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64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高慧;刘虎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对主动脉夹层的价值.方法:对26例临床怀疑为主动脉夹层的患者进行主动脉增强扫描,扫描范围应包括颈部至股动脉水平,对所有扫描图像行冠、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RP)及容积再现、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成像(SSD)、薄层VR重组,使得破口以好的重建方式显示.结果:26例患者行主动脉CT成像检查,均确诊主动脉夹层,其中Ⅰ型2例,Ⅱ型4例,Ⅲ型20例(Ⅲa型7例,Ⅲb型10例),主动脉壁内血肿3例.结论: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应用能为主动脉夹层的诊断、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信息,并对DSA支架植入术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 多层螺旋CT对小儿主动脉缩窄的诊断

    作者:魏秀芳;李强;王汝良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图像对主动脉缩窄(COA)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9例临床怀疑为主动脉缩窄(COA)的患者进行心脏CT血管成像(CTA)扫描.对扫描获得容积数据利用工作站行多平面重组及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重建. 结果 9例患者经行主动脉CT成像检查,均确诊为COA,其中有6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例合并有室间隔缺损,1例同时合并有房、室缺.结果与手术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结果相一致.VR及MIP图像充分显示了缩窄及侧支循环情况. 结论 多排螺旋CT(MSCT)二维与三维图像相结合对COA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术后随访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无创的检查方法.

  • CR与DR的图像比较及临床应用

    作者:杨辉

    目的 旨在阐明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comuted radiograhy,CR)与数字X线摄影系统(digital radiograhy,DR)成像结果的优劣及其在临床摄影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近期CR、DR胶片共2109张.依据X线片的评片标准对其进行质量评估和分类(甲级,乙级和丙级),并统计其类片所占比率.通过统计软件SPSS 13>0行×列表资料的χ2检验,比较CR与DR的不合格率(废片率).结果 DR的合格率为99.72%,其中优质片率为96.20%,废片率为0.28%.CR的合格率为98.84%,其中优质片率为91.94%,废片率为1.16%.优质片率DR明显高于CR(Y2-17.2685,P<0.01),废片率明显低于CR(Y2=5.8712,P<0.05).结论 DR在临床工作中优于CR.虽然CR和DR技术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会并存,DR终会取代CR.

  • 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口腔医学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朱旭

    目的 研究探讨临床口腔医学技术教学中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的效果和影响性.方法 在临床口腔医学技术教学的各个方面引入各种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教学指导,借以分析探讨该技术对口腔医学技术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影响性.结果合理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对口腔临床的教学水平能起到较明显的提升作用,也有助于保证其较高的教学质量.结论 在口腔医学技术教学中引入计算机辅助技术可保证显著的教学意义,其推广应用价值均比较理想.

  • ICD-10智能辅助编码方法的探讨

    作者:杨华;汪凯;郑晓华

    目的:利用 ICD-10智能辅助编码系统,规范临床医师录入的疾病诊断名称,辅助病案室编码员进行疾病编码,实现带有标准编码的疾病诊断名称贯穿诊疗全过程,为临床路径自动入径、病种统计、数据挖掘等需求打下基础。方法维护每个医师的常用诊断,建立常用诊断与 ICD-10字典表的对照表,使用ICD-10智能辅助编码系统对临床医师录入的疾病诊断名称进行自动编码;对于系统无法识别的诊断,通过人工干预,对具有自学习机制的自然语言处理引擎进行锻炼,不断提高自动编码的成功率。结果经过人工干预以及自然语言处理引擎的自学习,自动编码成功率可达95%以上。结论使用 ICD-10智能辅助编码系统有助于规范医师诊断,在诊疗过程中实现疾病自动编码,提高编码员编码的效率和质量,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 计算机辅助ICD-10编码系统的应用

    作者:杨兰;于明;王婷艳;宁温馨

    自全国2002年起遵照ICD-10对疾病及与健康相关的问题进行统计以来,医疗服务、科研、教学以及相关各领域都在使用 ICD-10的编码,来支持基于疾病及与健康相关问题的国际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和运作。本研究从信息挖掘的角度出发,分析了 ICD-10人工编码过程、编码规则及所处理的信息,提出了便于计算机处理的结构化数据模式,并基于此开发了计算机辅助 ICD-10编码系统,通过实际应用证明,该系统不仅能够辅助编码人员高效地进行编码,同时还能挖掘出人工编码难以发现的信息,提升了诊断编码的水平。

