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温病新感与伏邪说探源

    作者:李致重

    在外感温热病的过程中,有一部分温热病是从卫分或上焦阶段开始的,然后才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向前演进.另一部分温病,则一开始就表现出一派里实热证,救治不及时往往立转危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又应如何对待呢?为此,出于对温病发病原因和病情转归的解释,便产生了新感归伏邪之说.

    关键词: 温热病 新感 伏邪
  • 浅议温病中的汗法

    作者:王菊;杨宇;周士杰;陈禹霖;胥靖域;王宝家

    温热病有易化燥伤阴的特点,历代医家注重顾护阴液.汗为人体五液之一,常常体现体内津液的盛衰,故在温病治疗中,医者常担心汗法应用失当而造成他病.对此,笔者就温病汗法做出讨论,以期对学者有所裨益.

  • 《伤寒论》实为一部"温病证治"专著

    作者:柴瑞震

    <伤寒论>一书所讨论的内容,主要的应是温热病变的辨证论治部分.这些温热病变有外感后自然发展演变而来的,有因失治、误治而来的,也有治法失当而来的,但终结果,都是邪从热化、变为温热性质的疾病.所以,风寒外感之伤寒是言其始,温热病变则言其终.故中风、伤寒是<伤寒论>一书的引子,而温热病变的辨证论治,才是<伤寒论>一书的重点讨论内容,它实为一部"温病证治"专著.

  • 《伤寒论》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析疑

    作者:宋子云;林巍巍

    <伤寒论>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条文,属古文倒句笔法,"脉微弱"非本方证之脉.实则本条所论,为太阳温病或阳明病而兼太阳表证未罢者之症状,仲景虑麻、桂之温燥不宜于此证之热多,故变小其制以散邪,佐以石膏清内热,兼能监制麻、桂之温,以成辛凉解表之剂.既能驱怫郁之热,又能救内伤之津,开后世辛凉解表法之先河.

  • 治疗温热病贵在透邪与存阴并进

    作者:吴曦

    温热病当以"祛邪为要务".然祛邪必首推"透邪"之法."透邪",达邪也,不仅能透邪外出,而且能畅达邪郁之气机.津液耗伤是温热病基本特征.治疗当顾护阴液,"存得一津液,便有一分生机"."透邪"与"存阴"乃治疗温热病的二大主要治法,但贵在二者并进,至于先后主次当辨证灵活应用.

    关键词: 温热病 透邪 存阴
  • 董建华治疗温热病的学术思想

    作者:朱名宸

    董建华教授师承上海名医严二陵先生,以伤寒入门,后致力于温病、内科,在六十余年的临证中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强调古为今用,理论联系实际.倡导的治温病重在驱邪,宣透并用,固护正气与治湿热病注重宣畅.

  • 《温病条辨》的温热病即新感春温病推论

    作者:翁宜峰

    应用类比法,探讨从<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论述的温热病的发病季节、病因、传变规律、证治内容,结合历代温病名家对新感春温病的肯定,推论温热病即新感春温病,阐明吴氏对春温病贬废伏气学说、褒扬新感学说的学术思想.

  • 急证闭脱痉厥辨

    作者:肖唐灿

    临床闭、脱、痉、厥证,是危重症候,很多疾病可见,伤寒病中有之,杂病有之,温热病中尤多见.温热病易伤津耗液,治不得法,病至后期,由于阴精亏损,多演变为闭脱痉厥危候.对其认识,必须首先辨明温病发热、汗出、口渴、斑疹、昏谵、痉厥等症状,从而能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疗.

  • 中医药界送别董建华院士

    作者:

    凛冽的寒风,纷飞的大雪挡不住人们悼念当代杏林巨擘的脚步。2月5日一大早,中医药界500多人赶到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告别厅,为我国著名中医学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送行。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副部长殷大奎、朱庆生、佘靖,中纪委驻卫生部纪检组组长张凤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振吉、房书亭、顾问于生龙,老专家程莘农、唐由之、路志正以及董建华生前友好、亲属和学生参加了悼念活动。  庄严肃穆的告别厅挽联高悬,四周摆满了花圈,胸戴白花、臂裹黑纱的人们随着低沉的哀乐缓缓前行,向静卧在鲜花翠柏中的董建华遗体三鞠躬,表达自己的无限悲痛之情。“医界精英南极星坠大德不灭,杏林泰斗驾鹤西游遗范长存”,焦树德教授的一幅挽联,道出了人们的心声。  董建华院士1918年生于上海青蒲县,出身中医世家。他自幼承继家宗,苦读经书,立志从医。16岁师从上海名医严二陵先生,其间受秦伯未、程门雪、陈存仁、徐丽川等名家指教,医技水平显著提高。1941年学成结业,挂牌行医。1955年赴南京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深造,一年后留校担任伤寒教研组负责人。他组织巡回教学,编写中医教材,成为新中国中医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57年调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历任温病教研组组长,温病、内科教研室主任,东直门医院副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顾问,全国内科学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及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董建华精通中医内、妇、儿科,尤其擅长诊治温热病、脾胃病。他创立了三期廿一候辨治温热病、通降论治脾胃病等新理论,发明了国家级新药胃苏颗粒,在温病和脾胃病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挖掘中医学“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理论和方法,推进了中医心理学研究,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他在六十多年的从医、从教生涯中,学术成果丰硕,桃李满天下。他曾获得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多项科技成果奖;撰写、编著、编审学术论文1 000余万字,其中《内科心法》、《温热病论治》、《实用中医心理学》、《中国现代名医医案精华》具代表性。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许多已成为国家的栋梁,其中有工程院院士,有学科带头人,有医院领导。  董建华在多年的参政议政中,积极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为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献计献策。如建议政府设立专门的中医管理机构,多次提议中医立法,提议中医事业经费要单独列入预算和中医中药一体组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六十多年来,他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济世为怀的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崇敬和爱戴。  在董建华病重期间,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及其他领导曾前往探望。  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教育部、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全国部分省(市)卫生厅、中医局、学会等单位送了花圈。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海外中医药同学会、日本、德国等有关团体和个人发了唁电。  参加悼念活动的还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田景福、张洪魁、诸国本,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等。(中国中医药报记者周颖)2001年2月7日

