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CT理论与应用研究杂志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CT理论与应用研究杂志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CT리론여응용구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地震局
  • 主办单位: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影响因子: 0.6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4140
  • 国内刊号: 11-3017/P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CT理论与应用研究》编委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王椿镛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CT扫描在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许家亮

    目的:进一步提高对腹部实质性器官损伤的CT表现的认识水平。方法:56例经临床、手术证实的腹部外伤患者,男43例,女13例,年龄7~58岁,平均年龄23.2岁,全部行中上腹部CT平扫。结果:56例中,脾挫裂伤23例,脾包膜下血肿5例,脾内血肿4例;肝挫裂伤并包膜下血肿4例,肝内血肿3例;肝脾破裂并包膜下血肿5例,肾挫裂伤2例,肾包膜下血肿3例,肾内血肿3例,胰腺挫伤1例,肾上腺挫伤2例。结论:CT平均对腹部实质性器官的损伤有重要作用,肝实质局限性受压是鉴别包膜下血肿与腹腔积血的较为特征性征象。

  • 应用高分辨CT(HRCT)扫描弥补腔隙诊断之不足

    作者:王甦;李鹏;李力;钟清君

    目的:应用高分辨CT*(HRCT)扫描方法,增加对头颅腔隙梗塞诊断的可靠性。材料和方法:对临床疑有腔隙的病人,在基底节区及可疑部位加用HRCT扫描,遇到腔隙病灶与像素颗粒难以区分时在相同层面或上下1~2mm处做HRCT扫描。结果:有489例常规CT正常的病例中发现了腔隙灶,在遇到的502例不易诊断的可疑病灶中,经HRCT确诊的真正腔隙灶300例,伪腔隙(像素)202例,同时发现HRCT对正常脑组织结构的显示要较常规CT优越得多。结论:HRCT不仅能提高腔隙性梗塞的检出率,还能辨伪腔隙,是弥补常规CT对腔隙诊断不足的较好手段。

  • 球形肺炎的CT诊断(20例分析)

    作者:刘昌杰;周松

    目的:通过分析球形肺炎的CT特征,进一步提高对它的认识,以便与其它肺内球形病变区别。材料和方法:收集20例经临床抗炎治疗后完全吸收而证实的球形肺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球形肺炎的CT特征为1)病灶与胸膜交界处见"方形征"12例;2)病灶中心较边缘高者10例;3)病灶内可见支气管气相者6例;4)病灶远肺门侧胸膜增厚者14例;5)病灶近肺门侧肺纹理粗12例;6)抗炎治疗后复查2~3周内完全吸收16例。结论:球形肺炎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诊断性治疗对鉴别诊断极为重要。

  • 螺旋CT多期扫描在肝小血管瘤与小肝癌诊断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海

    目的:探讨小肝细胞癌和肝脏小血管瘤螺旋CT增强表现及其随时间延迟所致的CT征象的变化过程。材料与方法:50例患者(15例SHCC,35例SHHE),其中19例经手术病理标本证实,其余由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采用Siemens Plus4C螺旋CT机,先作平扫,然后在肿瘤靶平面平衡期扫描。着重观察、分析不同CT扫描时相小肝细胞癌和肝脏小血管瘤CT表现特征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SHHE组发现病灶44个,30个病灶在动脉期边缘明显强化逐渐向中心填充,22个病灶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为高密度,2个病灶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为低密度,在平衡期42个病灶SHHE为高密度和等密度;SHCC组发现病灶18个,14个病灶SHCC显示动脉期呈高密度、门静脉期为低密度,3个病灶动脉期为高密度、门静脉期为等密度,1个病灶动脉期、门静脉期均为低密度,平衡期16个病灶的SHCC为低密度。结论:根据SHHE和SHCC在螺旋CT多期扫描的强化表现,大多数病例可明确两者诊断。

