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B超对胃壁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曾曦;马晓芹;杨君梅

    目的 提高胃壁隆起性病变诊断率,减少胃底假占位性病变(胃床压迹)的误诊.方法 对内镜诊断胃黏膜下肿瘤10例患者及胃床压迹38例患者经B超进一步确诊.结果 内镜诊断黏膜下肿瘤患者10例,胃床压迹患者38例,与B超诊断完全相符,符合率100%.结论 B超诊断胃隆起性病变与胃镜相结合安全可靠,诊断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 胃黏膜下肿瘤的超声诊断

    作者:徐兆甲;林杰;杨海文

    目的:探讨胃黏膜下肿瘤的超声诊断临床价值.方法:通过口服"胃B超快速显像液"充盈胃腔,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胃黏膜下肿瘤超声检查经手术病理确诊符合率为47%,11例胃平滑肌瘤确诊率72.7%.结论:应用超声检查胃黏膜下肿瘤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 胃内常见隆起性病变

    作者:尹馥梅;申凤俊;阮江

    胃内隆起性病变是胃镜检查过程中常见的病变,根据病变来源可分为黏膜组织来源、黏膜下组织来源及外源性压迫.常见胃黏膜组织来源病变有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腺瘤等,黏膜下组织来源病变有胃肠道间质瘤、异位胰腺、脂肪瘤、胃囊肿、炎性纤维性息肉、胃肠道平滑肌瘤等,可统称为胃黏膜下肿瘤;外源性压迫有肝肿大、肝癌、胃壁外的脏器等所致.胃内隆起性病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其中胃底腺息肉、胃腺瘤、胃肠道间质瘤等病变具有恶变潜能.随着人们的饮食结构的改变、健康意识的提高及电子胃镜的广泛应用,胃内隆起性病变检出率及治愈率明显提高,对预防胃癌发生、发现早期胃癌和治疗早期胃癌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腹腔镜-胃镜联合治疗胃黏膜下占位病变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李丽;刘丽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镜双镜联合技术治疗胃黏膜下占位病变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45例胃黏膜下占位病变患者行双镜联合技术治疗,并给予精心围手术期护理,对临床资料和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结果根据手术特点,结合患者实际,在心理、术前准备、术后康复和并发症四个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本组45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无明显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无不适及肿瘤复发。结论系统、完整的围手术期护理能够配合双镜微创治疗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

  • 内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庆华;王炳芳;张明

    目的 探讨内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4月收治的胃黏膜下肿瘤患者60例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内镜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手术方式治疗.结果 两组的完全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出现2例动脉搏动性出血,1例创面少量渗血,1例上腹部疼痛,对照组分别出现6、5、6例,实验组的出血、上腹部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为90%,高于对照组的60%(P<0.05).结论 内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能减少患者局部出血,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 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效果观察

    作者:邱荣元;刘元;周洲;丁娅

    目的:对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治疗效果予以观察和讨论。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胃黏膜下肿瘤患者38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9例患者采用常规的手术方法,观察组19例患者采用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对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前准备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前准备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都明显少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本次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使用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效果更为显著,不容易产生不良反应,且术后不容引起复发和转移,安全有效,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 超声内镜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的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艳;张海燕;鹿博;吴明波;周甜

    目的 评估超声内镜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共79例超声内镜诊断起源于固有肌层的SMT的患者行内镜下切除治疗,术前通过超声内镜对肿瘤进行全面评估,术后对手术完整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并对影响手术完整切除及并发症的因素进行分析,随访1年.结果 79例患者,72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7例行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本研究中SMT于胃上1/3部发生率高43%(34/79),间质瘤发生率高63%(50/79),ESD完整切除率为92%(66/72),EFR完整切除率为100%(7/7),瘤体与固有肌层粘连范围是瘤体能否完整切除的重要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术后13例出现穿孔,穿孔率为18%(13/72),10例穿孔的病例起源于固有肌层深层并且与固有肌层粘连范围大,8例通过内镜下钛夹夹闭或缝合术封闭创面,5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瘤体位于固有肌层的深度及瘤体与固有肌层粘连范围是术后穿孔的主要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超声内镜术前评估SMT起源于固有肌层的深度以及与固有肌层粘连的范围,有助于提高ESD完整切除率和减少术中并发症的发生,超声内镜辅助ESD治疗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胃SMT是安全有效的.

