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100例回顾性分析

    作者:高玮;孙建光

    目的 总结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证候规律,完善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辨证标准.方法 遵循以方测证、以效测证的原则,回顾性分析经疏肝健脾法治疗有效的门诊病人100例,填写临床证候调查表,统计分析性别、年龄、病程、饮酒情况、症状、体征、舌象、脉象、HBV-DNA、B超、肝功能损害程度与肝郁脾虚证的相关性及用药情况等.结果 入选病例发病年龄多集中在30~39岁;性别分布男性多于女性;病程多集中在1~5年左右,病程较长:不饮酒者居多;主要症状以倦怠乏力、胁肋隐痛、唇甲紫暗为主,次要症状以纳差、面色晦暗、小便黄为主:舌质以淡为主,其次为暗红;舌苔以薄为主,其次为白腻.脉象以弦为主,其次为沉细:HBVDNA以>105 copy/ml居多;B超结果以慢性肝损害为主;肝功能损害程度以中度居多;本次研究发现处方中肝郁脾虚证所用中药共计116味,其中应用频率高的为柴胡,其次为甘草、茯芩、白术、白芍、郁金等.结论 本次研究结果发现,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证候规律及辨证标准与以往研究结果有所差别,将来应扩大样本、采用多中心研究,进一步证实这一研究结果.

  • 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免疫细胞分化和增殖变化规律研究

    作者:刘建鸿;岳嘉;段永强;夏琦;程小丽

    目的 探讨实验条件下的肝郁脾虚证大鼠骨髓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分化和增殖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夹尾激怒、束缚应激、过度疲劳与饮食失节的复合方法复制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检测空白对照组和模型2、6、9周组雄性大鼠外周血象、骨髓象和骨髓细胞增殖周期.结果 外周血象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大鼠2周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升高(P<0.05,P<0.01),9周组淋巴细胞数量降低(P<0.05).骨髓象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大鼠2周组成熟中性粒细胞升高、淋巴细胞比例降低(P<0.05),9周组淋巴细胞比例升高(P<0.05).骨髓细胞周期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大鼠2周组S期和G2/M期升高(P<0.05),2周、6周组增殖指数升高(P<0.05,P<0.01).结论 肝郁脾虚因素会影响机体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增殖,早期可促进骨髓增殖.

  • 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与脑肠肽相关性研究思路

    作者:周福生;吴文江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drome,IBS)是与肠道动力学异常有关的功能性疾病.本病属中医"泄泻"、"腹痛"、"便秘"、"郁证"等范畴.其病因主要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外邪内侵、体质虚弱等,病位在大肠,发病主要与肝胆疏泄、脾胃运化和升清降浊功能失调有关,而以肝郁气滞、脾胃虚弱及肝旺乘脾为病机特点.1944年,自Pare首次提出IBS这一概念以来,有关IBS病因病理的现代研究已有50多年的历史.由于其临床表现呈多样性、症状反复发作而无特异性,病因病理的研究仍不十分明了.一般认为,IBS的发病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其中心理、情绪、社会及环境因素在致病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直接受中枢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制约.因此,IBS是在特殊的基质基础上,以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为中介,以社会心理因素刺激而触发的心身疾病.

  • 肝郁脾虚证研究现状

    作者:李享;彭美哲;王思玉;李帷;汪红兵

    肝郁脾虚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的证候之一,也是中医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研究领域已涉及文献研究、标准研究和现代研究等多方面。中医客观化与现代化已成为当今科学领域的重点和难点,由于肝郁脾虚证见于临床多种疾病,疾病的特点不同,肝郁脾虚证的症状特点及辨证标准也不尽一致,影响了中医的疗效评价。笔者现就近10年来关于肝郁脾虚证不同研究方向的近况作一综述,以期为开展肝郁脾虚证的标准化和实质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 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的logistic回归及判别分析

    作者:张晓东;凌琪华;聂红明;乐敏;陈建杰

    目的 归纳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的辨证要点.方法 对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肝郁证、脾虚证的症状及舌、脉进行logistic回归及判别分析,结果肝郁脾虚证logistic回归提取的症状为腹胀、倦怠乏力、腹痛、食欲不振、紧脉、便溏、胁肋疼痛、胁肋不适;判别方程包含的症状则为腹痛、腹胀、倦怠乏力、便溏、黄苔.结论 肝郁脾虚证的辨证要点包括胁肋疼痛或不适、腹胀、腹痛、乏力、食欲不振、便溏.利用logistic回归和判别分析归纳本证诊断要点是可行的.

