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同种异体骨复合带血管自体骨移植修复大段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小彬;胡蕴玉;徐建强;张树明;毕龙;李丹;曹峥

    目的 研究同种异体骨与带血管自体骨镶嵌式复合骨移植修复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采用健康6月龄山羊12只于尺桡骨中段建立尺桡骨双缺损动物模型.实验组6只:将自体截取的带血管蒂尺骨与同种异体骨镶嵌后,嵌插入桡骨缺损处,用外同定架加石膏固定.对照组6只:仅将同种异体骨植入骨缺损区,同法固定.术后12、24周分别行x线片、Micro CT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X线示实验组较同时期对照组新骨形成明显,第24周实验组骨缺损愈合率达100%,对照组骨缺损未愈合或愈合不良.Micro CT重建后显示,实验组可见骨缺损区远近端已完全修复,骨性连接,植入异体骨与带血管自体骨间形成大量新生骨.与异体骨形成新的管状骨和髓腔,对照组缺损区异体骨骨密度下降,吸收明显.组织学观察:实验组较同期对照组成骨活动显著,实验组骨缺损远近端及中间部均有不同程度的新骨爬行替代,对照组异体骨吸收明显,新骨形成很少.结论 大段同种异体骨复合带血管自体骨移植修复骨缺损效果良好,带血管自体骨在快速愈合的同时能促进大段同种异体骨的爬行替代过程,加快骨折愈合.此方法 有望应用于骨肿瘤切除后遗留大段骨缺损的修复.

  • 不同相主牙胶尖对根尖区三维封闭的Micro CT观察

    作者:黄巍;张琛;侯本祥

    目的 观察α相与β相主牙胶尖在热垂直加压充填法中对根尖区的三维封闭作用.方法 实验筛选出根尖区4mm具有侧支根管或根尖分歧的下颌第一前磨牙20颗,以镍钛根管锉ProtaPer冠向下法预备至F3,将20例样本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α相牙胶与β相牙胶,以热垂直加压根管充填技术进行根管充填.充填完成前、后采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对根尖区4mm容积进行扫描及三维重建,计算根尖区4mm充填程度即充填后容积与充填前容积之比,观察2种不同相的主牙胶尖对根尖区的封闭效果.结果 2种牙胶的根尖区充填程度均在81%以上,α相牙胶组在根尖区的充填程度与β相牙胶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α相牙胶组与β相牙胶组均对根尖区有良好的三维封闭效果,二者无显著性差异.

  • 牙齿髓室和根管影像中Micro CT应用的价值研究

    作者:齐建华;左丁

    目的:研究牙齿髓室和根管影像中Micro CT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Micro CT对年轻女性右侧下颌第一磨牙进行扫描,分段直观比较所得到的图像与螺旋CT扫描得到的图像,分根管显影情况为4个等级,然后对两种方法的根管显影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Micro CT获取断层影像张数(400张)明显比螺旋CT(164张)多(P<0.05),影像显示清晰度明显比螺旋CT高(P<0.05)。具体表现在Micro CT较螺旋CT具有更为细密的图像结果分层,较为清晰的边界和根管显影,从髓腔到根尖部均有较好的根管影像。结论:牙齿髓室和根管影像中Micro CT扫描的牙齿图像具有清晰的边界,和实际情况相符,能够将所需要研究的临床问题正确反映出来。

  • 应用Micro CT颌骨骨小梁微细解剖学分析

    作者:石红兵;陈从容;巩雪梅;唐玉洁;孙维克;黎卫星;金熙真;金光春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的MicroCT在骨形态三维结构的技术特长.方法 共10例下颌骨标本被分为髁状突组和下颌骨体部组,20个volumeofinterests被图像分析软件建立,每组各10个.计算每个像元大小的每个参数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并反复用ANOVA检验不同参数的值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结果 在所有重建像元大小中,下颌骨体部组的骨体积与骨体积分数与18μm像元组相比较有显著意义(P <0.05).在髁状突组中,比36μm大的像元大小有意义(P <0.05),但像元大小在36μm时并未发现显著差异(P >0.05).骨小梁厚度及数量在下颌骨体部组和髁状突组都有显著意义(P <0.05).结论 MicroCT是一种快速、准确、不损伤标本内部结构有效的评价方法.

