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西黄丸对斑马鱼胚胎血管生成的影响

    作者:王思锋;刘可春;王希敏;何秋霞;王雪;陈锡强;袁延强

    目的:以转基因斑马鱼胚胎为模型研究西黄丸对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以不同浓度的西黄丸甲醇浸提液对发育24 h斑马鱼胚胎给药,处理24 h后对胚胎体节间血管计数并拍照.结果:25,50,100 mg·L-1西黄丸甲醇浸提液中斑马鱼胚胎体节间血管生长被显著抑制,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50约为29.6 mg·L-1.结论:西黄丸具有抑制血管生成活性,斑马鱼胚胎可作为整体动物模型应用于中药抑制血管生成活性评价.

  • 斑马鱼胚胎急性毒性实验法检测赶山鞭化学成分胚胎发育毒副作用

    作者:吴梦华;董建勇

    目的 利用斑马鱼胚胎急性毒性实验检测赶山鞭化学成分胚胎发育毒副作用.方法 以孵育6 h的斑马鱼胚胎为实验模型,设DMSO对照组和quercetin,rutin,hyperin,quercertin-3-O-α-L-arabinofuranoside,quercertin-3-O-β-D-glu-coside五种赶山鞭单体化合物样品组,观察记录72 hpf(受精后72小时)时的致死率、致畸率、孵化率.结果 72 hpf,在各浓度梯度范围内,5种化合物对斑马鱼胚胎致死致畸抑制孵化效应明显(P<0.05),高浓度时愈加明显(P<0.01),且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效应.畸形类型主要为心房囊水肿、体节弯曲.结论 上述5种化合物可能对胚胎发育有一定的毒性.

  • 胚胎期斑马鱼丙泊酚暴露可下调髓鞘碱性蛋白的表达

    作者:刘川;林春水;郭培培;张昕;朱晓勤

    目的 探讨胚胎期斑马鱼丙泊酚暴露下调髓鞘碱性蛋白(MBP)表达及相关机制.方法 受精后6~48 h(6~48 hpf)的斑马鱼胚胎,随机分为对照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20μg/mL丙泊酚组和30μg/mL丙泊酚组,采用浸泡方式给药.于48 hpf、72 hpf收集幼鱼.通过荧光定量RT-qPCR法检测MBP mRNA和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1(Olig1)、Olig2、性别决定区盒基因(Sox10)mRNA表达(n=80条/组);Western blot法检测MBP蛋白表达(n=80条/组);TUNEL、免疫荧光法检测少突胶质细胞凋亡(n=6条/组).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20μg/mL、30μg/mL丙泊酚暴露两组MBP mRNA、MBP蛋白于72 hpf均明显下调(P<0.05),另外30μg/mL组较20μg/mL组MBP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5);20μg/mL、30μg/mL两组转录因子Olig1、Olig2、Sox10 mRNA表达于48 hpf、72 hpf明显下调(P<0.05),少突胶质细胞凋亡于72 hpf显著增多(P<0.05).结论 胚胎期斑马鱼丙泊酚暴露可能通过诱导少突胶质细胞凋亡增多及抑制转录因子Olig1、Olig2、Sox10,从而下调MBP表达.

  • 利用斑马鱼胚胎初步评价单壁碳纳米管的生物毒性

    作者:李林茂;赖泽锋;李苏宁;赵雅婷;秦悦;刘清鹏;刘华钢

    目的:利用聚乙二醇对单壁碳纳米管(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SWNTs)进行功能化修饰,并利用斑马鱼胚胎评价其被修饰前后的生物毒性,为SWNTs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提供毒性依据.方法:将甲氧基聚乙二醇胺5 000(methoxypolyethylene glycol amine,mPEG-NH2,Mw=5 ku)与羧基化单壁碳纳米管(carboxylated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SWNT-COOH)非共价偶联制备SWNT-mPEG.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考查SWNT-mPEG的组成、浓度、形貌和粒径大小;利用水浴给药对斑马鱼胚胎进行染毒,并分别在受精后24 h(24 hpf)和受精后96 h(96 hpf)观察和统计孵化率、畸形率和死亡率.结果:与SWNT-COOH相比,SWNT-mPEG在水中具有更好的分散性;胚胎毒性实验表明,在24 hpf和96 hpf,SWNT-mPEG各浓度组的胚胎的致畸率和致死率仅略高于空白组,只有80 mg/L SWNT-mPEG实验组在96 hpf的对斑马鱼胚胎的致死率(11.11%)明显高于同一试验时段的空白组(3.33%)(P<0.05).结论:SWNT-COOH和SWNT-mPEG对斑马鱼胚胎均呈现低生物毒性,原因可能与斑马鱼胚胎绒包膜对纳米颗粒的低通透性有关.

