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内皮祖细胞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袁红丰;裴雪涛

    骨髓、外周血和脐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取材和动员方便,能在体外扩增并能定向分化成功能性内皮细胞,在修复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治疗临床肢体缺血、冠状动脉疾病、脑中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形成能力,定向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以及作为基因治疗导向载体和靶细胞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脉冲电场对聚己内酯组织工程血管支架上细胞黏附的影响

    作者:于同;周敏;商弢;刘澄;黄晨;刘昭;刘长建

    目的 检测在一定水平的脉冲电场刺激的作用下,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生长情况,并与传统静态细胞培养下的细胞作比较,从而探究脉冲电场刺激对细胞的生长率、黏附率所产生的影响.方法 构建聚己内酯(PCL)纳米纤维支架,将人内皮祖细胞接种于已缝有PCL的电刺激反应器上,按照0V、1V、2V、4V的电压分组,分别反应1h、2h,采用HE切片、电镜、MTT等方法,观察细胞在PCL上的黏附情况及细胞活力.结果 通过脉冲电场刺激的方法,细胞黏附效率得以进一步提高,与传统静态培养下的细胞相比,经过脉冲电场刺激的细胞更易在PCL支架表面黏附与生长,而50 Hz,2V/cm的条件即是诱导细胞黏附的佳环境条件.结论 脉冲电场刺激的应用在组织工程学方面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

  • 内皮祖细胞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峰;田晶;谭孟群

    出生后骨髓中存在着一群祖细胞能够迁移到外周循环中,并且可以分化为成熟的内皮细胞,这一群细胞被定义为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EPCs参与了初的血管形成(vasculogenesis).

  • 内皮祖细胞的来源及应用

    作者:李伟;杨丽娟;吴忠仕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是能自我更新、增殖分化为内皮细胞的多能干细胞,具有迟发性高增殖潜能及定向归巢特性.

  • 鼠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的体外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作者:步雪峰;李晓强;吴浩荣

    培养和鉴定从鼠骨髓中分离的内皮祖细胞(EPCs),观察其在体外增殖、分化过程中相关细胞表型的变化.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获得鼠骨髓单个核细胞,用EGM-2培养基诱导其分化,于培养4d、7d、10d、14d、21d后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CD34、VWF和FLK1)鉴定EPCs,用MTT法分析EPCs的增殖情况.于诱导分化后的1d、4d、7d、10d、 14d、21d,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VWF蛋白的水平,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VEGFR 2(FLK1)、VWF的mRNA表达变化,并与未诱导培养的细胞进行比较.鼠骨髓单个核细胞经诱导培养,4d细胞开始贴壁,7d细胞大多变为梭形,排列成铺路石样.MTT结果表明,10d时EPCs达到增殖高峰(P<0.05);免疫染色表明,培养7d的细胞约90%呈VWF-CD34双荧光阳性;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表明,培养1d的细胞无VWF表达,培养4d后表达逐渐增强,10~14d达到高峰,21d后减弱;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结果表明,培养1d的细胞FLK1和VWF的mRNA表达低(P<0.01),4d后表达逐渐增强,14d达到高峰,21d后减少,未诱导细胞无表达.试验成功地从鼠骨髓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培养出EPCs,在其体外扩增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的过程中,P0~P3在1~21d期间FLK1和VWF等内皮细胞标志蛋白表达逐渐增强,P3在21d后略有下降.该细胞可作为构建血管组织工程支架的较为理想的种子细胞.

  • 内皮祖细胞作为组织工程瓣膜内皮种子细胞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张怀勤;肖刚峰;孙成超;杨德业;徐力辛;黄伟剑;林捷

    目的 探讨利用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制备组织工程瓣膜的可行性.方法 分离人外周血EPCs,采用酶-去垢剂法去除新鲜猪主动脉瓣细胞制备去细胞瓣膜支架,将培养的人外周血EPCs接种到去细胞瓣膜上.结果 经酶-去垢剂法去除新鲜猪主动脉瓣细胞后,细胞成分全部去除,纤维支架保存完好.去细胞处理后瓣膜无明显细胞毒性.人外周血EPCs与去细胞瓣膜共孵育2周后,细胞紧贴瓣膜表面生长形成一层连续的单细胞层,初步生物力学测定示去细胞前与再内皮化后,瓣膜力学特性无明显改变.结论 外周血分离培养扩增得到的EPCs能够再内皮化去细胞猪主动脉瓣构建组织工程瓣膜,外周血EPCs是组织工程瓣膜内皮种子细胞的新的来源.

