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及更换

    目的:探究静脉留置针的操作及更换方法,并提出了护理对策。方法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进行正确的穿刺,并提出了有效的封管方法,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通过使用静脉留置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保护了血管,患者满意度高。结论留置针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容易被病人和护理人员接受,在 icU 患者抢救和外科术后的治疗过程中,保护了静脉,减少了感染和出血的机会,值得临床推广。

  •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笔注射针头更换频次的分析

    作者:任启芳;徐浣白;张珍珍;徐亚梅;史菲菲;胡红艳

    目的 了解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笔注射针头更换情况并进行分析.找出患者操作的误区.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胰岛素笔注射相关信息调查评价表对8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评估,其中腹部注射区域皮肤状况由本科室糖尿病专业护士进行评估;根据患者重复使用针头频次进行分组,对不同更换频次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胰岛素针头重复使用情况普遍,51.25%的患者腹部注射区域存在异常.不同更换频次两组间年龄、Hbalc、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使用胰岛素时间及腹部注射区域皮肤状况存在明显差别(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重复使用胰岛素注射针头现象严重,糖尿病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 心脏起搏系统更换的原因及临床分析

    作者:孟锦;曲海波;陈晓明;李占全

    目的:回顾性分析埋藏式起搏器更换的原因和方法,并对不同的更换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68例起搏器系统更换患者的临床资料,电极参数,更换方式等进行分析.结果:共68例72人次更换起搏器,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46~92岁,平均(69.0±9.5)岁.其中64例更换1次,4例更换2次.在所有68例更换起搏器的患者中,起搏器电池耗竭60例次,其中,自然耗竭55例次,提前耗竭5例次;电极导线断裂或绝缘层破裂2例;起搏器电重设因未发现而重新植入新的脉冲发生器2例;电极脱位3例;起搏器囊袋破溃1例.在98条电极中,保留电极86条,占87.7%,更换电极12条,更换原因,起搏器阈值升高5条;电极导线绝缘层破裂2条;电极脱位,更换电极3条;电极导线与脉冲发生器分离不开,改到对侧重新植入新电极1条:囊袋破溃而重新在对侧植入1条.结论:起搏器更换原因多为电池耗竭或使用时间已到质保期,少见的原因是起搏器植入并发症.更换电极的主要原因为起搏阈值升高.术前程控电极参数对决定更换方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医院信息系统更换的问题分析与策略建议

    作者:戴作雷;张昕;黄忠秋;郭建军;单红伟;刘云

    目的:通过分析大型医院在更换信息系统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从而提供相应的策略.方法:整理分析数次信息系统更换工作的经验,包括系统更换的原因、系统更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更换的原则.结果:大型医院在更换信息系统过程中存在系统切换方式、原始数据处理方式、用户使用习惯改变等问题.结论:大型医院应当慎重更换信息系统,在不得不更换的情况下要设立强有力的开发领导小组,科学选择新系统,更换系统过程中要对现有工作流程进行优化.要认真做好更换的准备,才能提高系统切换成功的概率,从而保障医院信息化工作平稳的迈上新的台阶.

  • 63例次永久起搏器更换术临床分析

    作者:刘雪玲;任利辉;叶慧明

    目的 分析永久起搏器更换原因及更换术并发症的防治对策,并探讨旧电极的处理方法.方法 更换术病人57例,男38例,女19例,年龄74岁±8岁(56~94)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1例,Ⅱ度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6例.单腔起搏器49例,双腔起搏器8例,起搏器平均使用时间9.25(2~15)年.共更换63例次,其中更换电极13例次.结果 起搏器更换术原因为起搏器电池自然耗竭57例次,电池提前耗竭2例,电极导线不全断裂2例,囊袋感染2例.更换术并发症9例,分别为囊袋血肿4例,电极脱位3例,废弃电极脱入右室2例.更换起搏器时起搏阈值[(0.77±0.40)V]比初次植入时的阚值[(0.60±0.21)V]明显高(P<0.01).更换时的电极阻抗[(854±136)Ω]、R波振幅[(12±4)mV]与植入时[(828±176)Ωn、(12±4)m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起搏器更换主要原因为电池自然耗竭.经测试大部分心室电极可以继续使用.起搏器更换术严重的并发症是废弃电极脱入右室,正确的电极处理方法可以避免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 留置液路巧换输液器

