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压力反馈控制的实验研究

    作者:杜欢;童清平;张俊楠;干露;杨艳婷;刘彧;徐晓嵘

    目的 探讨在实时组织弹性成像(RTE)检查过程中,通过定量反馈控制探头施加的压力范围与压放频率对应变比值(SR)测量重复性的影响.方法 在HITACHI preirus型超声诊断仪,L74M线阵超声探头上加装压力传感器,使探头施加在组织上的压力范围及压放频率实时反馈在笔记本电脑上便于观察.15位不同熟练程度的超声医师分别在压力反馈信息引导下对硬度为80 kPa、直径为10.4 mm、深度为3.0 cm的超声仿体进行3组不同条件的弹性成像检查:组1为不加压力反馈的常规方法;组2施加0~80g的压力范围、1.5次/s的压放频率的压力;组3施加40~120g的压力范围、1.5次/s的压放频率的压力,3组条件下均获得满意的弹性成像图并测量SR值,每位操作医师每组条件下均获得15幅弹性成像图及相应的SR值.计算3组实验条件下不同医师SR测量值的CV值,采用单因素陪分析比较组与组之间CV值有无差异,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 3组实验条件下15名医师的CV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853,P< 0.01),组2与组3的CV值均低于组1的CV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4.732、5.038,P均<0.01),组2与组3的CV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625,P>0.05).结论 通过对RTE检查中的压力范围与压放频率进行定量控制来指导按压,较使用压放综合指标可提高其SR值测量的重复性,而当压力前负荷较小时对测量结果影响不大.

  • 可智能监控肾盂内压的输尿管软镜吸引取石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邓小林;宋乐明;钟久庆;刘泰荣;彭作锋;黄建荣;朱伦锋;杨忠圣;杜传策

    目的 应用一种可智能监控肾盂内压的输尿管软镜行吸引取石术,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87例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4例,女33例.平均年龄(48.2±13.1)岁.结石直径平均(15.9 ±4.2) mm.87例均于全麻下行输尿管软镜下吸引取石术,术中应用F12/14可测量压力的输尿管软镜吸引鞘(简称吸引鞘)和医用灌注吸引平台(简称平台)智能监控肾盂内压,吸引鞘后端分别连接至负压吸引装置及压力监测反馈装置.平台设定肾盂内压控制值为-15~-5 mmHg(1 mmHg=0.133 kPa),肾盂内压警戒值为20 mmHg,肾盂内压极限值为30 mmHg,灌注流量为50~ 150ml/min.采用200 μm钬激光碎石,钬激光能量设定为0.6 ~0.8J/20~30Hz.记录术中肾盂内压、手术时间、清石率、手术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本组87例中76例一期顺利完成手术,7例因置入吸引鞘失败留置双J管2周后二期完成手术,4例因输尿管狭窄改行PCNL.83例术中肾盂内压均控制在20mmHg以内且视野清晰,平均手术时间(24.8±14.7)min.术后第1、30天的清石率分别为86.7%(72/83)和95.2%(79/83).术后16例出现并发症,其中Clavien Ⅰ级14例(疼痛6例,发热5例,恶心/呕吐2例,心动过速1例),ClavienⅡ级2例,均为高血压.结论 可智能监控肾盂内压的输尿管软镜吸引取石术清石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是治疗上尿路结石安全、有效的方法.

  • 智能控压的输尿管软镜吸引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临床研究

    作者:彭光华;杜传策;钟久庆;刘泰荣;彭作锋;宋乐明

    目的 探讨有无负压吸引输尿管软镜碎石技术治疗肾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已获专利的可测量肾盂压力的输尿管软镜吸引鞘(简称测压吸引鞘)及腔内灌注吸引压力监测控制平台(简称平台)设备与传统输尿管镜鞘进行比较,对2016年1月~2017年3月我科室收治的96例直径<2 cm的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其中使用测压吸引鞘连接压力监测控制平台的智能监控肾盂内压治疗组的患者(A组)48例,无负压吸引的输尿管镜鞘治疗组的患者(B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相关指标.结果 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B组,清石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的血清降钙素原(PCT)及内毒素(E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24 h内的PCT及E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预防肾盂高压及提高碎石清石率方面,有压力监控及调节在输尿管软镜治疗肾结石中的效果显著、优势明显.

