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脊柱内镜高峰论坛暨脊柱微创及导航新技术研讨班”通知

    作者:

    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专业委员会脊柱内镜学组、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工作委员会脊柱微创工作组、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微创学组、《中国骨与关节杂志》编辑部和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骨科脊柱外科共同举办的“脊柱内镜高峰论坛暨脊柱微创及导航新技术研讨班”拟于2014年10月10~12日在上海长海医院举行。大会议题:脊柱微创外科及导航技术的新理论、新技术及基础研究新进展,新型脊柱微创手术器械workshop及模拟操作,经皮内镜手术录像解析,应用解剖尸体操作等。本次研讨班注册代表将授予国家级继续教育Ⅰ类学分7分。通讯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长海路168号长海医院骨科脊柱外科,邮编:200433。联系人:刘彦斌(13585813870)李军(15221957706)。2014年10月10日11∶00~24∶00锦雪苑宾馆注册报到。现场注册1000元/人,网上注册800元/人。会议+模拟操作培训1500元/人;会议+模拟操作培训+尸体标本操作3500元/人。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会议动态请关注上海脊柱微创网:www.shanghai-spine.com,大会邮箱:spine_shanghai@163.com。

  • 基于光学定位的超声与CT图像融合--颅颌面软组织导航关键技术研究及初步应用

    作者:杨成帅;蒋东升;周辉红;吴锦阳;宋志坚;张诗雷

    目的:建立基于光学定位的超声与CT图像融合的技术路线,旨在解决颅颌面软组织外科导航的关键问题。方法①获取超声图像的二维空间位置,通过邻近差值算法进行三维重建,获取其三维空间位置信息;②将超声及DICOM格式的CT影像数据,运用自主研发的基于dLDP的图像融合算法进行融合;③超声与CT图像融合的临床验证,并评价其融合效果。结果所建立的基于dLDP的图像融合算法实现了颅颌面部超声与CT的融合,平均融合误差1.96 mm。结论基于dLDP图像融合算法的精度和图像显示效果能基本满足临床需求,并且对于自主研究口腔颅颌面软组织术中导航系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在颞下颌关节侧方成形术中的应用

    作者:吴锦阳;桂海军;张诗雷;沈国芳;杨成帅;徐兵

    目的:利用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提高颞下颌关节侧方成形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方法7例单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患者,在导航辅助下进行颞下颌关节侧方成形术。通过术前手术规划,确定截骨的位置和范围。将术前手术规划的数据输入导航系统,用于术中导航。术中观察导航系统的实时性和精确性。测量和比较术前、术中及术后大张口度的变化。术后随访观察患者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术前手术规划能够在导航系统工作站中顺利完成。利用探针或手术工具的实时导航,所有颞下颌关节侧方成形术均顺利完成。术前的平均大张口度为7.0 mm,术中为37.9 mm,而术后为36.7 mm。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的功能和形态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未发现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结论对于复杂的颞下颌关节侧方成形术,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的应用将提高其精确性和安全性。

  • C臂机导航下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对侧微创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作者:杨明杰;李立钧;麻彬;潘杰;韩应超;谭军

    目的 探讨导航辅助下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对侧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对47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导航下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对侧微创TLIF术治疗,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手术前后的VAS和ODI评分,并将经皮钉侧和开放置钉侧进行配伍对照比较.结果 平均出血量为(420±45) mL;术前VAS评分为(6.85±1.03),术后1月VAS评分为(1.88±0.79);术前ODI评分为(31.6±3.05),术后1月ODI评分为(43.1±3.23).配伍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经皮钉组A级101枚、B级9枚、C级2枚,开放置钉组A级86枚、B级21枚、C级4枚、D级1枚.经皮钉组平均置钉时间为(11.25±4.33) min,透视次数为(2.73±0.42)次,开放置钉组平均置钉时间为(15.43±5.65) min,透视次数为(4.12±0.85)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导航辅助下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对侧微创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果显著,导航辅助下经皮钉组置钉术的准确度优于开放置钉组,透视次数和置钉时间均少于开放组.

