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说说“双跨药”

    作者:常怡勇

    药店刚开门营业,就进来一位怒气冲冲的年轻小姐.小姐姓李,前不久她感冒在这里买了两盒抗病毒口服液,服完后没有完全康复,昨天她去附近医院又买了两盒.拿到药后她发现,这两盒与先前在药店买的两盒不但外包装颜色不同,而且说明书内容也不同.李小姐大呼上当:过去只知道药店药价便宜,原来药店卖的只是假药,拿假药骗人!

  • 药物销售监测在社区流感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张颖;徐文体;董晓春;李琳;高璐;董晓静;张之伦

    现有流感监测为哨点监测,主要收集、分析哨点医院的流感样病例(ILI)的发病情况,但是有报道显示,约53%的ILI选择在药店自行购药[1-2],因此笔者在社区进行了流感药物销售和流感样病例监测,进而对流感样病例的流行趋势做出评估,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资料: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在天津市汉沽区选取汉沽街社区医院、大田镇卫生院及其下属8个村卫生室,开展ILI监测,ILI定义为:发热(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在汉沽街社区医院、大田镇卫生院及汉沽街2个药店开展流感相关药物销售监测,流感相关药物入选标准为药物"功能主治"为发烧、咳嗽、咽痛的中药和西药,药物商品名为板蓝根、速感宁、VC银翘片、感康片、康泰克胶囊、抗病毒口服液、感冒灵颗粒、双黄连口服液、白加黑、连花清瘟胶囊、小儿止咳糖浆等,共计35种药物,通过划"正"字记录购药人次.

  • 抗病毒口服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168例

    作者:薛晓凤

    目的 探讨抗病毒口服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 上呼吸道感染患者3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68例,每次给予抗病毒口服液10ml,po,tid;对照组168例给予利巴韦林片0.15g,po,tid.其他治疗措施两组相同.对两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治疗组退热、喷嚏、鼻塞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抗病毒口服液对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较为满意.

  • 抗病毒口服液联合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叶秀春

    目的:观察抗病毒口服液联合利巴韦林雾剂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4年1月河北省临西县人民医院儿内科手足口病患儿13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7例采用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治疗组6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口服抗病毒口服液治疗,治疗7d 后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并进行病毒检测。结果治疗组体温恢复时间[(2.51±0.42)d比(3.92±0.61)d;t=15.621,P<0.01]以及口腔溃疡[(3.01±0.32)d比(4.52±1.21)d;t=9.880, P<0.01]、皮疹消退[(4.22±1.34)d 比(6.33±1.41)d;t=8.914,P<0.01]时间均显著性短于对照组。治疗组痊愈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88.2%比44.8%;χ2=26.761,P<0.01),但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94.1%比83.6%;χ2=2.801,P=0.094)。治疗组通用型肠道病毒(90.9%比52.6%;χ2=13.331,P<0.01)和肠道病毒71型(83.3%比52.4%;χ2=4.307,P=0.038)转阴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但柯萨奇病毒A16型转阴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93.3%比81.8%;χ2=0.082,P=0.774)。结论利巴韦林气雾剂联合抗病毒口服液治疗可提高手足口病患儿的肠道病毒转阴率,缩短口腔溃疡和皮疹消退时间。

  • 抗病毒口服液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观察

    作者:李耘;董梦久;刘志勇;谢颖兰

    目的:观察抗病毒口服液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后三大主证高热、抽搐和昏迷的恢复情况.方法:选择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61例,其中随机对照组40例,队列研究组21例.两组患者再各自分为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分别比较2组间的临床疗效、降低体温、缓解抽搐、意识恢复、平均住院时间.结果:随机对照组和队列研究组中,队列研究组的治疗组临床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在降低体温、缓解抽搐、意识恢复、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病毒口服液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重型、极重型患者,具有较好疗效.

  • 抗病毒口服液治疗原发性疱疹性口炎

    作者:赵文华;赵庆国;霍明进;孟宪红

    原发性疱疹性口炎为I型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表现为一种较严重的急性疱疹性龈口炎,儿童较多见,以6个月~2岁多.因为缺乏理想的抗病毒药物,迄今为止,仍无特效疗法.笔者尝试应用抗病毒口服液治疗,疗效满意.

