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磁共振成像特征与急性脑缺血病灶形态关系研究

    作者:孙贝贝;李晓;刘晓晟;赵锡海;许建荣;赵辉林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与相应供血区急性脑缺血病灶形态的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入组临床急性颈内动脉供血区缺血性卒中患者,排除心源性卒中,在发病一周内行颈动脉磁共振管壁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MR-VWI)检查和常规MRI[包括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检查,评估症状侧颈动脉斑块负荷和成分特征以及颅内外动脉管腔狭窄度,根据DWI上梗死灶形态对急性脑缺血病灶形态和体积进行分析.结果 共入选14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68例(48.6%)为2型糖尿病患者,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是症状侧颈动脉斑块富脂质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3.3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3~8.43];在兼具富脂质核斑块的患者中,2型糖尿病组颈内动脉区域急性脑缺血病灶体积[(15.45±8.97)ml vs(9.09±8.64)ml,P=0.011]和大穿支动脉梗死发生率[34.0% vs 13.2%,P=0.024)]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结论 颈动脉供血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2型糖尿病与症状侧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RI特征,尤其是富脂质核密切相关,且更易发生大穿支动脉的梗死,提示MR-VWI细致化分析结合糖尿病因素有助于临床对缺血性卒中风险的分层和个体化诊治.

  • 磁共振黑血序列冠状动脉管壁成像评价粥样硬化斑块初步研究结果:与血管内超声对照研究

    作者:张兆琪;贺毅;戴沁怡;于薇;李勐

    目的 与血管内超声(IVUS)对照,探讨磁共振黑血序列冠状动脉管壁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 拟行IVUS检查及行IVUS检查而未行支架植入术的患者11例,分别于IVUS术前及术后10日内行磁共振检查.成像序列采用二维横截面、双反转恢复、呼吸导航心电门摔触发、压脂TSE序列,采集自病变冠脉开口至中段无间隔连续扫描,测量以下数据:血管横截面积(CSA)、管腔CSA、斑块负荷、管壁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在IVUS上将靶冠脉自开口分为每5 mm节段,与MRI管壁横截面一一对应.当冠状动脉管壁厚度≥0.5 mm时考虑存在斑块.结果 共9例病人,9支冠脉,37个层面纳入分析;2例病人被排除(因扫描时间长,病人无法坚持),扣描成功率82%.37个层面中有20个有斑块.斑块层面的斑块负荷、SNR、CNR大于非斑块层面(分别为0.70±0.11 vs 0.58±0.14,1.95±0.39 vs 1.48±0.21,5.47±2.06 vs2.99±0.78,P<0.05).MRI斑块层面血管CSA、管腔CSA及斑块负荷与IVUS比较,具有良好的相关性(13.66±4.52 vs 14.92±6.37,4.62±2.23 vs 6.03±3.85,0.63±0.13 vs 0.60±0.14,P<0.05).结论 冠状动脉黑血管壁成像可以发现冠状动脉近中段的粥样硬化斑块,且能够相对评价狭窄段血管面积和管腔面积.

  • 冠状动脉管壁的磁共振成像技术进展

    作者:徐斌;贺毅;于薇

    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可以预测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近来,无创性影像学手段评价冠状动脉斑块成分成为研究热点.磁共振动脉硬化斑块成像技术已在颈动脉研究中得以很好地应用.但冠状动脉管壁成像因成像技术复杂,目前尚处于技术可行性探讨阶段.从动脉硬化斑块病理生理、磁共振冠状动脉管壁成像基本技术、磁共振冠状动脉管壁成像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几方面对磁共振冠状动脉管壁成像进行综述.

  •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价分析

    作者:李春玲;蔺田芳

    目的 探究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大脑中动脉粥样斑块的评价.方法 用3.0T磁共振对42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进行检查,采用扩散加权成像、三维时间飞跃法成像、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质子加权成像,观察大脑中动脉狭窄处斑块的分布和厚度,将斑块定性分为等信号、高信号、低信号和混杂信号,定量测量斑块强化情况.根据扩散加权成像 结果将患者分为新鲜脑卒中组与陈旧脑卒中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斑块特征.对斑块有无及斑块位置采用组内相关系数法分析观察者自身及不同观察者间差异.结果 斑块易形成的位置是大脑中动脉的前壁,斑块的厚度主要为0.5~1.5mm;新鲜脑卒中组的斑块强化程度、T1加权成像和T2加权成像的混杂信号发生率均显著性高于陈旧脑卒中组( P <0.05);3.0T磁共振判定斑块有无以及斑块部位的抑制性良好(组内相关系数>0.75).结论 高分辨率磁共振在评估大脑粥样硬化中动脉斑块分布、厚度等具有很明显的优势,并且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另外通过对斑块强化率和斑块混杂信号的判定可以对急性脑卒中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

    作者:李治群;夏黎明

    目的:探讨高分辨MR管壁成像显示冠心病冠状动脉管壁异常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8例经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或CT血管成像证实有冠状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在1.5 T MR设备中进行冠状动脉管壁黑血成像。采集狭窄段及其邻近非狭窄段的横断面管壁图像,由两位MR医师协商评估,将显示不满意的图像剔除。在显示满意的狭窄段和非狭窄段管壁图像上分别其测量管壁厚度、管腔直径及横截面积并进行对比。结果18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顺利完成检查,经冠状动脉造影或CT血管成像证实共有26个冠状动脉狭窄段,MR管壁成像共获得显示满意的图像34幅(狭窄段和非狭窄段各17幅),与非狭窄段相比,狭窄段管壁明显增厚(P<0.01),管腔直径及横截面积明显减小(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MR管壁图像上,冠状动脉狭窄段的管壁呈局限性增厚者11例(64.7%),呈弥漫性增厚者6例(35.3%)。增厚的管壁呈高信号者4例(23.5%),等信号者5例(29.4%),低信号者1例(5.9%),高低混杂信号者7例(41.2%)。结论高分辨MR冠状动脉管壁成像可显示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狭窄段管壁及管腔异常,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了有力的影像证据,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检查方法。

  • 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评估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可信度

    作者:贾泽军;袁渊;杨志刚;赵瑞;许奕;黄清海;赵文元;马小龙;邓晓群

    目的 探讨3.0 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 MRI)评估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可信度.方法 2011年2月~2013年12月,对66例经DSA确诊的动脉粥样硬化性MCAM1段中重度狭窄(50%~99%)患者进行HR MRI检查,测定MCA狭窄处管腔面积(lumen area,LAnarrow)、血管面积(vessel area,VAnarrow)及参考血管LAreference及VAreference,分析MCA斑块分布部位(前壁、后壁、上壁、下壁);比较2位研究者的定量测量及定性分析结果,对比分析其中一位研究者首次及1个月后的再次分析结果;ICC法分析观察者自身差异及不同观察者间差异.结果 HR MRI测量VAnarrow、AVreference、LAreference具有非常好的组间(ICC 0.801、0.843、0.808)及组内一致性(ICC 0.811、0.916、0.958);LAnarrow测定结果的一致性一般(ICC 0.584、0.625),要差于其他3个指标.HR MRI判断有无斑块的一致性非常好(ICC0.917、0.960);HRMRI判定MCA不同部位(上壁、下壁、前壁、后壁)斑块的组间(ICC 0.856、0.836、0.791、0.905)、组内(ICC 0.876、0.827、0.825、0.950)一致性较好.结论 基于HR MRI的MCA粥样硬化性狭窄定量、定性分析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但对血管狭窄处的定量分析可信度仍有待提高.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