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006-2014年深圳市652例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发现及治疗与管理

    作者:管红云;谭卫国;杨应周;吴清芳;车晓玲;李明珍

    目的 分析深圳市耐多药结核病(MDR-TB)患者的发现及治疗与管理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我市MDR-TB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6年10月至2014年12月深圳市登记的8015例涂阳肺结核患者的耐药筛查、诊断、治疗和管理等相关报表、登记本和病案资料,分析MDR-TB患者的发现和纳入治疗情况、治疗6个月末和12个月末痰菌阴转情况、24个月末的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8015例涂阳肺结核患者中有6898株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共确诊652例MDR-TB患者,MDR-TB检出率为9.45%(652/6898).其中初治患者和复治患者的MDR-TB检出率分别为4.14%(232/5600)和32.36%(420/1298),复治患者的MDR-TB检出率明显高于初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80.13,P<0.05).MDR-TB患者纳入治疗率为31.75%(207/652),未纳入治疗的主要原因是返乡治疗(150例,33.71%)、其他各种原因不能接受治疗(80例,17.98%)和失访(63例,14.16%).207例接受治疗的MDR-TB患者中,6个月末痰涂片和痰培养阴转率分别为82.61%(171/207)、80.68%(167/207);第12个月末痰涂片和痰培养阴转率分别为71.98%(149/207)、70.05%(145/207),24个月末治疗成功率为66.18%(137/207).结论 深圳市MDR-TB发现覆盖面较广,治疗成功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但纳入治疗率偏低.流动人口MDR-TB患者治疗管理的影响因素很多,管理难度较大.

  • 肺结核并发支气管胸膜瘘的诊治探讨

    作者:蒋良双;吴邦贵;龚胜;钟明;贾霜;万劭;周君;岳冀;李曦;吴桂辉

    目的探讨肺结核并发支气管胸膜瘘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59例肺结核并发支气管胸膜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59例中,在院外因肺结核行手术治疗后出现支气管胸膜瘘16例;43例因患肺结核发生支气管胸膜瘘,包括19例结核性肺毁损并发支气管胸膜瘘(4例并发曲霉菌感染),14例结核性脓气胸并发支气管胸膜瘘,10例结核性肺毁损伴结核性脓胸并发支气管胸膜瘘.所有患者均由结核内科专家组调整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院外16例进行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及通畅引流,有2例进行了手术治疗;本院43例肺结核并发支气管胸膜瘘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结果 院外16例患者经过保守治疗3个月后13例痊愈.未愈的3例中2例行开胸瘘口修补术,1例治愈;1例2周后再次出现支气管胸膜瘘,在术后51 d 死于全身衰竭;1例拒绝手术,于2个月后再次调整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后失访.43例肺结核并发支气管胸膜瘘患者给予手术治疗,术后2例在6个月自行停药,分别在术后第7、9个月支气管胸膜瘘复发,肺结核播散,经过我院结核内科专家组调整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及通畅引流后3个月自行愈合.59例患者中除1例失访,1例死于全身衰竭,其余57例患者均随访1~8年未再发支气管胸膜瘘,所有患者均坚持抗结核药物治疗足疗程(长的达30个月).并发曲霉菌感染者,术后即给予伏立康唑治疗4~8周.结论 肺结核并发支气管胸膜瘘手术治疗加术后规范化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效果良好.

  • 脊柱结核非手术治疗临床管理路径研究(附102例临床分析)

