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简单的养生法:踢腿拍足

    作者:孙鸿宾

    人体12条经络连接手、足与内脏,遍布全身上下,其中有6条经络是经过手指端,还有6条经络循行于足.虽然有6条经络在手,6条经络在足,但它们之间互相有着密切的联系,故手足都有全身各器官的反射区.人们通过手足的锻炼,也因此能调节全身功能,并可疏通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 您会存想经络吗?--把经络"看"个清清楚楚、透透亮亮

    作者:庄原

    成书于汉代的<阴符经>说:"天机在目",隐约地传达了古代养生家对目光内视是多么重视.经络存想就是把目光转向体内,巡视经络循行的路线,寻找体内的经气淤阻和经气虚弱之处,以意导气调之.一旦精通了此道,在诊断自身健康状况方面,任何人都无法与你相比.一旦发觉了问题,便可用内功、中草药、推拿等治疗手法及时对症治疗.

  • 痤疮诊治经验谈

    作者:朱平

    一、痤疮病损部位与相关脏腑面部痤疮的发生是受多种致病因素影响所引起.经笔者对1992~1999年治疗的660例痤疮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其发生的部位与相关脏腑功能失调及所影响因素似有一定规律可循.

    关键词: 经络循行 痤疮
  • 基于小波变换的皮肤温度和血流振荡的相关性研究——一种可用于经络穴位研究的新技术

    作者:СподтаевС.В.;МмороэовМ.К;ФрикП.Г.;张文彭;张寅;陈玥舟

    研究背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经络、穴位的客观检测与针灸的作用机理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经穴的低阻抗特性,针刺时的肌电、局部血流图、红外热象轨迹、同位素示踪等循经变化特点,经穴部位神经与血管分布特征等研究,使人们对经络、穴位的认识不断深入.近40年来,从温度计测温、液晶显像、红外热像技术,随着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先后用于经络、穴位温度的测量观察.已有的研究表明,人体正常状态下与生理、病理状态变化时,均可能出现经络和穴位的皮肤温度与非经络处不同或更为明显的改变,针刺穴位可引起相应经络循行部位与经穴的温度变化,为经穴的相对特异性、效应性及其用于疾病诊断与治疗提供了依据.然而,对于经穴温度变化的机理、调节途径等认识很少.

  • 临床艾灸发现带脉循行1例

    作者:

    激发循经感传,气至病所,是针灸治病的一个特色.笔者近来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到1例经络感传现象,报道如下.患者施某某,女,43岁,2006年12月12日因腰痛月余、加重3 d前来就诊.自述腰部酸胀疼痛下坠,需要双手托腰,不能久站,四肢冰冷,穿厚衣而不解.每年立冬开始疼痛,逐步加剧,到春暖花开时才会缓解,夏天没有腰痛症状.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微弦.曾做X线、CT等检查,均未发现病变.服用补肝肾强筋骨中药及镇痛解痉西药效果不明显.查体:双侧下肢病理反射检查阴性,腰椎生理曲度正常,双侧腰肌柔软,在关元俞之间有轻微的压痛.遂以隔姜灸命门、腰阳关、双侧关元俞、天应穴.

    关键词: 带脉 经络循行 艾灸
  • 试论经络的"阴阳相贯"

    作者:孙永显

    论述了络脉,尤其是孙络,是经络系统"阴阳相贯"的重要部位,在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指出了目前对传统意义上的十二经脉阴阳相贯说的解释存在的缺憾不足之处.认为在教学、科研、临床上和经络标准化研究中对以上两个问题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 小腿经络区体被组织的血管形态学研究

    作者:楼新法;梅劲;蒋松鹤;施全;张瑞峰;唐茂林

    目的:观察小腿经络区的体被组织内血管的分布.方法:采用巨微解剖、全身动脉放射显影及图像分析技术,解剖12只下肢的体被组织,观察分析小腿经络沿线的体被组织内血管来源、分支和吻合情况.结果:足三阴经、胆经、膀胱经线区的小腿体被组织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在动脉显影X线图像上分别形成一条明显的营养血管链;胃经沿线血管密度未见增高,也未见明显的营养血管链.结论:除胃经外,小腿经络区体被组织内均形成一条明显的皮神经营养血管链.