  • 骨髓增殖性肿瘤与内皮祖细胞

    作者:韩雪;王芳;陈烨

    JAK2V617F是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特有的癌基因,与MPN的发病、血管并发症高发生率密切相关.近年研究表明,MPN存在血管内皮损伤,因此内皮细胞及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在MPN中的作用逐渐被人们认识,并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EPC JAK2V617F基因突变、外周血中EPC计数在MPN发病及其血管并发症中的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 阿司匹林对人脐血晚期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珍珍;李国强;刘萌;孙晟轩;安广宇;董宁征

    本研究旨在观察阿司匹林对人脐血晚期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功能的影响.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免疫磁珠分选法从脐血获得CD34+的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上,培养2周后收集贴壁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RT-PCR、DiI-Ac-LDL的摄取及体外血管形成能力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用不同浓度阿司匹林(终浓度分别为0.1,1,10,100,1000,10000 μmol/L)处理EPC 24 h,然后分别采用CCK-8比色法、Transwell小室、黏附能力测定实验来观察EPC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和黏附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浓度的阿司匹林(0.1-1000 μmol/L)对脐血晚期EPC的增殖无明显影响,但可增强晚期EPC的黏附及迁移能力,而高浓度的阿司匹林(10000 μmol/L)显著抑制晚期EPC的增殖和迁移,但对其黏附能力无明显影响.结论:低浓度的阿司匹林可增强晚期EPC的黏附及迁移能力,而高浓度的阿司匹林抑制晚期EPC的增殖、黏附及迁移能力,从而抑制内皮细胞的生成.

  • 低氧诱导因子过表达对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分化影响的体外研究

    作者:姜萌;王长谦;王彬尧;何奔;邵琴;黄定九

    为了研究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alpha,HIF-1α)在体外对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向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分化的影响,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EPC,电穿孔技术转染HIF-1α质粒至EPC,计算转染效率,RT-PCR方法测定HIF-1α、HIF-1β及HIF-1α下游靶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RNA在质粒转染前后含量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在常氧下HIF-1α蛋白在HIF-1α质粒转染前后不同时点蛋白表达情况,细胞膜表面抗原决定簇流式细胞术测定FITC-CD31+EPCs/EC在未转染组、pEGFP空质粒或HIF-1α质粒转染组转染3-10天后的组间差异,光镜下观察转染前后细胞形态及分化程度.结果表明:EPC获得后经电穿孔转染,质粒转染效率约20%;RT-PCR示HIF-1α mRNA在常氧中有表达,并在HIF-1α过表达组合量增加(P<0.05);其下游靶基因VEGF在HIF-1α过表达组表达上调(P<0.05);HIF-1β表达在各组中无明显差异(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常氧下HIF-1α蛋白无表达,转染HIF-1α质粒12小时后HIF-1α蛋白表达阳性,转染24小时后蛋白表达阴性.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电穿孔转染HIF-1α质粒使CD31+细胞的百分比增加(P<0.05).细胞形态学观察显示:未转染及pEGFP空质粒转染组细胞在培养6天后呈集落样散在分布,培养14天后贴壁细胞部分呈梭样;穿孔转染的HIF-1α质粒组细胞于培养6天后集落周边分化出梭样贴壁细胞,培养14天后呈梭样,或铺路石样牢固贴壁.结论:HIF-1α质粒能有效地用于基因干扰治疗,有助于EPC向EC分化,为体内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进一步体内诱导血管新生、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提供了更广阔的治疗选择.

