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慢性下腰痛患者腰骶角与体质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段生艳;王斌;何彦国

    目的:探讨慢性下腰痛患者腰骶角与体质指数(BMI)的相关性.方法:收治慢性下腰痛患者167例,比较不同性别患者的BMI与腰骶角.根据BMI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3组,比较各组腰骶角与体质指数.结果:女性BMI高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女性腰骶角大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BMI组间腰骶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组女性腰骶角均大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下腰痛女性患者的BMI及腰骶角均高于男性,同时随着BMI值增加,慢性下腰痛患者腰骶角也随之增大.

  • 慢性下腰痛患者腰骶角与腰臀比相关性研究

    作者:段生艳;王斌;何彦国

    目的:探讨慢性下腰痛患者腰骶角及腰臀比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治慢性下腰痛患者167例作为观察组,收治无下腰痛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腰骶角及腰臀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腰臀比、腰骶角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下腰痛患者腰臀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下腰痛患者腰骶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骶角、腰臀比与慢性下腰痛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 52例脊髓拴系腰骶角增大的MRI原因探讨

    作者:孟昭明;田树平;林井副;史瑞琴;左拥军

    目的探讨MRI脊髓拴系腰骶角增大的主要原因.方法经测量共发现52例脊髓拴系伴腰骶角增大.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导致腰骶角增大的主要因素.结果脊髓拴系腰骶椎先天性发育异常及腰骶部皮下脂肪堆积单独或联系因素导致腰骶椎生物力学异常是脊髓拴系腰骶角增大的根本原因.结论腰骶角增大为脊髓拴系的MRI表现之一,如X线平片表现腰骶角增大并有脊髓拴系的临床表现则这一征象对脊髓拴系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关中地区正常中老年人腰骶角的X线测量

    作者:刘强;陈文恒;郭团茂

    目的 研究关中地区正常中老年人腰骶角的大小.方法 依照整群、分层、随机抽样原则抽取45~72岁关中地区汉族健康中、老年人群500人,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用数码相机对X线片进行翻拍并将所摄影像数据输入电脑.测量软件选用“CAD2009中望”医用软件系统进行标记、测绘,记录腰骶角值.结果 女性腰骶角值为(37.29±7.36)°,男性为(43.39±8.60)°,男女性别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腰骶角男性较女性大,在诊断脊柱失稳时,男女应有不同的诊断标准.

  • 体力劳动者之腰骶角测量

    作者:孙占友;陈国财

    目的 潮量体力劳动者之腰骶角.方法 收集从事农业工作立卧位腰椎平片各男女各100份运用Ferguson氏测量法和K.WGroskcppffg R.Tischendorf合著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潮出男女不同年龄组之腰骶角,与文献上的正常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种腰骶角的测量所得数值.α角相对较大,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加大.不同年龄组之同之口角的数值不同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年轻人的β角与文献接近.结论 用α角来测量腰骶部的稳定性可靠有效.

  • 腰骶角与退变性脊柱滑脱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

    目的探讨腰骶角与腰椎稳定性、退变性脊柱滑脱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14例退变性脊柱滑脱患者进行腰椎动力位X线摄片,测量每例患者不同体位的腰骶角度和椎体滑脱程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腰骶角与前向椎间位移不稳及退变性脊柱滑脱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立位、过伸位的腰骶角度及椎体滑脱程度明显大于卧位.结论腰骶角的大小与退变性脊柱滑脱的发生及椎体滑脱程度有直接的关系,腰椎动力位摄片更有利于脊柱滑脱的显示.