  • 胃镜B超联合对胃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英

    目的:提高胃黏膜下肿瘤诊断率,减少胃底假占位性病变(胃床压迹)的误诊.方法:对胃镜诊断胃黏膜下肿瘤8例患者及胃床压迹27例患者经B超进一步确诊.结果:内镜诊断黏膜下肿瘤患者8例,胃床压迹患者27例,与B超诊断完全相符,符合率100%.结论:胃镜B超联合诊断胃黏膜下肿瘤及胃底假占位性病变安全可靠,诊断率高,不亚于超声内镜诊断,值得推广应用.

  • 经内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38例临床分析

    作者:程春艳;赵巍

    目的 经内镜诊断及治疗胃黏膜下肿瘤.方法 、经内镜下圈套电切≤2.0 cm的胃黏膜下肿瘤.结果 38例患者均1次完整切除肿瘤,术后均无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病理回报:32例为平滑肌瘤,5例为脂肪瘤,1例为神经纤维瘤.随访6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 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治疗胃黏膜下肿瘤,是安全有效的,可替代外科手术.

  • 内镜下全层切除术治疗胃底黏膜下肿瘤的护理

    作者:童倩;薛永芳;黄玉宇;庄海花

    目的 探讨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治疗胃底黏膜下肿瘤的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5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治疗的48例胃底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EFR术,总结其护理要点.结果 4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EFR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69.2±5.32)min.共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发生术中出血、1例发生气腹、1例出现术后发热,总并发症发生率为6.25%.所有并发症均经内镜及内科治疗成功处理.经过术后精心护理,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平均住院日为(6.0±0.52)d.术后随访6~12个月,未见残留及复发.结论 完善的术前准备、密切的术中配合和精心的术后护理是EFR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 39例胃黏膜下肿瘤CT诊断

    作者:诗涔;张欢;刘欢欢;潘自来;陈克敏;严福华

    目的:分析胃黏膜下肿瘤(gastric submucosal tumors, SMTs)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类病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SMTs患者的CT资料,分析总结其特征表现。结果:39例SMTs患者中,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 GST)19例,影像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肿块实性部分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中度至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17例GST长轴与胃壁垂直,14例表面覆盖完整黏膜,4例病变出现钙化,所有患者胃周未见肿大淋巴结;神经鞘瘤6例,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肿块,较少出血、坏死及囊变,仅2例患者病灶表面有小溃疡形成,增强后呈中度至明显强化,2例患者病灶周围出现肿大淋巴结;淋巴瘤8例,表现为范围较广的胃壁增厚而无梗阻,病灶长轴与胃壁平行,强化不明显,7例胃周出现肿大淋巴结;异位胰腺6例,表现为扁平状肿块影,增强后明显强化,强化方式与正常胰腺类似,1例见中央导管征。结论:SMTs病灶多在CT图像上有特征性表现, CT检查及多平面重组可清晰显示病灶的形状、大小、强化方式及胃腔内外情况等,对SMTs的诊断及鉴别均具有重要意义。

  • 单钳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法封闭贲门及胃底黏膜下肿瘤内镜下全层切除术后胃壁缺损的应用价值(含视频)