    作者:郝蓉美;王传庆;侯代伦;魏传付;张强;李敬朝

    目的 讨脊柱结核的非手术治疗临床管理路径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山东省胸科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符合入组条件的102例脊柱结核患者,全部纳入非手术治疗临床管理路径的研究.分时段观察记录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情况,影像学评估骨融合及骨桥形成情况,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时段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给予一对一的心理疏导,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并给予营养支持疗法.依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治疗措施并进行严格随访.结果 4例非手术治疗失败转为手术治疗,98例(96.1%)至疗程结束评估结果符合临床停药标准,其中3例遗留小的脓肿.37例(36.3%)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经保护胃黏膜等处理后症状逐渐消失;23例(22.5%)化疗过程中出现肝功能损伤,其中6例需停药,5例视物模糊,停用乙胺丁醇后逐渐恢复.完成治疗的98例患者入院时VAS、ESR、CRP分别为(6±2)分、(43±20) mm/1 h、(21±10) mg/L,抗结核药物治疗1个月时降为(4±2)分、(32±11) mm/1 h、(12±8) mg/L,3个月时降为(2±1)分、(15±7) mm/1 h、(6±2) mg/L,其中CRP下降的速率高于ESR.治疗后6、9、12个月对患者进行影像学复查,显示骨融合及骨桥形成者分别为37例(37.8%)、72例(73.5%)、89例(90.8%).入院时心理状态评估焦虑、抑郁、愤怒、孤独总分高达(104.1±10.8)分,1个月时降为(69.0±10.5)分,3个月时降为(52.6±8.1)分,至6个月时降为(32.8±6.9)分,接近正常人.入院时营养状态评估总分≥3分者53例,治疗后1、3、6、12、18个月分别为38例、19例、10例、3例、1例.这些数据提示患者心理状态与营养状态的改善需要较长的时间.结论 在全方面评估、个体化抗结核药物治疗联合辅助措施的临床管理路径指导下,对脊柱结核患者有选择地进行非手术治疗是有效可行的.

  • 抗结核药物治疗致患者肝损伤死亡二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张静;李文胜;高微微

    目前,我国对抗结核药物引起的严重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死亡患者的报道较少,缺乏对临床诊疗及救治的参考依据.作者通过报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于2012年和2013年收治的2例初治肺结核患者,在给予2H-R-Z-E/4H-R方案行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分别于服药2周及2个月时出现了严重的DILI,短时间内病情持续恶化,终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而死亡的诊治过程.作者并进行了文献复习,分析并探讨了一线抗结核药物引起DILI的发生机制、严重DIH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和预防,旨在引起临床医师对早期DILI临床表现的重视,并且能够在患者出现DILI时及时处理,避免急性肝衰竭的发生.

  • 优化药物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性

    作者:吴学思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高病死率一直被认为是其显著特征.1993年Framingham心脏研究报道显示,CHF年病死率达21%.全球半个多世纪以来,对慢性左心室收缩性衰竭的诊治有了长足的进展,包括对其病理机制的进一步深刻认识和药物治疗理念上的根本转变.20世纪90年代,数10个大型随机双盲临床研究显示,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β-B)显著改善CHF患者左心室重构与临床症状,并显著降低病死率30%~40%.本世纪初,全球各国临床医学指南改变了药物治疗推荐,从过去的强心、利尿和扩张血管药物,转变为以利尿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阻滞剂和β-B为主,辅以洋地黄制剂的综合治疗.换句话说,就是不仅要改善心力衰竭的症状,更要重视"生物学治疗",即应用RAAS阻滞剂和β-B,抑制过多激活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从而改善心脏的重构和预后.

  • 肝癌诱导新生血管形成及其干预治疗

    作者:孙惠川;汤钊猷;王鲁;李晓明;牛旗;夏景林;钦伦秀;马曾辰;薛琼;高东梅;陈洁;陈军

    目的研究肝癌生长、转移与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以及抗新生血管形成的应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方法,分析肝癌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建立裸鼠角膜微囊移植模型以比较不同转移潜能肝癌诱导血管的能力;采用CD34抗体特异标记肝癌组织中的新生血管数目,探讨其与肝癌病人术后复发的关系;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VEGF和Endostatin;建立肝癌裸鼠种植模型,采用血管形成抑制剂进行干预治疗。结果在侵袭性肝癌组织中VEGF mRNA及表达高于非侵袭性肝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100的肝癌术后复发率为MVD<100的肝癌病人的3倍。血清VEGF高水平且endostatin低水平的肝癌MVD高于VEGF低水平和(或)endostatin高水平的肝癌(73±33 vs. 47±21,P<0.05)。结论肝癌诱导血管生长的能力与其转移能力平行。肝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与肝癌病人术后复发有关。抗血管治疗有可能成为治疗肝癌术后复发的一种有效手段。

