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一舒在伴有焦虑或失眠症状的抑郁症中的应用

    作者:霍万海

    目的 对单相抑郁并存焦虑失眠症状的患者在应用抗抑郁治疗的对照研究中,加用苯二氮卓类药和(或)一舒进行效果观察.方法 门诊诊断为单相抑郁症患者40例,根据门诊时的时间次序交叉分为两组.一组为治疗组,使用的是文拉法辛+阿普唑仑+一舒,2周后逐渐减少阿普唑仑的用量,连续治疗不超过4周,文拉法辛和一舒疗程6周;另一组为对照组,使用文拉法辛+阿普唑仑治疗,疗程6周.然后分别在治疗前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进行疗效和不良反应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相当无明显差异(P>0.05).抑郁症均明显改善,焦虑和失眠症状亦明显改善,评分均明显降低(P<0.001),尤其是治疗组,苯二氮卓类药使用剂量明显减少(P<0.001),使用时间有所缩短.结论 加用一舒,待一舒起效后逐渐减少或停用苯二氮卓类药可以防止苯二氮卓类药成瘾.

  • 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对比研究

    作者:李霞;王燕;金国东;郝雁彪;范跃星;潘丽

    [目的]通过对不同亚型抑郁障碍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检测,探讨单、双抑郁障碍心者的脑局部代驸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符合DSM-Ⅳ的单相抑郁障碍和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各12例和1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静息态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18F-氟代脱氧葡萄糖(PET/FDG)扫描,利用参数统计图(SPM5)方法分析组间脑局部代谢的分布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双相抑郁障碍组的右侧颞下回和颞中回、左侧颞中回、额中回,顶下叶左侧脑区的FDG代谢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单相抑郁障碍组的左侧额中回,右侧额下回脑区的FDG代谢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5);双相抑郁障碍组的左侧额叶眶回、右侧额叶中央旁小叶的FDG代谢水平高于单相抑郁障碍组(P<0.05).[结论]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存在脑局部代谢异常模式.且不同亚型的抑郁障碍患者的额叶部分区域的葡萄糖代谢存在统计学差异.

  • 单、双相抑郁患者中枢神经递质功能的对照研究

    作者:宋立山;刘增龙;陈国华;张彦恒;谢姗姗

    目的:探讨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脑神经递质功能变化。方法纳入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单相抑郁障碍(简称单相抑郁)患者39例、双相抑郁障碍(简称双相抑郁)患者35例,用ML-2001型脑功能分析仪,记录18 min的脑电信号,经模数转换后存贮并自动完成数据处理,打印检测报告。结果39例单相抑郁症患者脑内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多巴胺神经递质的功率与正常参考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较正常功率低;乙酰胆碱的功率较正常参考值高( P <0.05),谷氨酸与正常参考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35例双相抑郁患者脑内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的功率与正常参考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较正常功率低;谷氨酸、乙酰胆碱的功率较正常参考值高,与正常参考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5-羟色胺与正常参考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比较谷氨酸、去甲肾上腺素实测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其他神经递质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单相抑郁患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低于正常,双相抑郁患者谷氨酸、去甲肾上腺素明显高于单相抑郁患者,双相抑郁患者临床特征的不典型性是否与谷氨酸有关,两者能否作为单、双相抑郁患者鉴别的生物学标志,还需要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 男性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患者静息态局部脑区低频振幅差异的观察

    作者:韦秋香;阎锐;刘海燕;耿纪婷;王强;史家波;陈瑜;卢青;姚志剑

    目的:探讨男性中青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静息态下局部脑区活动的低频振幅(ALFF)特征. 方法:对12例男性单相抑郁患者(单相抑郁组)、12例双相抑郁患者(双相抑郁组)及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11名男性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进行3.0T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扫描,计算全脑ALFF值,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3组间ALFF值在左侧颞中回(-54,-51,9;K=18)、双侧前扣带回(±3,42,15;K=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lphasim矫正);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单相抑郁组双侧前扣带回(±3,39,15;K=18) ALFF值显著减少(P均<0.01),双相抑郁组左侧颞中回(-48,-60,6;K=8;-51,-51,9;K=2)ALFF值显著增加(P均<0.01);单相抑郁组较双相抑郁组左侧颞中回(-54,-51,9;K=10)和左侧前扣带回(0,42,18;K=16) ALFF值显著减小(P均<0.01). 结论:男性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静息态下左前扣带回及左侧颞中回活动存在异常,或可作为区分单、双相抑郁障碍的生物学标记.

  • 心境障碍问卷区分不同类型心境障碍患者

    作者:杨海晨;苑成梅;刘铁榜;彭红军;廖春平;容晗;方贻儒;李凌江

    心境障碍问卷(MDQ)在国际上被广泛研究及应用.先进一步将心境障碍分为双相Ⅰ型(BP-Ⅰ)、双相Ⅱ型(BP-Ⅱ)后,将MDQ对区分这些不同类型心境障碍患者的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门诊及住院患者.本研究获上述精神卫生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

