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密度微丝蚴血症者自然消长的现场观察

    作者:方卫华;郑来生

    为了探索不同密度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者自然消长情况,1988年4月~1992年5月,与省卫生防疫站及原临川区第一卫生防疫站丝虫病防治人员,在临川区钟岭乡缴上村进行了现场观察.现报道如下.1 现场概况缴上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 411人,所属的10个自然村沿抚河呈带状分布.其中有7个自然村地势低洼,几乎每年发生洪涝.1986年缴上村微丝蚴率为5.33%(70/1257),其中李家洲为19.74%,戈家为9.91 %.微丝蚴密度100条/120 μl以上8人,11~100条/120 μl 33人,10条以下/120 μl 29人,高者为820条/120 μl,低为1条/120 μl.

  • 山东省寄研所寄防专业人才5年情况分析

    作者:杨国华;刘和平;江有海

    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是山东省唯一的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机构,肩负着寄生虫病防治研究、医疗服务、人才培训、科技开发、指导全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等任务.该所的寄防专业技术人员在全国率先基本消灭黑热病、丝虫病和疟疾三大寄生虫病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了解寄防专业人才的近况,给上级有关部门及领导的决策提供参考,现对该所近5年的寄防专业技术人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 转基因蚊研究进展

    作者:郑学礼;陈晓光;王春梅

    目前,疟疾、登革热、黄热病、丝虫病和尼罗河病毒病等蚊媒性疾病,仍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蚊虫对杀虫剂及其所携带病原体对治疗药物抗性的产生,使蚊媒性疾病广泛存在,某些疾病则呈上升趋势.而目前对蚊传播的大多数疾病尚无有效的控制方法,其仍是世界医学界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1991年一个研究小组和相关机构及基金会代表在美国Tucson召开会议,制订了一个研究计划,提出采用分子遗传工具,遗传修饰媒介,从而达到控制媒介传播疾病的目的.尽管会议对许多媒介与传播疾病做了讨论,但是WHO/TDR作为主要指导机构,提议研究的焦点主要放在疟疾及其传播媒介方面,并制订了一个文件,使遗传控制策略付诸实施[1].近年来,在转基因蚊研究方面主要进展包括胚克隆转染、启动子鉴定、抗病原体效应基因鉴定、转基因昆虫种群繁殖和性遗传机制等.

  • 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概况

    作者:刘和平;杨国华;黄勇;邓绪礼

    山东原是寄生虫病流行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全省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努力下,经过几十年的积极防治,早在20世纪50年代,山东就率先在全国基本消灭了黑热病,20世纪80年代又基本消灭了丝虫病和疟疾,获得全国防治工作"三连冠",创造了我国灭病史上的辉煌业绩.进入20世纪90年代,主要对丝虫病和疟疾实施了基本消灭后的监测,进行了华支睾吸虫病、肠道寄生虫病的查治,开展了绦/囊虫病和弓形虫病的调查研究等工作,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

  • 广西寄生虫病防治40年成就与展望

    作者:王槐芳;王树声;石维志;黎学铭;李锦辉

    广西位于祖国的南疆,境内山多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1],是有名的"瘴疠之地"[1,2].建国以来,我区对危害严重的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和钩虫病等寄生虫病开展了全面查治,经过40多年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区达到了消灭血吸虫病和丝虫病标准;疟疾发病率降至0.007‰,有72个县、市达到基本消灭标准;甲苯达唑药盐和药糖片防治钩虫病也取得新的进展.