  • 血管内治疗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比较

    作者:侯永革;王菁;刘燚隆;王冬欣;柳晓锋;杨茜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内动脉狭窄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或家属意愿分为血管内治疗组72例和药物治疗组73例,分别行血管内治疗手术(使用Gateway球囊、Wingspan支架、Apollo支架)或药物治疗(阿司匹林100 mg /d、氯吡格雷75 mg/d、阿托伐他汀20~40 mg/d),随访观察1、3、6、9、12个月的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率、再狭窄率(以狭窄率>50%为标准),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1)血管内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成功置入支架70枚,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8.6%(70/71);血管内治疗组共发生并发症7例(9.9%),其中合并出血2例,饮水呛咳、声音嘶哑、眩晕、头痛、兴奋各1例;1例脑出血病情恶化死亡,其他患者经积极内科治疗均痊愈出院,未遗留严重后遗症。(2)血管内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卒中复发率为8.4%(6例,均为TIA),药物治疗组为26.0%[19例,其中16例(占84.2%)为小卒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52,P<0.01);治疗后12个月两组再狭窄发生率或狭窄加重发生率分别为5.6%(4例)和6.8%(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1,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与药物治疗比较,疗效更显著,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优于药物治疗。

  • 代谢综合征的药物疗法:使多种药物疗法风险降到低

    作者:乔虹

    代谢综合征是与增加发生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风险相关的一些因素的集合,随着肥胖人群的不断增加,发生代谢综合征的人也越来越多.虽然人们普遍认为首先可以通过改善生活习惯降低发病风险,但要将风险降致低,还是要通过药物治疗.而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可以控制全部的致病风险,因而治疗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联合用药和多种药物同时使用的情况.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多种药物,降低治疗过程中发生毒副作用的风险,并能大限度地减轻代谢综合征的病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 调脂药物联合使用的临床策略选择

    作者:王欣越

    调脂治疗是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基本措施,他汀类药物仍是目前调脂治疗的基石。但他汀类药物不适用于治疗所有血脂异常类型。本文通过分析联合药物治疗的适用人群,归纳了临床上用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联合方案及用于改善混合型血脂异常的联合方案,进一步探讨了联合使用降脂药物的疑虑与前景,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可供选择的联合方案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

  • 老年人慢性病用药现状分析

    作者:张敏;宋钟娟;夏昊哲;沈杰

    随着老年化社会进程,老年慢性病患者使用处方药量增加,老年人用药的安全隐患也增加,例如多重用药、不合理处方、依从性差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增加等现象.本文对老年人慢性病用药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减少多重用药、改善不合理处方、增加患者依从性以及监测不良药物反应等措施改善老年患者慢性疾病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 Kaposi肉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卢改会;吴秀娟;普雄明

    Kaposi肉瘤的治疗应依据不同临床类型,制定个体化方案.常用治疗方法有电化学疗法、放疗、物理治疗(如硝酸银、液氮冷冻、弹力长筒袜)和皮损内注射等,适用于经典型Kaposi肉瘤及其他类型Kaposi肉瘤的皮肤损害.常用治疗药物有足叶乙甙、紫杉醇、阿霉素、雷帕霉素、吉西他滨等,适用于各型Kaposi肉瘤.Kaposi肉瘤的治疗尚缺乏标准化指南,以上治疗远期疗效欠佳.目前,新治疗靶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阻止成瘤过程、炎症调控、阻止病毒复制、细胞周期的调控等方面.

