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尿酸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薛为民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尿酸、尿白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对本院2008 年1 月至2011 年2 月189 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尿酸、尿白蛋白、双侧颈总动脉内膜等指标的检测,按照血尿酸、尿白蛋白的水平分成血尿酸组、尿微量白蛋白组、正常组、混合组4 个组别,比较4 个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高低.结果 血尿酸组、尿微量白蛋白组、混合组的颈动脉内膜增厚以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P < 0.05),混合组的颈动脉内膜增厚以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血尿酸组、尿微量白蛋白组(P< 0.05),血尿酸组、尿微量白蛋白组颈动脉内膜增厚以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无差别(P > 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的变化与血尿酸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说明血尿酸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可作为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降血压的同时应重视血尿酸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治疗.

  • 从络病理论探讨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病理机制

    作者:胡海;李青

    从络病理论着手,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来探讨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病理机制,为我们更好的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疾病提供有效地治疗措施.

  • 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张丽霞;王一晶

    目的 分析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正常23例,内膜增厚25例,斑块形成52例,纳入同期7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于患病3 d内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水平,以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IMT,并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血清hs-CRP、MMP-9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IMT患者血清hs-CRP、MMP-9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正常患者血清hs-CRP、MMP-9水平低于内膜增厚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膜增厚患者血清hs-CRP、MMP-9水平低于斑块形成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s-CRP、MMP-9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399、0.597,P<0.05).结论 hs-CRP、MMP-9等血清炎症因子在脑梗死患者中呈高表达,与脑梗死患者IMT呈正相关,对临床判断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血尿酸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

    作者:林庆;田凌;张国荣;王懿;徐文静;邓文静

    目的:总结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血尿酸以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动脉硬化粥样斑块之间的相关性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2年11月期间我中心就诊的20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和双侧颈总动脉内膜检测,按照血尿酸以及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结果分成A组(血尿酸组)52例、B组(尿微量白蛋白组)49例、C组(正常组)49例、D组(混合组)50例,分析比较4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率.结果:A组、B组和D组内膜增厚和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且差异显著(P<0.05);D组内膜增厚和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 A组、B组,且差异显著(P<0.05);A组、B组内膜增厚和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变化和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的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所以,血尿酸和尿微量白蛋白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指标,临床治疗中在降血压的同时要注意血尿酸和尿微量白蛋白的有效控制.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