  • 湖南省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

    作者:段绩辉

    目的探讨达到消除丝虫病地区继续监测的措施及效果. 方法选择湖南省边远、贫困地区、防治监测中可能存在薄弱环节的地区和外来流动人口聚集区搜索残存传染源,对原微丝蚴血症者追踪观察并进行蚊媒监测.采用常规厚血膜双片法检查微丝蚴;个体解剖方法检查蚊媒感染幼丝虫情况. 结果复查经治疗转阴20~26年后的原微丝蚴血症者611例和防治监测工作中存在薄弱环节地区血检13 171人以及流动人口3 631人,均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解剖致倦库蚊3 050只,未检出幼丝虫感染蚊. 结论湖南省消除丝虫病后的成果巩固,但全国和全球尚未消灭丝虫病,监测措施仍不能终止,其方法需要改进.

    关键词: 丝虫病 消除 监测
  • 日照市丝虫病防治与监测研究

    作者:费聿奎;汉京华;刘昌伟;苗伟;董庶军

    目的总结和分析丝虫病的防治方法和效果,探讨消除丝虫病的有效途径.方法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日照市丝虫病的流行趋势、防治措施、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1956年调查,日照市人群微丝蚴率为15.13%,传播媒介为淡色库蚊.经过反复普查普治,1980年微丝蚴率降为0.09%,达到了部颁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此后,经过针对性查治和监测,残存传染源得到彻底净化,1984年以来,病原学和蚊媒监测未再发现丝虫感染者和阳性蚊.2003年经省级审评确认达到部颁消除丝虫病标准.结论日照市丝虫病流行趋于终止.以消除传染源为主导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是切实可行和卓有成效的.在丝虫病防治后期开展对残存传染源的管理与监测,是消除丝虫病的有效途径.

  • 甲亢粘液性水肿误诊丝虫病象皮腿1例

    作者:严军

    患者,男,46岁,四川高县人.因突眼伴双小腿进行性肿胀14个月入院.14个月前患者出现心悸、怕热、多汗、易饥、消瘦.颜面、双手背、双下肢肿胀,并发现突眼、颈粗,9个月前到成都国济甲亢病医院检查,测FT3 6.49 pg/ml、FT4 27.98 pg/ml,TSH 1.45 uiu/ml,诊为甲亢.给予抗甲亢药物治疗20 d,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变,再次到该医院进行放射性I131治疗.此后症状逐渐好转,饥饿感改善,体重增加,其他症状多汗、心悸等缓解.

  • 当前我国猪带绦、囊虫病防治研究中的问题和对策

    作者:马云祥

    猪带绦、囊虫病是我国重要的人体寄生虫病,在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尤以东北、西北、华北和西南地区的一些省和地区发病率较高.人得病后,轻者毫无症状,重者可引起严重的临床表现,甚至造成残废和死亡,对人体健康危害甚大.70年代以来 ,由于新的抗寄生虫药物吡喹酮、阿苯哒唑的临床应用,以及CT和MRI的问世,使得囊虫病的治疗和诊断得到突破性进展,数以万计的囊虫病患者得到救治."八五"以来,随着我国丝虫病、黑热病、疟疾、日本血吸虫病的基本控制或发病率的大幅度下降,全国寄生虫病防治重点有所转移,在我国防治寄生虫病"八五"计划中,已将猪带绦、囊虫病列为重点防治对象之一."九五"计划卫生部再次将猪带绦、囊虫病列为重点防治的疾病.但是,10余年来在猪带绦、囊虫病防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猪带绦、囊虫病防治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需要各级领导和专业人员给予重视,并认真加以思考、研究、讨论并采取相应对策.

  • 山东省丝虫病的防治与监测

    作者:傅兆义;刘新;张其中;唐彦峰

    目的:丝虫病在山东省流行严重,威胁劳动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工农业生产,为此,从50年代初即开展了大力防治.方法 :采取普查普治、全民服药、海群生药盐防治、晚期病人治疗、消灭传播媒介等措施.结果:丝虫病发病率逐年下降,1983年达到基本消灭.从1984年起又在全省范围内采取了横向、纵向10余年的监测,证实丝虫病在山东省的传播已被阻断,达到了消灭的标准.结论:丝防工作必须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坚持反复斗争,落实各项防治措施,方能达到消灭之目的.