    作者:佟志红

    临床输液治疗需留置液路时,24小时必须更换输液器.通常应选择在一次性输液器和头皮针连接处进行更换,但在分离接头的过程中,很容易使其两端产生微小气泡,气泡可随静脉滴注进入人体静脉而造成栓塞.为提高更换输液器操作的安全性,我们采取以下方法:分离一次性输液器和头皮针时,用左手持头皮针不反折,使头皮针内液体自然反流,右手将已排好气待更换的一次性输液器水止轻轻打开,见液体缓慢外滴,迅速将输液器与头皮针连接旋紧固定.经过2年的临床实践证明,此操作方法简单、易行,可避免产生小气泡.

  • 疑难患者更换输尿管双J管的技巧

    作者:潘秀敏;周彬;李梦琳;王薇;王硕

    目的 探讨疑难患者(如重度腺性膀胱炎等难以分辨输尿管口时)更换双J管的方法.方法 选择20例因不同原因引起输尿管梗阻需更换双J管的患者,共25支双J管,其中左侧15支、 右侧10支.先将患者原输尿管双J管的膀胱端谨慎拔出至尿道外口,沿该双J管开口插入导丝至肾盂,然后拔除原双J管,再沿导丝置入新双J管.结果20例疑难患者24支双J管换管成功,有1例出现膀胱黏膜出血并发症.结论该方法降低了更换双J管难度,保证了成功率.

  • 临床更换微量泵的合理应用

    作者:王辉

    微量泵( 微量注射泵) 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它具有输液速度的恒定,能精确地控制输液量又维持体内一定药物浓度的优点[1].目前在临床上有3 种更换微泵的方法,各有利弊.更换所需要的时间也不相同,不同的时间造成药液注入的停顿时间也不同,也会对病人有不同的影响.现对临床护士对3 种更换微量泵的时间进行统计,分析不同药液的合理更换方法.

  • 规范透明敷料更换操作对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夏辉;李艳青;黄晓艳;覃秀秀;刘翠容;蒋青玉

    [目的]探讨临床护士规范透明敷料更换操作对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护士进行PICC透明敷料更换的专项培训后为128例PICC留置病人实施规范操作,对比培训前132例实施 PICC 维护病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培训前比较,通过培训规范透明敷料更换操作 PICC穿刺部位皮疹、穿刺点红肿、透明敷料松脱等发生率有所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透明敷料区域皮肤损伤发生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护士PICC透明敷料更换操作进行专项培训,规范其操作流程,可提高病人 PICC 维护质量,降低 PICC 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同时可增加病人舒适度,减轻护士工作量。

  • 光棒导索芯引导下更换双腔气管导管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曾建强;温小平;邹平;袁磊;黄金华

    目的:观察开胸手术术毕,利用光棒装置中导索芯引导将双腔气管导管更换为单腔气管导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开胸手术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喉镜组40例,导索芯组46例,并记录以下数据:换管前1 min(T1)、双腔气管导管拔出时(T2)、喉镜或导索芯经口插入时(T3)、单腔气管导管插入气管时(T4)、成功插入后3 min(T5)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导管更换时间;术后48 h 随访咽痛、声音嘶哑、插管创伤的发生率。结果:T3时喉镜组与导索芯组 SBp,DBp,HR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3与 T2比较,喉镜组 SBp,DBp,HR 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导索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导管更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4 h咽痛、声音嘶哑发生率,导索芯组较喉镜组低(P <0.05)。喉镜组发生2例插管创伤导致出血,喉镜组3例插管2次,而导索芯组均一次性成功。结论:利用光棒导索芯引导更换双腔气管导管,不仅具有安全、损伤小、廉价和血流动力学稳定等优点,而且术后气道并发症少。

