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比较家庭自测血压与动态血压在诊断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中的价值/缬沙坦治疗1~5岁儿童高血压的安全性和疗效/运动试验恢复期血流动力学参数的预测价值:芬兰心血管病研究

    作者:

  • 特拉唑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作者:丁振江;刘秀;侯瑞田;胡桂才;王虹;李春华;朱菊平;刘桂琴;马家骥

    选择36例Ⅰ或Ⅱ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用动态血压监测特拉唑嗪的降压疗效.每日2-10 mg一次顿服治疗5周,日、夜、24小时平均压及血压负荷值较用药前明显下降,总有效率为91%.提示特拉唑嗪能有效控制24小时血压,副作用轻微.

  • 一平苏逆转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的疗效及血压昼夜变化关系

    作者:于兆安

    目的:本文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一平苏(cilaza pril)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的逆转疗效及与患者血压昼夜变化特征的关系。方法:门诊确诊为LVH患者在停服各种血管活性药物2周后口服一平苏(cilazapr il)2.5~5.0 mg/d,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同时接受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检查和24 h动态 血压监测 ,观察血压和左室质量指标(LVMI)的变化及与血压昼夜变化规律的关系。结果:服药18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诊室血压、24h动态血压和LVMI均较治疗前显 著下降。 但两组间血压下降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动态血压分布特征无明显变化 。 但治疗组患者治疗后LVMI的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现患者血压夜间下 降≥10%者,治疗后LVMI下降值明显高于夜间血压下降不足10%者。结论:对高血压病LVH患者,一平苏(cilazapril)能有效地降低血压,逆转LVH 。并对患者血压夜间下降幅度较大者,一平苏逆转LVH疗效更好。

  • 动态监测,一目了然

    作者:黄晓玲

    我是一名糖尿病前期患者,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体验了动态血糖监测仪进行的动态血糖监测,这是国内首家公司进行这方面的研发.相比我们平常使用的血糖仪,动态监测意味着时时跟踪您的血糖数值,就和我们进行的动态血压或者动态心电图监测性质一样,让您对自己的血糖波动情况一目了然.下面和各位读者分享一下我的试戴经历.

  • 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动态血压临床观察

    作者:江玮

    目的: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动态血压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期间该院接收诊治的5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划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两组患者动态血压进行24 h监测。结果研究组收缩压夜间平均值相比对照组明显更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22例相比对照组5例明显更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存在显著昼夜变化节律,有效监测患者动态血压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依据。

  • 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再发的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的应用分析

    作者:孙秀红

    目的 探讨分析对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再发患者应用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的临床作用及意义.方法 对该院2015年5月—2018年5月间收入的193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再发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及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患者心电图异常率及血压异常率.结果 经动态心电图监测显示,单病灶脑梗死再发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异常率为41.67%(20/48),双病灶的为75.28%(67/89)、多病灶的为91.07%(51/56),两两对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据此结果可知,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再发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与其脑梗死病灶数量成正比关系.另外,193例患者中有68例存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疾病患者,均经持续动态血压监测24 h显示出血压异常,其中有单病灶脑梗死再发患者11例(18.97%,其中1级高血压8例、2级高血压2例、3级高血压1例)、双病灶21例(36.21%,其中1级高血压2例、2级高血压14例、3级高血压5例)、多病灶36例(62.07%,其中1级高血压4例、2级高血压17例、3级高血压15例),经降血糖、降血压、抗动脉粥样硬化及保护多脏器功能等综合治疗,这些患者的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曲线图像的波动特点均与临床疗效相应符合.结论 动态心电图及动态血压应用于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再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及监护意义.

