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救和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的管理

    作者:李雨录

    对急救、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进行科学的管理,提高救援的反应速度和协调水平,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从而更有效地挽救患者的生命。

  • 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的质控管理系统

    作者:刘晔

    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管理是设备时刻保持待用状态的有力保障.本研究主要阐述通过信息化手段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进行质控管理,以确保设备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或待机状态.

  • 突发群体性烧伤救治早期生命支持技术探讨

    作者:王欢锋;费建平;雷月;翁建东;张代玲;俞灵;孙贺斌

    目的 探讨突发群体性烧伤患者救治早期的生命支持疗法.方法 对昆山市中医医院100 min之内收治的37例中、重度群体性烧伤患者进行紧急深静脉穿刺置管及气管插管等生命支持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34例合并吸入性损伤的患者均早期成功完成了深静脉穿刺置管及气管插管,成功率为100%.结论 深静脉穿刺置管应首选股静脉,避免因误伤颈部动脉而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视频喉镜与帝视内窥镜气管插管具有视野前置,无需口、咽和声门成直线,对咽喉及气道刺激小等优点,是抢救危重病患者快捷而有效的手段之一,特别是视频喉镜引导下的气管插管与传统气管插管路径接近,可作为困难气道开放的首选.

  • 体外循环技术在非心脏外科手术及急诊抢救中的应用

    作者:张曙东;张冰;孙卫红;杨茹淇;杜宇;王天策;许日昊;朱志成;柳克祥

    目的 总结体外循环在非心脏外科手术及急诊抢救中的应用经验,旨在进一步拓宽体外循环技术在综合医院多学科领域里的应用范围.方法 2005年1月~2012年3月共完成的9例体外循环技术在非心脏外科手术及急诊抢救中的应用.4例采用股-股转流技术,1例采用升主动脉-上下腔静脉插管转流技术,2例分别采用降主动脉和右心房插管输血技术,2例分别采用升主动脉与股静脉和升主动脉与上腔静脉+股静脉插管转流技术.结果 9例体外循环转流顺利实施,体外循环时间17~180 min,3例阻断时间29~46 min,8例手术及急救成功,术后顺利康复出院,1例心脏骤停的冠心病患者抢救无效,心脑复苏失败,死亡.结论 体外循环技术的应用,使传统方法难以完成的高难度非心脏外科手术获得成功,也为非心脏外科手术术中大出血的急诊抢救提供新的救治手段.

  • 五例羊水栓塞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丁秀萍;时春艳;冯兆亿;于进;曲元;杨慧霞

    目的 通过5例典型羊水栓塞病例及文献复习,分析探讨减少羊水栓塞病例不良结局的诊治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羊水栓塞病例的诊治、结局及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①16年间羊水栓塞的发生率约1/9 000;②高龄孕妇3例;应用前列腺素制剂改善宫颈条件和依沙吖啶引产各1例;其余3例未使用外源性宫缩剂;③发生于产后即刻2例、剖宫产术中1例、胎膜早破有规律宫缩但尚未临产1例、依沙吖啶引产产程中1例;④临床表现:两种类型,突发的急性肺动脉高压为首发症状者3例(3/5),产后出血凝血功能障碍首发症状者2例(2/5);均出现低血压、低氧血症;⑤结局:孕产妇死亡1例(1/5),永久性神经系统并发症2例(2/5),子宫切除3例(3/5).未切除子宫远期预后良好2例(2/5).围产儿死亡1例(1/5).结论 羊水栓塞罕见、凶险、难以预防,快速诊断和处理,特别是有经验的麻醉医生及时到场生命支持,是改善孕产妇结局的关键.

  • 儿童创伤生命支持

    作者:高恒妙

    创伤是当今全球儿童死亡和致残的常见原因.创伤的复苏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需由接受过培训、有经验的团队完成.创伤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trauma life support,ATLS)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知名度高、使用广的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评估、稳定和治疗的培训课程.儿童创伤生命支持(pediatric trauma life support,PTLS)是ATLS中关于儿童创伤紧急救治的部分.ATLS提供了一套严重创伤患者救治的标准流程;规定了创伤初次评估的顺序,即气道(A)、呼吸(B)、循环(C)、失能(D)和充分暴露(E);强调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经复苏治疗生命体征改善时,可开始进行二次评估.二次评估包括详细的病史、全面体格检查及对生命体征进行再评估.ATLS和PTLS设计的系统评估方法目的是帮助临床医生关注危及生命的严重问题,并减少损伤漏诊的风险.