  • 计算机辅助结节性甲状腺肿临床路径系统的应用

    作者:梁桂玲;曾少婷;刘颜;邓泗沐

    目的 评价计算机辅助结节性甲状腺肿临床路径的使用结果.方法 各选取30例患者分为使用临床路径和不使用对照组,在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以及医护人员对该系统的评价方面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及平均费用具有统计学差异,该系统得到被调查医护人员的认可.结论 计算机辅助临床路径管理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能减少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医疗行为的满意度,增强医护人员对治疗指南的依从性.

  • 专题制图仪影像分析湖区水位变化对钉螺孳生分布的影响

    作者:张利娟;朱蓉;姜唯声;褚秀娟;郭家钢

    目的 探索水位变化对湖区钉螺孳生分布的影响,并初步探索利用遥感影像反映水位信息预测螺情变化趋势的可能性.方法 收集1997-2007年星子水文站的水位资料,以及鄱阳湖区1998-2006年间的12景专题制图仪(thematic mapper,TM)图像,采用校正的归一化水体指数(MNDWI)阈值法提取水体面积,分析其与水文站水位之间的相关关系;2007年选取星子县渚溪村马家湾及门前滩作为研究现场设框查螺2991框,并收集其1998-2006年螺情资料,分析其与水位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根据1998-2006年间的12景遥感影像提取的鄱阳湖区水域面积在1658.73~5873.48 km~2间,相应的星子水文站当日水位在9.96~21.72 m之间,经相关分析,两者之间呈正相关,r=0.96(P<0.01),两者之间建立模型为S=5189.96×ln(h)-10 284.97;1998-2007年渚溪村活螺框出现率在28.33%~77.46%之间,1997-2006年星子站8月份月平均水位在13.19~21.96 m之间,年高水位在15.97~21.96 m之间,经相关分析,渚溪村活螺框出现率与相应的星子站上一年度8月份月平均水位及年高水位间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9(P<0.05)及-0.77(P<0.01).结论 遥感影像提取的水域面积可以很好地反映实际水位变化情况,而查螺前一年的年高水位变化影响着钉螺的分布,从而推断可根据遥感影像判断湖区钉螺孳生分布的变化状况.

  • 基于583首中药内服方探讨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

    作者:朱苏平;戴芳芳

    目的 通过对江苏省中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中医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2014年1-10月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内分泌科门诊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使用中药内服方2周以上且降糖有效患者的中药口服方,将方剂中的单味药建立数据库,统计出现频次、频率及其临床功效.结果 共收集583首方剂,含有药物281味,其中使用频次≥30次的药物共107味,以茯苓、白芍、黄芪使用频次高.这107味中药的临床功效分属10种,其中补益药及清热药所占比重高(频率分别为30.4%、22.2%),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及理气药其次.结论 2型糖尿病的病机主要以“阴津亏耗、燥热为盛”为主,兼“血瘀、痰湿、气滞”,治以滋阴清热为第一要法,注重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疏肝理气药的应用.

  • 强直性脊柱炎名医医案用药规律研究

    作者:孙春全;李金玲;庞亚铮;董甜甜;杨继国

    目的 基于"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V1.2.8)",挖掘强直性脊柱炎名医医案的用药规律.方法 搜集"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V1.2.8)"中收录的有关强直性脊柱炎的名医医案,构建数据库并应用软件中的频次分析、关联分析、药对分析、核心药物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名医医案用药规律.结果 共收集医案100篇,合计149首处方,包含210味药物,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包括狗脊、白芍、当归、杜仲、威灵仙等,出现频次在20次以上的中药多以补益肝肾、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散寒除湿药为主;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组合包括"桑寄生、狗脊""杜仲、狗脊""白芍、狗脊""桂枝、白芍""甘草、当归"等.结论 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以补益肝肾的药物为主,辅以温补肾阳、散寒除湿、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祛风散寒等药物,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张士舜治疗食管癌的用药规律

