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转染周围神经移植物治疗颈脊神经背根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德志;郝淑煜;苏迪娅;王世炜;刘松

    目的 探讨基因工程化神经移植物结合神经营养因子-3(NT-3)对C7脊神经背根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24只大鼠分为三组:A组:健康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B组:修复术组;C组:修复术结合基因治疗组.修复术4个月后采用热板实验检测热痛觉功能情况;神经电生理检测体感诱发电位(SSEP);逆行示踪检测神经纤维再生情况;电镜观察髓鞘再生情况.结果 修复术4个月后,B组和C组大鼠损伤侧前肢热痛觉部分恢复,B组和C组患侧前肢回缩时间比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神经电生理检测C组SSEP波幅和波面积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逆向示踪显示C组中FG阳性或FG和CTB-Alexa 555双阳性神经元个数明显多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镜结果显示C组神经移植物中髓鞘更为致密,板层更厚,而B组神经纤维变性改变较C组明显.结论 基因工程化的神经移植物,可促进受损C7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中枢突再生进入脊髓后角,加快损伤肢体感觉功能恢复.

  • 颈部和胸腔以及腋窝交汇区域肿瘤的手术治疗

    作者:魏伯俊;祝小莉;陈艳丽;申虹;彭培宏;戈烽;田野;刘暴;师秀珍;王晓巍

    目的 探讨颈部、胸腔和腋窝交汇处良性肿瘤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10月至2006年3月期间11例发生于颈部、胸腔和腋窝交汇区域良性肿瘤患者的诊治过程,其中神经鞘膜瘤5例,神经纤维瘤3例,软骨瘤2例,脊膜瘤1例.CT检查示所有患者的肿瘤均不同程度侵犯颈部、胸腔和腋窝,其中4例患者伴椎体破坏,1例伴脊髓压迫.离断胸骨柄,保留胸锁关节完整,将锁骨移位后分别分离解剖颈部、腋窝及上纵隔血管,直视下切除肿瘤.其中1例行锁骨下静脉重建.结果 术中椎动脉起始部裂隙状损伤2例,在阻断锁骨下动脉及椎动脉远心端后成功缝合.所有患者术后上肢功能均恢复良好,无永久性颅神经麻痹,无乳糜瘘或术后感染.随诊3个月至3年5个月,CT检查未见肿瘤残存或复发.结论 采用锁骨移位方法可在直视下彻底切除颈部、胸腔和腋窝交汇区域良性肿瘤,并较好地保护该区域重要血管神经.

  • IDEAL序列在臂丛神经扫描方案中的对比研究

    作者:夏吉凯;刘新疆;房清敏;张迪;范万峰;王滨

    目的:对比分析3.0 T MRI上IDEAL、3D-FIESTA-c、STIR序列在臂丛神经显示中的表现,确定佳扫描方案。材料与方法对20名健康志愿者行双侧臂丛神经MR 冠状位扫描,扫描序列包括IDEAL 序列及对比3D-FIESTA-c、STIR序列。3种序列通过主观观察评分、客观测量计算SNR、CNR两方面进行对比。结果 IDEAL序列具有稳定可靠的脂肪抑制能力,可以获得多重的图像对比,显示臂丛神经节后段图像上与STIR序列相比,信噪比更高,神经与周围组织对比更高,神经走行显示更清晰、准确;节前神经显示,在清晰度及对比度上较3D-FIESTA-c序列稍差,但能满足诊断要求。结论 IDEAL可以取代STIR、3D-FIESTA-c序列,作为扫描臂丛神经的常规序列。

    关键词: 臂丛 磁共振成像
  • 臂丛神经损伤神经移位术后脑运动功能区变化的fMRI研究进展

    作者:蒋雯;程晓光;于爱红

    臂丛神经损伤影响上肢运动功能,主要治疗方法为神经移位术,恢复神经通路连续性,近年来健侧C7神经移位术的疗效显著.作者对近年国内外臂丛神经损伤神经移位术治疗、特别是健侧C7神经移位术后任务态和静息态fMRI的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大脑运动功能区变化的规律和可能的机制,以对将来的研究和临床工作提供线索.