  • 糖尿病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血压变异性的影响分析

    作者:盛毓萍

    目的:分析糖尿病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30例设为实验组,同时选取单纯高血压患者30例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24 h的动态血压监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动态血压与血压变异性。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日间平均收缩压(137.2±4.9)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113.7±2.4)mmHg;对照组患者的日间平均收缩压(127.5±3.7)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108.3±4.4)mmHg。实验组平均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日间脉压差(70.3±3.5)mmHg、24 h平均脉压差(76.2±2.7) mmHg;对照组患者日间脉压差(61.4±5.4)mmHg、24 h平均脉压差(72.7±2.5) mmHg,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患者日间收缩压标准差9.36、日间收缩压标准差变异系数6.6,24 h收缩压标准差7.42;对照患者日间收缩压标准差4.09、日间收缩压标准差变异系数2.9,24 h收缩压标准差3.75。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和血压变异性增大,心血管功能出现异常,糖代谢异常状况的改善是减少心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关键。

  • E-选择素A561C(S128R)基因多态性对动态血压的影响

    作者:陈海翎;华琦;刘荣坤;杨峥

    目的:研究E-选择素A561C基因多态性对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原发性高血压组347例,对照组315例.2组年龄、体质指数(BMI)无显著性差异.对2组进行诊室血压测量,抽血检验生化指标.PCR-RFLP方法进行DNA多态性分析,电泳判断基因型并测序.结果:检测到AA、AC、CC三种基因型.在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之间,基因型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高血压组AC-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频率(6.92%和4.76%)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17%,2.22%),P值分别为0.029和0.013.C等位基因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性是A等位基因的2.197倍 [OR(Odds Ratio)=2.197,95%可信区间为1.164~4.144].同时AC-CC基因型的24 h、白天、夜间血压以及血压大值、小值、血压负荷均大于AA基因型,其中夜间舒张期血压和舒张期血压负荷的P值分别是0.043和0.016,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AC-CC基因型发生收缩压非勺型高血压的危险是AA的4.367倍.OR=4.367,95%可信区间:0.047~1.122.发生舒张压非勺型高血压的危险是AA的1.972倍.OR=1.972,95%可信区间:0.124~2.070.结论:E-选择素A561C基因多态性对高血压有显著影响,AC_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发生高血压风险较大,动态血压各血压指标较高,且更易发生血压节律异常.

  • H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

    作者:冯仕勇;赵迎新;许勇

    目的:分析H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表现及特点.方法:连续入选自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于我院住院的高血压患者,根据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将患者分为非H型高血压组(Hcy< 10μmol/L,A组)和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B组),其中B组患者又分为B1组(Hcy<20μmol/L)和B2组(Hcy≥20μmol/L).所有患者均接受动态血压监测,对比分析两种类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结果:本研究共入选高血压患者242例,其中H型高血压组(B组)患者136例(56.2%).与非H型高血压患者相比,H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表现为非勺型和反勺型者均明显增多(非勺型:75.7% vs.34.9%,P<0.001;反勺型:33.1% vs.18.9%,P=0.017),晨峰血压水平明显升高[(169±10)vs.(160 ±7) mmHg(1mmHg=0.133kPa),P=0.036].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B2组患者反勺型血压明显高于B1组(43.8% vs.23.6%,P=0.013),晨峰血压水平也明显高于B1组[(174±9)vs.(166±9) mmHg,P=0.042].结论:与非H型高血压患者相比,H型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表现为非勺型及反勺型者明显增多,晨峰血压明显增高.

  • 体检人群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动态血压监测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曦;胡荣;芦燕玲;于利群;周生来

    目的: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动态血压监测指标的关系.方法:行动态血压监测的体检者582例,根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血压组、血压正常高值组和高血压组,分析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动态血压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三组间动态血压各指标显著增高;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颈桡脉搏波传导速度显著高于血压正常组.Pearson相关性分析:颈桡脉搏波传导速度与24 h平均SBP/DBP、白天平均SBP/DBP、夜间平均DBP、白天DBP负荷、夜间DBP负荷均呈正相关.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与24h平均SBP、白天/夜间平均SBP、白天/夜间SBP负荷、白天SBP变化标准差均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发现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与24h平均SBP独立相关,颈桡脉搏波传导速度与白天平均DBP独立相关.结论:随血压水平程度升高,脉搏波传导速度明显增快.

  • 老年高血压并脑卒中动态血压特点

    作者:范穗光;王剑威;汪兰珍;陈佩贞

    本文使用美国Acuutraker Ⅱ型无创动态血压监测仪对34例老年高血压并脑卒中患者及高血压病Ⅰ期组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对比.发现老年高血压并脑卒中组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高血压病Ⅰ期组明显升高.老年高血压并脑卒中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增多.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应引起警惕与重视.