  • 痰菌阴性空洞型肺结核的临床CT影像学分析

    作者:杨涛;万雨明

    目的旨在提高肺结核开放--菌阴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用回顾性分析经病原学或临床确诊的开放型肺结核,而痰菌阴性的42例病人的CT影像表现。结果得到42例均见斑片状高密度灶影,其中41例不规则空洞影,4例与支气管相通;28例卫星灶影,8例纤维索条影,1例仅见小斑片状影伴卫星灶影,10例见斑点状钙化影,2例淋巴结肿大等。结论是CT对肺结核开放--菌阴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价值,特别是对估价空洞的形态结构,心后区,脊柱旁,后肋膈区,与肺门阴影重叠的病变及少量胸腔积液等方面更有价值。对诊断和疗效的观察较可靠。

  • 肺癌的胸片体层片与CT、BAG的X线表现分析和诊断价值比较

    作者:谢建强;沈军

    目的:探讨胸片,体层片和CT,支气管动脉造影(BAG)对肺癌的诊断价值并对其进行比较。方法:对照病理检查结果对101例患者的胸片、体层片和CT、BAG的X线表现和诊断价值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61例肺癌:胸片、体层片诊断正确43例(70.5%);定性困难16例(26.2%);误诊8例(13.1%)。CT诊断正确57例(93.4%);误诊4例(6.6%)。40例肺癌:BAG中有肿瘤血管改变者35例(87.5%)。特征性造影表现有肿瘤血管(27例、67.5%);肿瘤染色(20例、50%);肿瘤包绕(835例、87.5%)。结论:胸片、体层片和CT对肺癌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以CT为优。胸片、体层片显示段以上支气管情况和肿块整体形态较好,CT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轮廓、瘤周、纵隔胸膜转移和纵隔旁及脊柱旁区病灶具有明显优势。BAG对肺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CT理论与应用研究》杂志在国际互联网上查看和交流的办法

    作者:

    本刊《CT理论与应用研究》杂志从2000-02月起,即开始在北京民营科技网上,开辟了"CT科技进展与科技咨询的网页/www.Mystar.com.cn/3DCT/"登载千禧之年 "第七届1999年度亚洲CT科技十大进展与中国CT科技新进展信息交流会"的有关信息和评述。从2000-05月起,陆续登载"首届2000年国际CT和三维成像会议"的组委会和征文及发奖事项。本刊从1994年起,即向清华大学"国家学术期刊光盘中心"和"CNKI 中国期刊网"提供每期的杂志和相应的文章软磁盘,从2001-05-10日起,他们为本刊开通了一个单独的网站:http://CTLL.chinajournal.net.cn/ 为本刊制作了期刊主页、实现期刊宣传、信息发布、征稿启事(可按专题征稿)、发稿通告、与海内外读者和CT/MR科技专家交流、期刊征订、接收读者订单、广告及热点信息更新等项功能。这些功能均可由本编辑部自己上网操作,随时、随地更新,自主负责,自主管理。无论是通过单位内部的局域网上网,还是通过当地的163,263,169等拨号上网的编辑部均可便捷地上网,管理本刊主页。全世界对于CT科技和应用的人士,均可通过单位局域网或拨号上网,在国际互联网上查看CT科技信息和交流各自的成果和见解。本刊主页的功能包括"刊物介绍"(包括"历史情况与特色"、"顾问委员会"、"编辑委员会"、"编辑室简介"、"设奖情况"和"基本信息"等6个页面的内容);"CT科技动态"、"稿约讯息"、"征订公告"(读者可以在此直接实现期刊网上订阅,编辑部可下载和打印订单);"读者和作者信箱"(密切与作者和编辑部的联系,作者可用E-mail 发来稿件)和"期刊题录浏览"(通过某年份和刊期的检索,可以浏览1994年以来的本刊题录,在今年底"CT理论与应用世纪光盘"编辑完成后,就可浏览到期刊自1987年创刊以来的所有刊期)。在国际互联网上查看CT信息和交流的办法如下:查看本刊主页可以通过访问网站http://CTLL.chinajournal.net.cn/ 点击刊名,即进入该刊主页。有关步骤和注意事项请参阅:《CNKI中国期刊网使用指南》(系"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编)。上述网站的数据容量为50兆字节,主要是刊载本刊和CT科技的中文信息。从2000年起,本刊也向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杂志和软磁盘等资料,由万方数字期刊子系统为本刊另建一个独立网站,容量为50MB,拥有国际域名: http://www.CTTACN.org/这个网站将有更大的灵活性,要突出英文表述的内容, 设立英文专栏。加强与国内外CT科技专家、读者的联络,开展较多的CT/MR科技咨询服务,初步增加的栏目有:CT科技热线、焦点新闻、科技咨询、在线联系。在2001-06月即能开通,今后不断充实。希望在广大读者和作者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与支持下,把这两个网站办好,更好地为各界服务。 Introducing to the CT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Web-site Of C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The Information of Journal C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are published on three Internet Web-site as follows: 1) /www.Mystar.com.cn/3DCT/, this Web began to show the CT information in February,2000, which co-relation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CT and 3D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2) http://CTLL.chinajournal.net.cn/ this Web-site opened in the middle of May, 2001; which is supported by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CD)Electronic Journals Publishing House"; 3) http://www.CTTACN.org/ this Web-site will open on the beginning of June, 2001, which is supported by "Wanfang Data Digital Periodicals", this Web-site will publish more English CT information and service for wide people. (Reviewed by GUO, Lucan)