  • 退变性腰椎滑脱与相关解剖学因素关系探讨

    作者:洪波;赵鹤亮;刘振翠;张厚宁

    目的 利用多层螺旋CT扫描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er spondylylisthesis,DLS)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笔者科室2010年4月~ 2013年12月共55例DLS患者(排除外伤、手术及移行椎等脊柱变异),其中男性9例,女性46例,滑脱部位均为L4.对照组选取同时间段无腰椎滑脱、年龄构成相似的病例55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46例.对两组病例关节突关节角度、退变程度、腰骶角等因素与腰椎滑脱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两组患者关节突关节与矢状面夹角、腰骶角均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前者t=-3.68,两者有统计学差异,后者t=0.74,两者无统计学差异,椎间关节退变程度x2 =4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LS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腰骶角无明显差异,而关节突关节面与矢状面夹角、椎间关节退变程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认为后面两因素是退变性腰椎滑脱发生的重要因素,其可能是互为因果、协同促进的关系.

  • 腰骶角与椎间盘损伤退变的关系研究

    作者:董国章

    目的:探讨腰骶角与椎间盘退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对腰椎病患86例,常规卧位、站立位腰椎正侧位拍片,并进行腰椎间盘磁共振检查,测量腰骶角度,并通过磁共振对椎间盘及周围软组织影像学、临床症状的相关性进行比较性分析。结果与病患组腰骶角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症状及体征存在正相关联系。结论腰骶角的大小与椎间盘退变性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

  • 腰骶角增大致腰骶不稳的生物力学变化

    作者:柴瑞新;伊生勇;王学明

    脊椎是人体躯干的中轴,支撑躯干的大部分重量,在人体的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正常骶骨上缘呈向前倾斜的面,与水平线的夹角称为腰骶角,正常角度为34°[1].正常情况下,人体重力垂直于腰骶关节,主要产生压力.当腰骶角增大时,体重将在腰骶部产生向前滑动的剪力,引起腰骶不稳.本文对105例腰骶部MRI进行分析,讨论腰骶角增大后对L5/S1椎间盘、椎问关节和腰骶角增大到什么程度时可出现腰骶不稳.

  • 儿童脊髓低位栓系综合征腰骶角大小的MRI分析

    作者:李荣品;侯振洲;王伟秀;焦棋;丛力宁;魏华滨;王晶

    目的 对比分析儿童脊髓低位栓系和非栓系儿童腰骶角MRI大小,研究儿童脊髓低位栓系中腰骶角变化特点.方法 回顾性总结测量201例脊髓低位栓系患儿和207例非栓系同龄儿童的腰骶角大小,2组进行整体比较分析;将低位组和对照组各分为5个年龄段(0~12、13~36、37~72、73~120、>120个月),各年龄段两组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研究脊髓栓系各类型腰骶角大小差异.结果 2组腰骶角大小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2组间腰骶角大小整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13~36月年龄段低位组腰骶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组中,有脊膜膨出、脊髓脊膜膨出、脊髓脊膜脂肪膨出类型的腰骶角大小与无脊膜膨出、脊髓脊膜膨出、脊髓脊膜脂肪膨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腰骶角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脊髓低位栓系与非栓系儿童腰骶角大小整体之间无差别,但13~36月年龄段低位组腰骶角数值偏大,有脊膜膨出、脊髓脊膜膨出、脊髓脊膜脂肪膨出的比无此类型的腰骶角偏大,需引起临床关注.

  • 腰骶角增大致腰骶不稳的生物力学变化

    作者:张晖;斯琴;柴瑞新

    目的:评价腰骶角增大所致腰骶不稳的形态学和生物力学变化.方法:分析105例腰骶部MRI影像中28例存在腰骶不稳患者的腰骶角、L5/S1椎间盘高度、盘椎比率和椎间关节的改变.统计学分析使用Stata Window4.0.结果:腰骶角为44.7°±4.5°、L5/S1椎间盘高度在0.97±0.2cm、盘椎比率为0.3±0.008(P<0.05)时存在腰骶不稳,椎间关节的变化无特异性.结论:腰骶角增大可导致L5/S1平面应力集中,形成腰骶不稳.