  •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肾功能损害

    作者:侯晓平;陈蕾;缪京莉;王玉军;尹巧香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慢性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对已服降压药物控制血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测定24 h动态血压,以血清肌酐(SCr)代入简化MDRD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GrR),以GFR<60 mL·min-·1.73 m-2设为肾功能不全组(男性40例,女性5例),与GFR≥60mL·min-1·1.73 m-2、年龄、性别匹配的45例比较.结果:1.2组患者年龄相近,(77.0±6.1)岁VS(76.9±5.5)岁,P>0.05;SCr、GF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0例中非勺型血压71例占78.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45 vs 33/45,X2=1.668,P>0.05.3.肾功能不全组平均舒张压(DBP)、日间舒张压(dDBP)、高舒张压(DBPmax)、舒张压波动幅度(△DBP=高舒张压-低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脉压(PP)及夜间脉压(nPP)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Log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DBP降低与nPP增加为肾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0.941(95% CI0.894~0.991)和1.043(95%CI1.006~1.081).4.GFR与DBPmax、△DBP正相关,与PP、nPP、nSBP负相关,在控制年龄冈素后相关性依然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BP与DBPmax显著正相关,r=0.820,P<0.01,而与低舒张压(DBPmin)无相关性.结论:合并有肾功能不全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较对照人群明显有增加的PP和降低的DBP水平.其nPP的增加和△DBP的降低与肾功能损害有关.降压治疗的老年患者,PP(尤其nPP)的增加和△DBP的降低可能对GFR下降存在不利影响.

  • 动态血压和早期肾脏损害

    作者:黄琼;余振球

    众所周知,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我国高血压患者达2亿.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肾脏为高血压的一个重要靶器官,肾脏损害是高血压重要的靶器官损害之一.血压水平是高血压患者早期肾脏损害的独立预测因子[1].

  • 血压负荷与诊室血压的关系

    作者:贾友宏;王水强;鲍景隆;李一石;陶萍

    目的 探讨诊室血压与动态血压负荷关系.方法 选取不同血压水平受试者<90 mmHg组,≥90 mmHg组(≥95 mmHg(轻.中度高血压))组,比较其诊室血压水平与对应的动态血压负荷值(血压负荷界值定义白天>140/90 mmHg、夜间>120/80 mmHg)及其相关性.结果 入选53例成年(>18岁)正常血压及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其中男37例,女16例,平均年龄53.7±8.7岁.坐位舒张压(DBP)<90mmHg者(组1)31例,≥90mmHg者(组2)22例,其中≥95mmHg者16例.血压负荷:①舒张压:组1的血压负荷为17%-29%(组间P<0.01).组2的为75%-84%.组3的为86%-91%.组2与组3比较P>0.05.②收缩压:组1的血压负荷为33%-53%(组间P<0.01).组2的为75%-88%.组3的为76%-90%,与≥90mmHg比P>0.05.诊室血压与其血压负荷的相关性(cc:相关系数):①.舒张压:组1的CC为0.70-0.76.组2的为0.50-0.70.组3的为0.08-0.57.②收缩压:组1的为0.78-0.86,组2的为0.54-0.68,组3的为0.35-0.57.结论 血压水平与血压负荷成正相关,轻中度血压与血压负荷相关性对临床更有指导意义.

  • 血浆vWF水平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压节律变化的研究

    作者:刘杰;石亚君;朱航;张威;陈韵岱;姚思宇;李瑶;薛浩

    目的 探讨血浆vWF水平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关系.方法 入选2014年11月-2015年12月本院16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对患者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依据夜间收缩压较白昼收缩压下降百分率分为杓型组(n=23)、非杓型组(n=70)和反杓组(n=67)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患者血浆vWF水平.结果 各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三组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血脂、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肌酐、诊室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组、反杓型组的nSBP较杓型组明显升高(P<0.05),反杓型组nSBP较非杓型组明显升高(P<0.05).血浆vWF水平非杓型组明显高于杓型组(984.74±219.27,717.32±241.09 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反杓型组与杓型组比较有差异(1019.99±256.64,717.32±241.09 P<0.05).结论 血浆vWF水平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与血压节律相关.

