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二十三)儿科高级生命支持(下)

    作者:郑成中;张丽;钱方毅;李宗浩

    8 心动过缓心动过缓的急诊治疗取决于其血流动力学情况.根据需要给予气道、呼吸、循环支持,给氧并且连接好监护仪及除颤器.重新评估患者情况.

  • ICD起搏器安置术5例的术后护理

    作者:齐承先;姜雪莲;杨秀芳

    心脏性猝死有效的预防方法是安置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2006-07/2008-03我院5例患者进行了ICD起搏器安置术,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现将术后护理总结如下.

  • ICD植入治疗室性心律失常3例的护理

    作者:李春燕;黄彩娟;翟秋翎

    我科近年成功地为3例冠心病和扩张型心脏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安装了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效果满意,护理体会如下.

  • 1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行心脏巨大脂肪瘤切除术后护理

    作者:陈春芳;宋剑平

    报告了1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行心脏巨大脂肪瘤切除术后的护理.患者术后发生数次心室颤动,除颤器未能感知复律,经胸外心脏按压成功复律.护理重点为:加强心律失常的观察、抢救,确保除颤器的有效运行;维持佳血钾、血镁浓度,纠正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防止低血容量性休克和心脏压塞;实施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患者术后在ICU经严密监护、治疗和护理,恢复良好.

  • 5例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装置加除颤器的围术期护理

    作者:黄春燕;李国琪;袁沃亮;冯晓玲;王景峰

    探讨对严重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双心室再同步治疗装置加除颤器(CRT-D)植入的护理.选取5例扩张型心肌病合并严重心衰的患者,植入双心室再同步治疗装置加除颤器,观察其植入相关参数;比较手术前后心功能状态、QRS波宽度的变化;同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5例患者均顺利植入CRT-D,参数良好;术后心功能状态、射血分数较术前改善,QRS波变窄;无并发症出现.CRT-D是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方法 ,围手术期的良好护理是取得疗效的重要保证.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术后患者焦虑的原因分析和护理

    作者:杨明丽;陈慧仙;俞申妹

    目的 调查和分析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术后患者焦虑的原因,为减轻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J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lCD)术后的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ISCP-ICD焦虑问卷对23例安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嚣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受访23例患者中ICD放电带来的打击是焦虑的曩主要原因,ICD能否正常工作及经济负担也是患者焦虑的影响因素.结论 植入ICD的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医务人员应加强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缓解其焦虑情绪.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放电体验的质性研究

    作者:郭希娟;侯翠红;吕蓉;范秀云;梁涛

    目的 描述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患者经历放电的真实体验.方法 采用现象学质性研究法,深入访谈21例经历ICD放电的患者,并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 通过分析得出6个主题:放电前有心血管系统症状;感知放电的严重性;放电后采取行动各异;多次放电后总结经验自我应对;设备适应性个体差异大;面临多重挑战.结论 ICD放电患者面临心理压力及多重挑战,加强术前宣教、心理疏导、增强患者安全意识和建立专业化的安装后服务体系等,是未来ICD专业化服务发展的趋势.

  • 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心脏植入装置的分析

    作者:易忠;周学继;王斌

    永存左上腔静脉( 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 ,PLSVC),又称永存左上腔,是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随着永久起搏器、植入式体内除颤器( ICD )、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 CRTD )等介入手术的增多,术中时常会遇到永存左上腔的患者。如果对该解剖变异不了解,不仅可能增加X线曝光时间,还可能增加并发症风险。我们报道一例严重扭曲永存左上腔患者成功植入双腔ICD病例,并对永存左上腔临床特点及电极导线植入操作方法作一概述。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在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中的应用

    作者:朱良枫;胡晓晟;郑良荣;陶谦民;陈君柱

    目的 随访观察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室再同步心律转复除颤器(CRT-D)在中国单中心心脏性猝死(SCD)高危患者一级预防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入选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入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符合一级预防适应证并植入ICD/CRT-D的患者共80例,其中33例植入单腔/双腔ICD,47例植入CRT-D.基础病因主要为扩张性心肌病(55.0%)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27.5%).植入ICD/CRT-D后第1个月末和第3个月末各随访1次,以后每6个月随访1次,若患者发生电击等ICD治疗事件,则即时进行检查.结果 80例患者平均随访(23±7)个月,非计划性再入院11例(13.7%),死亡4例(5.0%).记录ICD治疗事件共38次,其中有26次(68.4%)为ICD识别持续性VT/VF发作而进行的适当治疗,12次(31.6%)为由于心房颤动而进行的不适当治疗事件. 结论 ICD/CRT-D能在短时间内对发生恶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识别及实施治疗,在SCD一级预防中疗效明确,可使SCD的高危患者获益.