  • Micro CT定量研究去卵巢山羊胫骨平台松质骨微结构特点

    作者:王德志;陈世昌;梁正洋;王友

    背景:骨质疏松时胫骨平台松质骨微结构发生显著变化,Micro CT是一种能够全面、立体、无创测量骨微结构、评估骨质量及预测骨强度的新兴技术,近年来在骨质疏松研究领域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目的:应用Micro CT技术定量研究去卵巢山羊胫骨平台松质骨的微结构特点.方法:将12只2.5岁健康雌性山羊随机分为去卵巢组和假手术组,去卵巢组行卵巢切除,假手术组切除等量腹腔脂肪组织,每组各6只.两组实验动物分别在术后2,4年处死,分离并截取左侧胫骨平台,行Micro CT扫描,分别测量胫骨平台骨骺松质骨和干骺端松质骨微结构参数.结果与结论:术后2和4年,与假手术组相比,去卵巢组胫骨平台骨骺和干骺松质骨微观结构参数-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和骨小梁厚度均降低(P<0.05),骨小梁分离度均升高(P<0.05),基本呈时间依赖性变化.仅在术后4年,去卵巢组骨骺松质骨微观结构参数骨小梁厚度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骨小梁分离度、骨小梁厚度与去卵巢组术后2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无论术后2或4年,与假手术组相比,去卵巢组干骺端松质骨微结构参数的改变均比骨骺松质骨明显.结果证实,山羊胫骨平台骨骺松质骨微结构参数与干骺端松质骨具有一定的差异;骨质疏松时山羊胫骨平台松质骨微结构改变呈现出区域性特点,干骺端松质骨较骨骺松质骨微结构退变更为显著.

  • 成年中国人第5腰椎峡部Micro CT扫描的显微影像特点

    作者:刘卫华;唐曦;王智;李鑫

    背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成年中国人第5腰椎峡部作了大量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但研究结果各不相同,并且观测参数不系统、不完整,而对成年中国人第5腰椎峡部进行较系统的临床应用解剖与Micro CT扫描显微影像解剖对照研究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
      目的:观测成年中国人第5腰椎峡部Micro CT扫描显微影像解剖学及应用解剖学特点,以期为成年中国人第5腰椎峡部易患病性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实验从成都医学院局解实验室随机选取60例成年中国人干燥、无破损第5腰椎标本,应用游标卡尺测量第5腰椎峡部的相关数据,并应用Micro CT的三维重建系统分析第5腰椎标本三维骨结构,并逐一测量与第5腰椎左、右侧峡部临床应用解剖观测的指标相对应的Micro CT扫描显微影像解剖参数。
      结果与结论:在成年中国人第5腰椎标本观测:①左、右侧峡部上缘厚度分别为(4.27±0.99) mm,(4.25±0.98) mm。②左、右侧峡部下缘厚度分别为(7.31±1.23) mm,(7.29±1.25) mm。③左、右侧峡部内缘厚度分别为(6.61±0.33) mm,(6.59±0.36) mm。④左、右侧峡部外缘厚度分别为(8.65±0.27) mm,(8.59±0.33) mm。⑤左、右侧峡部上下缘距离分别为(11.10±3.14) mm,(11.07±3.11) mm。⑥左、右侧峡部上缘长度分别为(8.37±0.99) mm,(8.40±0.96) mm。⑦左、右侧峡部下缘长度分别为(4.71±0.71) mm,(4.73±0.62) mm。⑧左、右侧峡部内缘长度分别为(13.01±1.38) mm ,(13.04±1.36) mm。⑨左、右侧峡部外缘长度分别为(10.75±1.11) mm,(10.78±1.06) mm。游标卡尺与Micro CT所测的第5腰椎峡部左右侧的三维数值之间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证实,对成年中国人第5腰椎峡部临床应用解剖测量值与Micro CT测量值之间具有统一性,左右侧腰椎峡部解剖值没有差异,Micro CT能为临床上第5腰椎的易患病性提供更为详尽准确的参考数据。