  • 80岁以上老人多重用药与老年综合征的关联性探讨

    作者:王瑾;唐世琪

    多重用药是引起老年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之一,在高龄老人中会造成更严重的疾病负担.本文就近年来多重用药与老年综合征的相关性的研究予以综述,为深入研究老年综合征的病因以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 老年人多重用药与认知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梁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病已经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不容忽视的问题.而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为了改善疾病状况,老年人常服用多种药物进行治疗即多重用药.认知障碍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目前多项研究表明,多重用药与认知障碍存在相关性.该文就老年人多重用药与认知障碍的关系作一综述,以期使医生对相关性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为减少老年人不合理用药及认知障碍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 80岁以上老年人多重用药的临床观察

    作者:唐杨琛;顾朋颖;靳松;陈晨;黄昆

    目的 研究≥80岁老年人多重用药现状及服药种类和数量与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关系.方法 收集119例年龄≥80岁的住院患者病例资料,记录出院带药种类和数量;并对其进行3个月的门诊随访,记录其服药情况和相关不良反应种类和数量.结果 119例老年人中,临床诊断多者12项,平均6项.多重用药(日口服用药种类>5种)98例(占82.4%),且多重用药者发生率的增加与年龄增长有显著相关性;出院带药种类多者12种,人均(6.7 ±4.2)种;出院带药每日口服药物数量多者42粒,人均服药数量(20.2 ±8.6)粒;口服药的种类与数目的增加均会使得ADR发生率显著增长.结论 ≥80岁老年人多重用药现状不容乐观.老年人随年龄增长带来的慢性疾病增加、用药种类数目上升,导致ADR的增加.应加强医护人员对老年人的用药指导,以降低老年人多重用药的程度,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 老年人用药依从性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秋梅;闫雪莲;刘晓红;康琳;张宁;曲璇;葛楠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65岁老年患者209例,对患者进行用药依从性调查及老年综合评估.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患病情况及常见老年综合征对用药依从性的影响.结果 209例患者中27.3%未能遵医嘱用药.用药依从性差与多重用药、抑郁、衰弱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相关(P<0.05);焦虑患者的依从性相对较高(P<0.05);共病患者较单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好(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抑郁、跌倒史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是用药依从性差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患者的慢病、老年综合征及功能状态影响用药依从性,尤其是抑郁和躯体功能下降、衰弱及多重用药.需要加强对老年人的用药宣教和管理.

  • 加强对老年多重用药的管理

    作者:胡世莲;顾朋颖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多病共存患者逐年增多,人们越来越关注老年患者的多重用药状况.多重用药通常指患者同时服用5种及以上药物.对老年人群的综合评估,有利于多重用药管理策略的选择.积极认识和管理多重用药将会给老年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益处,该文努力将多重用药的相关理念扎根于老年患者医疗和照护团队的心中.

  • 老年人多重用药问题思考及老年人用药策略建议

    作者:刘俊含;施红;奚桓

    人口老龄化给现行的医疗流程和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多种疾病共存和多重用药问题,降低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不仅药物不良反应增加,同时医保费用超支.该文描述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患者多重用药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合临床经验提出了解决策略建议,呼吁老年医学工作者在完善老年综合评估基础上,理性地制定老年患者用药策略,并随病情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实现智慧用药,全面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 老年心房颤动103例临床分析

    作者:孙安志;王晓辉

    目的:了解老年心房颤动的关联基础疾病、卒中及出血危险因素及抗凝、抗栓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的103例老年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CHADS2评分进行缺血性脑卒中及血栓风险分析,H A S-B L ED进行出血风险评估。结果:103例患者4例低危,1例中危,98例(95.1%)高危。出血风险低危6例,中危15例,高危82例。103例患者中,华法令抗凝6例,91例使用阿司匹林,剂量75~100 m g/d。结论:老年房颤患者卒中危险高,出血风险亦高,但临床抗凝、抗栓治疗明显不足。

  • 老年人多重用药问题现状及用药策略建议

    作者:杜琪轶;陈继远

    人口老龄化给现行的医疗流程和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多种疾病共存和多重用药问题,降低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不仅药物不良反应增加,同时医保费用超支.该文描述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患者多重用药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合临床经验提出了解决策略建议,呼吁老年医学工作者在完善老年综合评估基础上,理性地制定老年患者用药策略,并随病情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实现智慧用药,全面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