    作者:王珊珊;沈磊

    目的 评价贲门及胃底部黏膜下肿瘤(SMT)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术后胃壁缺损行单钳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法封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2例贲门及胃底部SMT EFTR术后胃壁缺损行单钳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法封闭的病例资料纳入回顾性分析,总结治疗完成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 32例均顺利完成EFTR治疗,病变大径在1~4 cm,术后胃壁缺损行单钳道内镜下荷包缝合均成功封闭,缝合耗时10~15 min,术后住院时间5~10 d,出现低热13例、上腹部隐痛20例,经保守治疗后均可恢复或缓解.术后1个月32例完成胃镜复查,可见穿孔闭合,其中29例(90.6%)创面仍有钛夹及尼龙绳残留;术后3个月28例完成胃镜复查,可见创面基本愈合,其中15例(46.9%)仍有钛夹残留但无尼龙绳残留.结论 单钳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法能够有效封闭贲门及胃底部SMT行EFTR治疗形成的胃壁缺损,安全性较高.

  • 胃黏膜下肿瘤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并发穿孔后的治疗体会

    作者:杨晓钟;戴伟杰;王琼;孙素华;周静芳;马刚;张娟

    目的:探讨胃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并发穿孔后的治疗体会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行ESD治疗的SMT患者82例,对其中发生穿孔的病例从病灶大小、起源部位、穿孔直径、气腹量、术后恢复时间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结果:15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发生穿孔,其中1例穿孔直径过大未能在内镜下缝合,转腹腔镜腔外缝合,其余均在内镜下成功缝合,平均肿瘤大小(2.0±0.5)cm,平均手术时间(84.9±8.9)min,穿孔平均直径为(0.8±0.4)cm,缝合所需钛夹平均为(4.5±1.9)枚,术后腹部立位片右侧膈下游离气体深度平均值(6.2±3.3)cm,术后平均进食时间为(4.1±1.5)d,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6.4±3.5)d,术后随访气腹完全吸收时间(12.6±5.1)d.结论:ESD方式治疗起源于深固有肌层的胃部SMT安全有效,并发穿孔有时在所难免,但大部分均能在内镜下成功缝合.

  • 经内镜全层切除胃黏膜下肿瘤90例分析

    作者:王雁;王敏;范志宁

    目的 总结经内镜全层切除(EFR)胃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经胃镜及超声胃镜检查明确诊断胃黏膜下肿瘤患者96例,年龄60岁以上,均实施EFR.结果 96例患者瘤体均完整切除.1例患者因术中出血,内镜下难以控制而转外科手术,术后恢复良好.20例患者穿孔伤口行内镜下荷包缝合术,其余均以钛夹缝合.手术时间(63.4±39.1)min,使用钛夹(9.0±5.7)枚.瘤体部位:胃底及底体交界78例,胃体10例,胃窦2例,贲门5例,胃角1例.病理结果:梭形细胞瘤93例,平滑肌瘤2例,神经鞘瘤1例.术后病理均显示切缘阴性.随访1~8年,均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对60岁以上患者,EFR胃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

    关键词: 胃黏膜下肿瘤 内镜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治疗胃黏膜下肿瘤中的应用

    作者:赵飞;徐启顺;杨建民

    目的 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黏膜下肿瘤(SMT)的并发症与安全性.方法 对85例ESD治疗的胃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并发症发生与处理情况.结果 77例患者均内镜下完整剥离,内镜治疗成功率为90.6%.8例患者因术中穿孔或者出血,内镜下无法处理中转手术,其余予以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止血钳及钛夹等治疗后好转.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明确诊断间质瘤35例,平滑肌瘤22例,异位胰腺10例,脂肪瘤8例,神经鞘瘤2例.结论 ESD治疗胃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值得应用推广.

  • 内镜下肿瘤挖除术治疗固有肌层来源胃肿瘤的临床分析

    作者:陈佳园;黄智铭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治疗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行ESE治疗的59例固有肌层来源的SMT患者的资料,对其临床特征、ESE后的病理诊断、并发症及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完成整块切除58例(98.3%),1例转为外科手术.病理学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51例,平滑肌瘤7例,神经鞘瘤1例.术后并发胃穿孔7例,均经钛夹封闭创面及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在后期随访中,未发现残余肿瘤和肿瘤复发.术中并发穿孔的可能危险因素有:肿瘤直径、病变深度、患者年龄(P<0.05或0.01).结论 对于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行ESE治疗安全、有效.病变直径较大、病变部位深、年龄大的患者,并发胃穿孔的风险更大.