  • 经静脉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作者:柳弘;任学军;张金荣;田锐

    目的:应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方法:4例均为男性,年龄39~74岁.3例冠心病,1 例扩张型心肌病,伴LBBB+I°-AVB.药物治疗不佳.3例冠心病植入单腔ICD,扩张型心肌病植入双腔ICD.结果:4例均成功植入ICD.平均起搏阈值0.45 v .平均R波振幅15.75 mv.随访8~36个月,3例出现快频率室速,经抗心动过速起搏及低能量电击治疗转复为窦律,平均电击能量5.4 J.1例单腔ICD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导致误放电,经重新设置室速频率窗口,未再出现误放电.结论:ICD能有效转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双腔ICD因增加了心房电极,在改善血液动力学、预防房性及室性快速心律失常,降低不适当ICD治疗等方面优于单腔ICD.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

    作者:蔡飞;陈松;顾刚;吴立群

    目的 探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以及随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方法 48例植入ICD患者(其中8例为双腔ICD),根据患者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发作时的频率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确定方法和参数,并对植入ICD患者定期随访.结果 48例患者顺利植入ICD,无并发症,在随访1~38个月中,患者共发作VT/VF 1 025次(VT 764次,占74.5%;VF 261次,占25.5%),其中1 009次(98.4%)治疗成功,16次在ICD充电结束前自行终止.764次VT中,658次(86.1%)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终止,106次(13.9%)经低能量复律(CV)终止.261次VF中,经高能量除颤(DF)均终止.6例患者发生误放电19次,8例双腔ICD患者无误放电.结论 ICD的疗效是确定的.但单腔ICD常会发牛误识别、误放电,随访和及时调整参数可避免或减少此类情况发生.双腔ICD提高了对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识别能力,从而减少误发电.同时应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高度重视ICD患者的心理治疗.

  • 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治疗可降低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COMPANION临床试验介绍

    作者:华伟;张澍

    2003年9月在欧洲心脏病学年会上,由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药物、起搏和除颤器治疗对比研究COMPANION(Comparison of medical therapy,pacing,and defibrillation in heart failure)临床试验指导委员会正式公布了COMPANION试验的结果.

  • 植入带有家庭监测系统起搏器33例患者的临床随访结果

    作者:弓旭东;蒋峻

    目的:评价家庭监测系统在心脏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入选2011-02至2014-07期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33例植入有家庭监测功能的心脏起搏器或ICD的患者,其中双腔起搏器28例,ICD 4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CRTP)1例;男性23例,女性10例,年龄(68.4±9.2)岁。收集所有患者通过家庭监测系统所获得的每日资料和报警数据,分析信息的成功传输比例、起搏器阈值变化和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结果:截至2014-10,共接收信息24516次,信息成功传输比例为97.4%,无信息传输比例为2.6%。截至目前,家庭监测共发现异常事件89次,其中疾病相关事件73次(82.0%),系统相关事件16次(18.0%)。
      结论:家庭监测系统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的监测设备。利用家庭监测系统传输的信息可以及时调整监控参数,治疗心律失常。

  • 24例扩张型心肌病应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一级预防心脏性猝死的临床应用

    作者:弓旭东;蒋峻

    目的:随访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对心脏性猝死(SCD)的一级预防作用。
      方法:选取2013-12至2014-1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36例,其中男性29例(80.6%),女性7例(19.4%),平均年龄(63.0±11.8)岁。36例患者符合一级预防适应症并植入ICD者为ICD组(n=24),由于家庭条件等原因拒绝行ICD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n=12)。治疗后1、3、6个月随访,以后每6个月随访1次,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随访时通过体外程控仪调出ICD 储存的资料进行分析,了解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 ICD 的工作情况。
      结果:24例ICD组患者经锁骨下静脉植入的植入CRT-D 10例(42%),植入ICD 14例(58%),无并发症发生。36例患者随访6~18个月, ICD组患者中3例患者发生心室颤动(室颤),均除颤成功,4例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抗心动过速起搏转复成功,1例患者因心房颤动快速心室率发生误放电,通过药物控制心室率及调整ICD 参数,未再发生误放电。ICD组随访时与本组入院时比较,除1例植入CRT-D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以外,其余23例患者LVEF均较术前明显增高[(40.59±11.71)% vs (25.12±5.35)%],与对照组随访期间比较LVEF 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心脏结构及左心室收缩功能均没有明显改善(P>0.05),LVEF无改善[(30.47±6.52)% vs (30.73±6.31)%,P>0.05]。
      结论:ICD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SCD一级预防中疗效明确,可使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获益。