  • 增强现实导航下颌骨截骨术的实验研究

    作者:侯亦康;朱明;柴岗;张艳;许祐荣;沈聪聪;曲淼

    目的 在动物实验中建立下颌骨截骨术的增强现实导航系统.方法 随机选取10只比格犬,经CT扫描、牙模制作和激光三维扫描,分别建立CT三维数据来源的数字模型和激光三维数据来源的数字模型(简称CT模型和激光模型),将两种数字模型在图形工作站中打开,根据牙尖标志点进行拟合,将拟合信息叠加到比格犬的下颌骨上,进行增强现实导航的下颌骨截骨手术.结果 CT模型可重建骨组织,激光模型能迅速、精确地完成牙齿信息的三维重建,通过拟合可制作出截骨方案的增强现实模型,并能用于导航动物的下颌骨截骨术.结论 通过CT扫描、牙模制作和激光三维扫描建立的下颌骨截骨术的增强现实导航系统,可以准确应用于动物实验,对其临床操作具有极好的指导价值.

  • 基于三维超声成像的软组织外科导航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杨成帅(综述);张诗雷(审校)

    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飞速发展,通过将多模式的医学图像整合到手术导航系统中,可以有效提高外科手术的精确性和灵活性,增加手术安全性并缩短手术时间。我们对近年来新兴的基于三维超声成像的软组织外科导航技术,在医学外科领域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系统阐述了其原理、临床应用及优缺点。

  • 增强现实技术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概述

    作者:张楚茜

    近年来,增强现实技术在军事、教育、医学等诸多领域不断发展,其基本原理是将虚拟建模图像与实际环境相结合,以增强用户对现实世界的感官.增强现实技术在各个领域均展现出了独特的优越性,尤其是在医学领域,为外科手术的精准及微创提供了全新的手段.本文就当前增强现实技术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 CT/MRI图像整合建立半月神经节射频手术的导航界面

    作者:陈敏洁;杨驰;顾力栩;张伟杰;赵晶

    目的:建立CT/MRI配准和融合基础上的卵圆孔与半月神经节共存的手术界面,实现半月神经节与穿刺针关系的可视化.方法:将1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增强3d Fiesta序列的MRI数据和头颅CT数据导入surgViewRFT电磁导航系统,增强3d Fiesta上分割出半月神经节图像,单独保存.头颅增强3d Fiesta和CT以鼻根点、双侧髁突外侧嵴点3点进行线性配准,在CT/MRI融合基础上二次融合半月神经节图像,建立卵圆孔与半月神经节共存的手术界面.结果:10例患者的20侧半月神经节均在增强3d Fiesta上被分割成像.经图像融合后卵圆孔与半月神经节的位置关系如下:冠状位、矢状位上半月神经节不位于卵圆孔开口区的为2/20,半月神经节位于卵圆孔开口区的为18/20.结论:CT/MRI整体配准和融合基础上的卵圆孔与半月神经节共存的导航手术界面,可以排除非靶组织的干扰,使靶点和穿刺针的关系更加简单明了,便于应用者识别,同时为实现分支选择性射频温控热凝术奠定基础.

  •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导航分类及其定位配准

    作者:辛鹏飞;沈国芳

    随着现代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在临床上日新月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导航设备进入了口腔颌面外科手术领域.

  • 数字化虚拟手术设计辅助正颌外科手术12例临床分析

    作者:谭新颖;胡敏;刘昌奎;刘华蔚;刘三霞;陶冶

    目的:探索数字化技术在辅助正颌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治12例颌骨发育畸形患者,经CT扫描及三维重建,对12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经CT扫描,Mimics重建,能够清晰显示颌骨畸形的状态,通过在Mimics软件中虚拟手术,辅助术中导航,术后效果均满意.结论:数字化正颌外科手术能够提高手术操作的可预见性,便于医患沟通,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

  • 计算机辅助外科在颅颌面部骨纤维异常增殖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谭新颖;胡敏;陶冶;罗金超;徐娟;刘三霞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在颅颌面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手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999年1月一2012年12月接受诊疗的颅颌面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22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计手术切除方案.利用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制作头颅模型和导航模板,术后观察和评价疗效.结果:22例颅颌面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部分切除病变骨质,基本恢复面部对称,随访6~36个月,效果满意.结论:计算机辅助外科通过术前设计、术中导航及术后预测,有助于提高颅颌面手术的准确性,缩短手术时间,恢复面部对称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颅颌面手术辅助方法.

