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门静脉高压症大鼠胃肠动力变化及其机制的研究

    作者:孙勇伟;罗蒙;曹晖;吴志勇;陈治平

    目的探讨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大鼠胃肠动力的改变及其机制. 方法测定肝前、肝内型门静脉高压症大鼠、肝内型门静脉高压症门腔分流大鼠和正常对照鼠的胃肠肌电活动、收缩动力、血浆胃肠激素和肝功能. 结果门静脉高压症大鼠、肝内型门静脉高压症门腔分流大鼠胃肠动力指数(MI)减小(P<0.05),消化间期周期性肌电复合波时间延长(P<0.05),血浆胰高糖素(Glu)、血管活性肠肽(VIP)、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升高(P<0.05),血浆白蛋白(ALB)浓度降低(P<0.05).血浆Glu和VIP浓度与空肠MI呈显著负相关(r=-0.759,r=-0.664,P<0.05),血浆Glu浓度与空肠周期性肌电复合波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0.8064,P<0.05). 结论 Glu和VIP血浆浓度升高是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胃肠动力减弱的重要原因.

  • 急性低压缺氧对狗胃肠移行复合运动的影响

    作者:杨春敏;靳京生;张映辉;毛高平;张秀荣

    目的在低压舱中模拟不同高度状态, 观察狗消化间期胃肠移行性复合运动(MMC)和血浆胃动素的变化. 方法应用低顺应性毛细管水灌注消化道腔内测压系统记录清醒狗胃和十二指肠的收缩活动.先在低压舱海平面记录狗正常MMC,然后分别在MMCⅡ相初期和后期模拟升至3 000 m和5 000 m高度停留1 h,记录MMC的变化. 并在不同时间点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胃动素浓度. 结果 3 000 m高度对MMC无明显影响,但在5 000 m高度发现:①狗MMC周期时间延长,主要是Ⅱ相时间延长,Ⅲ相时间缩短;②在MMCⅡ相初期模拟升空,胃窦和十二指肠MMCⅡ相收缩振幅和动力指数明显低于海平面对照(P<0.05, P<0.01),MMCⅢ相被抑制;③在MMCⅡ相后期模拟升至5 000 m高度,MMCⅢ相仍能出现,但其收缩振幅和动力指数明显降低(P<0.05, P<0.01);④在海平面,血浆胃动素随MMC周期出现周期性波动,其浓度在MMCⅢ相时高,在MMCⅠ相时低.在MMCⅡ相后期升至5 000 m 高度,虽有血浆胃动素高峰,但胃动素高峰浓度明显低于海平面对照(P<0.05); 而在MMCⅡ相初期升至5 000 m 高度,则血浆胃动素浓度无明显高峰出现. 结论急性暴露低压低氧干扰了胃肠MMC的活动,血浆胃动素释放减少可能介导了胃肠抑制作用.

  • 胃间质瘤患者胃电活动的初步研究

    作者:俞清翔;陈茉;王邦茂;唐方;方维丽;常毅湘

    目的:分析描述胃间质瘤(GIST)患者的胃电活动特点,探讨GIST对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运用多导胃电图检测27例胃GIST患者(GIST组)及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餐前餐后胃电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餐后各导联较餐前均出现平均频率(MF)、平均幅值(MA)及正常慢波百分比(N%)增高,过缓频率百分比(B%)较餐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 GIST组未出现相应的胃电图改变(P > 0.05);GIST组各导联餐前MF、MA高于对照组,N%餐前1、3、4导及餐后各导联均低于对照组,过速频率百分比(T%)各导联餐前餐后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GIST组与对照组患者胃动过速发生率分别为66.7%,3.3%,GIST组节律正常患者所占百分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GIST患者存在餐前餐后胃电活动异常,异常胃电节律以胃动过速为主.

