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两种(牙合)型全口义齿对老年无牙颌患者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毓天昊;贾兴亚;薛燕青;阎旭

    目的:观察长正中(牙合)型全口义齿对老年无牙颌患者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Oral Health RelatedQuality of Life,OHRQoL)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全口义齿修复的(牙合)型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拟行全口义齿修复并伴有牙槽嵴严重吸收的老年无牙颌患者20名,其中男11名,女9名,年龄为(71.1±2.9)岁,通过随机交叉对照实验,在依次戴用长正中(牙合)型与传统解剖(牙合)型全口义齿8周后,采用无牙颌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ral Health Impact Profile 20-EDENT,OHIP-EDENT)对全部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评价修复后患者满意度.选用Wilcoxon秩和检验来分析比较戴用两种不同(牙合)型全口义齿后的各量表指标差异.结果:在OHIP-EDENT量表20项指标之中,“义齿适合性不佳”(Z=-2.449,P=-0.014<0.05)、“粘膜破溃”(Z=-3.000,P=0.003<0.05)以及“中断进食”(Z=-2.236,P=0.025<0.05)等三方面,长正中(牙合)型全口义齿显著优于解剖(牙合)型全口义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作为改良(牙合)型,长正中(牙合)型有利于减少义齿基托下粘膜疼痛的发生,有助于患者咀嚼效能的发挥,进而降低了佩戴全口义齿对患者进食的影响,更易为牙槽嵴低平的无牙颌患者所适应,明显改善了老年无牙颌患者的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获得较高的患者满意度.

  • 用(牙合)音法评价正畸患者的咬合稳定性

    作者:姜若萍;Kenneth W TYSON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牙合)音法检测正畸治疗前后患者的咬合稳定性,并通过对比主、客观两种检测方法,评价用主观法检查(牙合)稳定性的可靠性.方法:选择2003年至2005年间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就诊的错(牙合)畸形患者64例为初诊组;全口固定正畸矫治结束即刻患者15例为矫治结束即刻组.用主观听诊法及客观录音分析法评估患者(牙合)音.对客观检查结果,通过卡方检验比较初诊组与矫治结束即刻组间咬合稳定性的差别,比较不同错(牙合)类型的初诊患者间咬合稳定性的差别.以客观法为金标准计算主观法诊断的准确度,通过Kappa检验分析主客观方法间的一致性.结果:(1)43.75%(28/64)的初诊患者咬合不稳定,卡方检验显示不同类型的错(牙合)畸形间咬合稳定性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15例固定矫治结束即刻患者中40%(6/15)的患者咬合不稳定.(3)卡方检验发现初诊患者组与矫治结束即刻组咬合稳定性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4)主观法(牙合)音检查的准确度为81.01%(64/79).(5)Kappa检验表明主客观两种方法存在较高一致性,Kappa值为0.488.结论:(1)正畸治疗前后均有部分患者咬合不稳定,不同类型错(牙合)患者间咬合稳定性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主、客观两种方法存在较高一致性.

  • 磨牙症(牙合)因素的光(牙合)研究

    作者:谭建国;周书敏;周永胜;李平;金观昌

    目的:进一步探讨(牙合)因素与磨牙症的关系.方法:采用计算机光(牙合)图像分析系统对34例磨牙症患者的(牙合)接触状况进行定量研究.结果:29例患者存在(牙合)接触力分布的异常,占受试者的85.3%.(牙合)异常的主要表现为前牙区牙合接触力过大 (15例)、前磨牙区(牙合)接触力过大(9例)及牙弓两侧(牙合)接触力分布明显不对称(5例).结论:(牙合)因素与磨牙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其中前牙区或前磨牙区出现过大的(牙合)接触力应引起重视.