  • 手术导航系统辅助下放射粒子植入治疗眶尖周、颅底肿瘤的探索

    作者:任仪鹏;步荣发;张蕾;黄雪蕾

    目的:将手术导航系统与放射性粒子内照射治疗相结合,探索更高精度植入125I放射粒子的方法,从而更加安全有效地控制已累及颅底及眶尖周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方法:肿瘤侵及颅底、眶尖周的腺样囊性癌患者11例,术前进行MRI扫描.术中运用BrainLAB手术导航系统定位并引导手术进行.结果:术中避免了颅脑及眶内组织损伤.完成了放射粒子组织内均匀分布,定位准确,无一例出现颅脑损伤及视力影响,治疗有效率(response rate,RR)达100%,疗效确切.结论:手术导航系统辅助下进行颅底眶尖周放射粒子植入是精确、安全的,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考虑采用.

  • 导航辅助射频温控热凝术中注册标记系统的改良

    作者:陈敏洁;杨驰;顾力栩;张伟杰;董敏俊;赵晶;邵滋旸

    目的:改进导航辅助射频温控热凝术中的注册标记系统,使其更加无创,同时达到导航系统的精确要求.方法:采用热塑型塑料面罩,依照人体面部特征加热塑型,表面双侧颞部、眉弓中点和颧骨高点安置6个塑料标记点,内部随意安置6个标记点.CT扫描获得影像学数据,输入SurgView-RFT电磁导航系统后,分别选用4个(内外各2个)、6个(内外各3个)和8个(内外各4个)标记点进行注册和配准,每组设置5种组合,每点读取3次坐标值,取平均值代入配准误差公式.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取4个标记点时,系统误差为(1.58±0.25)mm;取6个标记点时,系统误差为(1.28±0.21)mm;当标记点数量达到8个时,导航系统的配准精度达(1.06±0.10)mm.4点组与6点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49),6点组与8点组间无显著差异(P=0.1402).结论:热塑型塑料面罩表面放置标记点可避免患者创伤,配准精度完全符合导航系统的要求和卵圆孔穿刺的特定要求,在应用中至少应有6个标记点.

  • 磁共振导航下细针穿吸诊断头颈深部肿块的应用价值

    作者:何悦;张志愿;孙喜文;田臻;邱蔚六;竺涵光

    目的:评价磁共振导航下细针穿吸诊断头颈深部肿块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头颈深部肿块患者行磁共振导航定位引导下细针穿吸细胞学检查,男9例,女3例,年龄15~63岁.肿块位于颞下窝6例,腮腺深叶3例,翼下颌间隙2例,咽旁间隙1例.结果:所有12例肿块经磁共振导航下穿吸针均显示达到肿块中心;穿吸细胞学检查6例与术后病理符合,1例不符;另5例穿吸细胞学为炎症,未进行手术探查,现随访正常.穿吸诊断准确率为91.67%,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100%;穿吸过程中无明显并发症.结论:磁共振导航下细针穿吸细胞学检查是-种定位准确、诊断准确率高且安全的检查方法,尤其适应于头颈部深部肿块的诊断.