  • 胃癌患者胃肌电活动影响因素的研究

    作者:高建茹;李胜棉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胃肌电活动特征及影响因素,为胃电图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依据.方法 采用Digitrapper双电极胃电图记录仪对27例胃癌患者(胃癌组)进行餐前、后胃电图记录,以2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对照组).结果 胃癌组餐前、后主功率和胃动过速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低于对照组(P<0.05),餐后主频高于餐前(P<0.05),胃癌组餐前、后各胃电参数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无显著相关(P>0.05);对照组餐后、餐前功率比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r=0.422,P=0.045),其他胃电参数与性别、年龄无显著相关(P>0.05),不同部位肿瘤各胃电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餐后胃电图振幅升高,波形不规则,胃电频率不规则.结论 胃癌患者存在胃电节律紊乱,主要表现为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下降,主功率和胃动过速百分比升高.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肿瘤位置对胃癌患者的胃电参数无明显影响.

  • 十二指肠胃反流胃肠动力机制研究

    作者:戴菲;龚均;罗金燕;董蕾;朱有玲;王学勤

    背景:十二指肠胃反流(DGR)是一种常见的生理和病理现象,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关.目前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DGR发生与胃窦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的关系.方法:对20名健康志愿者行24 h同步胃内pH监测和胆汁监测,以及夜间长时胃窦十二指肠压力测定.结果:24 h同步胃内pH监测和胆汁监测后,20名健康志愿者分为2组:DGR阴性组(D1组)(7名)和DGR阳性组(D2组)(13名).D1组MMC周期数较D2组显著增加(P<0.05);D2组胃窦十二指肠协调收缩较D1组显著减少,十二指肠推进性蠕动减少(P均<0.05).D1组十二指肠MMC Ⅲ相逆蠕动发生率显著低于D2组(P<0.05).D2组发生MMC Ⅲ相逆蠕动前后10 min,胃内pH值分别为1.72±0.61和3.70±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夜间MMC Ⅱ相晚期碱反流和胆汁反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Ⅰ相、Ⅱ相早期和Ⅲ相(P均<0.05).结论:DGR的发生与胃窦十二指肠MMC周期数、Ⅱ相晚期和Ⅲ相逆蠕动有关.

  •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24小时十二指肠运动变化

    作者:黄坤明;李兆申;邹多武;许国铭;尹宁

    目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十二指肠运动及FD不同临床类型的特点.方法:用动态胃窦十二指肠压力监测仪对31例FD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行24 h胃窦十二指肠压力检测.结果:FD患者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MMC)周期数(2.18±0.97)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3.05±0.80,P<0.01),MMCⅡ相时程明显延长(FD患者:69.80min±31.85min,正常对照组:44.70min±13.59min,P<0.01).FD各临床类型中,运动障碍样型患者的MMC周期数减少为明显(1.98±0.98).FD患者餐后十二指肠动力指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也以运动障碍样型降低为明显.检测过程中,FD组12例(38.71%)和正常对照组2例(10%)出现高幅孤立性活动(P<0.05),FD组中10例发生于运动障碍样型患者(P<0.05).结论:FD患者存在消化期及消化间期十二指肠运动异常,以运动障碍样型表现为明显.

  • 一氧化氮对小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作用的研究

    作者:吴建维;罗金燕;龚均;蒋予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NO)在小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控制中的作用.方法 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分别埋置应变片,在动物清醒的状态下分别记录空腹和餐后静脉输注NG-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L-精氨酸、D-精氨酸、硝普钠和血管紧张素Ⅰ后十二指肠和空肠压力变化.结果 在餐后注入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可诱发类似空腹状态下的MMC运动形式;注入NO供体硝普钠,则中断空腹时的小肠MMC周期,诱发进食后小肠运动形式;L-精氨酸和L-NAME同时输注,消除L-NAME的作用,而D-精氨酸无此作用.单独输注L-精氨酸、D-精氨酸或血管紧张素Ⅰ对小肠MMC没有影响.结论 小肠神经系统NO紧张性分泌的调节,可能与小肠消化间期和消化期之间小肠运动形式的转换有关,NO释放增加可导致Ⅱ相时间变长,中断或延长MMC;抑制NO合成与小肠消化间期运动形式的产生有关.