  • 1984至2002年山东省消灭丝虫病后丝虫病的监测分析

    作者:付兆义;桂建军;缪峰

    目的监测山东省消灭丝虫病后丝虫病的流行情况.方法系统阐述了1984~2002年丝虫病的监测结果.横向监测,采取病原学、媒介学、血清学、流动人口监测、晚期病人调查等方法.纵向监测,根据不同的地理方位及原丝虫病流行区发病率的高低,在全省各地共选择5个县5个乡(镇)18个行政村进行固定监测.结果横向监测,在全省74个流行县(市、区)共调查502个乡(镇)1 345个自然村,血检954 467人,检出微丝蚴阳性者30例,阳性率为0.003%;媒介调查,共解剖淡色库蚊378 816只,检出阳性蚊虫161只,自然感染率为0.04%;血清学调查,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10 667人次,丝虫抗体阳性者148例,阳性率为1.39%,接近非流行区人群水平;流动人口监测,在45个县(市、区)335个乡4 473个村庄共血检36 559人,检出微丝蚴阳性者147例,阳性率为0.40%.纵向监测显示,累计检出微丝蚴阳性者59例,全部在3~6年内自然转阴,蚊媒自然感染率为0.04%,并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监测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达到卫生部颁布的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 大链壶菌灭蚊的优点及缺点分析

    作者:王荣新

    蚊虫是疟疾、脑炎、丝虫病病原体以及许多虫媒病毒的传播媒介[1].对蚊媒病的防治措施有药物治疗、接种疫苗以及开展蚊虫生物和综合防治.在生物灭蚊剂中,大链壶菌(Lagenidium giganteum)被认为是一种有希望的灭蚊真菌[2].了解大链壶菌灭蚊的优点和缺点,对于充分发挥大链壶菌的长处而避免或克服其不足具有重要意义.

  • 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实验室同步驯化实验

    作者:康杨;许国君;魏红雨;郁涛;席芸华;张富南;康万民

    嗜人按蚊(Anopheles anthropophgus Xu and Feng,1975)是我国疟疾和丝 虫病的重要媒介,对其研究从未停止过。1938年姚永政等在南京发现中华按蚊卵的甲板有3 种类型〔1〕;1958年冯兰洲在杭州调查,证实窄卵型中华按蚊传播丝虫病作用比宽 卵型种群更重要〔2〕;1962年何琦等将窄卵型中华按蚊鉴定为雷氏按蚊(An.lest eri)〔3〕;1975年许锦江等根据我国和东南亚的雷氏按蚊在形态和生态上有明显 差别,定为雷氏按蚊嗜人亚种(An.lesteri anthropophagus Xu and Feng 1975) 〔4〕;1981年马素芳〔5〕根据形态和生态特征认定为独立种,而不是亚种。达 成共识后,从此正式使用嗜人按蚊学名。目前所知该蚊仅分布于中国。中华按蚊(An.sin ensis wiedemann,1828)为我国广泛分布蚊种,还分布于亚洲和欧洲许多国家,也是疟疾 和丝虫病的传播媒介。这两种按蚊在分类学、流行病学、杀虫剂敏感性测定等方面都成为医 学昆虫重要研究材料。  关于按蚊饲养方法,国际上1970年报告了35种按蚊的饲养〔6〕。我国驯化按蚊常遇 到自然交配困难、吸血率低、卵孵化率低、幼虫死亡率高等问题〔7-8〕。过去我省 长期从江苏和上海引进驯化的这两种按蚊做实验,难以避免不同地区品系间存在的差异。19 99年我们用长光期的自然光,在实验室同步成功地驯化了四川地区的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 1 材料和方法1.1 蚊虫来源 1999年8~9月自四川省邛崃市卧龙 乡和毗邻的名山县紫霞乡牛舍捕捉吸血成蚊,单个产卵鉴定蚊种,分种饲养。1.2 实验室条件 成虫室温度(25±2)℃,相对湿度 80%左右;幼虫实验室温度(28±2)℃,水温25~27℃。