  • 手术导航系统在颅颌面外科的应用

    作者:陈敏洁;杨驰

    总结术中导航技术的发展历史、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精度影响因素,重点讨论了近年来术中导航技术在颅颌面外科的应用现状,包括神经外科、口腔颌面外科、耳鼻咽喉科、放疗科等.结果显示术中导航将使手术更加个性化,精度更高,更加微创,因而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 CT三维数字化导航穿刺技术在经皮肺穿刺活检中的应用

    作者:张孔源

    目的 探讨CT三维数字化导航穿刺技术在肺局限性病变活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212例需穿刺活检的肺部占位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106例患者采用三维立体定位与三维导航穿刺仪活检;对照组106例患者采用CT横断面引导下常规穿刺针活检;统计分析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诊断正确率.结果 病灶体积≤3 cm×3 cm×3 cm的患者中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69.8%(37/53),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22.7%(12/53)(=21.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8.9%(10/5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48.9%(26/53) (x2=6.0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诊断正确率96.2%(51/53),对照组诊断正确率81.1%(43/53),(x2=11.84,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灶体积>3 cm×3 cm×3 cm的患者中研究组诊断正确率94.3% (50/53),对照组诊断正确率79.2% (42/53),(x2=5.27,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穿刺时间(11.6±2.8) min,对照组患者穿刺时间(22.2±6.3) min(t=-1 1.69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三维数字化导航穿刺技术显著提高了肺部病变活检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诊断正确率,是一种简便、准确、安全的数字化穿刺导航新方法.

  • 介入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杨岳松;汪守中;缪竞陶

    介入磁共振成像(Interventional MRI),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应用MRI引导器械可达到诊断或治疗疾病的目的.其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3]:1. 实时或接近实时图像显示;2. 容积成像;3. 交互式容积图像数据处理和显示;4. 在手术容积内自由导航(freedom of navigation within the operational volume);5. 成像与治疗相结合.

  • 国内首次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脊柱侧凸矫形手术(附14例报告)

    作者:翟骁;陈自强;杨明园;赵颖川;倪海键;朱晓东;赵检;王飞;赵云飞

    目的 总结国内首次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脊柱侧凸矫形手术的经验体会并验证其置钉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14例脊柱侧凸患者行后路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手术.男性6例,女性8例;特发性脊柱侧凸12例,先天性脊柱侧凸2例.术中记录机器人置钉时间、透视次数和注册时间等,术后采用CT检查螺钉位置.结果 共使用机器人置入螺钉148枚,平均配准次数(移动平台)为(1.7±0.9)次,平均透视次数为(11.2±7.7)次,平均配准时间(平台安装+透视配准)为(19.3±6.2)min.从配准完成后,平均每枚螺钉置钉时间为(2.4±0.9)min.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50.1°(40°~63°)矫正至12.8°(2°~28°),平均矫正率74.9%.术后CT平扫显示,机器人辅助置钉的准确率为95.3%(141/148).结论 Mazor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定位精度高、手术安全性好,将成为未来脊柱外科发展的趋势.

  • 手柄式脊柱内固定导引器的研制及初步应用

    作者:史建刚;贾连顺;袁文;赵辉;陈德玉;王波;陈雄生;贾宁阳;宋滇文;史国栋;麻彬;吴建锋

    目的:设计一种简单便携的脊柱手术实时监测工具并初步评价其应用效果,减少战地脊柱脊髓损伤救治的医源性损伤.方法:自行设计并制备手柄式脊柱内固定导引器.离体脊柱标本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10),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椎弓根开道,实验组采用自行设计的手柄式脊柱内固定导引器进行椎弓根开道.记录两组各标本的操作时间,术后将标本沿椎弓根平面水平剖开,比较两组标本的开道位置及进针深度.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处理单个椎体时间分别为(0.5±0.2) min、(0.6±0.1) min,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穿刺道边缘距离椎弓根壁平均距离(mm)明显短于实验组(1.1±0.3 vs 1.8±0.2, P=0.037).结论:手柄式脊柱内固定导引器携带方便,操作简单,体外初步应用效果尚可,能够为早期手术提供可靠参考.

  • 钉棒系统导向模板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张斌

    总结近年来国内外钉棒系统导向模板在脊柱外科领域的临床研究,阐述钉棒系统导向模板的产生、发展和技术特点,为导向模板的临床应用和导向模板的设计提供参考.

248 条记录 7/13 页 « 12...45678910...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