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女子体操运动员发生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王晓峰;岳为民;赵斌;徐华

    目的:体操员出现髋关节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破坏运动员训练的系统性,采用凋查方法分析女子体操运动训练与股骨头坏死发生的关系,以预防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方法:于2003-09/2005-09采用文献资料、运动员、医生及专家凋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女子体操运动员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调查内容包括训练现状、训练损伤情况、对股骨头坏死病损了解状况、股骨头损伤的影响因素等问题.结果:发放运动员、医生等人问卷188份,回收完整问卷162份,回收率为86.2%,纳入结果分析162份.分3轮发放专家问卷32份、29份、25份,分别有效回收29份、27份、24份进入结果分析,回收率分别为91%,93%,96%.80份专家问卷数据显示结果:①体操项目中的持续性训练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影响(权重值0.382 2).②技术动作错误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影响(权重值0.314 8).③部分外界环境因素(权重值0.303 1)也是影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因素之一.结论:体操运动训练的持续性、技术动作错误以及周围环境因素均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伤病损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下肢缺血94例不同病变分期患者的效果比较

    作者:谷涌泉;张建;齐立行;郭连瑞;汪忠镐;张淑文;李建新;徐娟;苏力;冀冰心;俞恒锡;李学锋;崔世军;罗涛;武欣;董宗俊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慢性下肢缺血间歇性跛行期、静息痛期、溃疡期和坏疽期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方法:选取2003-03/2005-0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慢性下肢缺血患者94例(102条患肢),男59例,女35例,年龄平均69.5岁.病因:糖尿病性下肢缺血90条患肢(84例患者),单纯动脉硬化闭塞症7条患肢(6例患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条下肢(4例患者).间歇性跛行期13条患肢(12例患者);静息痛期41条患肢(38例患者);组织缺损期包括溃疡期和坏疽期,分别有26条患肢(24例患者)和22条患肢(20例患者).①全部患者均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采用下肢局部肌肉注射、下肢动脉腔内注射、下肢局部肌肉注射和动脉腔内注射同时进行3种方法.下肢局部肌肉注射是将经过分离、提纯的自体骨髓干细胞,采用多点方法注射在患肢缺血部位的肌肉内;下肢动脉腔内注射是将骨髓干细胞注射在下肢动脉腔内,注射时要用球囊导管阻断下肢动脉闭塞处的近端血流,时间3~5 min;下肢局部肌肉注射并动脉腔内注射的方法是同时采用前2种方法进行移植.②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主观指标的评估:间歇性跛行期根据在正常速度下行走的距离分为5级(0级:行走≥500 m,无疼痛;1级:行走400~499 m,有疼痛;2级:行走300~399 m,有疼痛;3级:行走100~299 m,有疼痛;4级:静息痛,无法行走或行走<100 m,有疼痛).静息痛期根据疼痛与否及疼痛程度分为5级(0级:无疼痛;1级:偶有疼痛,被问及能回忆起;2级:疼痛经常出现但能耐受,不需或偶用一般止痛剂;3级:经常使用一般止痛剂;4级:因疼痛影响睡眠,一般止痛剂难以缓解).患肢冷感根据患肢有无冷感及冷感的程度分为5级(0级:无冷感;1级:受累肢体偶有发凉、怕冷的感觉;2级:受累肢体经常有发凉、怕冷的感觉;3级:受累肢体明显有冷、凉的感觉,采用局部保温措施后症状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4级:受累肢体明显有冷、凉的感觉,采用局部保温措施后症状仍无明显改善).③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客观指标的评估:新生侧支血管评估根据其数量分为4级(0级:无新生侧支血管;1级:少许新生侧支血管;2级:中量新生侧支血管;3级:丰富新生侧支血管).保肢率以术后2个月为基准,观查各期的截肢率和保肢率.④疗效评估:患肢疼痛、冷感和间歇性跛行未减轻为无变化,减轻1级为改善,减轻2或3级为明显改善,达到0级为症状消失;创面愈合并且疼痛消失为治愈,创面明显缩小为明显改善,创面缩小为改善,创面及疼痛无变化或扩大为无效.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纳入实验的94例患者102条患肢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患病期的下肢缺血总有效率比较:间歇性跛行期100%,静息痛期92.7%,溃疡期83.3%,坏疽期59.1%.前3期比较基本相近(x2=1.01~2.23,P>0.05);静息痛期与溃疡期比较仍无差异(x2=1.11,P>0.05);前3期均显著高于坏疽期(x2=10.48,P<0.01;x2=5.18,P<0.05;x2=3.93,P<0.05).②不同患病期的踝肱指数变化:间歇性跛行期、静息痛期、溃疡期、坏疽期踝肱指数增加分别为46.2%,31.7%,34.6%和27.3%,无明显差异.③不同患病期保肢率:间歇性跛行期100%,静息痛期97.6%,溃疡期88.5%,坏疽期59.1%.前3期比较基本相近(x2=0.32~0.41,P>0.05);静息痛期与溃疡期比较也基本相近(x2=2.35,P>0.05);前3期均显著高于坏疽期(x2=15.87,P<0.01;x2=5.18,P<0.05;X2=5.48,P<0.05).④不同患病期经皮氧分压增加与血管生成情况:经皮氧分压测定各期之间无明显差异.下肢动脉造影显示,有丰富血管生成的百分比各期之间也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下肢局部肌肉注射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患者,在病变的早、中阶段和单纯溃疡阶段,其有效率和保肢率均无明显差异,但以上3阶段的有效率和保肢率均明显高于晚期的有组织坏疽阶段,充分说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特别适合下肢缺血患者病变的早期与中期,对于缺血晚期特别是患肢存在组织坏疽者的治疗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 下肢动脉造影评分系统对慢性下肢缺血截肢平面选择的价值