  • 四磨汤口服液联合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

    作者:吴永红;郑国荣

    目的观察四磨汤口服液联合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肝郁脾虚证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给予四磨汤口服液、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口服,对照组30例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口服,疗程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5-羟色胺(5-HT)、P物质(SP)水平变化,记录复发率、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4周总有效率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症状总积分及腹胀、排便急迫感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5-HT、SP 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对照组停药4周后复发率分别为10.7%(3/28)、32.1%(9/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四磨汤口服液联合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疗效显著,尤善于缓解腹胀、排便急迫感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5-HT、SP水平有关。

  • 大鼠急性肝损伤(肝郁脾虚证)病证结合模型的研究

    作者:黄娜娜;孙晓倩;杨倩;李晓宇;孙蓉

    建立适宜于抗急性肝损伤(肝郁脾虚证)中药复方活性发现、药效评价和新药研发的方证相应动物模型.依照中医病因病机演变规律和现代病理机制研究,抽提适宜于急性肝损伤(肝郁脾虚证)大鼠动物模型评价的证候、确定积分,根据药证相符原则选定逍遥丸和水飞蓟宾葡甲胺片为模型反证药物,大鼠每天腹腔注射猪血清,并按分组给予不同配比高脂低蛋白饲料及食用乙醇进行诱导;共7d.实验期间每日观察大鼠的体重、食量、饮水量及一般观察并对其进行中医证候积分,实验结束检测大鼠血清ALT,AST,PA,TBIL,TBA等肝功能指标的水平,检查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在造模1周后,各模型组的大鼠均达到明显急性肝损伤程度,且大鼠主证、次证均符合肝郁脾虚证的证候表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ALT和AST活性升高,TBIL和TBA含量升高,PA含量降低;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显示各模型组的大鼠均出现炎细胞浸润、嗜酸性变或嗜酸性脂肪变,反证药物组可不同程度改善上述病变表现.腹腔注射猪血清+高脂低蛋白饲料(89.5%玉米粉、10%猪油、0.5%胆固醇)+10%食用乙醇连续造模7d,经药物反证,可建立拟临床肝郁脾虚证的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具有成模耗时短、死亡率低、动物状态与临床患者证候表现相近等特点,可适用于抗急性肝损伤(肝郁脾虚证)中药复方活性发现、药效评价、新药研发和临床方证相关性研究与机制探讨.

  •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与神经内分泌机制的横断面临床研究

    作者:侯政昆;李梅;谢地;刘凤斌

    为明确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分布和发病规律,该研究采用横断面设计,纳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本病就诊患者,收集其社会学资料(12个变量)、疾病影响因素(13个变量)、症状和体征(9个方面84个变量)和神经内分泌指标(19个变量),统计方法采用单向方差分析、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分析各组间差别,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疾病亚型和证型与临床症状间关系,并将中医证型进行证素分解以分析神经内分泌指标在各证型和证素间的差别.结果共收集383例患者,其中泄泻型、便秘型、混合型患者分别为353(92.2%),14(3.7%),16(4.1%)例,泄泻型患者中肝郁脾虚证、肝郁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虚湿阻证分别为291(76.0%),18(4.7%),48(12.5%),26(6.8%)例.在泄泻型、便秘型、混合型的疾病亚型对比中,患者血型存在显著差异,疾病分型与过敏史、饮酒史、三餐不准时、很少或无休假、发病的其他原因共5个变量显著相关(p <0.05,φ<0.3),共15个症状和体征变量(畏寒、面色异常、胃脘胀满等)在各组间有显著差别(P<0.05),分别有5,8,5个变量是各自的独立影响因素,神经内分泌指标在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在泄泻型肝郁脾虚证、肝郁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虚湿阻证的中医证型对比中,患者性别、居住条件、职业存在显著差异,中医证型与饮酒史、吸烟史、很少或不吃早餐、每天睡眠时间少于8h共4个变量呈显著相关(P<O.05,φ<0.3),共14症状和体征变量(手足心热、乏力、头胀等)在各组间有显著差别(P<0.05),分别有3,4,6,3个变量是各自的独立影响因素,神经内分泌指标仅乙酰胆碱(Ach)、血管紧张素Ⅱ(AT-Ⅱ)在肝郁脾虚证、脾虚湿阻证之间存在显著差异,Ach,AT-Ⅱ,促肾上腺素(ACTH),雌二醇(E2)在部分证素对比中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初步明确本病社会学分布、影响因素、证候分布、疾病和亚组微观机制等,后续研究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多中心调查,提高研究科学性和代表性.

