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交叉过敏特点

    作者:彭晓晔;周琴

    β-内酰胺类是多种感染的首选抗生素.本文就青霉素过敏反应的类型与诊断,以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间交叉过敏特点、治疗要点作一综述.

  •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4917例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作者:兰媛媛;路晓钦

    目的 分析重庆市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所致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8-2013年重庆市ADR监测中心接收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致4 917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4 917例报告中,老年患者与儿童患者比例较高;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多,占92.15%;含舒巴坦复合制剂引起的ADR居首位,占74.27%;所涉及药品前3位分别为头孢哌酮/舒巴坦2 077例(42.24%)、阿莫西林/舒巴坦698例(14.20%)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652例(13.26%);ADR累及器官及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和消化系统损害为常见.结论 临床应重视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ADR监测工作,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患者局部皮肤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结果及安全性的影响

    作者:邱秀兰;曾秀玉;张华平;翁月萍;林丽玲;陈夏容

    目的 观察75%乙醇消毒、生理盐水擦拭与直接注射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结果与安全性的影响. 方法 采用大样本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某三级甲等医院需要进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的成年住院患者,随机分3组,采用乙醇消毒、生理盐水擦拭及直接进行皮试3种预处理方法. 结果 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采用不消毒直接进行皮试的方法,假阳性率低且未发生皮试相关的局部或全身性感染. 结论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采用不消毒直接进行过敏试验的方法是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克雷伯属菌耐药元件检测及指标与样本聚类分析

    作者:林宁;孙海平

    目的 探讨耐药克雷伯属菌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关系以及与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 收集20株从患者标本中分离的耐药克雷伯属菌,用PCR法分析67种水平转移获得的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获得性耐药基因和12种接合性质粒、转座子、插入序列、整合子等可移动元件标志基因,再对检测结果作指标聚类分析(UPGMA法)和样本聚类分析(neighbour-joining法).结果 20株耐药克雷伯属菌共检出6种β-内酰胺类、5种氨基糖苷类、4种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和8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志;指标聚类分析提示,KPC与ISKpn6高度相关联,SHV与IS26高度相关联;样本聚类分析显示,4号与18号株、15号与20号株分别为克隆传播.结论 克雷伯属菌耐药元件检测可揭示菌株耐药的遗传学背景.

  • 肠球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瞿婷婷;须欣;陈亚岗;俞云松

    肠球菌是医院感染重要的致病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肠球菌耐药现象日益严重,特别是携带万古霉素耐药基因质粒的传播,引起难治性感染,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了解其耐药机制,对控制该菌引起的感染,研制新一代抗菌药物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对肠球菌的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糖肽类耐药特点和耐药机制,以及肠球菌感染的治疗和预防作了综述.

  •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药物热的研究

    作者:毛孝钢;周华;张媛媛;应晶晶;龚继勇

    目的 分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药物热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为临床抗感染治疗中及时准确判断药物热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宁波地区4家三甲医院发生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药物热的用药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药物热的病例共41例,其中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居第1位18例(43.9%),其次为头孢曲松6例(14.6%),头孢地嗪5例(12.1%).11例仅有发热表现(26.8%),其余30例伴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停药后体温恢复正常.结论 临床药师应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协助临床医师尽早诊治药物热.

  • 耐碳青霉烯类药物鲍氏不动杆菌oprD基因突变分析及耐药元件研究

    作者:陈彩云;吴庆;赖红娟

    目的 调查一组耐碳青霉烯类药物鲍氏不动杆菌可能存在的耐药基因状况,以及与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 收集分离自痰标本的20株鲍曼不动杆菌,检测膜孔蛋白oprD基因和32种B-内酰胺酶基因,共33种B-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基因,16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基因和10种可移动遗传元件.再用DNA测序法分析oprD基因突变,测得DNA序列转为氨基酸序列后与鲍氏不动杆菌敏感株(SDF株)比对,作三维结构同源建模(模板为PDB:3SY7)分析.后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UPGMA法).结果 2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为100.0%.20株菌oprD测得序列完全一致,且突变率达100.0%.oprD基因转为氨基酸序列后蛋白质分子三维结构明显有别于SDF株,同源建模分析提示4个氨基酸残基序列不同可致结构不同.此外还检出4种β-内酰胺酶基因(blaTEM、blaADC、blaOXA-23群、blaO XA-66),6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基因(aac2'-Ⅰb、aac(3)-Ⅰ、aac (6')-Ⅰb、ant(3”)-Ⅰ、aph3'-Ⅰ、armA)和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int Ⅰ 1、tnpU、tnp513、ⅠSaba1、ⅠS26),且检出率非常高.样本聚类分析显示20株菌有明显的聚集性,且有3个克隆播散:2-4-5-6-8-9-10-11-12-14-16-17等12株为第1个克隆,1-18-20等3株为第2个克隆,3-6为第3个克隆.结论 膜孔蛋白oprD突变及多种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共同导致本组鲍氏不动杆菌对12种抗菌药物100.0%耐药率,鲍氏不动杆菌菌株聚集现象明显,3个克隆传播提示有医院感染的存在.