  • 血管活性药物续泵方法的现状与思考

    作者:王蕾;关欣

    经微量泵给予血管活性药物被广泛使用,在续泵方法上存在"管对管法""管对泵法""泵对泵法""双泵并行泵速折半法""双泵并行泵速渐降法"以及应用"智能续泵"系统等,并有各自的优势及局限性,临床往往通过选择更安全的续泵方法来尽可能避免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波动.续泵过程中保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至关重要,但在医疗及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的大环境下,控制耗材成本也要得到关注.建议进一步深入研究,得出不同血管活性药物在不同给药剂量时,对血流动力学指标产生临床影响的临界值或范围,为临床选择佳的续泵方法提供依据.

  • 利多卡因胶浆在更换气管切开套管中的应用

    作者:陈昱;龚红萍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胶浆在更换气管切开套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0例需更换气管切开套管的患者按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更换气管切开套管,而试验组在更换气管切开套管时,将利多卡因胶浆涂抹于气管切开套管的前端和套管表面,其余方法与对照组相同.观察两组患者更换气管切开套管前后呼吸频率、心率的变化、换管期间发生低氧血症、刺激性咳嗽、咯血性痰的情况.结果:对照组换管后呼吸频率及心率较换管前明显增加,对照组换管期间易发生低氧血症、刺激性咳嗽及咯血性痰.结论:在更换气管切开套管中应用利多卡因胶浆可以使气管切开套管插入容易、安全性增加且可减轻患者痛苦.

  • 1000例宫内节育器到期更换的效果探讨

    作者:姜丽凤

    目的:了解宫内节育器(IUD)到期更换的必要性.方法:通过门诊和电话随访方式,调查了大墅镇2000名使用IUD到期妇女,其中1000名妇女IUD到期已更换过,为治疗组,另1000名妇女到期未更换过,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妇女明道不规则出血率、白带异常率、IUD移位率、带器妊娠率、嵌顿率、宫外孕率明显小于对照组;而月经量、月经期正常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 更换集尿袋频率与尿路感染发生的关系

    作者:刘敏希;黄婉琴;周海燕

    目的 通过对每天更换集尿袋频率观察,评价其对尿路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计算观察组与对照组间尿液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阳性率及取尿管后尿频尿急症状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有2例经尿袋放尿口取样的尿液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数>200/mL(χ2=0.214,P>0.05);两组分别有5例和7例大肠杆菌>105/mL(χ2=0.050,P>0.05);其中,分别有5例和4例患者取出导尿管后,有尿急、尿频症状(χ2=0.004 6,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间在尿液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阳性率及取尿管后尿频、尿急症状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每天更换集尿袋对留置尿管患者尿液中细菌生长、尿路刺激发生,没有显著的预防意义.

  • 留置导尿患者集尿袋更换时间的Meta分析

    作者:毕默佳

    目的 探讨留置导尿患者更换集尿袋的佳时间.方法 全面检索国内相关文献,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研究对象为已发表的有关留置导尿患者集尿袋更换的临床对照试验,观察指标为留置导尿患者集尿袋不同更换频率(每天更换、每3 d更换及每周更换)下的尿培养阳性率,干预有效性的效应量采用相对危险度(odds ratio,OR).结果 共检索到10篇合格文献.Meta分析结果提示:留置导尿患者集尿袋每天更换与每3 d更换、每3 d更换与每周更换、每天更换与每周更换发生泌尿系感染的OR值分别为2.31[95%CI(1.45,3.68),P=0.0004]、0.54[95%CI(0.32,0.92),P=0.02]、1.33[95%CI(0.91,1.95),P=0.14].结论 留置导尿患者若每3 d更换1次集尿袋,发生泌尿系感染的风险低.