  • 差速贴壁法分离兔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和内皮祖细胞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作者:辛毅;刘小希;赵伟;刘飒;李娜;许秀芳;黄益民;罗毅;张宏家

    本研究探讨一种高效、稳定的从兔骨髓中同时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和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的方法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抽取兔骨髓,应用密度梯度分离单个核细胞,采用差速贴壁经纤连蛋白包被并结合EGM-2MV培养基分别扩增MSC和EPC.用台盼蓝法测定细胞传代成活率,通过绘制生长曲线法、MTT法、DNA周期检测MSC和EPC的增殖能力及诱导分化成骨细胞、成脂肪细胞能力,并结合流式细胞术(FCM)检测MSC免疫原型以鉴定MSC;细胞吞噬功能特异性地摄取Dil-ac-LDL及FITC-UEA-1,并结合CD133、VEGFR2/KDR、CD34免疫荧光鉴定EPC,并计算其纯度.结果表明,经密度梯度分离单个核细胞,在早期贴壁细胞24 h换液时即可见明显集落形成,8d后达80%融合,细胞呈均匀一致的长梭形排列;2次贴壁细胞经EGM-2MV培养基培养,第3天开始伸展,约8d可融合近80%,细胞呈多角形,出现条索状结构;2种细胞台盼蓝法测定细胞传代成活率均在90%以上,传至第2代后,生长曲线均近似“S”形;MTT法检测显示,细胞生长d3至d5时光密度值变化较明显;MSC G0-G1期为(93.32±1.65)%、EPC G0-G1为(93.05±1.95)%,2种细胞DNA周期无明显差异;早期贴壁细胞FCM检测CD90、CD44阳性率为(99.7±1.12)%、(99.1±2.33)%;CD14、CD45、CD79a阳性率分别为(4.8±0.38)%、(6.8±0.49)%及(0.4±0.08)%,经体外诱导能够向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分化,鉴定为MSC;2次贴壁细胞传至第2代经Dil-ac-LDL、FITC-UEA-1双荧光染色阳性率(82.1±3.4)%,CD133、VEGFR2/KDR、CD34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率分别为(74.2±3.2)%、(64.7±4.3)%及(43.5±1.5)%,鉴定为EPC.结论:应用密度梯度分离法结合差速贴壁筛选法可培养出高纯度的MSC,2次贴壁细胞经纤连蛋白预包被并结合EGM-2MV培养基体外诱导可培养出增殖能力较强的EPC,为组织工程学研究提供种子细胞.

  • 兔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作者:吴波;卢正茂;王尧;罗天航;薛绪潮;毕建威;康俊升;方国恩

    本研究探讨兔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抽取兔骨髓细胞,用梯度密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以内皮细胞培养液培养,通过细胞形态观察、免疫组织化学试验、流式细胞术以及内皮祖细胞吞噬功能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新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呈圆形,培养48小时后可见贴壁细胞呈集落样生长,细胞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分裂相明显,至培养第7天成片生长的细胞集落相互连接呈梭形的内皮样细胞.内皮祖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CD133(+),CD34(+),Ⅷ因子(++),KDR(++);流式细胞术鉴定结果显示CD133的阳性率为(18.23±7.12)%,CD34的阳性率为(47.71 ±14.85)%,CD31的阳性率为(71.61 ±13.51)%,KDR的阳性率为(87.24 ±11.40)%.细胞吞噬功能鉴定说明超过80%的贴壁细胞都特异性地摄取了Dil-acLDL和FITC-UEA-1.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兔骨髓源的单个核细胞,在一定的诱导培养条件下能分化成为血管内皮祖细胞.