  • 血清诱导的肝郁脾虚证细胞模型的建立方法研究

    作者:付爽;谢紫烨;俞婵娟;高晓燕

    为探索细胞证候模型的建立方法,该研究以人的肝郁脾虚证血清诱导HepG2细胞,建立肝郁脾虚证细胞模型.采用MTT比色法和显微观察法对细胞接种浓度、培养基中人血清含量以及模型细胞生长特性(细胞生长曲线、存活率和表观形态)进行考察.证候细胞模型评价:采用代谢组学手段,分别对正常人血清与肝郁脾虚证血清、正常人血清与肝郁脾虚证血清诱导的细胞模型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得到肝郁脾虚证血清和肝郁脾虚证细胞模型的差异代谢物,对比2个组学得到的生物标记物及其代谢通路,以验证该模型的可靠性和适用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采集代谢组学数据,对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PCA,OPLS-DA).结果显示:10%肝郁脾虚证血清诱导下,模型细胞在24~ 72 h内呈现正常生长、缓慢增殖,形态结构稳定的特性;肝郁脾虚证血清和肝郁脾虚证细胞模型具有19个相同的差异代谢物,涉及脂类、氨基酸、核苷酸和能量代谢等9条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起重要作用的代谢途径.表明所建立的证候细胞模型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肝郁脾虚证的生物学基础,为中医证候细胞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参考方法.

  • 慢性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肝郁脾虚证与肝胆湿热证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功能研究

    作者:何芳;孙克伟;彭建平

    目的 观察慢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肝郁脾虚证和肝胆湿热证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DCs)的功能变化,了解慢性HBV感染两证型的免疫表达特点,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化依据.方法 选取4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根据免疫状态分为两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免疫清除状态)20例,其中肝郁脾虚证10例,肝胆湿热证10例;慢性HBV携带组(免疫耐受状态)20例,其中肝郁脾虚证10例,肝胆湿热证10例;另选取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志愿者体检健康者10名为健康对照组,分别对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进行体外培养,以倒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DCs外部形态和超微结构,检测DCs的表面分子HLA-DR、CD80、CD86、CD1a的表达及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采用MTT法检测其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以比较DCs在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两证型中的功能特点,分析两证型间DCs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HBV携带组两个证型患者CD86、CD80及HLA-DR表达率降低,慢性乙型肝炎组两个证型患者CD80表达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肝郁脾虚证患者CD86、HLA-DR低于肝胆湿热证,慢性HBV携带组肝郁脾虚证CD80低于肝胆湿热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IL-12及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肝郁脾虚证患者IL-12及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低于肝胆湿热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肝郁脾虚证与肝胆湿热证患者外周血DCs功能存在差异.DCs表型及功能检测在疾病的同一阶段可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化指标,反映两证型免疫表达的特点及免疫学内涵.