  • 抗病毒口服液治疗成人感冒上市后再评价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作者:李洪皎;刘保延;温泽淮;吴泰相;何丽云

    抗病毒口服液治疗成人感冒的上市后再评价研究在设计阶段综合分析了申办方研究定位、研究背景与研究基础进而提出研究假设,即抗病毒口服液治疗成人感冒扩大剂量后疗效显著,确定选用随机对照试验验证研究假设.其中关键要素如受试者、干预措施、对照和结局指标的设计主要参考了抗病毒口服液组方特点,推测其适合的症状、参考药品说明书、前期网站调查和临床医生访谈结果,并综合国外普通感冒药物的临床试验进行设计.同时本研究针对影响研究质量的潜在风险,在方案中进行了质量控制内容和方法的设计.

  • 病毒唑联用抗病毒口服液佐治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作者:叶志宏;苑建平;王季鸿

    目的:探讨抗病毒口服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3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2例:其中男12例,女10例;对照组21例:其中男11例,女10例.结果:治疗组在患儿退热时间,口腔、皮肤疱疹消退,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抗病毒口服液具有广谱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在治疗小儿手足口病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且无不良反应,是安全、有效的中成药.

  • 匹多莫德与抗病毒口服液对小儿手足口病疗效的对比研究

    作者:李涛

    目的:对比研究抗病毒口服液及匹多莫德片对手足口病普通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270例手足口病普通患儿,随机分为抗病毒组、匹多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90例,在常规抗病毒、退热等对症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抗病毒口服液、匹多莫德片、抗病毒口服液联合匹多莫德片治疗,观察三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抗病毒组与匹多组的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手足皮疹消退时间及总治疗有效率分别约为3.5、5、6.5 d和7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治疗组的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手足皮疹消退时间及总治疗有效率分别约为2、3.5、4.5 d和88%,与单一治疗组对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药物联合治疗能明显促进退热及加快疱疹和皮疹的消退,并提高总有效率。两种药物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采用抗病毒口服液和匹多莫德片联合治疗手足口病普通患儿较使用其中单一药物效果显著。

  • 清热解毒药,火了!

    作者:韦少雯

    在药店里,你看不到清热解毒药这样一个独立的分类,诸如板蓝根、牛黄解毒片、穿心莲、清开灵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消炎片、鼻炎康片等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药品,主要散布于感冒、解热镇痛、呼吸系统这些类别的货架上.

  • 直击现场咽部不适的顾客

    作者:王秀青;陈特锐

    同事小红,女,23岁.近两天感觉有些咽痒、有灼热感,口渴,伴有头痛,鼻流清涕,全身乏力.检查口腔咽红但没有充血,无扁桃体肿大.[医师分析]:从头痛、鼻塞、流涕等症状可以看出此顾客所患疾病为上呼吸道感染,其中包括急性咽炎.治疗需考虑全身症状,可给以头孢类抗生素、抗病毒口服液等药物,如果咽痒咽热的症状较为严重的话,可添加局部用药西地碘片.

  • HPLC法测定抗病毒口服液中连翘苷的含量

    作者:王春芳;张卫兵

    目的:对抗病毒口服液含量测定方法进行改进.方法:采用HPLC法,C18柱,以乙腈-水(23:77)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29nm.结果:加样回收率为97.63%,RSD=1.89%,重复性良好.结论:本法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抗病毒口服液的质量控制.

  • 抗病毒口服液治疗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药效及机制探讨

    作者:毛鑫;姚荣妹;高英杰;孙静;包蕾;曲天歌;时宇静;郭姗姗;崔晓兰

    目的 观察抗病毒口服液对体内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模型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ICR小鼠,采用甲型H1N1流感病毒FM1株及PR8株经滴鼻感染小鼠造成肺炎模型,经治疗给药后,计算各组小鼠肺指数;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小鼠肺组织流感病毒载量;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体外采用甲型H1N1流感病毒FM1株及PR8株感染MDCK细胞,经治疗给药后,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神经氨酸酶(NA)活性.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抗病毒口服液在体内能明显降低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肺指数,降低肺组织中的流感病毒载量,降低TNF-α的含量并升高IFN-γ的含量;在体外可明显抑制NA活性,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抗病毒口服液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体内感染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在于抑制炎性反应并抑制病毒繁殖.