  • 冻存脐带血中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鉴定

    作者:付亚茹;孙阳阳;王洪星;刘小盾;曲廷瑜

    目的:建立和开发一种新型的从冻存脐带血中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EPC)的方法,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提高冻存脐带血分离获得EPC的成功率.方法:自液氮罐中收集公共库中2000年至2001年保存的12例冻存脐带血,37℃水浴锅中快速复苏后,磷酸缓冲盐溶液(PBS缓冲液)洗涤,获得总有核细胞(TNCs),将TNCs接种至培养皿中诱导扩增EPC.使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方法鉴定EPC并确定纯度.采用下列方法体外鉴定内皮祖细胞的功能: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特异性摄取Dil-Ac-LDL和HTC-UEA-I的功能、在基质胶中形成毛细管样结构的情况,ELISA法检测释放VEGF因子的功能.结果:培养3周后,出现1-5个鹅卵石铺路石样内皮祖细胞集落.体外培养第1-3代EPC,其表面CD31、CD34、CD144和VEGFR(CD309)标记阳性率分别为(92.91±5.20)%、(30.0±23.27)%、(88.55±3.83)%和(67.21±12.12)%.EPC细胞具有特异性内吞Dil-Ac-LDL和FITC-UEA-I、形成毛细管结构,释放低浓度VEGF因子等功能.结论:采用本方法从冻存脐带血中分离EPC的稳定性与重复性高,从冻存的脐带血中分离EPC的成功率可提高至85%.该方法为临床应用丰富的内皮祖细胞奠定了基础.

  • 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MSC和EPC间黏附作用的研究

    作者:郭军;夏杰;张宏伟;王小义;侯吉学;陈雪玲;吴向未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间充质干细胞(MSC)和内皮祖细胞(EPC)间的黏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及扩增来源于6-8周龄的C57BL/6小鼠骨髓的MSC和EPC,细胞免疫荧光检测MSC组、EPC组和MSC与EPC共培养组(MSC+ EPC组)ICAM-1表达,并用荧光实时定量PCR (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在mRNA和蛋白水平再次检测各组ICAM-1表达,后通过加入不同浓度的抗ICAM-1中和抗体,观察ICAM-1对MSC和EPC间黏附的影响.结果: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到MSC和EPC表面ICAM-1的表达,荧光强度半定量结果显示,MSC+ EPC共培养组ICAM-1荧光量(89.02±24.52)高于MSC组(31.25±2.95)及EPC组(34.32±5.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MSC组和EPC组ICAM-1荧光量无明显差异(P>0.05).RT-PCR检测MSC组、EPC组、MSC+ EPC组的ICAM-1 mRNA表达显示,MSC+ EPC组ICAM-1 mRNA表达水平(1±0)较MSC组(0.10±0.02)和EPC组(0.37±0.07)高(P<0.01),且EPC组ICAM-1 mRNA表达较MSC组高(P<0.01).Western blot检测MSC组、EPC组、MSC+ EPC组ICAM-1蛋白表达水平,并以ICAM-1/β-actin IOD相对量进行数值统计.结果显示MSC+ EPC组ICAM-1蛋白表达水平(0.33±0.4)较MSC组(0.11±0.01)和EPC组(0.19±0.02)高(P<0.05),且EPC组较MSC组高(P<0.05).不同浓度梯度抗ICAM-1中和抗体后观察MSC和EPC间黏附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抗ICAM-1中和抗体浓度的增加,MSC和EPC黏附逐渐降低.结论:细胞间黏附分子-1介导间充质干细胞和内皮祖细胞间的黏附过程.

  • 脐血来源的两种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作者:段华新;卢光;程腊梅

    为了建立从人脐血分离培养两种内皮祖细胞的方法和培养体系,从脐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在含有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的体系中培养得到两种细胞,利用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etylat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DiI Ac-LDL)和结合欧洲荆豆凝集素(Ulex European Agglutinin 1,UEA-1)进行鉴定,并进一步用免疫细胞化学、RT PCR、流式细胞术对它们进行内皮细胞相关的表型检测.结果表明,这两种细胞均能摄取DiI-Ac-LDL和结合UEA-1,表达内皮细胞的标志如CD31、CD144和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有CD31、酪氨酸激酶受体(kinase tyrosine insert domain receptor,KDR)、CD144和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endothelial NO synthase,ENOS)的基因转录.但是,它们的增殖能力明显不同,分别称为循环成血管细胞和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流式细胞计数结果显示,这两种细胞在一些表面标志表达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利用含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的培养体系,成功地从脐血分离的单个核细胞中培养得到了两种内皮祖细胞.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人骨髓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内皮细胞组分的影响