  • 腰骶角与峡部裂性脊柱滑脱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屈国林;齐朝月;曲宝田;张志虎;李长彬;朱岳龙;徐家兴;宋云龙

    目的 探讨X线诊断中腰椎峡部裂的腰骶角与峡部裂性脊柱滑脱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组为45例L5双侧峡部裂并L5脊柱滑脱,取站立侧位X线片采用 Ferguson's方法测量腰骶角度;对照组为100例无滑脱的同龄青年人,取站立侧位X线片采用同样方法测量腰骶角.比较两组腰骶角的差异及研究组腰骶角与L5滑脱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L5峡部裂并脊柱滑脱腰骶角平均为(43.42±6.76)°.对照组100例无滑脱腰骶角平均为(38.29±5.8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5).研究组L5滑脱与腰骶角相关性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系数:0.352,两者呈正相关.结论 研究组腰骶角均值明显大于对照组,与L5脊柱滑脱有明确的相关性,与L5峡部裂性脊柱滑脱的发生及程度有直接的关系,是峡部裂性脊柱滑脱的(促进)因素之一.

  • 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正骨手法治疗腰椎滑脱

    作者:浦维卿;陈忆;陈晓磊

    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正骨手法对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腰椎滑脱症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正骨手法治疗.检测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相关炎性因子水平,分别采用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分量表(JOA)及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价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情况及疼痛情况,采用Ferguson法测量患者腰骶角大小,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血清IL-1α、TNF-α水平降低;JOA评分升高,VAS评分及腰骶角降低(P<0.05或P<0.01),且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2.09%,显著低于观察组的93.02%(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正骨手法可抑制腰椎滑脱患者的炎性反应,促进临床症状好转,减轻疼痛,并通过减小患者腰骶角促使滑脱椎体复位,进而提高临床疗效.

  • 歼击机飞行员腰骶角增大与腰椎峡部裂关系探讨

    作者:钱韬;郭彦祥;夏鉴兴;邓泳川

    目的:探讨腰骶角增大与腰椎峡部裂的关系。方法研究组为18例患腰椎峡部裂的歼击机飞行员,取站立侧位X线片采用Ferguson方法测量腰骶角度;对照组为182例无峡部裂的歼击机飞行员,取站立侧位,X线片采用同样方法测量腰骶角。比较两组腰骶角的差异及研究组腰骶角与腰椎峡部裂的关系。结果研究组腰骶角平均为43.57±6.89°。对照组100例无滑脱腰骶角平均为37.51±6.34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骶角增大是歼击机飞行员腰椎峡部裂的促进因素之一。

    关键词: 腰椎峡部裂 腰骶角
  • 前径路经皮穿刺椎间盘摘除、切吸术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王英;刘彩玉;吴娟;张立新;李宏飞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大多采取后径路经皮穿刺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介入治疗.但对于腰5骶1L5-S1椎间盘来说,由于受髂骨翼阻挡和腰骶角大小的限制,采用侧后方入路介入治疗成功率低,且易损伤腰骶部神经和血管.

  • 腰骶角的差异与部队司乘人员下腰痛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时宁文;赵建宁;曲云才;曹延志

    目的 探讨腰骶角与下腰痛的相互关系,为部队司乘人员的合格选才提供客观的量化依据.方法 选择某部卫生队反复以腰痛和(或)下肢放射痛为主诉的驾驶员52例,对照组50例.对每个研究对象采用改良Ferguson法测量腰骶角度,并和下腰痛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下腰痛组的腰骶角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 腰骶角的大小与下腰痛的发生率呈正相关,我们在对司乘人员选才的时候,可以把腰骶角作为一项客观依据,以减少部队司乘人员下腰痛的发病率,有效提高部队作战能力.