  • 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发展状况与案例分析

    作者:伍军;林晓亮;江丽君;王帅帅;王志国

    背景中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受到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如何有效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监测是卫生主管部门、制药企业及医疗机构无法回避的课题。目的剖析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的现状,并探讨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今后的发展方向。方法综合涉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的数据和文献报告,并以香雪抗病毒口服液不良反应/事件监测研究作为范例进行分析。结果中药不良反应监测有了明显进步,但中药注射制剂与口服制剂之间存在巨大反差,企业对于口服中药制剂临床用药的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缺乏主动性。结论中药口服制剂的不良反应监测应得到充分重视,而制药企业应加强产品的不良反应监测研究,切实提高社会卫生保障能力和水平。

  • 抗病毒口服液的质量标准改进研究

    作者:邱陈劲;孟鹤;谢小燕;刘潇潇;陈佩文;杨志业

    目的:提高抗病毒口服液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抗病毒口服液中(R,S)-告依春、连翘酯苷A和连翘苷的含量,并同时建立抗病毒口服液的指纹图谱.色谱柱为Waters CORTECS C18柱(150 mm×4.6 mm,2.7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36 nm;柱温为29℃.结果:(R,S)-告依春、连翘酯苷A及连翘苷分别在16.86~527.00、156.43~4888.50及122.97~3842.85 ng范围内与相应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S)-告依春、连翘酯苷A及连翘苷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89.9%(RSD=2.9%)、93.5%(RSD=3.6%)及95.1%(RSD=0.8%).建立了抗病毒口服液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共有模式,标定了其中9个共有峰,40批抗病毒口服液的相似度均>0.9.结论:该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结合特征性强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可更好地控制抗病毒口服液的质量.

  • 抗病毒口服液的抗病毒作用实验研究

    作者:张建民;庹玉玲;关晶

    抗病毒口服液对治疗流行性感冒、发热、咳嗽、咽痛、痄腮红肿等症收到良好效果.为进一步证实其治疗作用,我们于2007年6~7月对该制剂的抗病毒作用进行研究.现采用细胞培养法,在细胞水平上进行试验.根据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在细胞中生长的特点、分别采用血球吸附试验、细胞病变抑制试验.并分中和杀伤作用组、药物对病毒繁殖抑制作用组进行试验,报告如下.

  • 抗病毒口服液微波灭菌工艺研究

    作者:陈航;邓丽明

    目的 探讨抗病毒口服液微波灭菌工艺.方法 分别采用常规高压蒸汽以及微波技术对口服液进行灭菌,并测定灭菌后挥发油的含量.结果 微波灭菌后挥发油含量与灭菌前相比,基本上无变化;而高压灭菌后挥发油的含量损失高达38%.结论 微波灭菌时间短,灭菌效率高,在对抗病毒口服液挥发油含量的影响方面其灭菌工艺优于高压蒸汽灭菌工艺.

  • 抗病毒口服液治疗小儿病毒性感冒的有效性分析与研究

    作者:刘霞

    目的 探究抗病毒口服液治疗小儿病毒性感冒的有效性.方法 抽取80例2016年1月—2017年6月小儿病毒性感冒患儿按随机表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抗病毒口服液组则给予抗病毒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病毒性感冒控制率;症状改善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平均治愈时间;用药过程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抗病毒口服液组患儿病毒性感冒控制率比对照组高,P<0.05;抗病毒口服液组症状改善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平均治愈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抗病毒口服液组用药过程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抗病毒口服液治疗小儿病毒性感冒的有效性高,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可缩短疗程,更好改善患儿预后.

  • 颅内及双肺病变原因待查

    作者:郑晓燕;邹洋;阴赪宏

    1 病历简介患者,男,48岁.因"头痛1个月,咳嗽、咳痰10余天"收入院.患者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主要位于后枕部,呈跳痛,伴畏寒,无发热,无寒战,无恶心、呕吐,无肢体麻木,无意识障碍.自服感冒药10余天,症状无好转.于当地医院就诊,测血压147/94mmHg,诊断为"头痛待查、高血压",先后予尼群地平、缬沙坦、氨氯地平降压治疗,并予醒脑静、小柴胡颗粒、抗病毒口服液等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做头颅CT提示左侧额叶上回异常密度影,考虑腔隙性脑缺血可能性大.

  • RP-HPLC 法同时测定抗病毒口服液中绿原酸和连翘苷的含量

    作者:王蕴;彭向前;房霞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抗病毒口服液中绿殿酸和连翘苷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采用岛津 Shim-pack VP-ODS 柱(4.6mm×1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 相),0.02%醋酸(B 相),0~20min 流动相 A 的比例从 5% 线性增加至 25%;流速为 1mL/mim,检测波长为280nm.结果:绿原酸和连翘苷均能良好分离,绿原酸在 2.32~11.60μg/mL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连翘许在 5~25μg/mL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分别为 97,89% 和 99,89%.结论:采用 RP-HPLC法对抗病毒口服液进行质量控制,方法简便、标准、重现性好,能排除其它成分的干扰,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120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