    作者:代娜;李栋;时庆;汪大琨;付金秋;鞠秀丽

    本研究旨在比较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中的内皮细胞(EC)比例,并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MSC中EC比例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EC标志CD34+ CD133+和vWF+ CD31+双阳性细胞的比例,用瑞氏染色观察经VEGF作用的MSC细胞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技术观察CD34、CD133、CD31、VWF的表达,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VEGF对EC标志性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BM-MSC和UC-MSC中存在少量EC及内皮祖细胞(EPC),经VEGF 10 ng/ml作用24h后,MSC的长宽比变大,EC比例上升而EPC比例下降,EC相关标志基因Tie-2和ecNOS等的表达均上调,其中UC-MSC对VEGF的反应更明显.结论:BM-MSC和UC-MSC中存在少量的EC及EPC,VEGF可以提高EC的比例和细胞功能.

  • 雌激素对孕妇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动员作用的体外研究

    作者:张美华;贾颐舫;吴爱华;张艳萍

    目的 探讨雌激素对孕妇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的动员作用.方法 取孕期为10、20、30周的健康、单胎孕妇外周静脉血,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方法进行EPC鉴定,取培养4 d的细胞,加入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LDL)和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UEA-Ⅰ),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和记录图像.取培养7 d的细胞,在相差显微镜下计数不同孕期孕妇外周血EPC集落(≥50个细胞)形成数(CFU).分别通过跨膜迁移和增殖实验观察雌激素对EPC的动员和促增殖作用,随机选取培养7 d的细胞,分别加入浓度为1×10-10m、1×109、1×10-8mol/L,的雌二醇(雌二醇作用组),在相差显微镜下分别计数培养24 h后EPC的跨膜迁移数和培养48 h后EPC的增殖数,以加入PBS作为对照组,实验均重复3次.结果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平均85%以上的细胞摄取Dil-acLDL,并结合FITC-UEA-Ⅰ,可以鉴定为EPC.孕期为10、20、30周孕妇外周血EPC的CFU分别为1.67±0.33、4.83±0.60、7.50±0.67,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浓度为1×10-10、1×10-9、1×10-8mol/L雌二醇作用组EPC跨膜迁移数(×103个,膜)分别为1.50±0.09、1.61±0.06、1.90±0.0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03±0.06,P<0.01);EPC增殖数(×105个)分别为1.07±0.05、1.33±0.05、1.19±0.0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00±0.03,P<0.01).结论 孕妇外周血EPC的功能状态可能与雌激素水平有关,雌激素对EPC的动员具有重要作用.

  •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对内皮祖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卡维地洛对凋亡的干预作用

    作者:李宾公;王梦洪;郑泽琪;彭景添

    目的 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对内皮祖细胞(EPCs)凋亡的影响及卡维地洛对凋亡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取2007年6月至2007年8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CHF患者20例,各抽外周血1OmL获取血清用于实验.20例健康人(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体检者)抽取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贴壁法培养获得EPC$.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染色鉴定EPCs.EPCs分4组:A组加入健康人血清;B组加入CHF血清;c组加入CHF血清与卡维地洛;D组加入CHF血清与美托洛尔.继续培养24 h后,膜联蛋白V/碘化丙啶(AnexinV/PI)双染色法检测EPIcs凋亡率,并测EPCs的半胱胺酸蛋白酶蛋白-3(caspase 3)活性.ELISA法测CHF血清中TNF-α含量,组问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及q检验.结果 B组EPCs凋亡率(7.5±O.9)%,caspase 3活性(3.0±0.25)]明显高于A组[凋亡率(3.4±0,7)%,caspase 3活性(1.37±0.2),P<0.01],C组EPCs凋亡率[(4.0±0.9)%,3活性(1.54±0.12)较B组明显下降,P<0.01],而D组[凋亡率(7.2±1.2)%.casoase 3活性2.9±0.3)较B组变化不明显,P>0.05.B组中EPCs凋亡率与相应CHF血清TNF-α含量呈正相关(r=0.476,P=0.03).结论 CHF患者血清能促进EPCs凋亡,卡维地洛能有效的抑制这种现象,其作用与抑制Caspase 3活性有关.