  • 甘脯酰阿霉素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评估

    作者:赵海山;赵成建;张欢;蔡绍晖

    目的:考察甘脯酰阿霉素(Z-GP-Dox)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心脏毒性及外周血液毒性.方法:以24 hpf(受精后小时)斑马鱼胚胎为模型,二甲基亚砜(DMSO)为溶剂,以1.25、2.5、5、10、15、20 μmol· L-1 Z-GP-Dox与阿霉素(Dox)对48、72、96 hpf胚胎存活率的影响考察急性毒性,以5、10 μmol·L-1 Z-GP-Dox与Dox对72 hpf胚胎心率的影响考察心脏毒性,以对红细胞和嗜中性细胞数量的影响考察外周血液毒性,并设溶剂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溶剂对胚胎存活无明显影响,Dox> 10 μmol· L-1时,96hpf胚胎存活率小于25%,而Z-GP-Dox为20 μmol·L-1时依然有70%以上的胚胎存活;与溶剂对照组比较,5、10 μmol·L-1 Dox明显降低胚胎的心率和嗜中性细胞数量,而5、10 μmol·L-1 Z-GP-Dox对胚胎心率、红细胞和嗜中性细胞数量均无明显影响.结论:Z-GP-Dox的毒性比Dox低.

  • 氯化两面针碱和芝麻素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效应研究

    作者:李萍;刘华钢

    目的:研究氯化两面针碱和芝麻素单一和联合作用时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表现影响.方法:采用半静态实验法,单一作用时,氯化两面针碱设置5个含药浓度组(4 μg/ml,5.25μg/nl,6.92 μg/ml,9.12μg/ml及12μg/ml);联合作用时,选取氯化两面针碱∶芝麻素=5∶4(联用Ⅰ),5∶1(联用Ⅱ),1∶5(联用Ⅲ)3个试验组,其中氯化两面针碱的浓度与单一用药时5个浓度一致.结果:单一用药时氯化两面针碱72hpf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12.27μg/ml,96hpf时为7.57μg/ml,芝麻素在实验浓度范围内未显示出毒性作用;联合作用时,3个实验组的毒性作用均小于氯化两面针碱单一作用时.综合结果显示,3个联合用药组之间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作用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氯化两面针碱和芝麻素联合作用时比氯化两面针碱单一作用时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明显为小.

  • 青藤碱和美沙酮对斑马鱼胚胎心脏毒性的研究

    作者:江明金;魏筱华;温金华;莫志贤

    目的:观察青藤碱和美沙酮对斑马鱼胚胎的心脏毒性.方法:以受精后48 h(48 hours post-fertilization,48 hpf)发育正常的斑马鱼胚胎作为心脏毒性模型,用不同浓度的青藤碱(1、0.5、0.3、0.2、0.1 g/L)和美沙酮(1、0.5、0.3、0.2、0.1g/L)处理上述胚胎,分别于处理后12 h和24 h观察胚胎的心脏形态及心率变化.结果:各剂量青藤碱组斑马鱼胚胎心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心脏区域均未出现淤血堆积、心包肿大等中毒现象.1、0.5 g/L美沙酮组斑马鱼胚胎在给药12h后全部死亡;0.3、0.2g/L美沙酮组斑马鱼胚胎出现部分死亡,存活斑马鱼胚胎心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并出现血细胞在心区堆积、心包囊水肿及心膜出血等心脏中毒现象;0.1 g/L美沙酮组斑马鱼胚胎心率及心脏形态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青藤碱无明显的斑马鱼胚胎毒性,而美沙酮对斑马鱼胚胎有心脏毒性作用.

  • 乌头碱对斑马鱼心脏毒性的初步研究

    作者:方芳;赵杰;余林中;罗佳波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乌头碱对斑马鱼心脏的影响.方法:以发育正常的受精后48h(48hpf)的斑马鱼胚胎作为心脏毒性模型,以不同浓度的乌头碱处理上述胚胎,分别于处理后12h、24h观察胚胎心脏的形态和心率的变化.结果:5mg/L乌头碱作用24h未引起胚胎心脏中毒,而10、30、60mg/L乌头碱均导致胚胎心脏中毒,出现心膜出血,血细胞在心区堆积,心包囊水肿等现象.处理12h后心率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且随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心率下降.乌头碱引起斑马鱼胚胎心脏毒性的EC5o (24h)约为14.49mg/L.结论:乌头碱对斑马鱼胚胎有心脏毒性作用,且与乌头碱的浓度正相关.