  • Micro CT三维重建手舟骨相关显微影像解剖学数据测量

    作者:刘卫华;唐曦;王智;李鑫

    背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外科治疗手舟骨骨折作了大量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而有关手舟骨的显微影像解剖学研究国内外文献报道甚少。
      目的:运用Micro CT测量手舟骨相关影像解剖学数据,为手舟骨骨折的外科治疗提供显微影像解剖学基础。方法:实验从成都医学院局解实验室随机选取80侧(左右各40侧)国人成人干燥手舟骨标本,未分性别。应用游标卡尺测量舟骨和 Micro CT扫描标本,用Micro CT自带三维重建系统分析手舟骨三维骨结构,并逐一测量:①舟骨的纵轴长度。②舟骨嵴的近端宽度。③舟骨嵴的腰部宽度。④舟骨嵴的远端宽度。⑤舟骨结节高度。⑥舟骨结节厚度。⑦舟骨结节宽度。⑧舟骨体部小厚度。⑨舟骨腰部的厚度。⑩舟骨腰部的宽度。结果与结论:Micro CT三维成像可以看出:手舟骨结节部的宽度和厚度比较接近,整个手舟骨结节部形似圆锥;手舟骨腰部连接结节部与体部;体部前后径明显大于左右径,体部的舟头关节面与舟桡关节面相邻处骨质是整个手舟骨薄的地方。手舟骨结节部、腰部及体部的桡背侧部分有明显的血管压迹贯穿,并因此形成其纵轴及背嵴。对所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Micro CT所测得的各径线值与游标卡尺所测得数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左右侧手舟骨Micro CT三维成像的各部分测量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Micro CT所测得数据具有很高的准确性,依据Micro CT三维重建后的手舟骨测量数据及影像解剖特点,可为外科治疗手舟骨骨折时设计内固定器械提供显微影像解剖学理论依据。

  • 利用Micro CT技术进行微创根管治疗方法的体外实验研究

    作者:焦红卫;朱静;董志强

    目的 确定利用Micro CT技术进行恒磨牙根管口骀面定位、保留髓顶的微创根管治疗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恒磨牙100颗,随机配对分为2组;实验组通过Micro CT技术定位根管口在咬合面投影,微孔开髓,进行保留髓顶的根管治疗,对照组常规行揭髓顶根管治疗;卡方检验根管充填密合性、操作时间和咬合面硬组织损耗面积.结果 2种根管治疗方法在根管充填密合性、操作时间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利用Micro CT技术进行恒磨牙定位确定保留髓顶根管治疗方法可显著减少牙体(牙合)面硬组织的去除.结论 利用Micro CT技术进行恒磨牙根管口定位,从而开展保留髓顶的根管治疗方法具有可行性,利于保存更多健康牙体组织.

  • 辅酶Q10及其伴侣饮料对轻度衰老期小鼠股骨和尺骨的影响

    作者:吕思敏;黄志荣;于琼;孙金影;崔燎;吴铁

    目的:应用Micro CT技术和骨成分分析方法,观察辅酶Q10及其伴侣饮料对轻度衰老期小鼠股骨和尺骨的影响.方法:8月龄SPF级昆明小鼠,♀♂兼用,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S),辅酶Q10组(Q10),辅酶Q10伴侣饮料组(QC),持续给药10周.取右侧股骨用于Micro CT扫描,同时取左侧尺骨进行骨成分测定.结果:实验结束时,QC组小鼠体质量比实验前降低;与NS组相比,QC组羟脯氨酸(Hyp)含量显著降低,骨钙和骨镁含量均显著增加,骨体积分数(BV/TV)明显增加,骨密度(Density)和连接密度(Conn-Dens)均显著增加,结构模型指数(SMI)显著降低;与Q10组相比,QC组Hyp含量明显降低,骨钙和骨镁含量均显著增加;Micro CT三维图显示QC组骨小梁明显增粗,数目增多,紧密程度较好,连续性得到恢复,较NS组在小梁骨的数量、厚度以及分布上均有明显改善.结论:辅酶Q10及其伴侣饮料可以增加轻度衰老期小鼠股骨的骨量,微观结构得到改善,具有良好的抗骨质疏松应用前景.

