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梅毒中西医结合若干问题的探讨

    作者:方大定

    早期梅毒中医药治疗应重视透邪解毒,防止内陷导致日后严重病变."菌、毒、炎并治"对吉海氏反应的防治具有针对性.晚期梅毒"治疗矛盾",应重视中医药恢复组织损伤及功能障碍的作用,将驱梅与保护患者并重作为中西医结合的科学治疗理念.由胡传揆教授发出邀请,以秦伯未为首的多名一流中医专家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协作,用地黄饮子治疗,解决了脊髓痨患者闪电痛、共济失调的痛苦,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谱写了梅毒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一页华章.中医防梅毒内陷,属于"治未病"的"已病防变"范畴,提出可以目前受到关注的发生血清固定和发展为神经梅毒及其他严重病变作为防范的重点目标.神经梅毒的防范主张借鉴地黄饮子治疗脊髓痨的经验.既往用土茯苓等方剂治疗中可看出一些改善血清反应和血清固定的蛛丝马迹,可作为研究参考线索.

  • 菌毒炎并治对脓毒症大鼠模型影响的肝基因芯片研究

    作者:李志军;王东强;胡顺鹏;王小飞;何英;张照健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探讨菌毒炎并治对脓毒症大鼠基因的改变,以期从基因水平上探讨其药物作用机制.方法 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菌毒炎组,每组30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复制脓毒症模型.菌毒炎组于制模后腹腔注射泰能0.18 g/kg、血必净注射液10 ml/kg、中药复方凉膈散煎剂15 ml/kg(药物浓度6 kg/L)灌胃,每日2次;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腹腔给予生理盐水10 ml/kg.观察大鼠存活时间及48 h和72 h的存活率;应用BiostarR-40 s芯片检测模型组/正常对照组,菌毒炎组/模型组鼠肝基因,并以Cy3和Cy5二者荧光信号相对强度比值≥2.0或≤0.5筛选差异显著基因,通过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查询基因功能并加以分类.结果 菌毒炎组大鼠48 h和72 h存活率明显高于模型组(83.3%比30.0%,76.7%比17.7%,P均<0.01),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共筛选出305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159个、已知基因109个,下调基因146个、已知基因89个;菌毒炎组/模型组共筛选出500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292个、已知基因175个,下调基因208个、已知基因148个.模型组/正常对照组上调而菌毒炎组/模型组下调的已知基因共有48个,模型组/正常对照组下调而菌毒炎组/模型组上调的已知基因共有63个.结论 菌毒炎并治可显著降低脓毒症大鼠48 h和72 h死亡率;通过调控免疫反应、炎症、信号转导、转录调节、细胞周期、细胞凋亡、新陈代谢、蛋白翻译/加工/修饰/降解、细胞分化/增殖/生长等相关基因,能促使脓毒症大鼠多系统功能恢复正常.

  • 王今达教授"菌毒炎并治"脓毒症的实验基础与临床实践总结

    作者:李志军;李银平

    自20世纪70年代起,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王今达教授的研究团队开始应用活血化瘀法抢救危重患者.随着对脓毒症认识的不断深入,提出了"菌毒炎并治"理论,并使用活血化瘀药物血必净注射液拮抗内毒素及炎性介质治疗脓毒症,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近年来国内外对脓毒症的治疗进展缓慢,我们重温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系列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微循环的微小血栓形成及机体凝血功能紊乱在一般感染向脓毒症过渡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结合血必净注射液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证实有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法在脓毒症中的重要地位必须再次予以重视.

  • 脓毒症大鼠炎症与凝血相关性及药物干预的实验研究

    作者:田永超;张照健;何英;李静;王东强;李志军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探讨脓毒症大鼠炎症与凝血相关性及药物干预的影响,以期从基因水平上研究药物对其的作用机制.方法将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药物组,每组30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复制脓毒症大鼠模型.药物组制模后腹腔注射泰能0.1 g/kg、血必净注射液10 ml/kg、连翘注射液10 ml/kg;对照组和模型组腹腔给予10 ml/kg生理盐水.72 h处死大鼠,用BiostarR-40 s芯片检测模型组/对照组、药物组/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基因,并以Cy3和Cy5荧光信号相对强度比值>2.0或<0.5筛选差异显著基因,通过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查询基因功能并加以分类.结果模型组/对照组筛选出差异基因305条,其中上调基因159条,下调基因146条;药物组/模型组筛选出差异基因342条,其中上调基因102条,下调基因240条;模型组、药物组已知功能共同差异表达基因36条,上调基因15条,下调基因21条;其中涉及免疫、代谢、物质转运、细胞凋亡等多种相关基因.结论药物组对脓毒症时发生紊乱的相关基因进行调控,使异常表达基因发生回归,特别是免疫相关基因及代谢相关基因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基因,使脓毒症病情得到良好的转归.

  • “菌毒并治”与“三证三法”理论的创立及发展:“菌毒炎并治”与“四证四法”(一)

    作者:李银平;武子霞;李志军;曹书华

    目的 自20世纪70年代起天津市急救医学研究所就开始了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探索,并早发现菌体溃解后产生的内毒素会进一步加重对器官功能的损伤,从而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MODS的“菌毒并治”理论.以此理论为指导,在对MODS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使得对MODS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也得到了规范及完善,逐步形成了“三证三法”的辨证治疗原则,即:清热解毒法治疗“毒热证”、活血化瘀法治疗“血瘀证”、扶正固本法治疗“急性虚证”,同时也形成了一套MODS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降低了MODS患者的病死率.当前,MODS在某种程度上已被认为是一种介质病.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和制剂能解决MODS的所有问题.多种方法或制剂的联合应用可能是好的途径.

  • “菌毒并治”与“三证三法”理论的创立及发展:“菌毒炎并治”与“四证四法”(二)

    作者:李银平;武子霞;李志军;曹书华

    随着脓毒症研究的深入,肠道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病中的关键环节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并认为肠道是MODS发病的启动器官.肠道屏障功能的破坏,造成了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菌群移位,并激发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的连锁反应,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MODS.经过近30年的中西医结合危重病研究,王今达教授及其团队在“菌毒并治”和“三证三法”的基础上,逐渐完善和丰富中西医结合治疗MODS的理论体系,总结出了MODS的中西医结合“菌毒炎并治”和“四证四法”辨证治疗原则.过度的炎症反应是“毒热证”发生的病理基础.清热解毒类中药对内毒素有明显的拮抗作用,通里攻下法在改善MODS患者肠道功能的同时,可调整MODS时的免疫失衡状态,降低过度的促炎及抗炎反应,同时缓解机体的免疫麻痹.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