  • MiR-132-3p介导FOXO1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调控作用

    作者:孙克玉;解梓琛;王继芹;刘梅;赵缜;宋振举;封启明

    目的 探讨miR-132-3p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及调控机制,为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随机数字法)挑选血栓患者22例,健康志愿者27例,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浆和内皮祖细胞,实时定量PCR检测miR-132-3p在血浆及内皮祖细胞中的表达;实时定量 PCR检测常氧和低氧条件下内皮祖细胞中miR-132-3p的表达;用电转法将miR-132-3p的模拟物(实验组)与特异性siRNA (对照组)分别转染入内皮祖细胞,MMT和CCK-8法检测miR-132-3p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萤光素酶实验和免疫印迹实验分析miR-132-3p对内皮细胞中FOXO1表达的影响.结果 血栓患者血浆中miR-132-3p平均水平为健康志愿者的(0.45 ±0.05)倍(P<0.05);低氧条件下内皮祖细胞中miR-132-3p表达水平为常氧状态下的(0.23 ± 0.13 )倍(P<0.05);实验组中miR-132-3p的表达水平是对照组的(15.72 ± 2.06)倍,MMT法检测结果显示在低氧条件下,实验组细胞增殖是对照组的(7.79±1.37)倍(P<0.01 ),CCK-8法检测结果表明实验组的细胞增殖是对照组的(6.46 ± 0.38)倍(P<0.01);软件分析显示FOXO1为miR-132-3p的直接靶标,在低氧条件下miR-132-3p模拟物mimic转染的内皮祖细胞中荧光素酶活性是siRNA处理组的0.47倍,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在低氧条件下miR-132-3p模拟物mimic转染的内皮祖细胞中FOXO1蛋白表达水平是siRNA处理组的0.18倍.结论 与健康志愿者相比,血栓患者miR-132-3p表达明显降低,结果促进了FOXO1的表达,抑制了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这可能与静脉血栓的形成密切相关.

  • 脓毒症患者外周血祖细胞和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变化

    作者:童朝阳;宋振举;姚晨玲;邵勉;黄培志

    目的 检测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elear cell,PBMC)中祖细胞和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相对数量的变化,探讨感染性休克和非休克患者外周血EPC变化的特点.方法 收集2007年8月至2008年2月复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科收治的脓毒症患者27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感染性休克患者12例、非休克患者15例,另选1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正常对照,ICU非脓毒症患者10例作为ICU对照.Ficoll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PBMC,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PBMC标记的CDl33,CIY34和血管内皮牛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 receptor-2.VEGFR-2)的表达情况,计算祖细胞以及内皮祖细胞的相对数量.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健康成年人外周血祖细胞、EPC数量较少,分别占PBMC的0.25%.4-0.14%和0.09%.4-0.02%;ICU非脓毒症患者祖细胞和EPC数量分别占PBMC的0.38%.4-0.29%和0.12%.4-O.0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的变化(P>0.05);脓毒症非休克组患者外周血祖细胞、EPC的数量明显增加,分别占PBMC的0.57%±0.12%和0.22%±0.10%,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性休克患者外周血祖细胞和EPE的数量明显减少,分别占PBMC的0.20%.4-0.12%和0.04%±O.01%,与非休克组、ICU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预处理的内皮祖细胞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

    作者:王朗;江洪;陈思思;张元元;朱丽华

    目的 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预处理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 培养大鼠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检测SDF-1在体外对EPCs迁移和存活能力的影响.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SDF-1+EPCs组、EPCs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心梗后24 h,将SDF-1预处理或未处理的EPCs经尾静脉注入动物体内,对照组注射不含细胞的培养基.细胞输注后的14 d和28 d,分别检测血管密度、心功能及心肌梗死面积等指标.结果 细胞输注后14 d,SDF-1+EPCs组血管密度高于EPCs组及对照组.细胞输注后28 d,SDF-1+EPCs组大部分心功能指标优于EPCs组和对照组,心梗而积低于EPCs组和对照组.结论 SDF-1预处理能促进EPCs的迁移和存活,促进体内EPCs介导的新血管生成,减少心肌梗死面积,促进心功能的恢复.

1638 条记录 4/82 页 « 12345678...818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