    作者:齐立行;谷涌泉;俞恒锡;李学峰;崔世军;郭连瑞;李建新;张建;汪忠镐

    目的:对35例下肢慢性缺血性截肢患者进行病例分析,探讨下肢动脉造影评分系统对慢性下肢缺血患者截肢平面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自2001-06/2004-08采用下肢动脉造影评分系统指导完成35例下肢慢性缺血性患者进行截肢.对因慢性下肢缺血需行截肢的患者术前行双下肢动脉造影检查,根据首都医科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制定的动脉造影评分系统选择截肢平面(膝上截肢分数<12分,膝下截肢12~19分,半足截肢20~25分,截趾>25分),术中均按预定平面完成截肢.术后根据截肢残端一期愈合率对下肢造影评分系统进行评价. 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实验纳入35例患者,33例进入结果分析,2例脱落,1例术后4 d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另1例术后出现缝线反应.①下肢慢性缺血性截肢患者残端一期愈合率:33例截肢患者中,31例患者伤口达一期愈合,2例患者伤口未达一期愈合,患者截肢残端一期愈合率为93.94%.②下肢慢性缺血性截肢患者残端未达一期愈合的原因:2例患者伤口未达一期愈合,其中1例为人工血管搭桥术后截肢患者,残端反复破溃2年以上,人工血管去除后残端愈合;另1例因残端渗出较多,皮瓣下积液引流不畅,行残端切开引流后伤口愈合.结论:本实验无因缺血造成的伤口延期愈合或再截肢患者,说明这项新的截肢平面判断标准是行之有效的,提示可利用下肢动脉造影评分系统进行截肢平面预测.

  • 丹参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动物肢体缺血模型侧支循环建立的作用

    作者:杜建时;孙大军

    目的:建立兔左后肢无主干及分支动脉供血的缺血模型,并观察丹参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兔后肢缺血模型侧支循环建立的作用.方法:通过手术方法在兔后肢大腿段建立一个无主干及分支动脉供血的严重缺血模型.动物随机分为5组:未治疗组、丹参组、VEGF组、丹参加VEGF组及生理盐水对照治疗组.在解剖及生理水平上观察各组动物缺血肢体缺血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结果:术后第1天未治疗组动物左/右小腿血压比为0;动脉造影显示左侧只有髂外动脉中段以上显影、以下主干及分支均未显影.对侧后肢主干及分支动脉显影良好,即左侧毛细血管密度(49.8±17.6)个/mm2,右侧为(385.7±36.7)个/mm2,P<0.001;毛细血管数/肌束数比值:左侧(0.21±0.07),右侧(0.98±0.05),P<0.001.治疗结束时,丹参加VEGF组动物小腿血压比高(0.74±0.17),它显著高于对照组、丹参组和VEGF组;毛细血管密度与毛细血管数/肌束数比值亦以丹参加VEGF组为高;动脉造影显示,丹参加VEGF组中缺血组织处具有治疗意义的粗大的侧支循环形成.结论:丹参与VEGF联合应用具有强大的促进缺血模型侧支循环建立的作用.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下肢动脉缺血52例疗效分析

    作者:王鑫;乔彤;周瑜;刘长建;刘晨;黄佃;冉峰

    [目的]评估自体骨髓干细移植治疗严重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肌注移植术对52例严重下肢动脉缺血患者(共59条惠肢)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数字疼痛评分法(numericalrating scalle,NRS)评分、冷感评分(cold sensation,CS)、跛行距离(distance of claudication,DOC)、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 oxygen pressure,TcPO2)、足部溃疡面积及肝肾功能、肿瘤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平均NRS评分、CS评分、DOC、ABI、TcPO2测定分别为(7.06±1.50)分、(3.42±0.68)分、(160±58)m、0.27±0.11、(14.8±7.6) mmHg;患者随访12个月,治疗后6周上述指标分别为(2.64±0.71)分、(1.20±0.64)分、(682±165)m、0.34±0.18、(22.3±7.8) mmHg,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分别为(2.44±0.86)分、(0.92±0.51)分、(920±387)m、0.38±0.22、(30.2±8.5)mmHg,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现肝肾功能改变、恶性肿瘤、血管瘤形成等并发症.[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下肢动脉缺血操作简单、疗效满意,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分析

    作者:肖亮;童家杰;申景;徐克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选择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患者106例,其中42例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髂动脉和/或股动脉闭塞,64例髂动脉和/或股动脉、腘动脉不同程度管腔狭窄,术中采用经导管动脉内溶栓治疗64例,机械开通31例,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101例,支架置入69例(116枚支架),术后随访12~60个月,分析介入治疗后的中长期疗效.[结果]术中未出现血管破裂、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随访期间1例患者于术后15个月死于急性心肌梗死,21例患者再次出现下肢缺血症状,经DSA检查6例内膜增生引起支架阻塞,6例非治疗部位血管病变进展所致下肢缺血,9例溶栓及PTA治疗部位血管再狭窄,均经PTA或支架置入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其余84例症状无复发,血管超声复查提示管腔通畅、血流良好.[结论]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操作创伤小、中长期疗效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