线,类似于传统经络与穴位.

  • 穴位免疫疗法的实验研究--不同注射方法对环磷酰胺造模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杨骏;李俊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途径注射基因重组白细胞介素-2(rIL-2)对环磷酰胺造模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应用穴位免疫疗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环磷酰胺造模大鼠,以大鼠胸腺、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血清IL-2含量为指标,通过穴位注射、肌肉注射rIL-2及穴位注射生理盐水进行疗效比较.结果:3种治疗方法均能显著提高环磷酰胺造模大鼠降低的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血清IL-2含量(P<0.05,P<0.001),以穴位注射rIL-2组指标改善意义显著(P<0.001);但3种方法对造模大鼠降低的胸腺指数的提高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穴位注射rIL-2疗效优于肌肉注射rIL-2.

  • "水沟"穴对脑缺血模型大鼠脑神经细胞坏死的影响——从形态学角度论证经穴的特异性

    作者:

    目的:从形态学角度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水沟"与非穴位对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细胞坏死的抑制作用.方法:选用Wistar成年健康雄性大鼠4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非针刺组、针刺组(水沟组和非穴组)6组,每组7只.除正常组、假手术组外,其他4组参照Zea-Longa线拴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针刺组分别对"水沟"穴以及非穴(胁下非经非穴点),施以频率180次/min、持续时间5 s的针刺干预.以光镜下神经细胞坏死率及电镜下神经细胞坏死程度作为评价效应指标.结果:①光镜下,与模型对照组(0.66±0.18)相比,非针刺组(0.67±0.34)和针刺非穴组(0.59±0.11)神经细胞坏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水沟组(0.20±0.12)神经细胞坏死率明显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不给予任何干预(非针刺组)与给予不正确干预(非穴组),都不能减轻神经细胞的损伤,当给予正确的穴位("水沟"穴)干预时,就可明显减轻神经细胞的坏死率,体现了穴位的特异性.②电镜下,非针刺组和针刺非穴组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接近模型对照组,表现为神经细胞的高度水肿及细胞器的严重破坏;水沟组则接近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神经细胞破坏程度均较低.结论:针刺"水沟"穴可抑制MCAO大鼠神经细胞坏死,保护神经元,而非穴无此作用,显示了穴位特异性.

  • 针刺大陵穴对大脑皮质的影响——MRI研究

    作者:陈鹏;赵百孝;秦伟;陈红燕;田捷;樊永平;周冰;刘姗姗

    目的:探讨针刺大陵穴治疗精神性疾病的中枢神经系统机制.方法: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针刺大陵后脑功能区变化.纳入8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受试对象,每名受试者在大陵穴接受针刺刺激,刺激模式为"休息-刺激-体息-刺激-休息",终所获得的数据采用SPM 2软件包分析其作用部位.结果:针刺大陵穴所获得的脑激活区主要位于额下回的Brodmann 46/47/44/9区,额中回的Brodmann 6区,颞上回的Brodmann 22区,中央后回和顶下小叶的Brodmann 40区.结论:额颞叶损伤、额叶功能低下或激活程度不够与精神性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针刺大陵穴对精神性疾病治疗作用的起效途径之一可能是通过激活中枢神经系统端脑额颞叶皮质完成的.

  • 经穴特异性研究的思考

    作者:吴焕淦;姚伟;周恩华;东贵荣;左传涛;刘慧荣

    经穴特异性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但缺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回答经穴特异性和影响效应产生的关键因素等科学问题,尚缺乏有说服力的结论性研究成果.经穴特异性研究,应围绕针灸有效病症的经穴展开,采用多种现代科学技术,解决"针灸有效病症经穴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效应及其配伍规律"的关键科学问题,创立经穴特异性理论模型,以丰富和发展经穴特异性理论.

49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