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心病痰浊证候与冠脉斑块组织学指标的相关性探讨

    作者:何志凌;何善康;王侠

    目的 分析中医痰浊血瘀证型与冠脉斑块组织性质层面的相关性,从而在实体斑块组织稳定性方面探索中医不同证候之间的病理生理区别.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纳入行冠脉内超声(IVUS)检查的96例病人,通过测定冠脉斑块血管内腔面积(CSA)、外弹力膜面积(EEM)、斑块负荷,纤维组织面积百分比(FT%)、纤维脂质面积百分比(FF%)、钙化组织面积百分比(DC%)、坏死核心面积百分比(NC%)、斑块负荷、斑块薄纤维帽(TC FA)情况并测定相关性.结果 两组证型未观察到特异的超声组织学指标,但在观察到不同临床诊断分型中痰浊证候可能具有突出的高斑块纤维组织面积表现(P<0.05).结论 痰浊证候病人的冠脉斑块可能具有斑块纤维组织成分丰富的特点,提示可能痰浊证型具有较稳定的冠脉斑块性质.

  • C-反应蛋白和急性冠脉综合征

    作者:杨胜利;何作云;何秉贤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危害甚大.冠脉斑块破裂及随之发生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ACS的重要的机制.如何早期预测斑块破裂是多年来悬而未解的问题,病理和临床大量研究显示,炎症与ACS密切相关,故有人提出冠心病(尤其ACS)是一种炎症过程.认为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1]、白细胞介素-6(IL-6)等为ACS的危险因子.

  • 16层螺旋CT对诊断不同类型冠心病冠脉斑块的分类以及钙化指标的临床研究

    作者:冯家义;余裕珍;江广明;徐强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诊断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冠脉斑块的分类以及钙化指标上的临床应用.方法:本研究中试验组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ACS组,n=35)以及稳定性心绞痛组(SA组,n=25),对照组为同期入院体检的健康人群(n=15),进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以X线冠状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评价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不同类型冠心病不同斑块的分类情况、钙化斑块性质、冠状动脉狭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指标.结果: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比较结果表明,ACS组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分别为90.11%和93.24%;SA组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分别为89.82%和90.41%;ACS组阳性以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69%和94.11%;SA组阳性以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15%和93.65%;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造影在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以及稳定性心绞痛组的诊断中ACS组轻中度钙化显著高于SA组,重度钙化显著低于SA组(P<0.05);轻中度钙化以及严重钙化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均较高,对未发生钙化的各项诊断指标均较低;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造影在对ACS组以及SA组的诊断中对软斑块以及中间斑块引起的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较高,对硬斑块引起的冠状动脉狭窄的特异度以及阳性预测值较低.结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能够较为准确的鉴别不同类型冠心病中冠脉斑块的分类以及量化钙化指标,可以作为医疗机构筛选以及初步诊断不同类型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 076高危和易损冠脉斑块的命名

    作者:

    关键词: 冠脉斑块
  • 小剂量甲氨蝶呤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炎症反应影响的研究

    作者:刘晓凯;胡万英;黄健雄

    许多研究表明血清炎症因子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密切相关,其机制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后炎症因子一般维持较高水平,从而造成冠脉斑块的不稳定,易再次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本实验观察小剂量甲氨蝶呤是否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TNF-α、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有影响,进而判定小剂量甲氨蝶呤对ACS炎症反应的影响.

  • 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作者:童叶华;郑国钦

    冠心病发病率在我国迅速增高,冠脉斑块内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临床上C反应蛋白(CRP)已应用于预测冠心病患者未来事件的因子.但(CRP)这一传统实验测定方法缺乏较高的敏感性,不足以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危险;近2年来作者应用超敏CRP检测在冠心病方面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旨在探索冠心病患者超敏CRP与ACS发生的相关性.

  • 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脉斑块性质的有效性评价

    作者:赖焕泉

    纳入51例冠心病患者,将X 线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患者进行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记录斑块大小和分布情况,并与CAG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入组的51例患者中,经 CTA 检测一共有612段冠状动脉良好显示,符合分析要求。其中,23.04%(141段)的冠状动脉上检测到斑块。141段中,混合性斑块占56.74%(80段),钙化斑块占26.95%(38段),软斑块占16.31%(23段)。对斑块在冠状动脉不同分支中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可以发现,左主干软斑块发生率以及不同性质斑块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右冠状动脉和左回旋支,(均P<0.05)。对两种检测方法的成像质量进行比较,CTA 成像质量好,对斑块性质的确定准确性较好。经CTA 检测,141段冠状动脉上,98处大斑块,25处中斑块,18处小斑块。以 CAG 为金标准进行评估,18处小斑块中1例出现低估,1例出现高估。25处中斑块中,3例出现高估,2例出现低估。98处大斑块,7例出现高估。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检测冠脉斑可以获得较之CAG更好的成像质量,且安全无创,可以一定程度上代替CAG检查。