    作者:李雪松;王永欣;王巧红;袁素

    目的 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软件,分析张士舜名老中医治疗食管癌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张士舜名老中医治疗食管癌的病案,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确定处方中核心药物组合及药物间的关联规则等.结果 共收集166个处方,包含316味药物,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包括灵芝、通关藤、瓜蒌、冬凌草、姬松茸等;频次较高的药物组合包括"灵芝、核桃枝""山豆根、通关藤""冬凌草、通关藤"等.获得不同药物组合模式的关联规则11条.结论 张士舜主张辨病理、辨病位、辨证论治相结合治疗食管癌.强调标本兼顾,善用灵芝、核桃枝、姬松茸扶正,山豆根、通关藤、冬凌草祛邪,鸡内金、焦三仙顾护胃气,瓜蒌、薤白、银杏叶扩张食管,瓜蒌、黄芩引药入食管.

  •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高忠英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

    作者:张秋霞;杨亦龙;姚晓泉;常佳慧;陆跃

    目的 探讨高忠英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方法 以高忠英门诊病历为数据源,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构建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确定处方中核心药物组合及药物间的关联规则等.结果 共收集处方60首,包含83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包括浙贝母、天花粉、鸡内金等;频次较高的药物组合包括“浙贝母、天花粉”“浙贝母、鸡内金”“天花粉、鸡内金”“浙贝母、莪术”等.获得不同药物组合模式的关联规则447条.结论 高忠英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常采用益气健脾、和胃安中的治疗法则;“脾虚胃燥”是萎缩性胃炎病机的关键.

  • 计算机辅助下桡骨远端解剖型支架夹板的设计制作及应用

    作者:刘勇;吴毛;沈杰枫;宁海龙;马勇;王建伟

    目的:利用计算机3D-MAX软件辅助设计桡骨远端解剖型支架夹板,制作更符合人体解剖及治疗特点的支架夹板。方法:根据人机工程学设计原理,选取志愿者模特前臂及腕部制作石膏夹板,测量数据,经计算机3D-MAX软件处理,设计桡骨远端解剖型支架夹板的三维立体模型,并将数据转化为图纸,制作桡骨远端解剖型支架夹板。结果:桡骨远端解剖型支架夹板较纸质支架夹板更符合人体解剖特点,临床使用不需塑形,不影响夹板原有的生物力学性能,不会出现挤压不适等主诉。结论:利用3D-MAX软件辅助设计制作桡骨远端解剖型纸质支架夹板三维模型,提供了桡骨远端夹板各关键部位的重要参数,设计出的夹板更符合人体解剖形态及临床治疗需求,避免了进一步塑形而造成的夹板生物力学性能的丧失,临床使用更方便,疗效更确切,临床推广使用前景广阔。

  • 重症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方法探讨及影像学分析

    作者:李星;周卫;张禄堂;章永东;张世民;黎作旭;刘昱彰

    自1996年起我们运用腰椎牵抖整复及下肢拔伸、压腿等方法治疗82例腰椎间盘突出较巨大(突出物高度大于8 mm)临床疼痛症状明显、但因各种原因难以行手术的患者,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早期股骨头坏死影像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

    作者:刘吉鹏;张书钦;陈卫衡

    目的:研究早期股骨头坏死影像学表现特点,为临床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08年6月收治经临床与MRI检查确诊为股骨头坏死,ARCO分期Ⅰ、Ⅱ期的患者91例.其中男32例,女59例;年龄21~60岁,平均(34.83±9.57)岁;单侧17例,双侧74例;激素性48例,酒精性35例,原因不明8例;病程2~12个月.分析其X 线、CT、MRI影像学表现,总结、归纳其变化特点并与髋关节类骨坏死疾病影像表现相鉴别.结果:91例股骨头坏死形态中均可见T1WI像上股骨头负重区线样低信号,T2WI像上为高信号的"双线征",但形态各有特点,线条样为36例(39.56%),椭圆形28例(30.77%),地图形14例(15.38%),楔形13例(14.29%).类骨坏死疾病包括原发性髋骨性关节炎、发育性髋关节炎、股骨头骨骺炎(扁平髋)、类风湿性髋关节炎、强脊性髋关节炎、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股骨头骨髓水肿等,其X线也具有囊变、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变形等与股骨头坏死类似的表现,但MRI的表现则有各自的特点.结论:掌握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影像表现特点,有利于与髋关节类骨坏死疾病相鉴别,早期明确诊断,制定不同的治疗措施.