  • 应用Micro CT观察洛伐他汀和秋水仙碱对CCl4致肝损伤后小鼠骨代谢的影响

    作者:吕思敏;于琼;夏海珊;崔燎;吴铁

    目的本实验应用Micro CT研究洛伐他汀和秋水仙碱对CCl4致肝损伤后小鼠骨代谢的影响,并比较二者的效果。方法体积分数40%的CCl4花生油皮下注射,建立小鼠肝损伤模型,同时,洛伐他汀按2.6 mg·kg-1,秋水仙碱按0.065 mg·kg-1每天1次灌胃给药,连续1个月,于实验结束后观察肝损伤血清学指标以及肝匀浆相关的抗氧化指标,并用Micro CT测定小鼠胫骨骨组织结构参数。结果单用CCl4小鼠肝指数明显增加,AST和ALT活性明显升高,肝匀浆中SOD活性和GSH-Px水平明显降低, MDA水平明显升高,且胫骨上段骨组织结构参数BVF、TMD值明显降低,SMI值明显升高,出现明显的骨质疏松症状。而洛伐他汀、秋水仙碱用药后对肝损伤没有明显影响,但洛伐他汀对肝损伤导致的骨丢失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秋水仙碱组则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结论 CCl4致肝损伤后的小鼠出现骨质疏松症状,洛伐他汀用药后对CCl4致肝损伤的骨丢失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 Micro CT应用于犬即刻种植即刻加载后种植体-骨界面骨结合的研究

    作者:张亨国;刘向辉;孙卫革;张磊;沈彬;叶长林

    目的 应用Micro CT对即刻种植即刻加载后种植体-骨界面骨结合情况进行研究.方法 4只Beagle犬,拔除其双侧下颌第3、4前磨牙,在相应的拔牙窝选择佳位置即刻植入DIO种植体(直径3.8 mm,长度10.0 mm)各1颗,同期连接基台(直径3.8 mm,长度6.0 mm).术后24 h内采用种植体垂直加载仪进行垂直加载,将每只犬下颌的4枚种植体按照加载力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不加载),加载5、10、15N组,加载频率为2 Hz,加载时间为每天15 min.开始加载后第4、8周后各处死2只Beagle犬,制作离体犬下颌骨标本并用Micro CT扫描,以CTAn软件分析扫描后图像,取与种植体相邻的感兴趣区行骨密度(BMD)及骨计量学分析.结果 ①加载4周时,加载10N组与加载5、15 N组以及对照组在BMD、骨小梁数目、厚度、形态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加载8周时,加载10 N组与加载5、15N组以及对照组在骨小梁数目、厚度、形态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加载8周时,在骨小梁数目、厚度、形态等方面,加载15 N组与加载5、10 N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Micro CT对种植体-骨界面新生骨骨小梁情况进行分析,客观地对不同加载时期不同加载项下种植体-骨界面骨结合情况进行了评估,为牙即刻种植术及术后即刻加载提供了理论依据.

  • 神经生长因子复合锶磷灰石在即刻种植周围骨缺损修复中的动物实验

    作者:沈媛;王恩群;廉攀峰;李俊杰;任伟;梅玲;汪琼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复合锶磷灰石在即刻种植周围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 6只实验健康成年杂种犬,微创拔除双侧下颌第2、3、4前磨牙,同时即刻植入种植体共36枚,每只6枚.在每只实验犬的每枚种植体的近中制备4mm×5mm×6mm大小的骨缺损,随机分为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2处,给予不同方法处理.实验组缺损处植入神经生长因子复合锶磷灰石;阳性对照组缺损处植入锶磷灰石;空白对照组缺损处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4、8周各处死3只实验犬,取得相应标本,分别行大体解剖观察,Micro CT观察,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术后4、8周各组缺损处均有不同程度的骨组织再生,实验组新生骨密度及骨小梁较其他组明显增高和增多,阳性对照组组次之,空白对照组差,且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生长因子复合锶磷灰石是一种良好的骨修复材料,可促进即刻种植周围骨缺损的骨生成,提高骨结合率.