  • 内镜黏膜下剥离联合内镜超声在胃黏膜下肿瘤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李小华;何洁;罗忠金;杨芳;赖圳宾;曾建国;郭晨;张杰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EUS)指导内镜黏膜下剥离(ESD)切除胃黏膜下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胃镜检查中发现135例胃黏膜下隆起型病变,均行EUS检查,排除外压性改变、血管性病变或进展期癌变(癌变累及固有肌层、浆膜层及临近或远处转移)患者34例,对101例黏膜下肿瘤患者行ESD治疗,并将EUS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 101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胃间质瘤57例,胃异位胰腺23例,胃脂肪瘤15例,胃神经纤维瘤3例,平滑肌瘤2例,胃癌1例.结论 EUS指导ESD治疗胃黏膜下肿瘤,可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的好方法.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并发症与安全性分析

    作者:赖圳宾;何洁;罗忠金;李小华;杨芳;曾建国;张杰;郭晨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黏膜下肿瘤(GSMT)的并发症与安全性,并探讨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01例 ESD 治疗的胃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并发症发生与处理情况;对术中并发出血、穿孔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卡方检验与多因素 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01例患者的肿瘤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术中出血31例、穿孔8例,未发生延迟性出血及穿孔。术中出血、穿孔患者均保守治疗成功,未中转外科手术治疗。术中出血独立危险因素为:贲门-胃底、异位胰腺、肿瘤直径;术中穿孔的可能危险因素为:肿瘤直径、操作时间、病变深度、贲门-胃底。结论ESD 治疗胃黏膜下肿瘤并发症少,其并发症多可通过内镜下及其他内科手段成功治疗,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安全可靠的方法。肿瘤位于贲门胃底、病理为异位胰腺、肿瘤直径较大的胃黏膜下肿瘤行 ESD 治疗发生术中出血风险较大;病变位于贲门-胃底、来源于固有肌层、直径较大、手术时间较长者发生穿孔的风险可能更大。

  • 二氧化碳作胃镜灌注气体对胃全层切除术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

    作者:戴伟杰;孙素华;刘华;王琼;周静芳;马刚;张娟;杨晓钟

    目的:观察胃黏膜下肿瘤( SMT)行胃镜下胃全层切除术( EFR)灌注二氧化碳气体对患者术后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行EFR治疗的胃SMT患者37例,记录患者手术前后相关的生命体征及血气分析结果。结果患者均成功施行EFR术,术中均有穿孔发生,并顺利行内镜下缝合。患者EFR前后呼吸频率、脉搏、血pH值、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结合力比较,P均>0.05。结论 EFR术中使用二氧化碳作为胃镜注入气体安全、有效,对患者生理功能无明显影响。

  • 105例胃黏膜下肿瘤特点分析

    作者:李莉;高峰

    目的 分析胃黏膜下肿瘤的病因、病变部位及超声内镜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例对经超声内镜及微创手术组织病理证实的胃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5例中胃间质瘤55例,脂肪瘤10例,异位胰腺33例,类癌、平滑肌瘤及错构瘤各2例,囊肿1例;病变位于胃窦45例,胃底38例,胃体21例,胃角1例;超声内镜提示病变位于固有肌层55例,黏膜下层45例,黏膜肌层5例.结论 胃黏膜下肿瘤的以间质瘤、异位胰腺多见,病变位于胃窦多见,其次为胃底;多数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其次为黏膜下层;超声内镜检查对胃黏膜下肿瘤诊断有较大价值;微创手术是有效治疗方法.

3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