  • 臂丛神经损伤的MRI诊断及临床应用

    作者:周环;孔凡标

    臂丛神经由根、干、股、束、支组成,行程较长,解剖结构复杂,准确判定损伤性质及部位非常困难.MRI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具有多参数、多方位、高软组织对比成像的特点,能在任意层面成像,采用三维后处理技术,可从不同方位观察臂丛神经的位置、形态、走行及与邻近结构的解剖关系,有助于臂丛神经损伤类型的判定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20例臂丛神经损伤的MRI影像资料,旨在探讨臂丛神经损伤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

    关键词: 臂丛 磁共振成像
  • 单方向背景抑制 MR 扩散加权成像与三维短时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成像增强扫描显示臂丛神经的对比研究

    作者:徐正道;张同华;陈建新;胡翼江;蔡惠芳;王兆平;杨伟

    目的:比较单方向背景抑制扩散加权成像( DWIBS)与三维短时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成像(3D STIR SPACE)增强扫描2种方法显示臂丛神经的优势及不足。方法20名正常志愿者行臂丛神经单方向DWIBS与3D STIR SPACE增强扫描,原始图像经冠状面MIP重组,所得图像质量分别从臂丛神经各部分显示情况及背景抑制情况( I~IV分评分法)2方面进行评价。双侧臂丛神经锁骨上部分(脊神经C5~T1)20名受试者双侧共计200支,锁骨下部分20名受试者双侧共计40支。2种成像方法对臂丛神经的显示情况进行配对资料χ2检验;对背景抑制情况评分结果采用非参数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单方向DWIBS与3D STIR SPACE增强扫描2种方法中,双侧臂丛神经锁骨上部分(C5~T1)、锁骨下部分的显示率分别是84%(167/200)、33%(13/40)与99%(198/200)、95%(38/40),2种方法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8.18、31.15,P值均<0.01);单方向DWIBS扫描背景抑制评分Ⅰ~Ⅳ分的分别为0、0、4、16名,3D STIR SPACE增强扫描背景抑制评分Ⅰ~Ⅳ分的分别为15、4、1、0名,2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96,P<0.01),3D STIR SPACE增强扫描背景抑制评分明显优于单方向DWIBS。结论3D STIR SPACE增强扫描较单方向DWIBS可获得更好的臂丛神经图像质量,能显示臂丛神经全部走行。

  • 臂丛神经损伤的MRI诊断

    作者:陈建宇;刘庆余;沈君;梁碧玲;高明勇;叶瑞心;钟镜联

    目的 评价MRI诊断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 98例临床诊断臂丛神经损伤的患者在手术前行MR检查,其中54例采用Philip Gyroscan T5-Ⅱ型0.5 T超导MR仪,44例采用Philip Intera 1.5 T超导MR仪.采用头颈联合线圈或颈部阵列线圈,行横断和冠状面扫描.扫描序列为SE T1WI、T2WI和快速梯度回波(FFE)序列T2WI、T2WI反转恢复(SPIR)压脂序列.98例中63例行锁骨上手术探查,将术中发现与MRI结果比较;35例未手术的患者经临床随访证实.结果 MRI显示椎管内损伤45例,椎管外损伤56例,其中椎管内外混合性损伤16例,未发现损伤征象13例,阳性率86.73%.节前损伤的征象包括:(1)脊髓水肿和出血2例(4.44%);(2)脊髓移位17例(37.78%);(3)创伤性脊膜囊肿37例(82.22%);(4)神经根缺失25例(55.56%);(5)椎管内瘢痕24例(53.33%);(6)失神经肌肉萎缩和脂肪浸润13例(28.89%).节后损伤的征象包括:(1)神经干增粗、信号增高23例(41.07%);(2)神经干连续性中断,结构消失16例(28.57%);(3)神经干连续性存在,但结构紊乱14例(25.00%);(4)创伤性神经纤维瘤形成3例(5.36%).结论 MRI能够同时显示臂丛节前和节后神经损伤,对鉴别节前损伤、节后损伤、损伤类型,以及确定治疗方案和选择治疗时机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增强三维短反转时间反转恢复变角激发T2WI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臂丛神经成像

    作者:王龙胜;郑穗生;李欢;黄铮铮;丁川;邹立巍;陈其春

    目的:探讨MR增强三维短反转时间反转恢复变角激发T2WI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 STIR T2WI SPACE)行臂丛神经成像的可行性。方法32例行肩部MR检查患者,采用3D STIR T2WI SPACE序列扫描,前瞻性研究臂丛神经成像效果。32例中13例仅行平扫,10例行平扫加增强扫描,9例仅行增强扫描。由2名影像诊断主任医师对臂丛神经的扫描结果进行评分,并测量臂丛神经与肌肉的对比噪声比(CNR)。增强和平扫结果的比较采用t检验;10例同时行平扫及增强的患者,平扫和增强结果的比较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结果23例臂丛神经平扫显示结果评分(7.8±1.3)分,CNR为24.97±3.41;19例增强扫描评分(13.1±1.7)分,CNR为38.49±4.9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72、-10.47,P值均<0.01)。10例同时行增强和平扫的患者,平扫图像质量评分(7.4±1.7)分、CNR平均26.23±4.43,增强评分(13.3±1.6)分,CNR为38.19±5.03,两者相比图像质量评分及CNR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22、-5.64,P值均<0.01)。2名医师对平扫和增强3D STIR T2WI SPACE序列臂丛神经显示评分结果一致性分析,平扫Kappa=0.68,一致性一般,增强Kappa=0.82,一致性较好。结论增强3D STIR T2WI SPACE序列可很好的抑制背景组织信号,有利于臂丛神经的显示,对臂丛神经病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臂丛
  • 回波平面成像显示臂丛神经的初步研究