  • 下颈椎关节突关节与椎体后缘关系的影像学研究

    作者:赵刘军;徐荣明;马维虎;应启迩;王邦荣;夏华杰;王国平;刘观燚;曹进;郑华江

    目的:研究探讨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前缘与椎体后缘的位置关系,为临床行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植入时评价进钉深度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无明显下颈椎畸形的标准颈椎侧位X线片100张,下颈椎标准CT平扫片50张,测量下颈椎关节突关节顶点、中部、基底部前缘与椎体后缘的距离(分别记为HS,HM,HI),椎体后缘之前为负、之后为正.并对测量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关节突关节前缘距离、椎体后缘的距离从顶点到基底部逐渐减小(HSHMHI).C3,4关节突关节前缘大多位于椎体后缘之前(HS,HM,HI均为负值);C4,5、C5,6关节突关节前缘逐渐后移;C6.7关节突关节前缘均位于椎体后缘之后(HS,HM,HI均为正值).下颈椎关节突关节顶点前缘与椎体后缘的距离HS从C3,4到C6,7逐渐增大,C3,4为(0±0.25)mm,C4,5为(2.03±0.47)mm,C5,6为(2.45±0.56)mm,C6,7为(2.91±1.05)mm;下颈椎关节突关节中部前缘与椎体后缘的距离HM从C3,4到C6,7逐渐增大,C3,4为(-1.57±0.53)mm,C4,5为(0.50±0.26)mm,C5,6为(0.56±0.36)mm,C6,7为(1.54±0.39)mm;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基底部前缘与椎体后缘的距离HI从C3,4到C6,7逐渐增大,C3,4为(-2.03±0.40)mm,C4,5为(0±0.30)mm,C5,6为(0.50±0.44)mm,C6,7为(1.08±0.70)mm.结论:在行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时,螺钉的头部在C3,4应位于相应椎体后缘前方0~2 mm,C4,5应位于相应椎体后缘之后0~2 mm,C5,6应位于相应椎体后缘之后0.5~2.5 mm,C6,7应位于相应椎体后缘之后1~3 mm.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前缘与椎体后缘关系的确立,可为临床工作中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植入时判断进钉深度提供参考.

  • 脊柱侧凸数字导航模板的准确性与安全性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张宇鹏;史亚民;王华东;侯树勋

    目的:设计新型脊柱侧凸个体化数字导航模板(简称导板)并在手术中应用,评价其置钉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对10例脊柱侧凸病例(观察组)进行CT扫描,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模型重建、模拟置钉和导板设计;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制造导板;在手术中应用导板辅助置钉,记录其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与术后血肌酐含量变化、置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CT扫描明确螺钉位置并进行分级,评价置钉准确率,并与同期行徒手置钉的10例脊柱侧凸病例(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组包括特发性侧凸5例,先天性侧凸5例;男3例,女7例;年龄4~18岁,平均11.9岁;主弯Cobb角42.1°~78.4°,平均54.9°.对照组包括特发性侧凸5例,先天性侧凸5例,男2例,女8例;年龄6~17岁,平均12.6岁;主弯Cobb角38.2°~93.4°,平均56.6°.结果:观察组置钉167枚,其中Ⅰ级138枚(82.6%),Ⅱ级25枚(15.0%),Ⅲ级4枚(2.4%),无Ⅳ级螺钉;穿破皮质29枚(17.4%),可接受螺钉163枚(97.6%).对照组置钉165枚,其中Ⅰ级98枚(59.4%),Ⅱ级39枚(23.6%),Ⅲ级21枚(12.7%),Ⅳ级7枚(4.2%);穿破皮质67枚(40.6%),可接受螺钉137枚(83.0%).两组病例置钉分级、穿破皮质比例、可接受螺钉比例均有差异(Z=-5.013,P=0.000;x2=9.347,P=0.002;x2=20.242,P=0.000).Cobb角矫正率[(74.1±10.0)%vs(69.7±17.6)%,出血量(455±447) ml vs (415±389) ml,手术时间(163.5 ±53.7) min vs(164.0±48.7) min,术前与术后3d血Cr变化(-5.3±3.2)vs(-3.4±3.1)μmo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96,P=0.496;t=0.214,P=0.833;t=0.022,P=0.983;t=1.375,P=0.192).两组均未见与置钉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应用个体化数字导航模板辅助脊柱侧凸术中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性较徒手置钉明显提高,且安全性良好.