  • 美国爱荷华大学CT/显微CT实验室科研成果与学术交流

    作者:王本

    爱荷华大学CT/显微CT实验室是美国该专业中颇有名望的研究单位。它在CT/显微CT理论、技术及床应用等领域研究成果丰硕。作为访问学者的作者曾在该实验室工作一年。为了帮助国内同行了解国外CT/显微CT科学研究状况,促进国际学术交流,特撰写此文与读者共享。

  • 锥束CT图像重建算法

    作者:王本;王革

    随着螺旋多层面CT的出现,医用CT正在向着螺旋锥束CT转变。从螺旋锥束数据来重建图像有许多优点,但是这种成像方式在数学上比较复杂,技术实现也有相当的难度。本文介绍这一领域的重要成果,特别是近年文献中的基本思想。文中涉及各种主要重建算法,包括准确重建,近似重建和迭代重建算法。简言之,当数据是完整的、无噪音的,应选择准确重建方法;当数据是有噪音的和/或受物体运动干扰,近似重建会有较好的性能;而当数据是不可靠的和被截断时,迭代方法可以发挥作用。今后主要研究方向是对这些算法进行改进,比较它们的特性,并将其优点结合到一起。

  • 用于势场反演的特殊解法

    作者:闻则刚;何璟琳

    本文以无旋场的积分路径为射线,以边界上已知的势值为输入、输出量,利用反拉东变换求一个梯度场的势函数,用反演的方法求解可以化为拉普拉斯方程的一类二阶偏微分方程。其思路新颖,原理独特,运算正确,边界条件处理方便,数值实现容易。在重力场和地电场的研究中可能得到应用。

  • 一个基于扫频与混频相结合的多频EIT数据采集系统

    作者:史学涛;董秀珍;尤富生;秦明新;汤孟兴;刘锐岗;付峰;吴小明

    采用多频率组合与扫频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一个32电极多频电阻抗断层成像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具有四种工作模式,在程序控制下,多可同步采集四种频率下的组织阻抗信息。工作频率可在1.6kHz到 380kHz间程控选择。为从含多种频率分量的测量信号中解调出各频率下的组织阻抗,我们设计了一种新的具有高速和高精度特点的解调方法:正交序列数字解调法。对含有n个频率分量的信号,若对其每周期采样N点,则总运算量可降到2nN次乘法和2n(N-1)次加法运算,信号的信噪比可提高(N/2)0.5倍。

  • 岛津SCT-3000TE高压故障检修

    作者:王关;姜怀州;廉威

    本文介绍一例岛律SCT-3000TE 高压检修特殊故障的方法,说明KV波纹大对X线量影响较大,使图象质量变差.原则上nA越高,X线量越大,接收信号越强,但是,KV波纹大,低能光子数量增加,到达探测器的高能光子数减少,对X线量影响更大,我们测得故障时的KV波纹,虽然峰值政党但波纹大,变化范围60%,正常进度应小于10%,所以探测得的线量严重不足,引起图象质量变差.

