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宁片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作者:谢勇;刘柏炎;杨益;刘松青;蔡光先

    目的 观察心宁片对心肌梗死(心梗)后大鼠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胎肝激酶1(FLK-1)表达的影响,探讨心宁片对心梗后大鼠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心肌缺血模型.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麝香保心丸组(30 mg*kg -1*d -1)以及心宁片大、中、小剂量组(分别为1.08、0.54和0.27 g*kg -1*d -1),各组均于制模后2 d给药,连用30 d.于术前、术后5 min、给药30 d后动态监测Ⅱ导联心电图,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缺血心肌组织VEGF、FLK-1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电图ST段明显抬高,心肌缺血区VEGF及其受体FLK-1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心宁片大、中剂量组ST段显著压低[(0.319±0.064)mV、(0.328±0.046)mV比(0.384±0.078)mV,P<0.01和P<0.05];心肌缺血区VEGF、FLK-1表达显著升高(VEGF A值:0.190±0.029、0.169±0.027比0.156±0.019;FLK-1 A值:0.133±0.004、0.101±0.004比0.095±0.003,P<0.05或P<0.01],而心宁片小剂量组虽有压低和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阳性对照药麝香保心丸组与心宁片大、中剂量组的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宁片可提高心梗后动物缺血心肌组织中的VEGF与FLK-1含量,其中以大剂量组作用强.

  • 小鼠胚胎背主动脉发育过程中内皮和平滑肌标志物表达时相及其变化

    作者:韩雅玲;李颖佳;齐岩梅;康建;闫承慧

    目的:观察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背主动脉胎肝激酶1、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时相,初步探讨背主动脉内皮和平滑肌细胞的形成及其可能起源.方法:实验于2006-01/2007-01在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完成.①实验材料:昆明种小白鼠50只,体质量20~22 g,其中雌鼠30只.②实验方法:将雌鼠分别放入公鼠笼内过夜、交配,从怀孕第8.5天开始获取胚胎,在雌鼠怀孕第8.5~18.5天,每一时间点取10个小鼠胚胎.③实验评估:对胎鼠组织切片分别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背主动脉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内皮细胞标志物胎肝激酶1、CD31、Ⅷ因子相关抗原,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①胚胎8.5~9.5 d胎鼠背主动脉由单层细胞构成,呈胎肝激酶1、CD31阳性,α-平滑肌肌动蛋白、Ⅷ因子相关抗原阴性.②胚胎10.5 d胎鼠背主动脉仍为单层细胞,但胎肝激酶1、CD31、Ⅷ因子相关抗原、α-平滑肌肌动蛋白均呈阳性.③胚胎11.5 d背主动脉管壁发育为多层,内层细胞呈胎肝激酶1阳性、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阴性,外层细胞呈胎肝激酶1阴性而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血管与周围间充质无明显分界,背主动脉管壁周围可见散在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④11.5 d之后,背主动脉管壁平滑肌细胞数量增多且由不规则型转变为纺锤型,内层内皮细胞继续呈胎肝激酶1阳性、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阴性,外层平滑肌细胞胎肝激酶1阴性、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血管与周围间充质分界清楚,背主动脉血管周围无散在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结论:胚胎背主动脉的平滑肌细胞可能早起源于胎肝激酶1、CD31阳性细胞,后期可能来源于周围间充质细胞的募集分化.

  • 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VEGF受体胎肝激酶1表达的影响

    作者:于德水;吕刚;王岩峰;刘丽波

    目的 研究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VEGF受体胎肝激酶1(fetal liver kinase 1,Flk-1)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BMSCs移植修复大鼠SCI的机制.方法 取4周龄雄性Wistar大鼠5只,体重100~120 g,进行BMSCs分离及培养.取81只Wistar雌性大鼠,体重220~250 g,采用改良Allen's打击装置制备SCI模型,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A组,n=21),仅咬除T8~10棘突和椎板;DMEM组(B组,n=30),SCI区周围注射DMEM;BMSCs组(C组,n=30),SCI区周围注射BMSCs.于移植术后1、3、5 d,采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SCI区Flk-1基因表达的变化;于移植术后3、7、14 d,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脊髓内Flk-1蛋白的表达.结果 原代培养的BMSCs细胞形态多样,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细胞形态逐渐趋于均一,多为扁平形和长梭形.RT-PCR结果显示,在移植术后1、3、5 d,C组Flk-1 mRNA表达水平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C组与A组比较,Flk-1 mRNA表达于术后1 d明显增加并达峰值(P<0.01),术后3 d下降(P<0.01),至术后5 d表达仍高于A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移植术后3、7 d,B组Flk-1蛋白表达较A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4 d,A、B组Flk-1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术后3 d,B、C组Flk-1表达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术后7、14 d,C组Flk-1表达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 SCI后BMSCs移植对Flk-1 mRNA的表达无调节作用,但上调Flk-1蛋白的表达,是修复SCI的机制之一.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