  • 智能监测和控制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中肾盂内压的意义

    作者:彭光华;邓小林;杨忠圣;宋乐明;朱伦锋;杜传策;彭作锋;钟久庆;金霞;杨佰花

    目的 介绍一种监测和控制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中肾盂内压(RPP)的方法,并探讨其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 63例肾结石患者,男41例,女22例;平均年龄(41.6±15.6)岁,结石直径(3.7±1.1)cm.63例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MPCNL,术中逆行置入F5输尿管导管连接有创监护仪测定肾盂出口压力.应用腔内灌注吸引压力监控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和可测量压力的经皮肾吸引鞘(以下简称:鞘)监控肾内压,鞘后端通过负压吸引装置及压力监测反馈装置连接至平台,平台设定肾盂内压控制值为-5 mmHg、肾盂内压警戒值为20 mmHg、肾盂内压极限值为30 mmHg.单纯灌注吸引期和灌注吸引碎石期分别给予300、400和500 ml/min流量持续灌注5 min,记录两时期肾盂出口压力和鞘所测压力.结果 63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并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单纯灌注吸引期和灌注吸引碎石期在300、400和500 ml/min组的肾盂出口压力、测压吸引鞘压力与RPP控制值-5 mmH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具有压力反馈控制功能的灌注吸引平台和可测量压力的经皮肾吸引鞘能准确、实时地监测和控制RPP.

  • 智能监控腔内压力的输尿管硬镜吸引取石术治疗复杂输尿管结石

    作者:邓小林;宋乐明;钟久庆;刘泰荣;彭作锋;黄建荣;朱伦锋;杨忠圣;杜传策;朱贤鑫;曾旻

    目的 探讨智能监控腔内压力的输尿管硬镜吸引取石术治疗复杂输尿管结石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2015年6月-2016年2月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采用智能监控腔内压力的输尿管硬镜吸引取石术治疗复杂输尿管结石的34例患者,在全身麻醉下应用可测量压力的输尿管硬镜吸引鞘(F12/14,简称鞘)和医用灌注吸引平台(简称平台)行智能监控腔内压力的输尿管硬镜吸引取石术,鞘后端分别连接负压吸引装置及压力监测反馈装置,平台设定腔内压力控制值为-15~-5 mmHg、腔内压力警戒值为20 mmHg,腔内压力极限值为30 mmHg,灌注流量为50~150 ml/min.采用550μm钬激光碎石,钬激光能量设定为(1.0~2.0)J/(20~30)Hz.对其腔内压力、手术时间、清石率、手术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28例I期成功实施智能监控腔内压力的输尿管硬镜吸引取石术,其中2例同时行输尿管软镜;6例I期置入鞘失败,其中2例术中改为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另外4例留置双J管(DJ)管2周后再次手术.2周后再次手术的4例中,3例II期手术取石成功,另1例因仍未能置入鞘而改为普通输尿管镜.手术总成功率91.2%,31例腔内压力均控制在20 mmHg以内且视野清晰,手术时间(43±11)min,清石率为100%.ClavienⅠ级并发症5例,ClavienⅡ级并发症1例,无ClavienⅢ~Ⅴ级并发症发生.结论 智能监控腔内压力的输尿管硬镜吸引取石术是治疗复杂性输尿管结石的安全、有效方法.

  • 智能控压输尿管软镜吸引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临床研究

    作者:钟愉明;宋乐明;彭作锋;朱伦锋

    目的 分析智能控压输尿管软镜吸引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9月~2018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68例肾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智能监控内压输尿管软镜吸取石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高于观察组[(134.14±31.05)min vs(68.61±29.12)min],术中出血量多于观察组[(378.14±40.69)ml vs(205.04±31.64)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82%vs 3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智能控压的输尿管软镜吸引取石术应用于肾结石中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加快患者下床活动,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