  • 中文版双相谱系诊断量表效度与信度研究

    作者:曾志强;李娟;杨海晨;刘铁榜;荣晗;毕建强;冀二妮;杨颖佳;李凌江

    目的:探讨双相谱系诊断量表(Bipolar Spectrum Diagnostic Scale,BSDS)在中国的效度及信度.方法:在原作者授权下,根据量表翻译的原则,我们将英文版的BSDS翻译成中文并完成回译.按DSM-Ⅳ标准,连续入组的114例BD患者,双相Ⅰ型(BD-Ⅰ)61例、双相Ⅱ型(BD-Ⅱ)53例及37例单相抑郁(UD)患者,所有患者完成了中文版BSDS.87例患者(57.62%)在4周后重测.结果:BD组BSDS分(15.11±4.25)显著高于UD组(11.89±3.81).BD-Ⅰ组BSDS分(15.44±4.94)与BD-Ⅱ组BSDS分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UD组.BSDS总分重测信度为0.83(P<0.01).主成分分析显示以前四因子解释BSDS的结构效度佳(特征根值分别为2.35,2.31,2.21及1.80,对总体变量贡献度为48.24%).BSDS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alpha)是0.75.ROC曲线分析显示BSDS可区分BD组与UD组,曲线下面积为0.70,13分为佳划界分(敏感性0.74、特异性0.54).中文版BSDS可区分BD-Ⅱ组与UD组,但无法区分BD-Ⅰ组与BD-Ⅱ组(P=0.39).结论:本研究显示中文版BSDS对中国的心境障碍患者的效度及信度达到心理测量学的标准,可以在中国临床环境中使用.

  • 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大脑灰质体积比较

    作者:胡爱民;薛志敏;刘哲宁;王鹏;贺忠

    目的:检测单、双相抑郁组、健康对照组的脑灰质体积差异,为鉴别单、双相抑郁障碍提供参考.方法:人组单相抑郁患者17例、双相抑郁患者19例及健康对照28例,以基于体素形态学分析对脑结构磁共振图像进行预处理.结果:与健康对照比较,单、双相抑郁障碍显示了右小脑前叶灰质体积显著减少;与另两组被试比较,单相抑郁障碍显示右颞上回灰质体积显著减少;相关分析显示双相抑郁障碍右小脑前叶灰质体积与抑郁量表得分呈负相关.结论:单、双相抑郁障碍以右小脑前叶灰质体积下降为共同特征,而右颞上回灰质体积差异显示了两种疾病神经解剖结构差异.

  • 基于功能磁共振的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神经生物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胡爱民;薛志敏;刘哲宁;蒲唯丹

    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临床均以情绪低落、兴趣缺乏、乐趣丧失等症状为特征,常常难以准确区分.本文综述了单、双相抑郁障碍功能磁共振比较研究,发现单、双相抑郁障碍的前额叶皮质、扣带回、杏仁核、岛叶等脑区功能紊乱的差异,提示两种疾病神经生物机制的不同病理改变,但两种疾病的生物标记仍然不清楚.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加深对单、双相抑郁障碍病理机制、神经可塑机制的理解,可以更好地促进临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抗抑郁药物疗效与安全性的提高.

  • 抑郁症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的临床探讨

    作者:黄泽智;陈欢;刘运安;李少稳

    目的 探讨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抑郁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RIA)分别测定32例正常对照组、56例精神抑郁症患者(其中单相抑郁症25例,双相抑郁症31例)治疗前后TT3、TT4、FT3、FT4、TSH浓度.结果 患者治疗前TT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FT3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经过治疗,TT4低于治疗前(P<0.05),且恢复到正常范围;双相抑郁症患者血清FT3明显低于单相抑郁症患者(P<0.05).结论 提示抑郁症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与症状的消失有关,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是继发于情绪障碍;FT3水平降低可能是双相抑郁症的一个生物学指标.

  • 单相抑郁障碍与双相抑郁障碍的病程及临床特点对比分析

    作者:钟古华

    目的:观察与分析单相抑郁障碍与双相抑郁障碍的病程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抑郁障碍患者263例,其中双相抑郁障碍患者100例,单相抑郁障碍患者163例,对比研究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在起病年龄方面,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要比单相抑郁障碍患者早(P<0.05);首次发病年龄小于2 5岁病人的人数,双相抑郁障碍组显著较单相抑郁障碍组多(P<0.05);在非典型的抑郁症状里,双相抑郁障碍组中,性欲亢进者具有较高比例(P<0.05);与单相抑郁障碍患者相比,双相抑郁障碍患者中伴有精神病性的症状、心境不平稳、精神运动缓慢、每次抑郁发作时间间隔小于3个月的病人比例明显增高(P<0.05);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1 7项汉密尔顿的抑郁测量表中认知障碍因子的评分明显较单相抑郁障碍患者高(P<0.05).结论:双相抑郁障碍和单相抑郁障碍属于两种疾病类型,当抑郁发作时临床出现的明显差异性特征可能会是双相抑郁障碍所具有的潜在预测因素.

  • 抑郁症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异分析

    作者:李强;亢万虎;王崴;陈策;马现仓;高成阁

    目的了解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抑郁症的关系.方法对64例门诊及住院抑郁症患者中双相抑郁障碍34例、单相抑郁障碍30例治疗前后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进行检测,同时以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治疗前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Montgomery-Asbery抑郁量表(MADRS),评定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结果患者组治疗前后T3[(1.98±0.52)nmol·L-1,(1.90±0.58)nmol·L-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58±0.27)nmol·L-1],单相抑郁障碍患者治疗后T4[(93.41±29.41)nmol·L-1]低于治疗前[(104±20.24)nmol·L-1],并恢复到正常范围,HAMD和MADRS评分也随之明显下降.结论提示抑郁症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变与症状的消失有关,甲状腺激素异常是继发于情绪障碍,双相抑郁障碍与单相抑郁障碍在病因学方面可能不同.

  • 比较单、双相抑郁障碍的脑结构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李振夏;唐宏;庞力铭;叶丽平

    单、双相抑郁障碍在临床中经常误诊,比较容易混淆.通过综述近年来的直接比较单、双相抑郁障碍的脑结构影像学研究,从而了解两者脑部结构可能的病变机制,为进一步今后深入探究单、双相抑郁障碍提供参考方向.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