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头颈部CTA结果分析

    作者:闫俊杰;高鹏飞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头颈部CTA影像学表现及头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NVAF及瓣膜性心房颤动(VAF)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9例,分为NVAF组96例和VAF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危险因素及颅内外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 两组年龄、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斑块积分、颅内动脉狭窄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NVAF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可能是NVA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机制.

  • 中危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策略

    作者:盛颖

    目的:针对指南推荐对于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的中危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决策相对灵活性,分析评估目前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的中危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现状,探讨针对这一人群的抗凝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危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92例,依据患者意愿给予服用华法林、阿司匹林和不服药,将其分为华法林规范服药组、华法林不规范服药组、阿司匹林组和不服药组.观察与对比各组治疗后出血事件发生情况及随访1年后终点事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缺血性脑卒中、外周动脉栓塞]发生率.结果:192例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的心房颤动患者中,服用华法林的例数少于服用阿司匹林与不服药的例数(P<0.05);华法林规范服药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和华法林不规范服药组(P<0.05);华法林规范服药组和阿司匹林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华法林不规范服药组和不服药组(P<0.05).结论:CHA2DS2-VASc评分法为1分的心房颤动患者虽然为中危人群,规范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是必要的.结合我国国情服用阿司匹林是必要的和值得推荐的选择.

  • 达比加群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作用及进展

    作者:邵丽娜;白小涓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心脏病学界仍待攻克的世界性难题.据统计,正常人群中脑卒中发生率为1%,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为正常人群的5~7倍,而且房颤引起的脑卒中后果更为严重,是房颤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

  • 血栓分子标志物在评估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刚;沈玉祥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严重的并发症在于容易形成心房内附壁血栓脱落,导致体循环栓塞.近年的研究显示:非瓣膜性Af(NVAf)发生脑卒中每年约5%,比窦性心律者高5.6倍.采取有效手段评估Af患者(尤其是NVAf患者)的栓塞危险性,从而区分高危人群以指导抗凝治疗,无论是对于减少栓塞事件还是对于减少抗凝剂引起的出血不良反应,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血栓分子标志物以其敏感性高、检测方法简单灵活、费用少的特点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并逐渐应用于NVAf血栓栓塞危险性的评估.

  • 缬沙坦对高血压并心房颤动患者MMP-2与TIMP-2水平的影响

    作者:裴晓阳;潘莹;胡雪松;颜雯;张新霞;邓卫萍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EH)并心房颤动(Af)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与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TIMP-2)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28例EH并Af患者(EH并Af组)与3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血清MMP-2、TIMP-2水平.结果:EH并Af患者MMP-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89.58±117.16)∶(291.80±104.15)μg/L,P<0.01],而TIMP-2较正常对照组低[(61.94±27.09)∶(115.22±45.00)μg/L,P<0.01].EH并Af患者应用缬沙坦治疗6个月后,血清MMP-2水平明显降低(P<0.001),而血清TIMP-2升高(P<0.05).结论:缬沙坦可降低EH并Af患者血清MMP-2水平,升高TIMP-2水平升高.

  • 中国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孙艺红;胡大一

    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中国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 单中心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卒中评分对比及药物抗凝治疗现状统计分析

    作者:吴岩熹;刘凡;鲁静朝;杨秀春;邸成业;林文华

    目的 比较CH ADS2评分以及CHA2DS2-VASc评分对单中心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进行卒中风险评估的差异,并对药物抗凝治疗现状进行统计分析.方法 选择非瓣膜性房颤住院患者,将其分为药物治疗(DT)组和导管消融术(RFCA)组,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并行CHADS2评分以及CHA2DS2-VASc评分.对药物治疗组卒中高危(HDT)患者(CHA2DS2-VASc≥2分),RFCA组术后患者分别行建议服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抗凝治疗的宣教.通过门诊复诊或者电话回访等方式对上述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情况进行随访.包括是否按出院医嘱规律服用抗凝药物,服用华法林者是否规律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近期(距随访时间1周内)INR,出血/栓塞事件.结果 所有患者(175例)CHADS2得分(1.61±1.34)分,其中0分者36例,1分者62例,≥2分者77例;CHA2DS2-VAS得分(2.62±1.79)分,其中0分者15例,1分者44例,≥2分者116例.CHA2DS2-VASc得分显著高于CHADS2评分,其低危患者比例显著低于CHADS2评分,而其高危患者比例显著高于CHADS2评分.HDT组102例,RFCA组37例,两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HDT组的抗栓率及达比加群酯使用率均小于RFCA组(35.3% vs 100%;2.0% vs51.4%,P均<0.01),而华法林使用率及INR的达标率,两组无明显差异(33.3% vs 48.6%;67.6% vs 72.0%,P均>0.05).结论 CHA2 DS2-VASc得分显著高于CHADS2评分,其低危患者比例显著低于CHADS2评分,而其高危患者比例显著高于CHADS2评分.导管消融术后患者抗栓率高与应用新型口服抗凝剂相关.