  • 咬合干扰致大鼠咬肌能量代谢产物含量变化

    作者:徐啸翔;曹烨;傅开元;谢秋菲

    目的:观察咬合干扰后不同时间大鼠咬肌能量代谢产物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腺嘌呤核苷二磷酸(adenosine diphosphate,ADP)、次黄嘌呤核苷酸(inosine monophosphate,IMP)、磷酸肌酸、肌酸、乳酸及pH水平的变化,分析咬合干扰对咀嚼肌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选用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220~250 g)5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40只)和对照组(10只),实验组于右上第一磨牙粘固0.4 mm厚金属冠建立咬合干扰,并分别维持3、7、10、14 d(每个时间点各10只),对照组不施加咬合干扰.各组大鼠全麻下取双侧咬肌组织,其中5只大鼠样本加入0.4 mol/L高氯酸(10 mL/g)充分匀浆,离心、过滤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ATP、ADP、IMP、磷酸肌酸、肌酸及乳酸含量,另外5只大鼠样本加入含5 mmol/L碘醋酸钠的匀浆液(10 mL/g),充分匀浆后在37 ℃恒温水浴环境中利用pH计测试pH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大鼠双侧咬肌ATP含量在咬合干扰3d[右侧:(5.36±0.13) μmol/g,左侧:(5.77±0.25) μmol/g]升高(P<0.05),7、10和14 d没有显著改变;大鼠双侧咬肌IMP[右侧:(0.21±0.03) μmol/g,左侧:(0.19±0.03) μmol/g]、肌酸[右侧:(24.76±2.94) μmol/g,左侧:(27.75 ±2.23) μmol/g]含量在咬合干扰7d升高(P<0.05),3、10和14 d没有显著改变;大鼠双侧咬肌磷酸肌酸含量在咬合干扰7、10和14 d降低[右侧分别为:(10.70±0.71) μmol/g、(11.57±0.52) μmol/g、(10.74±1.39) μmol/g,左侧分别为:(10.05±0.57) μmol/g、(10.75±1.12) μmol/g、(10.61±1.15) μmol/g,P<0.05],3d没有显著改变;大鼠双侧咬肌ADP、乳酸含量及pH水平在咬合干扰后各时间点均没有显著改变(P>0.05).结论:咬合干扰导致大鼠咀嚼肌能量代谢产物含量改变,可能与咬合干扰诱发咀嚼肌疼痛、功能紊乱、肌纤维构筑改变等病理过程相关.

  • 一种基于数字化牙颌模型的三维咬合分析方法

    作者:赵一姣;王勇;吕培军

    目的:探索一种通过扫描带有空间位置关系的上、下颌模型,进行咬合接触三维分析的方法.方法:采用牙颌模型三维激光扫描仪及专用上、下颌模型定位装置,获取牙尖交错位空间位置关系的上、下颌模型三维点云数据,在逆向工程软件中重建咬合关系,进行三维咬合接触面积的测量,并与咬合纸、光学咬合分析的结论进行比较.结果:使用扫描重建的牙尖交错位状态模型测量出了三维咬合接触面积,与咬合纸、光学咬合分析的结果比较无显著区别,初步实现了"计算机虚拟咬合纸"的功能.结论:本研究的咬合分析方法准确性好,测量精度高,并有很好的发展潜力,为评价咬合接触状态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 借助功能性(牙合)记录建(牙合)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

    作者:刘明丽;吕培军;王勇

    目的 探索借助功能性(牙合)记录(functionally-generated pathway,FGP)技术进行口腔固定修复体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生理性建(牙合)的方法.方法 以左下第一磨牙全冠修复为例,使用逆向工程软件以标准牙数据库中同名牙(牙合)面为模板构建全冠(牙合)面,在使用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牙合)记录建立ICP位稳定的静态咬合接触的基础上,参考FGP记录编辑(牙合)面,解除动态咬合运动中的干扰,进行修复体(牙合)面的生理性构建.结果 CAD构建后的(牙合)面,形态美现,牙齿尖窝沟嵴形态清晰,ICP咬合稳定,功能性(牙合)运动无干扰点.结论 FGP与ICP(牙合)记录相结合用于牙体缺损及无咬合丧失的小范围牙列缺损的CAD建(牙合)方法可行.

  • 计算机Mesh图形头影测量分析在正畸领域的应用—Ⅲ中国广西人、美国白人、美国黑人颅面结构的对比研究

    作者:欧阳晖;宋一平;李艳华

    目的探讨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颅颌面软硬组织结构差异.方法利用计算机化Mesh头影测量分析系统,将68例中国广西正常人的Mesh图与美国白人和黑人的正常图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黑种人上颌骨、牙槽及前牙前突为明显,广西人其次,白种人的上颌骨、牙槽则较为后缩,前牙牙轴直立;软组织侧貌面型白种人较直,广西人略凸,黑种人凸.结论三大种族的颌骨、牙槽、牙牙合及软组织侧貌有较大差异.

  • 安氏Ⅱ类错(牙合)矫治前后软组织侧貌的X线头影测量的研究

    作者:刘郁;吕婴

    目的通过对安氏Ⅱ类错牙合采用不同拔牙矫治设计的患者,其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软组织侧貌进行测量研究,探讨软组织侧貌在矫治前后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30例采用不同拔牙矫治设计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分为A组:拔除两个上颌第一双尖牙;B组: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对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的结果输入计算机经过SPSS统计软件处理.结果①A组鼻唇角、上下唇角、下唇角、上唇长度变大,上唇角和上唇突度变小.②B组鼻唇角、上下唇角、下唇基角、下唇角、面角、颏突角、下唇长、面下三分一高变大,上唇角和上唇突度、下唇突度、鼻颏角变小.A、B两组全面高均变大.统计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①安氏Ⅱ类错牙合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的患者,其软硬组织的变化是一致的,其牙型、骨骼型从Ⅱ类变为Ⅰ类,覆盖其上的软组织也发生一致的改变,使面突度明显减小,下颌后缩得到改善,面部软组织侧貌更趋于协调美观.②拔除两个上颌第一双尖牙的患者,其软硬组织的变化在上颌是一致的,而在下颌却不一致,软组织侧貌突度也减小.