  • 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型研究

    作者:肖燕;姚怡;朱雪明;周惠琴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性以及与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的关系.方法 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20株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状况,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6种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blaTEM、blaVIM、blaoXA-23、blaSHV、blaADC、blaIMP)并加以分析.结果 2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菌素类高度耐药,对碳青霉烯类大多敏感.所有菌株均检出blaTEM、blaADC基因,有18株携带blaVIM基因,其余基因均为阴性.结论 同时携带blaTEM、blaADC和blaVDM基因是本院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酶类抗菌药耐药的主要原因.

  • 铜绿假单胞菌DHA-1型AmpC酶检测

    作者:范德胜

    目的:调查淮北矿工总医院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DHA群质粒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AmpC酶)的产生情况.方法:收集2007~2008年36株临床多重耐药Pa,用K-B法检测其对12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用改良三维试验法检测耐药表型;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DHA 结构基因.采用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PCR(ERIC-PCR)方法对产DHA群Pa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36株临床多重耐药Pa中有25株扩增出DHA-1型酶基因,检出率为69.4%.25株Pa对10种抗生素的耐药率>50%,ERIC-PCR分析结果显示在同一科室或不同科室间存在DHA-1流行.结论:淮北矿工总医院DHA-1型质粒AmpC酶检出率远高于国内其他地区;产DHA-1型质粒AmpC酶菌株对头孢菌素及单环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严重,在同一科室或不同科室间的传播应引起高度重视.

  • 常用抗生素致药物热临床分析

    作者:徐宁;胡毅坚;黄小萍

    目的 探讨常见抗生素药物致热的临床特征,为药物热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诊断为抗生素药物致热的89例患者资料,对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抗生素致药物热中以β-内酰胺类为常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有多种伴随症状,也可以单纯以发热为表现,发生药物热时间为用药后7~13 d常见(占75.5%),热型以弛张热较多见(40.0%),体温均在停药后72 h内下降。75例血嗜酸粒细胞升高19例占25%,35例患者做血总IgE测定,阳性8例占23,两者阳性率对比无明显差异(x2=0.0019,P<0.01)。结论 抗生素所致药物热临床常见,尤其常见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血总IgE升高或血嗜酸粒细胞升高对于诊断抗生素相关药物热可能有一定的意义。

  • 淮北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研究

    作者:陆士海;姚慧琳;刘培明;庄楠

    目的 调查淮北地区临床分离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的氨基糖昔类、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流行状况.方法 采用K-B法和MIC法检测36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和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结果 3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38.9%~100.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3")-Ⅰ、aac(6')-Ⅱ、aac(6')-I、aac(3)-Ⅱ、ant(2")-Ⅰ检出率分别为63.9%、58.3%、50.0%、38.9%和36.1%,未检出aac(3)-Ⅰ基因;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TEM、DHA、CTX-Ge和CARB的检出率分别为77.8%、69.2%、27.8%和25.0%,OXA-1、OXA-10的检出率均为16.7%,VIM-2的检出率为13.9%,IMP-1的检出率为2.8%.未检出VEB、SHV、GES、PER、GIM和SPM-2基冈,有58.3%的菌株存在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缺失.结论 淮北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主要与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3")-Ⅰ、aac(6')-Ⅱ、龃c(6')-Ⅰ有关;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主要与TEM、DHA、CTX-Ge、CARB及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缺失有关.

  •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β-内酰胺类耐药性分析

    作者:徐爱平;单伟国;胡庆丰

    目的 对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于β-内酰胺类的耐药性分析.方法 分离临床标本中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并对其β-内酰胺类耐药性及相关基因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分离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多数耐药,所测基因型中OXA和PER基因全阴性,DHA基因5号和10号阳性,VIM和IMP基因5号阳性.结论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是一种多重耐药菌,天然耐药多种抗生素,一旦感染治疗困难,所以对其基因型的研究对于临床的耐药性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临床新药概况(三)

    作者:潘启超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己开始进入临床应用的新药。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临床应用分析和展望

    作者:魏龙

    目前,我国在临床应用的抗菌药物中,抗生素占主要地位,而抗生素的应用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占主要地位,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由于有β-内酰胺环,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合成,它们具有相似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免疫学特性.