    关键词: 高压故障光子
  • 显微CT的发展及其对美容-保健的影响

    作者:郭履灿;陈惟昌

    本文评述美国五家公司的显微CT(以下简称MCT)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颅颌面病人实行皮肤切片,显示薄层细胞的基础上,结合MCT做二维和三维的CT成像,能立体、详尽和精确地显示皮肤表层5-10毫米,机体组织三维解剖结构,包括表皮、真皮、脂肪、动脉、静脉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探讨显微CT和螺旋CT机在其成像分辨率提高的进程,再现美容病体模型的程度可达到亚微米级的精度,为准确掌握病情并制定合理的手术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提高美容-整形的效果。实现全方位扫描和精密三维重建技术在颅颌面皮肤美容和减肥的适应症的应用价值。结论:显微CT三维重建技术是现代皮肤美容和保健的主要诊断方法之一,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近年来工业微焦点CT机其空间分辨率已达5-15微米,已发展了用于生物医学的研究[1],今后可对皮下组织作精细的CT成像,以了解整形美容、减肥,对当前的美容和保健产品给予在亚微米级、从细胞发育情况的定量评价,表述其 CT影像的微观效果。

  • 王革博士学术简介

    作者:

    1957年王革生于中国沈阳。1982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电子工程学士学位;1985年他在中国科学院遥感所获硕士学位;1991~1992年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的硕士和博士学位;1997年至今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放射系任副教授。他已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70多篇论著,并有四项专利。在美国他多次获得荣誉奖励计有:1996年由计算机层析和磁共振学会颁发的Hounsfield奖(证书复印件见附图),1997年由计算机辅助层析成像杂志为杰出科学研究颁发的Giovanni DiChiro奖,1999年由美国医学物理学会颁发的医学物理讲学奖。从2001年起, 王革任IEEE杂志医学CT分册和医学物理杂志的副编辑。王革博士的主要学术成果有:他系统地推广了常用的Feldkamp圆轨扫描锥束重建方法,在国际上首先引入螺旋锥束扫描概念,发表螺旋锥束成像领域的第一篇论文。该方法被同行专家称为实用螺旋成像方法的原型(Prototype)。王革与Vannier从理论上证明:对于给定的X-射线辐射剂量,采用重叠重建方式的螺旋CT可得到比步进CT好得多的纵向分辨率。为此,螺旋CT的先驱之一Kalender在一篇学术社论"螺旋CT的技术现状"中称这一理论和实验结果代表这个领域的高水平。王革研究了图像分辨率度量的公理化方法,他和李异提出一个公理化方法并证明点分布函数的标准偏差是在非负空间内公理化图像分辨率的度量。姜明和他证明:在加权平方准则下,联立代数重建技术(SART)是收敛的。他和同事得出一种盲目去模糊技术,在人体模型研究中可改善图像质量达30% ;改善解剖特征清晰度。王革博士所领导的实验室重视临床应用,有CT肠道内窥术,耳蜗植入成像,CT血管造影术,CT动态成像等并相应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近年来,中国多名博士后及访问学者在他的实验室进修,他也多次回国讲学。从2001-05月起,王革博士担任本刊编委、CT理论和医学CT的"协作编辑"。以他在CT/显微CT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他对国内科学技术发展的热心态度,任此职务非常合适。(王本)

CT理论与应用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z1
1995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