  • 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水平对非瓣膜性房颤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意义

    作者:黄玉艳;黄全跃

    目的 探讨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水平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栓前状态的影响以及发生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组、窦性心律的慢性心力衰竭组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98±0.92 ng/ml vs 2.21±0.50ng/ml、4.66±0.95 ng/ml vs2.21±0.50 ng/ml,P均<0.01).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浓度水平与纽约心功能分级、左心房内径呈正相关,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结论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和窦性心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均存在血栓前状态.二者并存时存在血栓前状态,且随心力衰竭程度加重而明显.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评估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和窦性心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或二者共存时的血栓前状态.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围术期的抗凝治疗

    作者:杨曙光

    大多数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需长期应用口服抗凝药物,以减少中风及系统性栓塞的风险.这些患者在接受外科手术或侵入性操作时出血风险增加,部分患者在围术期需暂时中断抗凝治疗.近年来,对于NVAF患者围术期暂时中断抗凝治疗的适应症、时间、暂时中断口服抗凝药物后抗凝治疗的桥接,以及术后抗凝治疗的重新应用已有较多的临床研究.本文简要介绍NVAF患者围术期抗凝治疗的研究现状.

  • 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疗效观察

    作者:耿现仓;司海芹;胡俊祥;王淑琴

    目的 比较华法林与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疗效.方法 华法林组给药初始剂量为2.0mg/d,调整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稳定在2.0~3.0;阿司匹林组给药剂量为150 mg/d.常规门诊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缺血性脑卒中和死亡,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外周动脉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症状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和严重出血.结果 与阿司匹林比较,华法林明显降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3.3%比10.7%,P<0.05),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下降69.5%,总血栓栓塞事件相对危险下降71.3%(3.3%比11.5%,P<0.05).华法林组总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9.8%比2.5%,P<0.05).结论 华法林能更有效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虽然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但严密监测INR,华法林仍然是安全有效的.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清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检测意义及其与血栓栓塞事件的关系研究

    作者:韩卫全;熊洁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清尿酸(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检测意义及其与血栓栓塞事件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NVAF患者组8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出现血栓栓塞事件患者作为血栓组,58例未出现血栓栓塞事件作为房颤组,选取同期医院收治的相同心血管疾病的窦性心律者50例作为窦率组,对比3组血清UA、hs-CRP及Hcy水平,记录3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水平的变化及与血栓栓塞事件的关系.结果 血栓组UA、hs-CRP、Hcy均显著高于房颤组、窦率组,其中窦率组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分析结果显示,UA、hs-CRP、Hcy与血栓栓塞事件呈正相关关系(r=1.45,1.19,1.73,P<0.05);血栓组Fbg、D-D显著高于房颤组、窦率组,其中窦率组低;t-PA显著低于房颤组、窦率组,其中窦率组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分析结果显示,PT、aPTT与血栓栓塞事件无相关性(r=0.531,0.423,P>0.05),Fbg、D-D呈正相关关系(r=3.536,1.271,P<0.05),t-PA呈负相关关系(r=-1.527,P<0.05).结论 hs-CRP、Hcy、UA及血液高凝状态均可能参与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

  • 267例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抗凝治疗状况分析

    作者:黄华文;曾宪炳;周宏霞

    目的 分析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F)住院患者抗凝治疗状况,以期更好指导临床抗凝治疗,减少房颤导致的卒中事件.方法 收集267例因患非瓣膜性AF住院的老年患者的基础临床资料和用药情况(抗凝治疗方案及监测情况),分析患者临床特点与抗凝情况的关系.采用CHA2 SD2-VASc评分标准,出血评分采用HAS-BLED评分标准,对入选患者进行出血、卒中风险评估,分析两者与抗栓方案的关系.随访la,观察患者卒中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267例中229例有抗凝指征,仅69例行抗凝治疗,其中68例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住院期间INR达标者(2.0~3.0)10例].年龄≥75岁以及合并有心力衰竭、冠心病、既往有脑卒中史或出血史为影响抗凝治疗的因素.267例患者的平均CHA2DS2-VASc得分为(3.60±1.87)分,平均HAS-BLED得分为(1.52±0.89)分.CHA2DS2-VASc分值为0、1、2的抗凝治疗率分别为29.6%(8/27)、34.3%(11/32)和18.9%(50/246).HASBLED分值<3和≥3的抗凝治疗率分别为27.4%(69/251)和7.4%(4/54).出院后随访结果显示,行抗凝治疗患者的卒中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与未行抗凝治疗患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非瓣膜性AF住院患者需行抗凝治疗,但其目前住院期间的抗凝治疗率低,华法林治疗的INR达标率低.

  • 探讨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利伐沙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作者:宝凤梅

    目的 探讨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利伐沙班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92例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给予患者数字编号,数字编号的奇偶性将作为研究分组的依据,其中编号为奇数的46例为对照组,编号为偶数的46例为研究组,研究组患者接受利伐沙班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华法林治疗,根据国际化标准比值调整剂量,控制在2.0 ~ 2.8之间,持续回访6个月,对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展开对比分析.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服药前后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血小板计数),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均有所改善,但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患者发生栓塞与出血的概率,研究组发生血栓2例(4.35%),出血3例(6.52%),对照组发生血栓3例(6.52%),出血13例(28.26%),两组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出血发生率方面,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利伐沙班治疗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具有确切疗效,且安全性较高,可以在临床推广与应用.