  • 牙列咬合特征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关系研究

    作者:李博;胡晟奭;常新

    目的 研究牙列咬合特征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Ds)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科就诊患者及自愿参加本研究的学生共12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无TMDs症状分为阴性(28例)和阳性(98例)两组.根据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双轴诊断(RDC-TMD)轴1诊断标准进行颞下颌关节(TMJ)检查,取牙列模型,对两组模型前牙覆(牙合)、前牙覆盖、后牙覆(牙合)覆盖和Spee曲线等4种主要的咬合特征进行测量,结果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正畸治疗史对于TMDs的发生并无显著影响(P>0.05);而前牙覆(牙合)、覆盖对TMDs发生均有一定影响(均P<0.05),后牙反(牙合)、锁(牙合)对TMDs症状无明显影响(P>0.05).无论左侧还是右侧,TMJ出现杂音者的同侧Spee曲线曲度均较TMJ无杂音者的同侧Spee曲线曲度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TMJ肌肉群扪诊疼痛与否对Spee曲线曲度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前牙覆(牙合)、覆盖异常可能是TMDs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TMJ出现杂音与Spee曲线的曲度有显著相关性,当Spee曲线较平直时,TMJ杂音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 复杂修复的咬合设计理念及关键临床步骤

    作者:张豪

    复杂修复由于涉及牙位多、对咬合关系影响大等一直是口腔修复的疑难之一.对这类修复临床问题的解决首先是建立正确的修复理念,文章对修复治疗中如何客观认识咬合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并对复杂修复中如何基于患者口颌系统的功能特点设计个性化咬合的临床步骤进行了阐述.

  • 口腔修复体(牙合)关系设计制作

    作者:韩科;张豪

    (牙合)是咀嚼系统功能的枢纽,口腔修复治疗除了满足美观和功能要求,还应确保通过修复体传导到机体的负荷有利于咀嚼系统健康.由于支持方式的差别,不同类型修复体对于(牙合)关系的要求有所不同.(牙合)关系设计制作应该参照个体的生理性(牙合),尽量准确复制有关的静态和动态因素,控制误差,使修复体与个体的(牙合)型达到协调.

    关键词: 口腔修复 (牙合)
  • (牙合)与颞下颌关节相关关系的研究

    作者:姜平;童鑫康;王海宁

    目的:探讨(牙合)与颞下颌关节的关系.材料和方法:选用不同年龄的人类颅骨标本97例,以FRANKFURT平面为基准,测量上颌牙槽弓和颞下颌关节角度以及腭和下颌窝深度.结果:新生儿、幼儿、成人、老年人的腭深分别为4.2±0.8、7.1土0.9、12.1±2.5和5.5士1.2 mm.下颌窝深度分别为2.1土0.4、3.2士0.5、7.1士0.9和5.8士1.4 mm.结论:(牙合)随年龄而变化,颞下颌关节形态又随着(牙合)的变化而改变.

  • 牙转矩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毛晓燕;陈丹鹏

    转矩是指牙的临床冠长轴与(牙合)平面垂线间的夹角,反映了牙的唇(颊)舌向的倾斜度.转矩的大小与人种有关,不同垂直、矢状骨面型会对转矩产生代偿.转矩对于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达到功能、美观、稳定的正畸治疗目标具有蕈要作用.直丝弓托槽的转矩设计的基础是正常(牙合)的转矩.由于参照人群和矫治理念的不同,不同体系的矫治器间转矩设计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就转矩的影响因素、临床意义及不同托槽体系的转矩设计作一综述.

  • 上海市779名幼儿磨牙症的(牙合)因素分析

    作者:程蕙娟;陈玉琴;郁春华;沈永琴

    目的:调查上海市区幼儿的(牙合)情况和磨牙症的发生率,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779名3~6岁的幼儿父母的问卷调查,了解上海市区幼儿磨牙症的发生率,并由专科医生对这些幼儿进行口腔检查,分析幼儿磨牙症与(牙合)因素的关系,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有磨牙症幼儿的咬合状况与无磨牙症幼儿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儿童磨牙症的发生率并未随幼儿进入替牙期而显著增高(P>0.05).结论:错(牙合)不是儿童磨牙症的主要致病因素,替牙期的(牙合)改变也不会导致磨牙症的发生.