  • 通过经络的科学定位,探索中医振兴之路

    作者:李定忠;付松涛;米荷音;李秀章;张长林;张维波

    通过50多年的经络研究和临床实践,笔者认识到中医作为诠释人体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整体的、动态的系统医学,应该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经络是机体能量信息以电磁振荡形式在体内沟通和连动所形成的闭合环路体系,具有许多量子特征,不能用固定的组织结构硬套.经络感传研究发现,经络循行线具有漂移现象,这正是经络动态运行规律的体现.通过动态的信息触发和生物共振,经络系统自组织地发挥着整体调整作用.遵循经络的量子特征和规律,不仅创新了经络疗法,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经络在量子信息医学中的科学定位为中医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突破口.

  • 经脉循行规律研究

    作者:王鸿谟

    目的:探讨经脉循行的基本规律.方法:以<黄帝内经>等经典医籍为依据,继承前人的成熟经验,并加以发展.结论:经脉循行规律有命名规律、分布规律、交接交会规律,表里配合规律,以及终始走向规律、经气双向运行规律、脏腑使道联络规律、经脉分野规律8项.

    关键词: 经络循行 经络研究
  • 经络分野规律研究

    作者:王鸿谟

    目的:探讨外络于官窍肢体的经络配布规律.方法:以<内经>、<难经>等经典理论为依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官窍肢节各有其立体交叉式经络配布,称为经络分野规律.结论:研究经络分野规律,可以指导辨证论治、促进经络学继续发展.

  • 肝经、肺经脑内分布区域的fMRI研究

    作者:徐放明;谢鹏;吕发金;牟君;李咏梅;赵建农;陈维娟;龚启勇;赵立波;刘庆军;申林;翟红;杨德雨

    目的:探讨肝经、肺经在脑内的分布情况,为构建脑内经络理论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将健康大学生60人随机分为肝经组(Ⅰ)和肺经组(Ⅱ),每组按五输穴各分为5小组,分别为大敦(Ⅰ1)、行间(Ⅰ2)、太冲(Ⅰ3)、中封(Ⅰ4)、曲泉(Ⅰ5)和少商(Ⅱ1)、鱼际(Ⅱ2)、太渊(Ⅱ3)、经渠(Ⅱ4)、尺泽(Ⅱ5),每小组6人.采用fMRI技术观察针刺各穴激活脑区的情况.采用SPM 2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以P<0.01的像素构成统计参数图,按照Talairach坐标行解剖定位,获得实验任务激活的脑区,以肝经、肺经各自五输穴共同激活的脑区为肝经、肺经在脑内的分布区域.结果:针刺肝经五输穴共同激活的脑区为:同侧BA 34、BA 47、红核,对侧BA 19、BA 30、BA 39、顶上小叶、小脑斜坡,两侧BA 3、小脑顶;针刺肺经五输穴共同激活的脑区为:同侧BA 2、BA 18、BA 35,对侧BA 19、黑质.结论:肝经、肺经在脑内有其相对特异性分布区域,提示经脉到脑可能存在特异性联系.

  • 跷脉的循行特点及主治规律

    作者:王磊;谷世哲;马惠芳

    为了进一步探讨跷脉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古代阴阳跷脉的循行分布为依据,分析了跷脉循行的特点,并从跷主肢体功能异常,跷主眼目开合,跷主神志异常三方面对阴阳跷脉的主治规律加以总结.

  • 关于"十二经脉皆入脑"的假设

    作者:徐放明;谢鹏;牟君;杨德雨

    在经络系统的20经脉中,入脑者只有5条,脑内循行路径也很模糊.电生理及影像学研究表明,针灸腧穴产生的信号可传入脑,且不以腧穴所属经脉是否入脑为限.据此,笔者提出"十二经脉皆入脑"的假设,以构建"脑内经络"假说.经络理论体系中入脑经脉少、脑内循行路径不甚清楚,可能与经络发现的手段以感觉为主有关.今后应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经络在脑内循行的研究,以完善经络理论.