  • Micro CT重建牙测量模型替代传统石膏测量模型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刘玉梅;张少锋;高晖;杨雷宁

    型目的:探讨用Micro CT重建全牙列三维数字化模型替代传统石膏模犁进行牙冠外形测量的可行性.方法:用游标卡尺测量上下颌7-7离体牙牙冠的冠宽、冠厚和冠高,作为基准数据;然后用离体牙翻制出上、下颌全牙列石膏模型,分别用游标卡尺和Micro CT自带软件测量牙冠的宽、厚、高;应用统计分析方法,评价各测量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结果:利用Micro CT扫描石膏模型获得了精确的三维数字化模型;每项实验中各组数据间呈高度相关性且无明显差异(P<0.001);以离体牙测量结果为标准,Micro CT测量的误差范围为-0.338-0.338 mm,石膏模型手工测量的误差范围为-0.408-0.408 min.结论:Micro CT可生成高精度的全牙列数字化模型,便于测量和储存,其牙冠外形的测量精度高于石膏模型.

  • 应用Micro CT进行下颌骨骨板厚度的测量研究

    作者:金东春;姜玲;张晓燕;黎卫星;孙培江;金熙真;金光春

    目的:运用Micro CT测量下颌骨牙根尖到颊侧骨板的解剖距离.方法:应用Micro CT(Skyscan1072,Antwerpen,Belgium)及cutome软件分析下颌骨三维骨结构.结果: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根到颊侧骨板的平均距离为8.51 mm,近中根距离7.34 mm,融合根7.19 mm.下颌第一磨牙近中和远中根到颊侧骨板的距离分别为5.18 mm和4.09 mm.当出现有2个远中根时,远中舌侧根到颊侧骨板的厚度约9.52 mm.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到颊侧骨板的平均距离分别为3.68 mm和3.02 mm.前牙牙根到颊侧骨板的距离2.07 mm~2.48 mm.男性下颌骨颊侧骨板厚度大于女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cro CT是一种快速、准确、不损伤样本内部结构的有效的评价方法.牙根尖到下颌颊侧骨板厚度的测量结果可为牙根尖手术和牙种植术提供理论依据.

  • iRoot用于根尖倒充填封闭性的体外研究

    作者:李立;刘佳;尹仕海;李万山;任蕾西

    目的 通过体外试验检测iRoot作为根尖倒充填材料的封闭性,并与矿物三氧化聚合体(MTA)进行比较,旨在为临床应用iRoot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67颗单根管前牙截去牙冠,进行常规根管预备及充填,切除根尖3 mm,行根尖倒预备.将样本中63颗牙分为4个试验组,分别用不同材料进行根尖倒充填:A组(iRoot BP)、B组(iRoot BP plus)、C组(MTA)各为17颗牙,D组(iRoot BP+牙胶尖)12颗牙,剩余4颗牙作为对照组.4个试验组中每组选取10颗牙用流体动力学检测微渗漏,观察1、7、14、28d4个时间点的微渗漏情况,另外各组选取2颗牙用SEM观察充填材料超微结构.A、B、C3组各余下5颗牙用MicroCT扫描,检测充填材料的孔隙率.结果 SEM观察发现,A、B、D组各样本中充填材料与牙本质界面间未见明显的边缘间隙,而C组各样本中可见较为明显的间隙.Micro CT扫描结果发现,A、B、C3组间的孔隙率分别为0.020士0.023、0.045=±=0.035、0.031±0.01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体动力学试验表明,4组间的微渗漏测定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Root和MTA两种材料用于根尖倒充填的封闭效果无明显差异,但iRoot操作性优于MTA.

  • 基于Micro CT图像豚鼠颞骨的三维重建

    作者:朱凯铨;唐安洲;谢利红;孙恺;廖婷

    目的 通过对豚鼠颞骨的三维重建,并测量其听骨链、耳蜗及半规管等结构,为相关实验研究提供一定的解剖依据.方法 应用Micro CT对豚鼠颞骨的扫描,图像导入mimics软件,三维重建其颞骨解剖结构,并测量.结果 通过三维重建及其测量的结果,获得更多、更精确的实验数据.结论 该方法具备不破坏样本并比传统方法更能减少样本失真,获得等精确的实验数据,三维重建更能反应三维空间特性,对颞骨可视化解剖、动物模型的制作很有意义.