  • 吡嗪酰胺对斑马鱼胚胎发育和氧化应激效应的影响

    作者:李娟娟;韩利文;邱昌辉;刘可春;孙桂金;何秋霞;田青平;张云

    目的 本文研究吡嗪酰胺(PZA)对斑马鱼胚胎的发育毒性及其产生机制.方法 采用受精后4h的斑马鱼胚胎进行吡嗪酰胺不同浓度的暴露,分别于暴露后24、48、72和96h进行死亡率、孵化率的统计.给药96h后进行斑马鱼幼鱼形态评分、行为学分析、活性氧簇(ROS)和氧化应激指标检测.结果 表明吡嗪酰胺显著抑制斑马鱼胚胎孵化,导致斑马鱼幼鱼发育畸形(如卵黄囊吸收迟滞、鱼鳔缺失、心包水肿和体节模糊等),同时吡嗪酰胺的暴露造成斑马鱼幼鱼运动行为能力的降低.吡嗪酰胺的暴露能够引起斑马鱼体内ROS、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水平的变化.结论 吡嗪酰胺对斑马鱼胚胎有明显的发育毒性,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氧化应激在吡嗪酰胺发育毒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淫羊藿苷对受损斑马鱼胚胎血管发生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菲;黄晓慧;龚其海;李铭源;董红心;石京山

    目的 以损伤转基因斑马鱼胚胎为模型研究淫羊藿苷对受损血管发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VRI)制备斑马鱼胚胎的血管损伤模型,3h后给予不同浓度(30 100,300 μM)的淫羊藿苷处理24、48 h,之后对胚胎体节间血管和肠下静脉进行拍照并计数.结果 给予VRI作用3h后观察到受损血管数量不到10条.3个浓度的淫羊藿苷均可促进受损的斑马鱼血管发生,其促血管发生的作用在48 h时较为明显,100、300 μM的淫羊藿苷组体节间血管数量分别为22条和26条左右.结论 淫羊藿苷可促进受损的斑马鱼体节间血管和肠下静脉的发生.

  • 骨刺片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急性毒性研究

    作者:刘静;张靖溥;孟杰;戴忠;马双成

    目的 研究两批骨刺片样品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急性毒性作用.方法 以斑马鱼胚胎为试验对象,观察骨刺片样品A (0.01、0.05、0.10、0.20、0.30、0.50、1.00 mg/mL)、样品B(0.01、0.05、0.10、0.50、1.00、2.00、10.00 mg/mL)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包括胚胎致畸、致死检测;同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对两批样品所含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 两批样品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相似,主要表现为高浓度下的致死作用,低浓度下主要以发育滞后表型为主;但二者作用浓度存在一定差异,样品A的半数致畸剂量(TD50)为225.4 mg/mL,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292.0 mg/mL;样品B的TD50为60.3 mg/mL,LD5.为1.382 mg/mL.UPLC-QTOF-MS分析结果显示,两批样品所含主要化学成分基本一致,但某些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初步分析显示既是有效成分又是毒性成分的士的宁含量与斑马鱼胚胎试验结果呈正相关.结论 斑马鱼胚胎模型可用于评价骨刺片样品的急性毒性,两批骨刺片样品对斑马鱼胚胎发育影响均表现为高浓度下的致死作用,低浓度下,特别是样品B表现为轻度非正常表型,且均可逆.

  • 牛黄镇惊丸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作者:刘静;张靖溥;孟杰;戴忠;马双成

    目的 研究牛黄镇惊丸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 以斑马鱼胚胎为实验对象,体视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牛黄镇惊丸不同给药浓度(40、200、400、800、1 200 μg/mL)时斑马鱼胚胎的发育情况,包括胚胎致畸、致死检测.结果 给药浓度不高于200 μg/mL时,未见胚胎发育异常.浓度高于200 μg/mL(约相当于成人用量30倍,远超出正常有效剂量)时对胚胎发育具有一定的毒性,胚胎出现头和眼发育较小,瞳孔无色;心脏畸形、心率较弱、血池充血-回心血流不畅;腹部透明度较差、尾干扭曲,卵黄囊延伸结构变粗,脊索变细,无正常胚动,体长变短;撤药后畸形表型未见恢复,且毒性呈浓度相关性;半数致畸浓度(TD50,受精后3 d)约373 μg/mL,半数致死浓度(LD50)约为485 μg/mL.浓度为1 200 μg/mL时,胚胎在受精后1d之内全部死亡.结论 牛黄镇惊丸给药浓度大于200 μg/mL时影响斑马鱼胚胎发育.其毒性作用发生在胚胎器官形成期,主要对胚胎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骨骼等发育有影响.

32 条记录 2/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