  • 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和脾胃湿热证患者的差异表达基因研究初探

    作者:杨婵娟;刘宏伟;王丽春;张传涛;冯全生;范昕建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肝郁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患者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 采集正常健康者(26名)及肝郁脾虚证(35例)、脾胃湿热证(34例)患者空腹肘静脉血,按Trizol法提取总RNA.采用Aglient表达谱芯片进行基因芯片检测,利用随机方差模型筛选差异基因,通过GO、Pathway、Genbank、NCBI、Geneontology等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分析.结果 两证型间获得差异基因125个(其中66个为上调基因,59个为下调基因),主要表现的功能为跨膜运输、硒反应离子、钙离子依赖的胞吐作用等.参与的通路中较为重要的包括影响细胞黏附分子、钙离子信号通路、白细胞穿上皮迁移等.通过动态网络构建,寻找出共表达能力差异显著的9个基因(即LOC340508、HIST2H2BE、MPL、FLJ22536、TUBA8、NT5M、EGFL7、PTPRF、TSPAN33),其主要涉及免疫反应、细胞生长、DNA损伤、信号转导、炎症反应等生命过程.结论 慢乙肝肝郁脾虚证和脾胃湿热证两个证型间存在差异表达基因,提示中医证候分类学具有基因表达谱依据,基因组学研究方法有望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 冬虫夏草胶囊(女士型)对肝郁脾虚证候的调节作用: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周佩云;刘源才;张雪元;寇秋爱;夏立营;葛文津;崔坤敏;刘秋霞

    目的 评价冬虫夏草胶囊(女士型)对肝郁脾虚证候的调节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将98例肝郁脾虚证女性受试者随机分入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试验组服用冬虫夏草胶囊(女士型),每次2粒(0.55g/粒),每天2次.对照组予安慰剂口服.两组试验周期均为90天.观察两组试验前后中医证候(体倦乏力、脘腹痞闷、烦躁易怒、口燥咽干、多汗、排便不爽、面色萎黄或无华、易感冒)积分及中医证候改善效果,并观察其安全性.结果 与本组试验前比较,两组试验后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P<0.01),且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除多汗、易感冒外,其他症状均有改善(P<0.01,P<0.05),试验组各症状均有改善(P<0.01,P<0.05).试验组体倦乏力、烦躁易怒、面色萎黄或无华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为80.5%(33/41),高于对照组[47.5%(19/40),P<0.01].两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冬虫夏草胶囊(女士型)对女性肝郁脾虚证候有一定改善效果,且安全性良好.

  • 束缚应激大鼠中枢AMPA受体和相关蛋白mRNA表达的变化及逍遥散对其调节作用

    作者:岳广欣;王竹风;张巧丽;陈家旭;赵歆;岳利峰;丁杰

    目的 观察海马及杏仁核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AMPA)受体各亚基和相关调节蛋白在束缚应激状态下的mRNA表达变化及逍遥散的作用.方法 使用捆绑的方法制作束缚应激动物模型,并用逍遥散进行干预,分别于7天后和21天后检测模型大鼠海马CA1区、CA3区、齿状回(DG)、杏仁核AMPA受体亚基GluR1-4、N-乙基顺丁烯二酰亚胺敏感性融合蛋白(NSF)、PKC作用蛋白1(PICK1)mRNA表达的情况.结果 7天束缚应激状态下,GluR1 mRNA在海马CA1区表达显著下降(P<0.05),在CA3区和杏仁核表达显著上升(均P<0.05),GluR2、GluR3 mRNA在杏仁核(均P<0.05),GluR4 mRNA在CA1区(P<0.01)表达显著增高,NSF、PICK1 mRNA表达在杏仁核有明显增高趋势;逍遥散对CA1区GluR4及杏仁核GluR1、GluR2、GluR3 mRNA表达变化有显著调节作用(P<0.05,P<0.01).21天束缚应激状态下,CA1区GluR4、DG的GluR2 mRNA表达显著下降(均P<0.05),杏仁核GluR1 mRNA表达显著增强(P<0.01);逍遥散对CA1区GluR1、GluR4 mRNA表达变化有显著调节作用(均P<0.05).结论 短期重复应激对于AMPA受体各亚基mRNA表达的影响较强,逍遥散对AMPA受体各亚基mRNA表达的调节在海马CA1区和杏仁核较明显.