  • 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胃肠压力变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全福;张会芳;孙茜;张新江

    目的:从胃肠道压力变化的角度探讨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对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30例(男6例,女24例,47±4岁),开腹胆囊切除30例(男9例,女21例,47±7岁),分别于手术前1d行胃电图描记,记录术后3、24、48、72h胃电图及监测胃窦、十二指肠和空肠压力(移行性运动复合波,MMCⅢ).结果:(1)手术前腹腔镜和开腹胆囊切除患者胃电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2)腹腔镜胆囊切除组术后3、24h正常波所占百分比低于术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48h恢复正常;(3)开腹胆囊切除组术后起3h正常波所占百分比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24、48h正常波的百分比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术后72h恢复正常;(4)2组患者术后胃窦、十二指肠及空肠压力低于健康人群(P<0.05);(5)2组胃窦部收缩压力及收缩曲线下面积术后第1、2、3d较术后3h明显升高(P<0.05),且随时间延长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腹腔镜组术后72h恢复正常,十二指肠及空肠术后3d内无明显变化;(6)2组间胃电频率,胃窦部、十二指肠及空肠压力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显示有差别.结论: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均可引起胃电频率及胃肠压力变化,开腹胆囊切除术引起的正常波所占百分比及胃窦、十二指肠、空肠部收缩压力和收缩曲线下面积较腹腔镜组变化更为显著,持续时间长.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电频率及胃肠压力变化轻,胃肠运动功能恢复快.

  • 双歧三联活菌片对淤胆幼鼠移行性肌电复合波影响及其干预胆汁淤积的机制

    作者:胡玉莲;黄志华;王晓东;刘萍

    目的 观察益生菌制剂对急性肝内胆汁淤积幼鼠胃肠消化间期移行性肌电复合波(MMC)影响,探讨其干预胆汁淤积的可能机制.方法 SD幼鼠96只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16只,中毒组、干预组各40只.各组随机选出8只在胃窦、十二指肠、空肠埋置3对银丝电极,余大鼠行假手术.术后7~10 d中毒及干预组1次灌服异硫氰酸萘酯(ANIT)(200 mg/kg)诱导急性肝内胆汁淤积;干预组于ANIT灌胃前2 d,灌服双歧三联活菌片4.2×108活菌/(kg·d).观察各组灌服ANIT后48、96、144、192 h胆汁流量、血总胆红素(TB)、ALT及MMC变化.结果 1.灌服ANIT后,干预组胆汁流量减少程度及血清中TB和ALT上升较中毒组轻,且恢复快.2.灌服ANIT后中毒及干预组MMC节律完全消失,代之以Ⅱ期样节律紊乱波;随后2组MMC逐渐恢复,但干预组MMC恢复时间(132.0±42.55)h明显短于中毒组(174.0±24.84)h(P<0.05);MMC节律恢复后,192 h时中毒组MMC持续时间较干预及健康对照组明显延长,其中主要是Ⅱ期持续时间延长.结论 幼鼠急性肝内胆汁淤积时MMC周期延长,甚至节律性运动消失.双歧三联活菌片能促进肠道MMC节律性运动恢复,减轻肝脏损害,有助于改善胆汁淤积.

  •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胃食道返流的疗效观察

    作者:陈杰;潘峰

    在治疗新生儿胃食道返流(GER)中,对照组(单纯体位治疗)与治疗组[体位治疗+小剂量红霉素(3~5μg/kg@min)]在患儿的呕吐症状、体重、食管钡餐造影等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5),结合以往对红霉素胃肠动力的研究认为,小剂量红霉素+体位治疗GER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使用.

  •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胃食道返流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秀莉

    在治疗新生儿胃食道返流(GER)中,对照组(单纯体位治疗)与治疗组[体位治疗+小剂量红霉素(3~5ug/kg?min)]在患儿的呕吐症状、体重、食管钡餐造影等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小于0.005),结合以往对红霉素胃肠动力的研究认为,小剂量红霉素+体位治疗GER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使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