  • 折裂牙151颗的临床分析

    作者:吴金斌

    目的探讨牙折裂的原因,提出防治方法.方法就132例患者151颗折裂牙的发病年龄、性别、牙髓状况、(牙合)关系、牙位及折裂诱因等进行分类小结.结果132例中,男63例,女69例,36~55岁79例,占病人总数的59.9%,死髓牙124颗,占82.1%.发生在上颌第一磨牙63颗,占41.7%,下颌第一磨牙54颗居次.折裂方式以垂直折裂为主,共129颗,占85.4%.结论应及时治疗龋齿、缺失牙、隐裂牙,调整(牙合)关系,根管治疗后作全冠或带环修复,预防牙折.

    关键词: (牙合) 折裂 治疗
  • 长正中咬合型和解剖式咬合型全口义齿在牙槽嵴吸收应用中的效果对比

    作者:邹幸文

    对比研究长正中咬合型和解剖式咬合型全口义齿在牙槽嵴吸收应用中的效果.选取收治的82例牙槽嵴吸收的无牙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41例,A组采用长正中咬合型全口义齿佩戴,B组则采用解剖式咬合型全口义齿佩戴,对比两组应用2、4、6、8周时的咀嚼效率,并采用问卷调查了解两组的主观满意度.两组佩戴2、4、6、8周时的咀嚼效率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A组主观满意度为97.6%(40/41),B组为80.5%(33/41),A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正中咬合型和解剖式咬合型全口义齿在牙槽嵴吸收治疗中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咀嚼效率,但长正中咬合型全口义齿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主观感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恩施州前牙乳牙期反(牙合)患者Bolton指数的测定和分析

    作者:杨再波;杨燃;贺红

    目的:通过对恩施州乳牙期前牙反(牙合)患者Bolton指数的测定和分析,探讨本州乳牙期前牙反(牙合)与Bolton指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乳牙(牙合)记存模型186副,依据前牙咬合关系分为反(牙合)组和非反(牙合)组,各组内再根据民族、性别进一步分组.测量Bolton指数并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民族、性别间Bolton指数差异无显著性,但前牙反(牙合)组Bolton指数较非前牙反(牙合)组Bolton指数偏大,并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下颌牙量偏大可能是导致乳牙期前牙反(牙合)的主要原因之一.

  • 侧咬合(牙合)型及牙齿接触关系的观察

    作者:皮昕;韩新光;皮婧;王纪;马征兵

    目的:研究侧咬合型(牙合)及牙接触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牙合)基础.材料方法:活体观察146名青年人侧咬合(牙合)型及牙齿接触关系.结果:侧咬合时,(牙合)型分组牙功能(牙合)多(45.21%),尖牙保护次之(34.25%),混合型少(20.54%);组牙功能(牙合)时,上下牙接触关系分为七种类型,其中以(牙合)多(31.06%).结论:青年人侧咬合时以组牙功能(牙合)多,尖牙保护(牙合)次之,混合型少;组牙功能(牙合)时,上下颌牙齿接触关系分为七种类型.

  • 应用(牙合)分离时间延长理论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作者:周小陆;杨洁;骆小平

    目的:研究新的调(牙合)方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D).方法:以(牙合)分离时间延长理论为指导、计算机为辅助手段,对25例MPD患者进行调(牙合)治疗.结果:多数病例的症状在2~3周内缓解或消失,无明显不良反应,关节区不适疼痛、咬肌区不适疼痛和颞肌区头疼不适等三大症状治疗有效率分别达到89%和100%,观察一年疗效稳定.结论:对保守治疗无效的MPD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新的调(牙合)方法治疗.

  • 前伸(牙合)时髁状突运行距离的探讨

    作者:杜昌连

    目的:推导切(牙合)功能时,髁状突向前下方运行的距离及生理意义.方法:通过50 例头颈标本作经颞下颌关节区的断层摄影,测量影像的关节窝深度和关节窝前壁斜度后,结合前牙的覆盖距离,用三角公式推导髁状突在下颌前伸功能运动时,运行的可能范围.结果:关节窝前壁平均长约9 mm, 与水平面夹角平均46.6°,关节窝前半径宽平均为6.2mm,关节窝平均深6.5mm;计算获得下颌前伸对刃时,髁状突向前下方滑行平均5.3 mm的距离.结论:在下颌的前伸功能运动中,髁状突的运行范围受限于关节窝前壁的制导作用,这对(牙合)稳定和关节健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