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直丝弓矫治器不同治疗阶段的根吸收状况研究

    作者:季彤;赵丹;余国建

    目的:通过观察直丝弓矫治不同阶段牙根长度的变化情况,分析直丝弓矫治与根吸收的关系.方法:50名正畸患者,分别在治疗前(T1)、转矩阶段开始(T2)及治疗后(T3)3个阶段对同一象限的上中切牙及侧切牙进行平行投照,通过计算并分析根吸收状况.结果:直丝弓矫治过程中,前牙牙根长度受到影响,特别是加入转矩力后,根吸收趋势更加明显,但所有根吸收都没有超过根长的1/3.结论:直丝弓矫治可能会造成切牙根吸收,在加入转矩力后这种根吸收趋势更加明显,但是,在正常情况下,这种矫治技术不易造成中度以上的根吸收.

  • 改良的转矩工具-精确转矩钳和精确转矩卡

    作者:吴立鹏;朱建华;赵刚;侯玉泽

    方丝转矩钳(简称转矩钳)和方丝转矩卡,主要应用于方丝弓上对牙齿进行控移动,用于第三序列弯曲的弯制,常成对使用弯制转矩,用转矩钳或转矩止在方丝弓上做转矩,而产生转矩力.

  • 切牙转矩对上颌骨性前突患者颌骨和软组织侧貌的影响

    作者:王丽艳;林珠;施亮;刘艳;张娟

    目的:探讨转矩力对骨性上颌前突病例上颌切牙整体移动的效果及对侧貌的影响.方法:实验组16例骨性上颌前突患者,年龄14~34岁(平均26岁),常规上颌拔牙矫治内收前牙,用0.019″×0.025″不锈钢方丝弯制标准弓形使上颌切牙段根舌向转矩30°控根;对照组16例骨性上颌前突病例,年龄12~45岁(平均32岁),拔牙矫治内收上颌前牙,未做控根处理.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比较切牙的轴倾度和面部软组织的变化.结果:实验组∠SNB、∠ANB、U1-SN、U1-NA、NLA、UL-EL、Facial Convexity的变化大于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上颌骨性前突病例内收前牙后控根可避免切牙过度舌倾,上颌骨基骨后移,上颌前突面型改变更加明显.

  • 自制四曲辅弓控制前牙转矩效能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杨苹珠;温秀杰;聂鑫;赵茜;王莹莹;曾湫雲;朱林;李骏

    目的 分析四曲辅弓作用上前牙不同转矩力值时,上中切牙的位移初始变化和牙周膜的应力分布状态,为四曲辅弓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 建立自制四曲辅弓对上前牙转矩控制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四种不同状态:无拔牙间隙磨牙回扎(A组)、无拔牙间隙微种植体回扎(B组)、关闭拔牙间隙磨牙回收(C组)(内收牵引力设定为115 g)和关闭拔牙间隙微种植体回收(D组)(内收牵引力设定为115 g),并分别施加4种转矩力(0.5 N、1.0 N、1.5 N、2.0 N)时,A1~A4、B1~B4、C1~C4、D1~D4共16组上中切牙的位移初始变化和牙周膜的应力分布状态.结果 在不同状态下,随着四曲辅弓力量的增加,上中切牙牙根舌向移位,牙冠唇向移位.中切牙的切端位移值随着转矩辅弓加载力量的增大而增大,中切牙的根尖位移值随着力量的增大而增大.中切牙的切端-根尖移动距离差值A1~A4组、B1~B4组、C1~C4组、D2、D4组随着转矩力量增加,位移差增大;D3组根尖与切端位移差值较D1、D2组略减小.上中切牙唇侧牙颈部牙周膜未超过牙周膜应力组:A1、A2、B1、B2、B3、C1、C2、D1、D2,上中切牙周膜唇侧牙颈部超过牙周膜应力组:A3、A4、B4、C3、C4、D3、D4.即四曲辅弓在运用种植体支抗时,无拔牙间隙时施加力量不超过1.5 N,拔牙间隙内收时施加力量不超过1.0 N;在非种植体支抗时,无拔牙间隙时和拔牙间隙内收时施加力量均不超过1.0 N,在以上力值范围均未超过牙颈部牙周膜大应力值,可达到有效安全的转矩移动;而在其余力值作用条件下,上中切牙的唇侧牙颈部牙周膜超过应力值(2.6×10-2 MPa).所有分组根尖部均未超过牙周膜应力值2.6×10-2 MPa.结论 四曲辅弓作用于上前牙效果显著,配合微种植体的运用可以更好进行控根移动使上中切牙牙冠不过度唇倾.

  • 转矩力作用下不同颈部构型对微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常少海;常岚如;张健娜;鲁颖娟;叶玉珊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探讨转矩力作用下新型微种植体不同颈部构型对初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建立新型微种植体及周围骨组织三维有限元模型,加载6 N·mm转矩力.设定微种植体颈部增粗部位的参数变化范围为:高度H0~ 2.0 mm,直径D 1.3~ 1.6 mm,和锥度T0~60°.每次固定两个变量,研究在转矩力作用下另一个变量变化时微种植体的周围皮质骨、松质骨等效应力峰值(Max EQV)及微种植体位移峰值(Max DM)的变化.[结果]随着颈部H的增大,皮质骨Max EQV和微种植体Max DM逐渐减小,但是超过皮质骨厚度后,减小幅度较小;随着D逐渐增大,皮质骨Max EQV和微种植体Max DM逐渐减小;当T为15°时有利于微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结论]转矩力作用下,新型微种植体颈部构型应采用较大直径,高度至少为皮质骨厚度,锥度为适宜角度.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