  • 腰椎峡部骨微细结构的Micro CT研究

    作者:唐曦;刘洪;李鑫;吴少平;黄丽;冯俊榜;雍刘军;刘卫华

    目的 通过Micro CT检测腰椎峡部,运用Micro CT的后处理功能-骨分析,检测腰椎峡部骨微细结构,并探讨其变化趋势.方法 对30具成人尸体标本的L1~L5双侧峡部,共300个干燥腰椎峡部进行扫描,检测峡部的骨微细结构参数,并分析比较L1~L5峡部骨微细结构的差异性.结果 L5腰椎峡部BMD值低,L2腰椎峡部BMD值次之,L4腰椎峡部BMD值高;L5和L2腰椎峡部BV/TV值较低,L4腰椎峡部BV/TV值高;L5和L2腰椎峡部Tb.Th值较低,L4腰椎峡部Tb.Th值高;L5腰椎峡部Tb.Sp值高,L1和L4腰椎峡部Tb.Sp值较低.结论 L2、L4峡部骨质较腰椎各峡部骨质密集、骨小梁较粗;L1、L5峡部骨质较腰椎各峡部骨质稀疏,骨小梁较细;L3峡部骨质微细结构居腰椎各峡部骨质微细结构的一般水平.

  • Micro CT法建立新生儿单侧完全性腭裂三维模型的研究

    作者:宋薇;刘琛;何惠明;吴国锋;张建波

    目的:探讨Micro CT在新生儿单侧完全性腭裂模型线距测量方面的信度和效度.方法:随机选取10个新生儿单侧完全性腭裂石膏模型,设置标志点.用Micro CT对石膏模型进行三维数据采集、逆向工程软件重建,由2名检测者b、c独立进行2次(间隔1周)Micro CT模型测量,1名检测者a用游标卡尺对模型做相同线距测量2次(间隔1周)作为对照.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手工石膏测量者和Micro CT测量者组内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用差值平均值、配对t检验、相对误差评估Micro CT模型测量值的信度和效度.结果:通过Micro CT扫描系统获得新生儿单侧完全性腭裂三维模型,模型形态清晰,范围完整.实验者a、b、c的组内ICC均大于0.99,呈高度一致性;Micro CT检测者自身和检测者之间线距大差值平均数为0.052 mm;Micro CT组与石膏模型组线距测量大差值平均数为0.361 mm,相对误差大值1.97%,配对比较的数据P>0.05.结论:Micro CT能够用于获得精确的腭裂数字化三维模型,在测量模型线距方面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

  • 人下颌第一磨牙釉质帽与牙本质核三维形态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书明;张大鹏;郑亚琪;吴国锋

    目的:通过人下颌第一磨牙釉质帽和牙本质核的三维重建模型,探讨其内在三维形态规律。方法:选取人下颌第一磨牙20个,采用显微CT对其进行三维扫描及重建后,在逆向工程软件中精确测量髓室各髓角至其各自相应牙本质尖、牙尖表面的距离,并同时测量其牙釉质帽、牙本质核、牙髓的体积和面积。结果:成功获得人下颌第一磨牙釉质帽与牙本质核的三维模型,测量和统计结果显示:牙本质核、牙髓组织体积和面积之间存在统计学相关(P﹤0.05),各髓角至各自相应牙本质尖的距离以远舌牙本质尖大,依次为:远舌牙本质尖>远颊牙本质尖>远中牙本质尖>近舌牙本质尖>近颊牙本质尖,其中远舌尖、远颊尖、远中尖分别与近舌尖、近颊尖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髓角至各自相应牙尖的距离以远舌尖大,依次为远舌尖>近舌尖>远中尖>远颊尖>近颊尖,各组间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成功获得了精确的下颌第一磨牙三维模型,并初步归纳出其牙釉质帽和牙本质核的内在三维形态规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