    作者:张中伟;孟悛非;罗柏宁;陈应明

    目的探讨改进臂丛神经成像技术.方法对18例志愿者行回波平面成像序列和常规MR扫描,图像重组后与人体相应部位的解剖图谱对照.结果回波平面成像结合大信号强度投影(MIP)、薄层MIP、多曲面重组(MP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准确显示臂丛神经根、节、干、股、束等结构;18例的臂丛神经节后部分均良好地显示,17例的节前神经也清晰显示.结论回波平面成像是准确显示臂丛神经及其相关结构十分有效的技术,对于臂丛神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技术也使清晰显示其他外周神经成为可能.

  • 周围神经病变的MRI研究进展

    作者:鲜军舫;王振常

    近年来,MRI新技术不断涌现,相控表面线圈的应用,使MR图像分辨率、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明显提高,周围神经及其病变的MRI研究也渐受重视并在临床诊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周围神经病变繁杂,目前MRI研究较多、进展较快的主要是发病率较高的视神经、三叉神经、听神经和面神经等颅神经病变,臂丛、腰骶丛及其分支病变。因此,笔者结合重点阐述以上周围神经病变的MRI表现及其临床价值。 一、颅神经病变的MRI研究进展 (一)视神经病变的MRI表现 MRI是目前诊断视神经病变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比较准确地提供视神经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信息[1]。

  • 右美托咪啶辅助臂丛麻醉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评价

    作者:栗付民;李景信;张世杰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啶(DEX)辅助臂丛麻醉在骨科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上肢手术52例,年龄18 ~60岁ASA Ⅰ级或Ⅱ级,体重50~80公斤,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神经阻滞时仅用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啶组(D)组,在臂丛神经阻滞成功后用微量泵以0.5ug/Kg泵注右美托咪啶10min后,继0.3ug/(Kg·h)持续泵入至手术结束前10min停用,术中使用多功能监护仪对患者的不同时点镇静程度、循环呼吸指标及术后24小时术中遗忘进行分析.结果D组镇静程度RamSay评分明显优于C组,D组遗忘程度达到Ⅲ级的明显优于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泵注DEX具有较好的镇静、镇痛效果.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是一种临床骨科手术中较好的麻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臂丛神经损伤术后的康复护理

    作者:安林芝;吴若丹;田丽娜

    目的消除肿胀,防止肌肉萎缩,预防关节挛缩,促进功能恢复.方法臂丛神经损伤术后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进行康复训练,并配合肌力训练、感觉功能训练和作业训练以完成整个康复训练过程.结果在随访的28例中,术后随访1.5~5年,平均2.5年.20例的肩外展在30°以上,19例的屈肘在70°以上,11例的伸肘可达180°,16例的伸腕为40°,11例的伸指可达180°,14例的屈腕为60°,10例的手指屈曲能达掌纹,13例的前臂旋前功能有所恢复.其余病例的自主运动功能均未恢复.总有效率为75%.结论臂丛神经损伤术后的康复训练对肩、肘、腕关节功能恢复有确切的疗效.

  • 肌间沟臂丛阻滞复合压迫法在尺骨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吴宝华

    目的:观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压迫法在尺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50例行尺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5例.两组局麻用药均为0.5%罗哌卡因20 ml.对照组常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实验组则用食指或中指压迫阻滞点上方的肌间沟,持续按压到注药后5 min.结果:实验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2%,对照组为80%,实验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尺骨手术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压迫法,麻醉效果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麻醉方法,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臂丛神经阻滞下肩关节松解术治疗冻结肩疗效观察

    作者:汪庆玎;贾建新;曹红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阻滞下肩关节松解术治疗冻结肩的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的治疗分三次进行:首先对患者进行局部阻滞和肩胛上神经阻滞,第4天于臂从神经阻滞下行手法松解术.第7天治疗方式与第一次治疗方式相同.对照组患者不进行首次的阻滞治疗,余治疗方式与治疗组相同.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93.7%,对照组为73.3%,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治疗方案更为有效.