  •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分析

    作者:汪德娴;欧阳福珍;毕艳

    目的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并与颈动脉正常组比较.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及动态血压监测仪检测了92名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情况及动态血压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组的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小时MSP)、白天平均收缩压(dMSP)、夜间平均收缩压(nMSP)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CAN)组(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组的非杓型血压检出率高于颈动脉正常(CAN)组,(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和颈动脉正常(CAN)两组患者的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小时MDP)、白天及夜间平均舒张压(dMDP、nMDP)未检出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平均收缩压较对照组升高,且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检出率亦高于对照组.

  •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晨峰型高血压疗效观察

    作者:唐晓伟

    目的 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程度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动态血压检测符合血压晨峰标准的8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与对照组41例.治疗组给予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和替米沙坦;对照组给予口服吲达帕胺和替米沙坦;疗程为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与疗程期满时晨峰血压下降的程度.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经药物治疗后均可有效的降低血压,服药后各组SBP、脉压、晨峰血压均明显低于服药前;且在服药后降低24小时平均SBP、脉压、晨峰血压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使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能够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晨峰的现象.

  •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特点分析

    作者:高学东

    目的 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特征,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年龄段不同,将107例40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中年组(40~59岁)56例和老年组(60岁以上)51例,观察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昼夜变化异常发生率和舒张压<60mmHg发生率.结果 老年组24小时、白天、夜间平均收缩压均高于中年组,舒张压低于中年组(P<0.05);老年组血压昼夜变化异常发生率和舒张压<60mmHg发生率均高于中年组(P<0.05,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随年龄增长,平均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昼夜节律异常及舒张压<60mmHg发生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临床需根据不同年龄高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特点,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 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患者餐后状态血压及心率变化的研究

    作者:于军;祝之明;刘道燕;李何;戎键;陈静;赵志刚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EH)和2型糖尿病(DM)患者餐后状态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特点. 方法 187例患者,分3组:高血压病组(EH,71例),2型糖尿病组(DM, 49例)和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组(DM+EH, 67例).观察各组24 h动态血压和心率,进标准定量饮食,分析进餐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的变化. 结果 EH组和DM+EH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ABPS)和24 h平均舒张压(24 h ABPD)较DM组明显增高(P<0.01),而DM组和DM+EH组24 h平均心率较EH组快(P<0.01);EH组在餐后30 min至60 min的SBP、DBP和心率较餐前对应时间点升高(P<0.01),餐后90 min SBP、DBP和心率恢复至餐前水平.DM组和DM+EH组在餐后30 min至90 min SBP、DBP和心率下降(P<0.01),餐后120 min SBP、DBP和心率恢复至餐前水平. 结论高血压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状态血压和心率的变化有不同的特点,表现为高血压病患者餐后血压升高和心率增快,而2型糖尿病或伴高血压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压和心率下降,且其血压和心率恢复至餐前水平较单纯高血压病患者慢.

  • 糖尿病患者心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与24 小时动态血压变化关系的探讨

    作者:李荣;严钟德;刘东方

    目的 探讨偶测血压正常的糖尿病(DM)患者心自主神经系统功能(ANSF)状况与24小时动态血压(24小时AMBP)的变化关系。方法对71例偶测血压正常的DM患者进行心率功率谱分析及24小时AMBP检测。结果无心自主神经病变(AN)的DM患者与健康人有类似的24小时AMBP;伴轻度AN的DM患者,其24小时动态收缩压及压力负荷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昼夜改变百分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伴重度AN的DM患者,其24小时动态收缩压及24小时AMBP负荷发生率高于伴轻度AN的DM患者,昼夜改变百分率低于伴轻度AN的DM患者,但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偶测血压正常的DM患者一旦发生心AN,则会对血压造成明显不利的影响;DM患者异常的ANSF和血压参与了急性心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随访DM患者心ANSF状况及对偶测血压正常、伴AN的DM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尤为重要。

1025 条记录 6/52 页 « 12345678...515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