  • 龙游县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监测工作报告

    作者:兰锦清;吕建民;徐江荣;王黎洪;陈毓土

    目的为了解龙游县丝虫病流行历史、防治过程,总结经验,做好后期血测工作,力争达到卫生部规定的消灭丝虫病标准.方法按照浙江省卫生厅<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监测技术方案>进行,开展病原学监测、蚊媒监测和晚期丝虫病人调查,以流行乡、村为单位确定监测点.在监测点内以5周岁以上居民为监测对象,血检采用双片法.采血时间晚上21时至次日凌晨2时之间进行.血片干后溶血,美蓝染色,镜检.结果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10年内(1992年)和10年后(1999年)的病原学监测,共监测5个流行乡中的10个流行村,血检人数4 494人,占流行乡镇数的50%.流行区人口覆盖率为3.97%,均未发现微丝蚴阳性者.蚊媒监测,解剖中华按蚊873只,库蚊149只,均未发现人体蚴丝虫阳性(感染),对基本消灭前的历史晚期丝虫病人进行个案调查,共查78例,其中已死亡38例,健在40例,年龄大的86岁,小的38岁,病程长的64年,短23年.流动人口病原学监测108人,均未发现微丝蚴阳性者.结论龙游县自1984年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后,采用病原学、血清学及蚊媒和流动人口等方法进行监测,均未发现微丝蚴阳性者.此结果表明丝虫病传染源已被消灭, 传播途径已被阻断, 并达到卫生部规定的消灭丝虫病标准,2000年浙江省卫生厅下文公布龙游县成为衢州市消灭丝虫病达标县.

  • 中缅边境缅甸边民丝虫病1例报告

    作者:陈国伟;蔺应学;李华宪

    2007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证实中国已经实现消灭丝虫病的目标.2009年9月我们在与云南省盈江县那邦镇边境相邻的缅甸克钦邦第二特区(拉咱市)总医院进行疟疾联防活动时,发现该院于2009年7月20日诊断出1例丝虫病.由于该病例携带具有传染性的微丝蚴,在距我国边境较近的地区活动,对已经消灭丝虫病的我国可能造成一些影响.为了核实疫情和评估对我国的输入影响,我们进行了调查.

  • 三带喙库蚊实验室种群的建立

    作者:李明义;王慧敏;刘成模

    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 Giles 1901)是流行性乙型脑炎和丝虫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在我国分布很广,对人类危害甚大.关于该蚊的人工饲养,Newson(1956)和 Blakeslee等在日本406医学实验室培育成功,繁殖6代.在国内,1973年张淑媛等[1]亦首次在实验室人工饲养繁殖成功.为了探索简便、能大量繁殖三带喙库蚊的饲养方法,我们于1982年8月在实验室对沈阳地区的三带喙库蚊人工饲养驯化难点进行了研究,经过不断的探索、改进,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成功,在东北地区首次建立了三带喙库蚊实验室种群.该方法大大地简化了饲养程序,幼虫饲料取材方便,经济,易合成.该种群经十几年人工饲养稳定繁殖到第289代,并对该蚊卵块孵化进行了连续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探索中国病媒生物可持续控制之路

    作者:刘起勇;孟凤霞;鲁亮;汪诚信

    1中国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概况在中国,由病媒生物传播的疾病占法定报告传染病的近1/3.其中,甲类传染病有鼠疫;乙类传染病有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和疟疾;丙类传染病有流行性/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另外还有一些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没有列入法定报告传染病,包括莱姆病、恙虫病、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巴尔通体病等.