  • CT三维成像观察正常寰枢关节功能位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段少银;叶锋;康江河

    目的:利用CT三维成像观察正常寰枢关节功能位的解剖结构,为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探讨解剖学基础.方法:对53例正常志愿者进行中立位寰枢关节三维成像,其中21例加旋转位.三维重建方法以表面遮盖法(surface shade display,SSD)为主,辅以多层面重建法(mutiplanar reformatting,MPR)、大强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MIP)、容积重建法(volume rendering,VR).分析、比较其图像表现及解剖学特点.结果:53例中立位三维图像显示寰枢外侧上、下关节面基本对齐,寰齿关节间隙为1.0~3.3 mm;齿突侧距不对称24例,占45.28%.21例旋转位显示寰枢外侧上、下关节面呈旋转性关节面移位,移位宽度为5.76~8.18 mm,关节面吻合面积缩小约1/2~2/3,寰齿关节间隙大小无变化.齿突侧距对称者齿突偏向旋转侧,不对称者齿突偏移程度减轻或无改变.结论:CT三维成像能清楚显示寰枢关节功能位的解剖结构.观察到的功能位寰枢关节变化规律,为诊断及治疗寰枢关节不全脱位提供了理论依据.

  • 颈椎"椎骨错缝"三维有限元模型创建方法的研究

    作者:张明才;吕思哲;詹红生;顾力栩;石印玉;王翔;黄仕荣

    目的:"椎骨错缝"是颈椎病临床发病的主要病理环节之一,同时也是手法临床干预靶点.结合三维有限元分析技术探讨颈椎"椎骨错缝"可视化模型的创建方法.方法:选取颈椎病患者,通过颈椎动静态触诊和X线判定发生"椎骨错缝"的患者1例(男性,28岁,身高176 cm,体重69 kg),CT扫描C1-C7(层厚0.75 mm),基于CT数据,应用特定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椎骨错缝"节段(C4-6)进行三维有限元模型创建.结果:重建出的颈椎"椎骨错缝"三维模型证实,参照相邻椎体序列,C5椎体发生明显的三维空间位置异常,空间位移是向下平移0.9 mm,绕X轴顺时针旋转4.5°,呈现后仰式错缝,并能对错缝导致关节异常应力进行有限元分析.结论:本研究提出的颈椎"椎骨错缝"的建模思路与方法可靠,为后期手法矫正"椎骨错缝"的机制分析奠定基础.

  • 实验性骨质疏松大鼠胫骨髁病理变化的图像分析研究

    作者:李莉;张平;沈乾一;韩凤岳

    目的用骨计量学和去卵巢诱发骨质疏松模型的方法,观察大鼠胫骨髁组织病理学的基本变化.方法取40只成年纯系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2组,造模组切除双侧卵巢3个月后,造成骨质疏松模型.对照组不切除卵巢,平行喂养.处死动物,取右侧胫骨上段,制备石蜡切片,行HE和奥新蓝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图像分析骨计量学研究和统计学处理.结果骨质疏松大鼠胫骨髁的小梁骨明显减少、变细、断裂形成钮扣状碎片、小梁骨的比面和比积减少、小梁骨和皮质骨内变性骨细胞和空化骨细胞陷凹数量增加,小梁骨的成骨细胞减少,而小梁骨钙化软骨轴的面积略有增加.以上数字化的指标与对照组大鼠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骨质疏松时,骨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小梁骨和皮质骨骨质破坏吸收、骨量减少、变性坏死骨细胞的数量增多和成骨细胞数量减少等.

2366 条记录 2/119 页 « 12345678...1181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