  • 三种温病治法制剂干预家兔内毒素血症疗效特点的比较研究

    作者:王开富;陆付耳;徐丽君;邹欣;杨明炜;李鸣真;叶望云

    重症感染性疾病之病死率仍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就是作为合并症出现的内毒素血症所引发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后者进一步造成组织器官的损害而引起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乃至死亡,过量释放的内毒素是导致病情恶化的重要因素[1,2].我们曾以清热解毒代表方"热毒清"对内毒素血症进行了系列研究,证实其具有抗内毒素诱生多种炎性细胞因子、抗氧自由基损伤和保护细胞器等多种功效[3~5].感染性疾病相当于中医温热病范畴,其病机主要是热毒亢盛、热瘀互结、耗阴伤津;中医主要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和养阴增液等治法,通过合理配伍,在临床上仍能有效治疗温热病.这些中医治法治疗温热病特别是抗内毒素效应及其机制如何?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本研究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养阴增液三种温病治法制剂对家兔内毒素血症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各自抗内毒素效应的特点及其作用机制.

  • 论20世纪中医外感热病临床学术的创新发展(四)

    作者:袁长津

    (续上期)4 名家学术经验举要4.1 何廉臣论治外感热病的学术经验4.1.1 治温热病八法 何廉臣先生在《重订广温热论》中认为,虽然辛凉解表、苦寒清里、甘寒救液是温热本症初中末三大基本治法.

  • 论20世纪中医外感热病临床学术的创新发展(二)

    作者:袁长津

    (续上期)3 治则治法的创新发展3.1 姜春华等提出的"截断扭转"及先发制病,以防逆变的防治原则 自清代叶天士提出温热病多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的发展传变以来,后世医家临床多恪守这一浅深先后次序论治外感温热疾病.而近代以来,许多临床医家从临床实践经验出发,对此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其中具代表性的是姜春华先生提出的对急重热病要采取"截断扭转"疗法的观点.

  • 张学文教授从毒瘀辨治温热病急症学术思想探析

    作者:雷亚玲;罗翌;李军

    以八法为纲,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预后转归、预防禁忌诸方面总结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诊治温热病急症学术思想.张学文教授辨治温热病急症,重视毒、瘀因素,独创毒瘀交结理论,结合卫气营血辨证,总结出8种解毒活血之法,自拟绿豆甘草解毒汤传世名方.其辨治温热病急症的经验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 温热病高热证治浅析

    作者:余甘霖

    高热为温热病中常见急症,其病因多为邪毒合侵,病机重点是热盛伤阴,病在气分阶段多邪实与阴伤并重,治疗常用解毒、清气、救阴、保津诸法.应注意详查病机、把握常变、权衡主次先后以确定治疗重点.

  • 叶天士温热病"透邪"退热探微

    作者:李跃庆

    自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及治疗理论,后世许多医家极重视透热祛邪法的临床运用.笔者通过对温热病临床治疗观察认为,在温热病的治疗中,应于苦寒泄热中加入、选用轻透祛邪之药,为邪热寻出路,以层层透邪,领邪外达而祛病.透邪与泄热两法,同为温热病治疗祛邪的一途径,其相互为补,有着同等重要意义,提示不可忽视轻透祛邪法的运用.

  • 温热病学术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黄吉庆

    温热病学及其学术是中医药学术中的一个学科、门类,它是我国古代医学长期与温热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在新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保持和发展中医药温热病学术的特色,并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力量,不断提高临床诊治疗效,促进温热病学术的发展,这是当前面对医疗市场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 从痧象论治温热病卫气分证

    作者:陈璐;林楚华;李健敏;孙健

    刮痧疗法是我国民间常用的一种具有透邪作用的外治法.在温热病卫气分阶段,刮痧不仅可透发郁于卫表的温热病邪,还可使内郁之邪由深出浅,由里向外透达.“痧象”是指刮痧后皮肤表面出现的形态和色泽的变化,透过“痧象”不仅可反映病之轻重浅深,还可通过“痧象”指导临床用药.因此从“痧象”论治温热病卫气分证有其实际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 大黄在热证中的运用

    作者:王改敏;张明丽

    热证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本文结合临床病例,浅谈苦寒攻下药大黄在温热病中的应用.

  • 养心安神丹参粥

    作者:胡献国

    丹参,又名紫丹参,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的根,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中医认为,丹参性味苦、微寒,有活血化淤,凉血消痈,养血安神之功,本品味苦降泄,入肝经血分而善活血通经,为妇科要药,适用于月经不调、血滞经闭、产后淤滞腹痛及肢体疼痛等.本品既以活血凉血见长,又能养心安神,对温热病热入营血而见高热、怔忡、时或谵语、失眠及痈肿疼痛等也有明显效果.

  • 议银翘散之君药

    作者:何王雯

    银翘散是中医临床上常用之方,是由药物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甘草、芦根组成.具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之功,适用于温热病初起卫分证.症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现代医学把本方常用于流感、急性扁桃体炎、乙脑、流脑、腮腺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麻疹、水痘等一切发热流行病的初期,而且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97 条记录 4/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