  • 继发于乳腺癌的医源性血管肿瘤

    作者:Steven D.Billings;韩安家

    Stewart和Treves[1]首次报道了6例乳腺癌患者经手术根治和淋巴结清扫后继发了血管肉瘤,这些患者多在乳腺癌根治术10年后在其胸壁或同侧前臂出现血管肉瘤.关于血管肉瘤的病因起初存在争议,因一些乳腺癌患者同时也接受了放疗,然而部分乳腺癌患者并未接受放疗,这与许多肿瘤发生于辐射场之外的事实共同支持淋巴水肿是医源性血管肉瘤的重要致病因素[1-2].另外,血管肉瘤可发生于其他引起慢性淋巴水肿的疾病,包括先天性淋巴水肿,肥胖和丝虫病也支持这一观点[3-5].

  • 丝虫特异IgG4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验检测试剂盒应用价值的研究

    作者:王军;魏庆宽;郭菁华;高中静;贾凤菊;李瑾;公茂庆;黄炳成

    目的:探讨丝虫特异IgG4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验(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丝虫病患者血清和滤纸血中特异IgG4亚类抗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应用丝虫特异IgG4 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微丝蚴阳性患者血清或滤纸血、其他蠕虫患者血清、晚期丝虫病患者滤纸血、原微丝蚴血症转阴者滤纸血和基本消除丝虫病后出生儿童滤纸血以及消除丝虫病后不同时间居民血清或滤纸血样本。采用两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分析血清与滤纸血检测相同稀释度下的IgG4的A值差异。结果检测86例微丝蚴阳性患者血清,显示丝虫特异IgG4阳性81例,阳性符合率94.19%。检测97份其他蠕虫患者血清、58份阴性冻存血清和100份正常健康人对照血清,显示丝虫特异IgG4全部阴性,阴性符合率100%。4例现症微丝蚴血症患者,血清和滤纸血丝虫特异IgG4全部阳性,血清阳性吸光度(A)值均高于同一患者滤纸血样本 A 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26,P>0.05)。检测48例晚期丝虫病患者滤纸血、76例原微丝蚴血症转阴者滤纸血、312例基本消除丝虫病地区1983年后出生儿童滤纸血,显示丝虫特异IgG4全部阴性。检测原丝虫病高中度流行地区消除丝虫病后的枣庄、泰安和济宁地市居民滤纸血和血清样本分别为2744份、2243份和800份,显示丝虫特异IgG4全部阴性。结论丝虫特异IgG4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验的检测试剂盒敏感度高、特异度强、操作简便快捷,特别适用于丝虫病诊断和消除丝虫病地区的疾病监测。

  • 后腹腔镜与开放手术行肾蒂淋巴管结扎治疗乳糜尿

    作者:朱庆国;张旭;马鑫;郑涛;李宏召;阮黎;何延瑜;叶章群

    目的评价后腹腔镜技术行肾蒂淋巴管结扎术的临床效果,并与传统开放手术比较.方法确诊乳糜尿的患者53例,年龄30~68岁.病变位于左侧29例,右侧22例,双侧2例.分别经腹膜后腹腔镜(A组,41例,43侧)以及传统开放手术(B组,12例,12侧)行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比较两组的术中并发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53例术后均恢复顺利,乳糜尿消失.A组中发生下腔静脉(IVC)损伤1例,于腹腔镜下成功修补;B组中1例肾节段动脉误扎端端吻合成功,1例伤口延迟愈合.随访时间6~84个月,A、B两组各有1例复发.A、B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6.6±20.3)min和(147.5±28.8)min,P<0.0001;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3.7±29.3)ml和(118.3±65.9)ml,P<0.001;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26.6±13.8)h和(48.0±25.1)h,P<0.0001;引流管留置时间分别为(1.7±0.7)d和(2.8±1.7)d,P<0.001;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7±0.9)d和(7.5±1.4)d,P<0.0001.结论腹膜后腹腔镜技术行肾蒂淋巴管结扎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疗效满意,患者较易接受.

249 条记录 2/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