  • 血清尿酸水平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性

    作者:高达;周建庆;林海燕;徐光泽;王自成;王圣杰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与血清中尿酸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256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住院的256例非心房颤动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尿酸水平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等指标.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患者血清中hs-CRP、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左房内径(LA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P<0.01).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尿酸、hs-CRP、LVEF、LAD、年龄及应用β-blocker与房颤发生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酸水平、年龄、LVEF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血清尿酸水平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发生具有相关性,但尿酸是直接参与了心房的重构过程,或者只是代表了氧化应激或炎症反应过程的一个标志物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栓塞早期抗凝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何磊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栓塞早期抗凝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栓塞患者,按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华法林、肝素钠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8.33%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6.6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栓塞患者早期应用华法林、肝素钠进行抗凝治疗的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功能与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关系

    作者:曾辉;赵超占;吴建军;杨李智;余佳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耳功能与左心耳内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延安大学咸阳医院收治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96例作为研究组,根据左心耳血栓情况将其分为血栓组(38例)和无血栓组(58例).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行健康体检的23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测定各组左心耳容积及功能参数,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左心耳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心耳排空分数(EF)及左心房内径(LAD)显著高于对照组,左心耳大充盈速度(PDV)、左心耳大排空速度(PSV)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血栓组EDV、EF和LAD显著高于无血栓组和对照组(P<0.05),PSV和PDV显著低于无血栓组和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DV、PSV、PDV和EF是非瓣膜性房颤合并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左心耳功能减低、血流速度减慢是左心耳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左心耳功能检测有助于及时发现血栓和指导治疗.

  • 平均血小板容积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

    作者:付刚;夏豪;朱小山

    目的 探讨平均血小板容积(MPV)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99例,根据随访结果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50例及非脑卒中组14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24 h内MPV水平,分析心房颤动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并采用ROC曲线对MPV预测心房颤动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结果 与非脑卒中组相比,脑卒中组MPV、血小板分布宽度、大血小板比例、CHADS2评分、左心房内径(LAD)明显增高,既往合并高血压病史及饮酒史患者比例更高(P<0.05).MPV、LAD及高血压为心房颤动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P<0.05).MPV预测心房颤动并发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0(P <0.05),佳诊断值为10.65 f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0%和55.7%.结论 MPV与心房颤动并发脑梗死密切相关,对心房颤动患者监测MPV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及D-二聚体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CHA2 DS2-VASc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黄锐;黄从新;童随阳;王建铭;严莉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D-二聚体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CHA2DS2-VASc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250例,CHA2DS2-VASc评分为0~1分69例(低分组),评分≥2分181例(高分组)。记录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入院24 h内的实验室检查及心脏彩超检查结果。结果高分组患者年龄大于低分组(P<0.05),女性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脑梗死病史的比例均高于低分组(P均<0.001),并且NLR、D-二聚体、细胞分布宽度、中性粒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均高于低分组( P均<0.05)。多因素logistic非条件回归分析显示NLR、D-二聚体为心房颤动患者CHA2DS2-VASc评分高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 NLR、D-二聚体与CHA2DS2-VASc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 NLR、D-二聚体预测高CHA2DS2-VASc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4(P=0.003)、0.752(P<0.001)。结论 NLR及D-二聚体可作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高CHA2DS2-VASc评分的预测因子,对心房颤动患者栓塞风险评估具有参考意义。

  • 氯吡格雷与华法令预防心房颤动卒中安全性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晓琪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与华法令预防心房颤动卒中的安全性.方法:248 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氯吡格雷或华法令,主要终点为卒中(缺血或出血性)和全身血栓形成.重要的安全终点为涉及出血事件.出血事件包括出血性卒中及其他部位的出血.结果:治疗时间的中位数为510d,随访时间中位数为620d.氯吡格雷组卒中或血栓形成发生2 例(1.6%),华法令组发生5 例(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氯吡格雷组发生心肌梗死1 例,华法令组2 例(分别为0.9%/年和 1.1%/年,P=0.12).氯吡格雷组死亡4 例,华法令组死亡8 例(分别为1.9%/年和 2.2%/年,P=0.07).结论:氯吡格雷对中-高度卒中危险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在预防卒中或血栓形成方面不亚于华法令.大出血及非大出血的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氯吡格雷组颅内出血和致命性出血的发生率较低.

  • 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58例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刘长萍;席新龙

    目的:探讨华法林抗凝剂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影响因素。方法筛选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接诊的58例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采取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患者的年龄(>75岁)、疾病类型(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肺疾病、心肌病等)、临床医师的治疗决策(对华法林的认识全面,不推荐华法林的治疗)以及患者因素(拒绝华法林的治疗,或是INR检测不方便)等都可以影响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疗效,但是只有患者的年龄和冠心病(OR=13.38)对华法林治疗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华法林抗凝剂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因素很多,其中患者的年龄、疾病类型可显著影响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疗效。

141 条记录 6/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