  • 不同时间间隔更换肝素帽对深静脉置管感染率的影响

    作者:陶然;张晓燕;周怡文;陆红荧

    目的 比较不同时间间隔更换肝素帽引起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采用类实验性研究方法,将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每周更换1次肝素帽,B组每周更换2次肝素帽,其余护理措施相同,比较不同时间段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置管后第7天,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第14天、第21天A组感染率低于B组(P<0.05).结论 每周更换1次肝素帽比更换2次更有助于控制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 聚维酮碘纱布擦拭消毒法在更换腹膜透析外接短管中的应用

    作者:汪海燕;王铁云;杜俊;赖学莉

    目的:探讨将聚维酮碘纱布擦拭消毒法用于更换腹膜透析外接短管中的效果。方法2014年1-3月便利选取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腹膜透析中心更换腹膜透析外接短管的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常规组和研究组各36例,常规组采取传统浸泡消毒法更换短管,研究组采取聚维酮碘擦拭消毒法更换短管。比较两组更换短管所需的时间、成本、外接短管与钛接头连接处的表面菌落数,以及1周内腹膜透析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更换短管的成本分别为4.37元/次和8.35元/次,耗费时间分别为(2.12±0.39)、(12.03±1.3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消毒后发生短管表面菌落生长者各1例,换管后1周内均无腹膜透析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聚维酮碘纱布擦拭消毒法用于腹膜透析外接短管更换能够显著缩短更换时间、降低费用,是一种省时省力且安全的消毒方法。

  • 氧气湿化瓶更换频率的探讨

    作者:高秀凤;徐筱萍;郑峥;张磊

    目的:探讨临床上氧气湿化瓶科学、合理的更换频率,优化医疗资源,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方法:需要持续7d吸氧的61例患者,在使用氧气湿化瓶的第1天至第7天的上午8:00,分别对其使用的氧气湿化瓶瓶口及湿化液进行采样,并更换湿化液.由实验室取液划板,48 h统计结果,如有细菌生长,挑取菌落进行细菌计数和细菌鉴别.以不检出致病性微生物为合格.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第1天结果为对照组,以第2天至第7天结果为实验组,应用x2检验对比实验组及对照组氧气湿化瓶的不合格数,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氧气湿化瓶使用的第2、3、4、5天,氧气湿化液和湿化瓶口细菌检出数与第1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6天及第7天湿化液的细菌检出率分别为54.1%(33/61)和90.2 %(55/61),均高于第1天[9.8%(6/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7.475和78.721,P<0.01);第6天及第7天氧气湿化瓶口细菌检出率分别为27.9 %(17/61)和60.7 %(37/61),均高于第1天[9.8%(6/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6.483和34.513,P<0.05和0.01).结论:一次性氧气湿化瓶在使用第6天开始,无论是湿化液还是湿化瓶口,细菌检出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以建议在使用氧气湿化瓶的第6天更换湿化瓶.

  • 埋藏式起搏器更换术临床分析

    作者:杨玲;张仁坤;许国锋;周瑞珏;柯海燕;孙建辉

    目的:回顾性分析埋藏式起搏器更换原因,并对术中电极处理进行探讨.方法:埋藏式起搏器更换术28例,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60~98岁,17例患者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1例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其中更换电极11例. 结果:28例起搏器更换术中,起搏器电池耗竭或使用时间已到质保期25例,电极绝缘层破裂1例,囊袋皮肤无菌性破溃1例,囊袋感染1例.心室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为3~11年(平均8.3年).植入起搏器时起搏阈值为(0.44±0.27)V,更换时起搏阈值为(1.08±0.53)V,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植入时电极阻抗为(547.52±126.35)Ω,更换时电极阻抗(723.22±103.30)Ω,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起搏器更换原因多为电池耗竭或使用时间已到质保期.测量数据显示,心室起搏电极使用约8年后大多数的可以继续使用.

    关键词: 起搏器 更换 电极
  • 气囊导尿管更换中的护理问题及归因处理

    作者:沈敬敬

    长期留置导尿管,细菌可积聚在导尿管的内外面.有些产生尿素酶的细菌如变形杆菌,产生尿素形成氨盐,使泌尿道PH值升高,尿中结晶形成,结晶可沉积在导尿管口部、腔部和球部引起阻塞,因此应定期更换导尿管[1].

64 条记录 2/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