  • 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的研究

    作者:陈泽恒;欧惠珍

    目的 调查佛山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并研究其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 用法国梅里埃ATB Expression 细菌分析系统鉴定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表型确证试验确认产ESBLs 的菌株.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耐药基因.结果 50 株产ESBLs 铜绿假单胞菌中9 株具有AmpC酶基因(18% ),TEM 和VIM-1 阳性菌各6 株(12% ),SHV 类(SHV1、SHV2、SHV3、SHV4)阳性菌3 株(6% ),CTX-M9 和IMP-2阳性菌各2 株(4% ),其余PER、CTX-M1、CTX-M2、VEB、IMP-1 和VIM-2 基因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质粒型AmpC 基因、TEM、VIM-1、SHV、CTX-M9 及IMP-2 基因是导致本地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且呈多重耐药.

  •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牛奶中19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作者:黄百芬;吴丹青;蔡增轩;谭莹;任一平

    目的:建立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四极杆质谱仪(UPLC-ESI-MS/MS),多离子反应监测(MRM)法测定牛奶中19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美洛西林、派拉西林、青霉素G、甲氧西林、青霉素V、非奈西林、苯唑西林、双氯唑西林、氯唑西林、奈夫西林等12种青霉素类和头孢匹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唑啉、头孢派酮、头孢噻呋、头孢噻吩等7种头孢类)的快速确认方法.方法:使用青霉素G-D7为内标,样品经沉淀蛋白、离心后,用HLB-SPE柱富集、净化处理,在ACQUITY UPLCTM BEH SHELD RP18色谱柱(2.1×100 mm,粒径1.7μm)中分离,以0.1%的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经梯度洗脱将19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完全分离;采用正离子扫描或负离子扫描的方式确定丰度比高的2对离子作为监测离子,进行MRM模式定性定量分析.结果:上述19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低检出限(LOD)为0.01~0.3μg/L,定量限(LOQ)为0.034~1.144μg/L,在0.01~200μg/L的线性范围,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低、中、高三水平(μg/L)加标回收率分别为73.4%~112.7%、75.7%~103.1%、80.0%~103.6%,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3%~17.4%、2.9%~15.2%、1.8%~9.2%.结论:本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可用于牛奶中19种β-内酰胺类抗牛素残留的测定.

  • 多重耐药志贺菌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检测及分析

    作者:叶金艳;祝建军;李永祥;杜玉海;李桂军;顾蓓青

    目的 了解多重耐药志贺菌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检测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嘉兴地区2006年11月-2012年10月间多重耐药志贺菌,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β-内酰胺类基因、接合性质粒、整合子、转座酶、插入序列和复方新诺明类基因共14种;β-内酰胺类基因和可移动元件遗传元件存在状况的相关性用指标聚类分析(SPSS法).结果 58株多重耐药志贺菌检出β-内酰胺类基因3种(CTX-M-1、TEM、OXA),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基因检出5种(traA、trbC、intI1、ISEcp1、IS903).结论 本组志贺菌β-内酰胺类抗菌素耐药与携带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相关.可移动遗传元件是致本组志贺菌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指标聚类分析提示可移动遗传元件和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的携带及转移密切相关.

  • 抗生素后效应与临床给药方案的合理制定

    作者:常东明;杨玉亭

    目的探讨合理应用抗菌药物(ABA)的方法.方法总结并分析近几年ABA后效应(PAE)的研究文献.结果大多数ABA具有不同的PAE.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对大多数细菌PAE较短,而氨基糖苷类较长.结论氨基糖苷类每日1次给药比少量多次给药能更好发挥杀菌作用,且毒性反应明显降低.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作者:乔汉臣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方法总结并分析近年来的文献.结果该类抗生素是繁殖期杀菌剂,对大多数细菌只有极小的浓度依赖性杀菌作用,且其后效作用和半衰期均较短,应每4~8h给药1次.目前耐药的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部分G-杆菌比较常见.结论临床应掌握该类抗生素的应用指征和药物作用特点,结合药敏试验结果用药;对耐药菌应合理配伍用药或加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

  • 广西藤茶总黄酮与β3-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合用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作者:曾春晖;杨柯;徐明光;吴光;陈益清;钟振国

    目的 研究广西藤茶总黄酮(TF)单用及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炎克雷白杆菌、乙型副伤寒杆菌等临床常见细菌的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微量稀释法及棋盘法,分别测定TF对SA、MRSA、肺炎克雷白杆菌等临床常见细菌的低抑菌浓度(MIC)及低杀菌浓度(MBC)、TF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SA和MRSA的联合抗菌指数(FIC)及生长曲线.结果 单用TF对SA、MRSA的MIC均为77.50~155.00 μg· mL-1;TF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合用,除与头孢唑林、头孢吡肟的0.5<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1.0,为相加作用外,与苯唑西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头孢西丁的FICI均≤0.5,表现为协同作用.结论 TF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合用对MRSA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

147 条记录 5/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