    关键词: 创伤 生命支持 儿童
  • 野战方舱医院成功抢救重度休克1例

    作者:宋立新;刘建军;郑晓东;刘树新;吴江;何红莲;刘旭生

    1 病例报告患者男,44岁.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196 h被救出,因严重颅脑外伤入院.查体:极度脱水、神志不清、谵妄,体温35.2℃,心率118/min,呼吸32次/min,血压70/40 mmHg,无尿,全身多处皮肤感染,左耳后有长2.0 cm,深1.5 cm伤口,周围红肿明显.初步诊断:低血容量性休克.立即启动野战方舱快速保障系统,给予吸氧5 L/min,补充血容量,多巴胺5μg(mg·min)升压,10 min后血压升至110/60 mmHg,血氧饱和度0.96以上.实验室检查:WBC 14.6×109/L,N 0.86,Hb 112 g/L,Na+152 mmol/L,K+6.32 mmol/L,Cl-117.4 mmol/L,CO2-CP 10 mmol/L,Glu 12.9 mmol/L,Cr 2 200 mmol/L.

  • 心肺复苏中呼吸支持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欧阳后华

    心肺复苏(CPR)是挽救心搏骤停患者生命的唯一途径,是医学的重要技术之一.CPR技术包括基本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持续生命支持三部分.其中呼吸支持在CPR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不同的呼吸支持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环境条件.所以,了解并掌握不同的呼吸支持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根据CPR的需要采取合理的呼吸支持方法,可有效提高CPR的成功率.

  • 院外急救及其生命支持的护理程序

    作者:帅世珍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及生命支持的护理程序和注意事项.方法 将护理程序应用于院前急救中,迅速了解病人的主诉、神志及生命体征,对病情做出及时评估,并进行必要的生命支持及安全转运.结果 运用护理程序后,院前急救生命支持的时效显著提高.结论 护理程序在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中有重要作用.

  • 院前危重症患者转运用便携式生命支持装置的研制

    作者:宋振兴;吴太虎;孟兴菊;卢恒志;郑捷文;王海涛

    目的 介绍一种用于院前危重症患者转运的便携式生命支持装置.方法 分析院前危重症患者转运的特点和勤务救治要求,结合内嵌设备结构及急救器材与药品的配置,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对系统的框架整体结构、设备安放位置、固定方法、干涉情况、操作性能等进行仿真设计.结果 便携式生命支持装置包括机械通气、输液、吸引、监护、供氧、供电等模块,可与通用担架进行快速卡锁形成便携式重症监护病房( ICU),可以搭载于多种交通工具上,并能利用车载电源,在运送途中对患者实施不间断的治疗和救护,能提高抢救成功率.结论 研制的便携式生命支持装置外型小巧,质量轻,便携性强,非常适于极端地域和狭小空间使用.

  • 担架集成式急救系统的设计

    作者:郑捷文;吴太虎;宋振兴;孟兴菊;张广;赵鹏

    目的 为了满足院前和现场重症患者急救、快速运送以及院内转运途中连续救治和监护等需求,设计一种能够实现院前院内急救无缝衔接的担架集成式急救系统.方法 按集成化和信息化需求,对原发明的担架集成式综合急救系统中的相关功能模块进行微型化设计;依据人机工效佳原则,研究系统的技术结构特征;以轻便机动为原则,对系统承载框架的成型材料及工艺进行改性与改进研究.结果 设计的担架集成式急救系统机动性强,能抬、能推,还可以附载于多种运载工具上,实现了医疗急救的及时性和连续性,大大缩减了急救等待时间.结论 担架集成式急救系统为建立院前院内急救绿色通道、提高相关医疗机构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提供了一种可能.

  • 第55例--创伤院前急救中的高级生命支持(Internet网上专题讨论)

    作者:冯丽洁;沈洪

    沈洪医生: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教授(shenhong@em120.com)创伤急救是目前全球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据预测,2020年全球因创伤致死亡人数将高达840万.急性失血造成组织低灌注和缺氧,以至乳酸酸中毒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而过去50年中,重要的急救策略均以维持创伤患者血压、就地采取高级生命支持为主,出发点是使严重创伤尽早得到有效的救治.

  • 心脏骤停基础生命支持的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田国红

    自第一次有文献报道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胸外按压后有存活率的研究文献记录以来,已有50余年历史,复苏专家致力于减少因心血管病及中风导致死亡的研究,建立了现代心肺复苏(CPR)理论和技术体系.1960年有学者报道了14例胸外按压而存活的病例,1966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发表了第一个心肺复苏指南被称为CPR的里程碑[1].以后多次修订,2010年指南由356个复苏专家对涉及的277个CPR、心血管急救(ECC)主题411个科学证据逐一审查,形成新的指南,并于2010年10月18日同时在<循环><复苏>杂志上发表[2],本文就其中的重点进行摘要,以提高急诊抢救时水平.