  • 经络物质构成模型假说

    作者:卢六沙

    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大重要"物质"支柱.继提出经络物质构成模型后,依据结构与机能是辨证统一的原则,笔者对国内、外同仁所完成的大量与经络解剖同位、生理类同的实验观察进行较深入的探究后发现,"阳阴互根""卫气"等常人看似难以理解的中医基本概念,均可在经络这一生命期间呈液晶态的体液上物质地表现出来.

  • 针刺次声能量治病机制的分析

    作者:王西明

    次声波是振动频率低于20 Hz的声波,其特点是波长较长、衰减程度弱、传播过程不易被介质吸收、具有很强的穿透力.人体和体内器官固有振动频率均在次声振动范围内,次声波对人体有较强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针刺腧穴的过程可看成是一个含有阻尼的受迫振动过程,针刺过程能产生2~15 Hz的次声波,很容易和人体及体内各器官产生共振.经计算针刺过程的声压和声强还发现,针刺次声波有4个特点:总能量小、振幅小、声强大、沿经络线定向传播.因为经络线是传播低频声音即次声波的良好通道,所以针刺次声能量可以顺利通过经络线到达病灶,穿透病态组织,改善组织或器官功能.

  • 经络腧穴教学方法探讨

    作者:

    根据经络的循行规律和腧穴的位置特点,总结出"相对穴",它使经络、腧穴、操作三位一体,既能方便掌握经络的循行;又使腧穴的定位方便,知一晓二;应用对刺或透刺,操作方便,疗效显著.在针灸教学中应用相对穴,可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对学习经络腧穴起到提纲携领的作用.

  • 冲脉理论对于更年期反应的意义

    作者:张佛明;郭长青

    目的:探讨冲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古代文献上冲脉的循行分布为依据,分析冲脉循行的特点,并从冲脉在人身中的作用和冲脉主病两个方面对冲脉的主治规律进行总结,进一步探讨冲脉与人体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关系.结论:对于内分泌失调所致之病症,如更年期综合征以及老年人气血两虚所致之病症,针灸疗法能发挥药物所不能及的作用,应当引起关注.

  • 胁痛详解

    作者:赵安琪

    胁痛是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位的统称.按经络循行来讲,两胁为足厥阴、足少阳经循行所过,故胁肋疼痛多与肝胆疾患有关;按现代医学解剖位置来看,两侧下胸肋及肋缘部正好是肝胆胰所居之处,所以胁痛可见于多种西医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寄生虫病、肝癌、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胰腺炎、胁肋外伤以及肋间神经痛等.

  • 激发"远端循经感传"在针灸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张红林

    在<针灸治疗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往往对讲授的点睛之处不能回应,经调查发现这主要是学生们对"气至病所"缺乏感性认识所致,所以指导学生有效地激发出远端循经感传现象,对学生理解经络循行,验证针灸理论的正确性,提高临床疗效是非常有好处的.

  • 试析中医理论在临床运用中存在的几点困惑

    作者:左仲

    中医解剖失传,至今无完备的脏腑形态学说.脏腑究竟是六脏六腑,还是五脏六腑,男女奇恒之腑的差异,<内经>小心、命门的诠释,相火在脏器的归属,六脏在三焦的正确分配,肾不藏精,特别是六脏之一的心包络与三焦的脏腑形态等,一直是中医界十分关注的问题.笔者以清初医家程知的理论为基础,以<难经>命门学说为核心,以<内经>小心、命门理论为指归,以心包络脏为主体.阐述了心包络脏在男女的异同,各别的脏器形态,所处的位置、组织结构、生理病理、经络循行、脉诊部位,以及与五脏、奇经八脉的相互关系,提出心包络不是心脏的外卫组织,而是藏精、主生殖的实质器官,将小心、女子包、相火、命门、手厥阴心包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力求中医脏腑学说的进一步完善.

45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