  • 腰椎骶化者腰椎生理曲度差异及临床意义

    作者:汪翔;谢玮慧;白萌;谭永明;何来昌

    目的:比较分析Ⅱ、Ⅲ、Ⅳ型腰椎骶化者与无腰椎骶化者的腰椎生理曲度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随机选取腰椎骶化患者216例及对照组(无腰椎骶化者)1412例。腰椎骶化患者根据 Castellvi 分型方法分为Ⅱ、Ⅲ及Ⅳ型。比较腰椎骶化患者与对照组间、男女间腰骶角(Ferguson 法,F)、腰骶角(Wiltse 法,LSA)、腰骶角(Grogkopff 法,G)和腰椎前突指数的差异性。结果腰椎骶化患者与对照组腰骶角(F)、腰骶角(G)和腰椎前突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对照组腰骶角(F)、腰骶角(G)和腰椎前突指数男性与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腰椎骶化患者腰骶角(F)和腰椎前突指数男性与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Ⅱ型和Ⅲ型间腰骶角(F)、腰骶角(G)和腰椎前突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Ⅱ型和Ⅳ型间腰骶角(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腰椎骶化者腰椎生理曲度发生改变,且男女之间腰椎生理曲度存在差异。

  • 腰椎峡部裂型滑脱症矢状位参数分析

    作者:贾俊峰;赵杰;陈志明;金根洋;袁建东;马辉;连小峰;李忠海

    [目的]探讨L5峡部裂型滑脱症病人腰骶部的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2000年1月~2005年12月资料完整的L5峡部裂型滑脱症76例,男32例,女44例;年龄12~68 岁,排除其他腰椎节段病变及下肢畸形,在包含双侧股骨头的腰椎站立位侧位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骶骨水平角(SS)、腰骶角(LSA)及滑移度等参数,并与30例健康成人比较,用t检验比较滑脱病人与健康成人、轻度滑脱和重度滑脱病人各参数之间的差异,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各参数间的相关性(P<0.05).[结果]根据Meyerding分类,轻度滑脱53例(Ⅰ、Ⅱ度),重度滑脱23例(Ⅲ、Ⅳ度).腰椎滑脱患者的PI、LL、SS、LSA均较健康成人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度滑脱病人的PI、LL、LSA均较轻度滑脱的病人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PI与滑移度、SS、LL及LSA有显著相关性,LSA与滑移度、SS与LL有显著相关性,但SS与滑移度无显著相关.[结论]骨盆的矢状位形态对滑脱的发展有直接影响,PI越大,发生滑脱的风险越大,PI、LSA越大,滑脱进展的可能性越大.

  • 脊柱-骨盆参数与腰椎滑脱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吕振超;曹向阳;郭艳幸;丁锏

    目的 探讨脊柱-骨盆参数与腰椎滑脱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腰椎滑脱患者72例,Meyerding滑脱程度分级Ⅰ度32例、Ⅱ度30例、Ⅲ度7例、Ⅳ度3例.在患者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骨盆参数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骶角(Dub-LSA)、腰椎前凸角(LL).分析脊柱-骨盆参数与腰椎滑脱程度的关系及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 随着腰椎滑脱程度逐渐升高,PI、PT逐渐升高,Dub-LSA逐渐降低,组间比较P均<0.05;腰椎滑脱程度不同患者SS、L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腰椎滑脱程度与PI、PT呈正相关(r分别为0.447、0.572,P均<0.01),与Dub-LSA呈负相关(r=-0.666,P<0.01),与SS、LL无相关性(P均>0.05).脊柱-骨盆参数中PT与PI呈正相关(r=0.841,P<0.05),Dub-LSA与PI、PT呈负相关(r分别为-0.782、-0.826,P均<0.05).结论 脊柱-骨盆参数PI、PT、Dub-LSA与腰椎滑脱程度相关,且三者之间亦存在相关性.

  • 从腰骶角差异看下腰痛的发病机制

    作者:鲍铁周;莫奇洛斯

    为探讨非洲黑人和国人在下腰痛发病时的区别和联系,将患下腰痛病的173例非洲人和117例国人,从临床症状以及影象学表现方面做一回顾性研究,结果发现非洲人和国人下腰痛的发病情况以及影象学表现存在很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非洲人和国人在腰骶角的发育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从而影响到脊柱的力学结构发生变化所致.提示腰骶角差异与下腰痛的发病性质以及临床表现密切相关.

3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