  •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作者:朱兴雷;赵鹏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发完全或不完全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ACS 是复杂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其病理生理学变化以冠脉斑块裂隙、糜烂和(或)破裂为基础,使斑块内高度致血栓形成物质暴露于血流中, 引起血小板在受损斑块表面黏附、活化和聚集,形成不同类型的血栓.

  • 双源CT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价值研究

    作者:李岳军;闫继锋

    目的 分析双源CT(DSCT)在冠心病(CH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拟诊为CHD的患者102例,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2周内分别行双源128层CT和冠脉造影(CAG)检查,其中31例患者在行CAG检查同时予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以CAG检查结果为标准,评价DSCT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检测准确性.以IVUS检查结果为标准,评价DSCT对冠状动脉斑块定量和定性分析的价值.结果 以节段为基础,双源CT及CAG对冠脉狭窄≥50%节段的显示结果无显著差异(P =0.382,P>0.05),两者间具有强正相关(r=0.904,P<0.001).DSCT诊断CHD的敏感性(Se)、特异性(Sp)、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91.2%,97.9%,93.9%和97.1%.以分支为基础,DSCT对于左冠脉主干、左前降支、右冠脉、左回旋支的诊断Sp分别为100.0%、97.9%、84.5%、88.9%,Se分别为96.0%、57.1%、70.7%、77.7%.DSCT与IVUS在对冠脉斑块性质检测方面无显著差异(P=0.623,P>0.05),两者间呈强正相关(r=0.736,P<0.001).DSCT与IVUS在测量冠脉血管横截面积、管腔面积、斑块面积、血管重塑指数和偏心指数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两者间相关性良好,r值分别为0.81、0.80、0.86、0.80和0.91 (P<0.01).结论 DSCT对CHD检测准确程度高,可作为临床无创筛查CHD的重要手段.

  • 基于虚拟组织声像的冠心病痰瘀证候与冠脉斑块特征性研究

    作者:胡丽娜;王侠;娄田田

    目的:通过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技术对痰证、血瘀证、痰瘀互结证和非痰瘀证冠脉斑块进行分析,探讨冠脉斑块和中医学痰浊、血瘀等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中医辨证分型为痰证(10例)、血瘀证(10例)、痰瘀互结证(10例)和非痰瘀证(10例)的冠心病的患者共40例,根据不同证型分为4组,应用VH-IVUS影像定量分析不同证型间坏死核心(NC)、钙化部分(DC)、纤维脂质成分(FF)和纤维成分(FI)分布的差异.结果:痰证、血瘀证患者NC水平明显高于痰瘀互结证(P<0.05),痰证、血瘀证和痰瘀互结证患者FF水平明显高于非痰瘀证(P<0.05),痰瘀互结证患者FF水平又明显高于痰证和血瘀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证型间NC、DC、FF、FI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浊或血瘀均可增加冠脉斑块FF的含量,且二者同时作用于机体时增加FF的效果明显优于其中一种单因素的效果.

  • 双源螺旋CT诊断冠脉易损斑块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红

    目的 分析64层双源螺旋CT(DSCT)与冠脉造影(CAG)在冠脉易损斑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因典型症状于我院就诊的63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作64层双源螺旋CT检查与冠脉造影检查,评估64层双源螺旋CT在冠脉易损斑块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DSCT检出冠脉狭窄病变141处, CAG检出156处,两者检出冠脉病变节段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CAG作为标准,DSCT检测敏感度为93.6%,特异性为94.3%,阴性预测值为97.0%,阳性预测值为84.6%;DSCT检出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软斑块、纤维斑块、硬斑块分别占16.7%、26.7%、56.7%,其中软斑块所占比例显著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硬斑块比例则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DSCT共检出156处冠脉斑块病变,与CAG检出率无差异,其中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分别为21处、66处与57处,轻度、中度狭窄均以软斑块为主,重度狭窄以硬斑块为主,重度组硬斑块所占比例显著高于轻中度狭窄组(P<0.05).结论 DSCT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的诊断均有较高的准确性,与CAG有较高的符合度,对指导冠心病相关心血管并发症的防治有积极的价值.