  •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患者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预防猝死长期随访结果

    作者:殷康;华伟;丁立刚;李玉秋;金汉;顾敏;薛聪;张澍

    目的: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ARVC)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心肌病,可引起患者反复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甚至猝死.本研究观察ARVC高危患者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后的长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收集1996-12至2015-09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所有植入ICD的ARVC患者的既往住院和门诊记录,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研究共纳入39例ARVC患者,男性32例(82.1%),确诊时的平均年龄(42.1±14.8)岁,33例(84.6%)患者ICD植入前出现过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VT/VF).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8.6(32.3~73.3)个月,随访期间3例(7.7%)死亡,其中1例患者为猝死,另外2例患者分别死于心力衰竭和脑梗死.28例(71.8%)患者共接受540次ICD恰当治疗,其中5例(12.8%)患者首次ICD恰当治疗发生在ICD植入后2年以上.12例(30.8%)患者ICD植入后经历过电风暴,7例(17.9%)患者的电风暴出现在ICD植入后2年以上.无广泛胸前导联T波倒置(TWI≥W1~3)的患者无事件生存期更短(风险比=0.39,95%可信区间:0.16~0.96).有ICD恰当治疗与无ICD恰当治疗的患者中,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射频消融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ARVC患者易反复发作室性心律失常,ICD能够有效终止此类患者的VT/VF,是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为可靠的方法.

  • 成人心脏外科术后心室电风暴处理与分析

    作者:樊国亮;陈铁男;刘志刚;王正清;李秀勇;李志朋;霍莹;唐渊;李权;修宗谊

    目的:总结成人心脏外科术后心室电风暴(VES)的原因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2011-08至2015-05成人心脏术后发生VES患者36例,收集患者围手术期及发生VES前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6例患者均在心脏术后重症监护病房发生VES(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室壁瘤切除5例,瓣膜置换术5例,Bentall术2例,Marrow术1例),32例(88.89%) VES消失后脱离呼吸机并顺利出院,4例(11.11%)死于多器官衰竭.心肌缺血所致VES22例(61.11%).32例患者随访1年,28例(77.78%)恢复窦性心律,2例(5.56%)安置心内膜永久起搏器,2例(5.56%)出现心房颤动,随访期间未发生心因性死亡病例.结论:成人心脏外科术后VES多发生于术后早期,均能找到明确病因及诱因,及时发现并迅速组建高效合作团队采取有效措施,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

  • 起搏器临床应用进展(3)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方正

    早在1970年,Mirowski和Schuder就提出安装全自动脉冲发生器治疗危及生命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设想.直至1980年2月,美国霍普金斯医院(Johns Hopkins Hospital)安装了第一台自动除颤器.10余年来,除颤器的临床应用发展迅速,病例数直线上升,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数十万例患者安装了除颤器,显著降低了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

  • 心脏电生理学新概念

    作者:黄从新

    大半个世纪来,人们对房室交界区解剖和电生理特点投入了极大的关注,究其原因,该区域的解剖及电生理与临床常见的一类心律失常——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密切相关。近十余年来的基础研究及射频消融治疗AVNRT的实践经历,使人们对房室交界区的解剖和电生理特征及AVNRT的发生机制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甚明了的问题,本文对此做一综述。过去20年内临床电生理的发展,带来了射频消融治疗和复律除颤器的置入,解决了一些难以治疗的心律失常。心肌细胞电生理的发展,希望能开发新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本文即以离子流通道为靶点,简述与心律失常发生和药物治疗有关的离子流。

  • 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不恰当放电研究进展

    作者:何金山;李学斌;郭继鸿

    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ICD)可用于心原性猝死高风险患者,降低远期死亡率。 ICD植入后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不恰当放电,可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异常,甚至增加远期死亡率。加强对ICD误放电的认识,可更好地管理ICD植入患者。

  • 围术期抗凝治疗致起搏器囊袋出血一例并文献回顾

    作者:原源;李晓玉;安学志;张萍

    随着起搏器治疗的广泛开展及起搏器功能的日趋完善,其手术适应证不断扩大,接受人群也日益壮大,其中相当一部分为血栓事件的高风险患者,围术期继续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有可能增加起搏器植入术中及术后的出血风险,而如果停用上述药物,又可能导致严重的血栓事件.围术期能否应用这些药物、如何合理选择用药方案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临床共识.介于此,笔者介绍1例起搏器植入术后抗凝抗血小板治疗致囊袋出血的病例,并就起搏器植入围术期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问题进行文献回顾.

243 条记录 2/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