  • 臂丛加颈丛联合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作者:姜玉海

    目的:探讨臂丛加颈丛联合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入院行手术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186例,其中64例手术采用臂丛+颈浅丛麻醉(A组);60例患者采用臂丛麻醉(B组);62例患者采用颈丛麻醉(C组)。采用孙丽娜评分标准评定效果。结果 A组的优良率为96.9%,B组优良率为83.3%,C组优良率为85.5%,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和C组比较效果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颈丛阻滞麻醉管理简单,操作中未见不良反应,阻滞效果好。

  • 神经移位术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

    作者:王天兵;姜保国;傅中国;张殿英;陈建海;徐海林

    目的:总结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治疗经验,讨论不同类型的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998年12月至2002年9月间通过神经移位法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18例,针对不同类型的臂丛神经根性损伤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案;术后随访2年2个月至5年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年10个月.结果:18例患者均得到2年以上临床随访,肩外展功能丧失的16例患者中,冈上肌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11例,三角肌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4例,主动肩外展60度以上者12例;屈肘功能丧失16例患者中,肱二头肌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14例;屈指、屈腕功能丧失患者6例中,屈指、屈腕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2例;伸肘、伸腕、伸指功能丧失患者4例中,伸腕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4例,伸肘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3例,伸指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3例.结论:神经移位术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手术前准确的诊断、早期手术、精细操作是功能恢复的关键;应根据不同的损伤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对年轻患者应尽可能修复所有损伤神经.

  • 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对臂丛阻滞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李岩;王辉;邓莹;姚瑶;李民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肩关节镜手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90例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R组(对照组)、D1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2μg/(kg·h)]和D2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7 μg/(kg· h)],每组30例.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阻滞,注入0.375%(体积分数)罗哌卡因10 mL,评价臂丛阻滞效果后进行全身麻醉.D1组和1D2组先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1.0 μg/kg,10min内泵注完毕后分别以0.2 μg/(kg·h)、0.7 μg/(kg·h)持续泵注至手术结束前半小时停药.记录各组臂丛阻滞的镇痛持续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术后首次疼痛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24h内补救镇痛次数,同时记录各组给予右美托咪定前(T0)、给药后10 min(T1)、给药后30 min(T2)、停药时(T3)、术毕时(T4)及气管拔管时(T5)的血压和心率.结果:与R组相比,D1组和D2组的镇痛持续时间和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显著延长(P<0.O1),但D1和D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1组和D2组的T1 ~T5各时点的心率、收缩压明显降低(P<0.01).与D1组比较,D2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应用右美托咪定可延长臂丛阻滞的镇痛时间和感觉阻滞时间,有效抑制术中应激反应,为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提供良好的镇痛,其中,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安全性更高,临床效应更佳.

  • 增强超声引导对臂丛神经阻滞技术的影响

    作者:戎玉兰;李民;郭向阳

    目的:评价穿刺针增强显像技术在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对穿刺针可视性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或Ⅱ级,拟于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行手和/或前臂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普通显像组(n=30)和增强显像组(n=30).两组均通过超声( SonoSite M-Turbo)定位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以及肌皮神经,增强显像组在进行穿刺时开启多波束增强技术按钮,两组通过刺激器引出特定运动后,在每支神经周围推注0.5%(质量分数)罗哌卡因10 mL,记录行臂丛神经阻滞过程中的操作时间、各支神经与皮肤表面的距离以及并发症,评价超声图像中穿刺针的可视性.结果: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过程中,增强显像技术组较普通显像组操作时间短[(2.63±0.81) min vs.(5.07±1.89) min,P=0.01],且在行桡神经和肌皮神经阻滞时,增强显像技术组的穿刺针可视性更好(P<0.05).结论:对位置较深的神经采用增强显像技术可提高穿刺针可视性并缩短操作时间.

  • 同种异体神经移植治疗锐性臂丛神经缺损5例临床研究

    作者:郭义柱;王岩;刘相成;卢世璧;唐佩福

    目的 报告5例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人体臂丛神经锐性切割性缺损的疗效.方法 应用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5例臂丛神经锐性切割性缺损患者,自2004年2月-2009年3月共移植同种异体神经8根,长度为2-4cm(平均3.1cm),修复臂丛颈5根部2根,颈6根部3根,上干1根,中干1根,上干后股1根.术后对患者感觉、运动功能复查,并行神经超声、MRI及肌电图检查评估.结果 术后5例患者随访14-74个月,平均40.4个月.优3例,良1例,无变化1例;在移植的8根神经中,优4根,良2根,无变化2根.结论 应用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人体臂丛神经锐性缺损具有良好的疗效,为其进一步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 罗哌卡因臂丛颈、腋路联合阻滞麻醉临床观察

    作者:郑孝振;洪道先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06年2月~2006年6月我院麻醉科,有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标准分级Ⅰ~Ⅱ级、年龄17~66岁,拟在臂丛颈,腋路联合阻滞下行各种上肢手术患者60例,男48例,女12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30例(0.25%罗哌卡因 40 ml,颈路 15 ml,腋路 25 ml);Ⅱ组30例(0.25%布比卡因 40 ml,颈路 15 ml,腋路 25 ml).手术时间 1~4 h.

    关键词: 臂丛 罗卡因哌
871 条记录 6/44 页 « 12345678...434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