  • PEARS课程在儿科急诊护士急救能力培训中的应用

    作者:余碧艳

    [目的]探讨儿童急症的评估、识别和干预(PEARS)课程对提高儿科急诊护士急救能力的作用.[方法]采用美国心脏协会的PEARS课程对急诊护士进行培训,在培训前对护士进行理论摸底考试,培训后进行理论、技能和仿真案例考核,考核结束后进行课程评价的问卷调查.[结果]培训后护士的理论成绩(88.83分±7.86分)较培训前(76.75分±6.21分)提高(P<0.01);护师组的技能考核和仿真案例考核优秀率高于护士组(P<0.01).[结论]儿科急诊护士经PEARS课程培训后对急诊患儿的评估、识别和干预能力提高.

  • 心肺脑复苏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培志

    1999年底在美国Dallas召开了第一次世界性的国际复苏会议,由此诞生了第一个国际性心肺复苏(CPR)和急诊心血管监护(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ECC)指南--2000CPCR指南[1],其主要特点为:①剔除了检查颈动脉搏动.新指南提出只需判断病人有无循环消失的特征(absencesigns of circulation),即有无正常呼吸、咳嗽或吞咽等自主活动(normal breathing,coughing or movement),并应在10 s内完成评估和开始复苏.

  • 20例颅颌面部为主的多发伤救治体会

    作者:葛奎;吴嘉骏;钱立;王繁麟;范晶娴;梁翔;史俊;张诗雷;谢挺;徐兵

    目的:探讨颅颌面部为主多发伤的救治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3月-2018年3月间收治的20例颅颌面部为主多发伤患者(男16例,女4例;年龄9~83岁,平均40.8岁)的救治情况,包括早期急救、组织器官损伤、损伤控制性手术开展、功能恢复或重建、创面愈合以及预后情况.结果:20例患者中,初级生命支持情况分别为急诊清创止血19例,单纯液体复苏13例.大量液体复苏+输血4例,气管插管或切开5例,外固定(石膏或骨牵引)4例.损伤情况分别为2处损伤3例,3处损伤4例,4处损伤7例,损伤5处及以上6例.损害控制性手术开展情况分别为损伤控制性手术10例,其中,眼球探查修补1例,颅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1例,剖胸探查止血+肺裂伤缝合+胸腔闭式引流1例,介入止血1例,骨牵引外固定2例,创面修复(清创后负压封闭创面)4例.EICU继续高级生命支持情况分别为6例患者在抢救室经初级生命支持后,生命体征稳定而直接转入专科,做确定性手术治疗;14例患者由抢救室转入EICU继续高级生命支持,其中10例病情稳定后联合专科行早期确定性手术,4例病情严重无法早期确定性手术患者伤情稳定后直接出院,后续行整形或功能重建.20例患者全部存活,无死亡.结论:实现急诊急救一体化,早期器官功能支持,是颅颌面部严重创伤成功救治的重要策略之一.

  • 高级生命支持课程培训对基层医院急诊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

    作者:刘红丽;何亚文;邓庆中;钟友娣;甘白水;林罗此;杨少连;陈小武;谢军;汪兴玲

    目的 探讨高级生命支持课程培训对基层医院急诊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 详细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高级生命支持课程培训后急诊96例心肺复苏患者的复苏效果,与2004年1月~ 2005年12月未培训时的76例心肺复苏效果对比分析.结果 培训组复苏成功率47.91% (46/96)、存活出院人数10.42% (10/96)、脑功能恢复良好人数3.13% (3/96),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经过培训后医护人员急救操作熟练,培训组除颤操作耗时、气管插管操作耗时、所有急救操作总耗时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经过高级生命支持课程培训后,能明显提高基层医院急诊心肺复苏效果.基层医院急诊科应常期不懈地进行高级生命支持课程培训.

  • 小儿心跳呼吸骤停特点与儿科高级生命支持

    作者:祝益民

    从1956年首次除颤器的应用,到1960年Kouwenhoveu等公布胸外按压是恢复心跳骤停患者的有效方法,现代心肺复苏(CPR)技术开始形成,1966年全美复苏会议对CPR技术标准化,1974年制定CPR指南,多次修订再版,新CPR指南于2005年公布,是一个全球性的国际CPR指南.

    关键词: 儿童 生命支持 复苏
  • 儿童心肺复苏术的研究状况和对比

    作者:马红秋;辛德莉

    心肺复苏指南自1974年制定以来,多次修订改进.2005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病急诊科学治疗建议国际会议的召开,对心肺复苏指南再次进行了修订,并利用循证程序就心肺复苏的治疗推荐方案达成了一致性意见.本文主要对心肺复苏的程序进行简略介绍,并对历年的心肺复苏指南作以简单比较.

  • 护理流程管理在严重多发骨折损伤控制中的应用

    作者:阙纤沣;陆凤英;黄建琴

    目的 缩短严重多发骨折患者的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 按入院顺序将86例严重多发骨折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按照制定的护理流程进行抢救,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实施抢救.结果 观察组完成基本生命支持所需时间、术前准备时间、与护送人员交接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护理流程管理的各个环节密切配合,在严重多发骨折损伤控制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