  • 应用双源冠脉CTA图像测定研究心包内脂肪与冠脉斑块及狭窄程度的关系

    作者:潘志明

    目的:应用双源冠脉CTA图像探讨心包内脂肪与冠脉斑块及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以73例存在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与不同冠状动脉斑块类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有、无低密度斑块分组之间的心包内脂肪(EAT)体积进行比较。结果:不同冠状动脉斑块类型分组之间的EAT体积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P <0.05),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MP 组EAT体积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 <0.05)。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组之间EAT体积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P <0.05),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Ⅳ级EAT体积显著高于其他3组(P <0.05)。有低密度斑块组EAT体积大于无低密度斑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EAT 体积与血管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等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因此EAT体积可作为评估冠心病的风险独立非创伤性指标,在临床予以推广试用。

  • 双源CT对心包内脂肪与冠脉斑块及狭窄程度相关性分析

    作者:徐振锋;潘志明;潘文;赵欣;刘东旭;黄锦炽;罗立镇;蔡锋

    目的:目的:分析双源CT对心包内脂肪与冠脉斑块及狭窄程度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诊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将其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在本院行体检的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65例志愿者临床资料,设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双源CT检查,对比两组EAT与PAT体积,观察研究组EAT与冠脉钙化积分及冠状狭窄程度关联性.结果:研究组EAT体积(101.33±39.52)cm3与PAT体积(101.57 ±48.95)cm3显著大于对照组(88.52±32.51)cm3、(74.23±31.25) cm3 (P <0.05);另外,EAT与冠脉钙化积分及冠状狭窄程度未显示明显关联性.结论:冠心病患者EAT体积与PAT体积大小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相关性,但是与冠脉斑块及狭窄程度之间无直接相关性.

  • 探究双源CT对心包内脂肪与冠脉斑块及狭窄程度相关性

    作者:刘军华;徐振锋;潘志明;潘文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包内脂肪与冠脉斑块及狭窄程度相关性.材料与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前往我院接受体检的100例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双源CT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资料.结果:比较两组男性患者EAT、PAT体积,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女性患者EAT体积,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EAT与冠脉钙化积分及冠状狭窄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EAT体积无性别差异,EAT、PAT体积与冠脉斑块及狭窄程度无直接相关性.

  • 非罪犯冠脉斑块研究的进展

    作者:陈文明

    加强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是目前防控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重要手段.本文对ACS与非罪犯冠脉斑块的关系作了综述.

  • 传统腹部皮下注射法注射低分子量肝素引起患者皮下出血原因分析

    作者:徐佳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近些年被提出的一个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临床类型,其共同的病理生理特征是:冠脉斑块发生破裂、表面血栓形成,导致病变远端血管完全性或者是非完全性闭塞,发生心肌缺血或是原有缺血恶化或发生心肌坏死。普通肝素是经典的凝血酶抑制剂,但普通肝素的药效学与药物动力学特性决定了它对于不同患者抗凝效果难以预测、抗凝效果不稳定等局限性,因此在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被动屏气对少数民族患者冠脉CTA的影响

    作者:郭丽;左玲芝;胡云云

    冠脉CTA检查在一定程度上能提供与冠脉造影相似的冠状动脉狭窄的解剖结构的信息,提供冠脉血管狭窄的程度,管腔病变是向心性还是偏心性狭窄,冠脉斑块的特点,对钙化病变诊断也有较高的准确率,提供血管壁的影像特点,有助于评价血管功能,并且由于其无创伤、风险小、费用较低,操作简单,因此,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应用日益广泛.影响冠脉CTA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有:①心率;②心律;③造影剂用量及速度;④冠脉痉挛;⑤呼吸.而其中呼吸的影响大,位居第一[1].由于冠状动脉管径较小,即使很小的呼吸运动伪影也可以造成检查的失败[2].因此对于不能坚持屏气10s的患者,通常建议患者放弃检查或直接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在本组资料中,少数民族患者在排除语言沟通障碍因素后,因不能屏气10s,而致检查失败的比率为5.8%,汉族患者为1.7%.见表1.

  • 双源CT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涂植涛;周建中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其患病率逐年上升,且发病年龄逐年偏低,早期确诊十分重要.临床上以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部分患者难以接受这种价格高昂的有创检查,从而导致早期误诊、漏诊率高.因此,21世纪初,北美放射学会发布了全新概念的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技术,提供了一种安全无创、成像质量高的影像学检查,使无创冠状动脉诊断技术迈进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38 条记录 2/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