  • 血清NO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关系

    作者:汪静;谢朝良;杨华秀

    本研究检测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和肝肾阴虚证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探讨NO与慢性乙肝中医证型的关系,为慢性忆肝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 护理干预联合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小玲;樊春华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联合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研究条件的IBS-D病例11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用护理干预联合中医药治疗,对照组58例用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9.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联合中医药治疗IBS-D可很好地改善患者症状,临床疗效良好,突显了护理干预和中医药特色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调肝健脾止泻方在肝郁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探讨

    作者:樊春华

    目的:观察调肝健脾止泻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研究条件的IBS-D病例9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7例用调肝健脾止泻方治疗,对照组47例用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积分.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5.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情绪状况、精神状态、饮食影响、工作影响4个方面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肝健脾止泻方治疗IBS-D可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疗效肯定.

  • 针药结合治疗肝郁脾虚证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临床观察

    作者:宋永红;王海龙;杨韶华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肝郁脾虚证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中药治疗,均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疗效和总体疗效.结果:治疗组在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疗效和总体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能显著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候和主要症状,总体疗效优于单纯中药治疗.

  • 疏肝健脾方联合拉米呋定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62例临床观察

    作者:张盛杰;孙莲娜;薛建华;杜秀萍;王春芳;齐艳艳;明利平;朱敏芳;陈建杰

    目的 观察疏肝健脾方联合拉米呋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病例180例,其中治疗组62例给予疏肝健脾方联合拉米呋定治疗,对照1组58例单纯服用拉米呋定治疗,对照2组60例单纯服用疏肝健脾方治疗,3组均治疗12个月及随访6个月,观察血清肝功能、HBV DNA定量、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eAg)血清学转换、HBV DNA聚合酶活性区发生变异(YMDD变异)发生率、临床证候积分、总有效率等.结果 治疗组治疗12个月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改善情况优于对照1组(P<0.05);HBeAg阴转率在随访6个月时,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1、2组(P<0.05);HBV DNA阴转率,治疗组治疗6个月、12个月和随访6个月均高于两个对照组(P<0.05);随访结束时,治疗组HBV DNA阳性患者中YMDD变异检出率低于对照1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5%、65.5%、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疏肝健脾方联合拉米呋定治疗对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恢复肝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抗病毒疗效、减少拉米呋定耐药的发生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 逍遥散汤剂和散剂治疗肝郁脾虚证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邹本良;张广德;顾士萍;王建农;王燕秋;邵鑫;余欢欢;余仁欢;周彩云

    目的 比较逍遥散与同方汤剂治疗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 方法 42例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散剂组和汤剂组,其中散剂组20例,给予逍遥散,每次3 g,每日3次,口服;汤剂组22例,给予逍遥散同方汤剂,水煎服,每日1剂;两组疗程均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判定中医主要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散剂组优于汤剂组(P<0.01).散剂组便溏不爽症状总有效率为80.00%,汤剂组总有效率为40.91%,散剂组明显高于汤剂组(P<0.05),其余症状的总有效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逍遥散及同方汤剂两种剂型均可改善肝郁脾虚证患者临床症状,但散剂疗效优于汤剂.

  • 抵抗素、瘦素、脂联素与2型糖尿病患者肝郁脾虚证的相关性

    作者:王磊;刘铜华;秦灵灵;王芬;高晶;张丽萍;肖若然;娄锡恩

    目的 探讨抵抗素、瘦素、脂联素与2型糖尿病患者肝郁脾虚证的相关性.方法 将2型糖尿病患者59例按中医辨证标准分为肝郁脾虚组(29例)、非肝郁脾虚组(30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8例.收集各组受试者临床资料,包括身高、体重、腹围等,计算体重指数(BMI),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餐后2h胰岛素水平(2 hP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抵抗素、瘦素、脂联素水平,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郁脾虚组及非肝郁脾虚组患者BIM、腹围、抵抗素、瘦素水平明显升高,而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P <0.05或P<0.01).肝郁脾虚组患者瘦素水平高于非肝郁脾虚组,而脂联素水平低于非肝郁脾虚组(P<0.05).肝郁脾虚组与非肝郁脾虚组比较,FINS、HOMA-I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瘦素与抵抗素呈正相关,瘦素与脂联素呈负相关,抵抗素与脂联素呈负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肝郁脾虚证患者与高瘦素、低脂联素相关.

303 条记录 4/16 页 « 12345678...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